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上山正年轻

来源 :老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ckolxsb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57年冬,江西数万名干部响应“上山下乡”号召,开赴各个山头办垦殖场。上饶地专机关400名干部深入到武夷山脉腹地的五府山安营扎寨,创办了五府山垦殖场。
  时年24岁的我,怀着一颗火热的心,离开赣东北报社,加入了建设山区的大军,来到五府山,一干就是30年。3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不过是短暂的一瞬,但在人的一生中,能有几个30年呢?这一段上山的历程,是和共和国一起走过的,许多极其平凡的事,今天回想起来,却让人感奋不已。
  刚上山时我们来不及盖房子,暂时分散住在农民家中。我住的那个小山村,只有二十多户人家,它被武夷山峦重重包围着,山清水秀,花树掩映,一条长长的山路通到山下,山岭上有一亭子,亭子上有一木匾,上书“白云深处”,可见小山村地势之高了。
  传说很早以前,有个汉子从老远的地方用担子挑进了生计,带了他的女人,起了草棚,升了炊烟,那汉子便是小山村的祖先。
  不知过了多少年,小山村才有了这一片土墙围的竹瓦房,有了一坡坡熟地,一弯弯梯田茶园。
  世世代代,山民们都燃松片照明。这里老松树极多,极富油性,点燃几根松明,便把屋里照得通亮,放出缕缕松香。
  第二年,我被派往省城学习测量。6个月结业后,我们便背着仪器,端着标杆,摇着三角小红旗,把公路从山外引了进来。第一辆“解放牌”开进了五府山,许多村民都跑来看汽车,用手抚摸,啧啧称赞:“嗬,这汽车的两只眼睛好大!”“嘟嘟嘟”的喇叭声,使沉睡千年的大山苏醒了,大批竹木被装上了汽车运走了。
  接着,我们又测绘出一幅蓝图,附近各村的农民扛起锄头、钢钎,挑起土箕,把咆哮的河水拦腰截断,又从山腰上凿开石壁,让河水从山腰的引水渠高高地抛下。于是,水电站隆隆的机声轰响了,山沟沟里挂上了“夜明珠”,从此告别了松光照明的历史。生产队长用广播安排当天农活。有的买来了“红灯牌”收音机,说这木盒子里装了一个大世界!有了这“顺风耳”,山区不再闭塞了。
  这里山多田少粮食不够吃。集体生产制度极严,不准农民种自留地,不准上山挖冬笋、打猎、采药材,山民们每年要去山外买进磨过粉的红薯渣作补充粮食。农家心不贪,只求能果腹,再难下咽的粗粮也不嫌。“两稀一干”的日子过了那么多年,什么都要凭票证去买,也未见有人怨天怨地,咒爹骂娘,还把苦日子当甜日子过呢!有对比就有区别,人们每每谈论那个时期的生活,无不对今天倍加珍惜了。
  包产到户后,接着山林也开始由村民承包办“家庭林场”,山和田,都由农民各自经营了,山区开始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我原先住过的那个小山村背后,有一座海拔1400米的高山,叫金钟山,形似一个钟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山民们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迫切地追求文化生活了。于是选定金钟山建电视差转台。群众听说建差转台,山区就可看到电视了,都非常踊跃帮助挑砖、挑瓦、挑水泥上山。很快,一座银光闪闪的电视差转台,出现在金钟山的山顶上。
  我的老房东是老猎户,他第一个买来电视机,用两根长毛竹接成一根天线杆,高高地矗在屋顶上,像一支长笛,把一个个欢乐之夜吹进了小山村。大家吃过晚饭,便搬来小凳子,坐在他家看电视。房里坐不下,老猎户便把电视机搬到庭院来,得意地说:“我免费给大家看!”有人听了不服气,便买来了彩电,比黑白的好看。于是,小山村升起了电视机热,整个五府山区掀起了电视机热,房顶上,相继升起了一根根电视天线杆,像一根根标杆,标志着山民们新的生活水准和脱贫的第一个里程!
