聆听之福

来源 :老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19841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父亲有个习惯,在饭桌上,一旦酒杯在手,他嘴里的话就多起来,这时候,只要我们愿意做他的听众,准能讨得他的欢心。可惜,在我小时候,我们讨父亲欢心的欲望并不强烈。再说那时,母亲也反对他婆婆妈妈地唠叨,就他一个人占着桌子,耽误了收拾桌子的时间。不过,在他们步入老年以后,母亲好像改了,不再干涉父亲饭桌上吃喝的风格,让他自由发挥,甚至,怕他因缺少听众而扫兴,母亲往往还当他的义务听众呢。
  父母年轻的时候,日子过得很艰难,成天为全家人的衣食奔忙,如何填饱肚子,成了父亲的头等大事,客观上,不容许他滋生将吃喝当做享受的闲情逸致。但在一年的最末一天,即除夕的晚上,无论父亲将吃喝时间延长多久,母亲也无怨言,父亲也不用顾虑。但我们那时年纪小,小孩子有小孩子的兴趣所在,都乐在家前屋后奔跑,乐在手里的爆竹何时燃放,在乎口袋里压岁钱多少,以及过年后会不会被母亲收走。父亲知道我们的心思,所以,他总在他忆苦思甜的故事讲完以后,才给我们发压岁钱,若不是母亲催促他发,他还是一拖再拖。其实,他那些忆苦思甜的故事,我们早已耳熟能详。那几个经典的故事,年年除夕晚上,他都要说,那是他亲身经历的事,是他刻骨铭心的记忆。作为旁观者的我们将它当做故事来听。
  一旦压岁钱到手,我们就从凳子上一跃而起,欢天喜地地出门寻同龄小朋友们玩去了。走了我们这些不算忠实的听众,父亲并不感到失落,因为,有大伯与他同桌作陪。年夜饭也是团圆饭,父亲和大伯都有了自己的家庭,平时,不在一起吃饭,但年夜饭的压岁酒,他们一定要举杯同饮的。兄弟俩喝着喝着,话题就转到他们儿时所受的苦难上。他们的童年是在解放前度过的,他们随爷爷奶奶一起去江南逃荒要过饭。
  今年的年夜饭桌上,父亲说话的兴致依然。年龄愈长,对自己的童年往事愈是怀念与珍惜,可我大伯已驾鹤西去,我的小儿对我父母的话也不大爱听,何况是年迈的爷爷讲述他完全陌生而又年代久远的往事,一如当年的我出门玩去了。但我却端坐在他身旁,真诚地听他讲述。这回,他说的是童年趣事,一段玩耍的经历,过去,我不曾听过。不过说什么已并不重要,或者说,他说什么,我都爱听,过去,父亲一直希望我做他听话的孩子,那时,我不太懂事,所以不太听话。如今,我已明白过来,面对头发稀疏、容颜苍老的父亲,我内心萌生起一个真诚的愿望:我好想多听一听他说话,平时,在外面工作,可以在电话里听一听他说话;在休息日里,则尽可能抽身回家,当面聆听;年夜饭桌上,则享受他老人家怀旧的经典故事。小时候,听他们说话,曾觉得厌烦与无奈,如今我幡然醒悟了,听年迈的父母说说话,实在是天下儿女们共同的幸运与幸福啊。
  自从学校毕业后,我一直在外工作,阅历与文化都浅,父亲清楚这一点,所以,今年年夜饭桌上,他见我长时间专心致志地听他说话,颇有点受宠若惊的感觉,酒未喝足,人已陶醉。今晚他格外开心,笑逐颜开,为自己梦回童年而开心,为儿女爱听他讲的故事而开心。
其他文献
1957年冬,江西数万名干部响应“上山下乡”号召,开赴各个山头办垦殖场。上饶地专机关400名干部深入到武夷山脉腹地的五府山安营扎寨,创办了五府山垦殖场。   时年24岁的我,怀着一颗火热的心,离开赣东北报社,加入了建设山区的大军,来到五府山,一干就是30年。3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不过是短暂的一瞬,但在人的一生中,能有几个30年呢?这一段上山的历程,是和共和国一起走过的,许多极其平凡的事,今天回
期刊
1958年10月,我第一次来到新余,那时我才17岁。记得那是一个火红的年代,为了在钢铁产量上“超英赶美”,我们国家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全民大炼钢铁运动。那天,我用一根竹扁担,一头挑着铺盖卷,一头挑着小木箱(里面装着换洗衣服),和众多的少男少女们一道,在新余火车站下了车。我们是由南昌铁合金厂招工后,被派往设在新余县珠珊乡板桥村的“江西省新余钢铁工业干部学校”学习的。   到了板桥村一看,哪里有学校的
期刊
     
期刊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九江市委老干部局成立不久,一位从市委党校调来的年轻姑娘,用自己的热情倾心服务于老干部,老同志亲切地叫她“小夏”。如今,岁月的车轮驶入了21世纪,小夏的青春容颜已逐渐消失,但她服务老干部的热情却丝毫不减,惟一改变的是老同志对她的称呼:由“小夏”成为“老科长”。她就是九江市委老干部局一科原科长、现任助理调研员的夏凤英。   夏凤英先后任市老干部活动中心副主任、市老年大学教务副主任、
期刊
今天,接送孙辈上下课,督促他们做作业,照顾他们吃饭穿衣等,已经成为“含饴弄孙族”的部分内容。“含饴弄孙族”的意向,除了望孙成龙外,更多的应该是寻乐。我积近十年之经验,觉得其中有一种最有诗意的乐趣,那便是:聆听孩子成长的声音。   儿子单位效益不好,辞职到京城谋生,不久媳妇也随之而去,把九个月大的玲玲交给了我和老伴。   孩子两岁前,大凡晚上都要起夜一次。每次小便都是我嘴里吹着口哨双手给她把尿。一次
期刊
“世上都难找到对家公家婆这样好的媳妇啦!”发出这种感叹的老人,是家住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辽市乡辽市村上新屋组、今年已81岁的刘学圣老人。而被老刘和邻居称为“天下难寻,世上难找”的好媳妇,就是袁州区下浦街道办事处主任黄蓉。   一个阳光明媚、和风拂面的日子,笔者慕名来到了袁州区辽市乡刘学圣老人的家。   知道我的来意后,刘学圣一个劲地说:“黄蓉这样好的媳妇比女都好,十里八乡都难找。”老刘大儿子刚娶过来
期刊
1993年,罗昌坚从江西省吉安市白鹭洲中学副书记、副校长的位置上退下来后,自筹资金在吉安市创办了全市首批民办学校——赣吉计算机学校和吉安市阳光中学。办校8年,输送了数千名学子到全国各地创业发展,成就了吉安民办学校从无到有的历史。   2002年7月,年近古稀的罗昌坚携带在吉安多年积累的民办学校办学经验,来到了遂川县开始筹建遂川三合中学。6年前,这里是一个房破屋漏、杂草丛生、荒芜了十几年的工厂区。创
期刊
张静江自1989年初从原上饶地区供销合作社离休以来,专心致力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文学园地笔耕不辍,硕果累累,声名远播。他自幼在父亲的教诲和督勉下,勤习古典诗词,家学渊源对他后来的诗词创作影响深远。   张静江离休前虽工作繁忙,但仍坚持业余写作,常有诗词、楹联作品为省内外报刊刊载。1982年,他的一组诗词《三百六十行赞》为《中国财贸报》连续刊载。“身沐朝霞披彩雾,踏破晨光,十里春风路。曲巷长街
期刊
在我的印象中,一直以为老妈与时尚流行是不沾边的。没想到,她不但成了我这个“网络大虾”都不清楚的“印客”,还实现了自己多年的梦想。   老妈以前在单位从事文案工作,闲暇之余喜欢写点小文章,并时不时地被各类报刊发表。退休以后,老妈更是有时间写稿了,随笔、时评、小说、游记等等,写了一大堆。她心里一直有个梦想,希望有朝一日能够手捧自己出版的书。但出书需要很高的费用,老妈的这个梦想只好埋藏在心里。   老妈
期刊
出膛的子弹   ○巩怀书(北京)   我们是战争消灭论者,我们不是要战争的:但是只能经过战争去消灭战争,不要枪杆子必须拿起枪杆子。   ——毛泽东:《战争和战略问题》   子弹,出膛   谁说“弹道无痕”   其实,每次击发   都会迸发出火焰   燃烧生命的底火在天空   划出了一道耀眼的弧线     子弹,出膛   从邪恶者的枪膛里窜出   向正义发难、叫板   对和平寻衅、挑战   是歇斯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