  泥墙围的土房,开始让位于红砖瓦房和钢筋水泥结构的平顶房和“小洋楼”;昔日被松明熏黑的墙壁,早已在山民的目光中消失。
  1987年回城,我两鬓斑白。青春在山上度过,目睹山区的巨大变化,让人欣慰。30年的山区生活,对我个人来说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选择决定命运,无怨无悔。走出大山时,我还频频回头。
  责编/何之
其他文献
我于1971年2月份,办完了老师寒假学习班后,接到通知从临川中学(现青原区天玉中学)调八都“五·七”中学工作。   当时的八都“五·七”中学在青山脚下,大陇水库边的铜锣洲上,干打垒的教室,简陋的办公室,老师和学生住祠堂破庙,“三块砖头搭个灶,翻过禾桶来睡觉”这两句顺口溜就是当时学校艰苦生活的真实写照。   1971年下半年,经过熟人和乡亲的介绍,我认识了在袁家村小学任“赤脚”老师的习润英。1972
期刊
我是农家子弟,异乡读书,异乡工作,就常有返乡的时候。一次次返乡的路,给我留下了一层层深深的记忆。   上世纪50年代,我在县城读初中。县城离家一百二十多里,那时县里没有通往乡下的公路,开学、放假只靠两条腿走。初中毕业后到高安读书,高安离家二百四十多里,若经南昌到进贤县城再到家,则有三百六十多里。有一次高安师范放寒假,我和两位同学决定步行回家,下午放学大会一结束,我们背起背包就走,走啊走,走啊走,一
期刊
2月1日正式公布的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第11个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也是中央自2004年起连续6年发布关于“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文件围绕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出台了28项强农惠农政策措施,是一个抗金融风险、保增长、扩内需,含金量高、操作性强的政策文件,亮点十分突出。     三个“大幅
期刊
1.就餐姿势须正确;2.间隔时间要适宜;3.尽可能不择饥进食;4.不要吃得太多;5.细嚼慢咽;6.膳后莫用脑;7.晚餐不宜过量;8.就餐时不谈与吃饭无关的事;9.注意营养平衡;10.保证吃好早餐;11.早餐宜进热食;12.饭后宜喝点茶;13.饭后宜适当活动;14.晚上不宜喝冷饮;15.晚餐要有节制;16.睡前不要吃东西;17.吃过油腻的东西之后勿吃甜点;18.吃过肥腻的东西后宜喝咖啡或茶;19.多
期刊
一日,遇见友人,羡慕他成天快快活活。友人笑着说,连嫦娥、七仙女这些神仙都有些烦恼,我这个食人间烟火的凡夫俗子,怎能没有忧愁?我惊诧经历颇多坎坷的友人心境竟是如此的平和,向友人讨教,友人含笑不语,只送我四个字:学会开心。   开心是沙漠中的跋涉者掬一把清泉洗面那份痛快淋漓;开心是老农手捻麦穗那份满足的微笑;开心是盛夏晚风习习拂面的那份怡然惬意;开心是节日朋友们捎来的串串祝福……其实生活充满着开心和快
期刊
岁月有春、夏、秋、冬,人生有幼、青、壮、老(晚),这是自然规律,谁也无法抗拒。有人把晚年称作垂暮之年或风烛残年,这多少有几分伤感和无奈。其实,晚年有晚年的风景。它宛如一泓清水,虽无涟无漪,却微澜万象,成岭成峰,耐人寻味。   用情去品味,晚年是温馨平静的港湾。抖落人生征程中的艰辛,甩掉尘世间的污泥浊水,追忆青丝流云之雅趣,体会忘年之交的真挚,享受子孙绕膝之欢乐,在爱情、亲情、友情中陶醉自己,也陶醉
期刊
鼠去牛来。在牛年春节前后,上至党和国家领导人,下至基层干部,纷纷深入工厂、农村、街道,走访慰问下岗工人、返乡农民工,关爱孤老,扶助困难群众。此举很值得称道。   除夕之夜,全家人一边吃年夜饭,一边打开电视等着看“春晚”。新闻联播节目头条新闻报道,胡锦涛总书记在大年除夕前,顶着寒风来到井冈山,看望慰问老红军、老劳模和老区群众。他亲切地抱起农民的小孩,亲口品尝井冈山的米酒,在百姓家中同主人一道炒板栗、
期刊
妻以其精明、干练和强烈的权力欲出任家政“一把手”后,抛出了“强化公有制,取消小金库”的严厉举措:凡是“私吞”奖金,隐瞒补贴,多收少交,存私房钱,一经查实,严惩不贷。有一次她清理旧物,发现我藏匿十几年的私房钱,当即“没收归公”,还令我在家务会上“低头认错”,接受一家人的“声讨”。乳臭未干的“小的们”向他妈一边倒,眉开眼笑,齐唱赞歌。妻春风得意,喜不自禁,庆祝旗开得胜。   可是,好景不长。随着“小的
期刊
我是一名老教师,从懂事起,就常梦想自己有一天能成为名人。可做名人何其难,并不是你想做就做得了的。然而,近年来,却有很多单位“抬举”我做“名人”,其急切心情让人感动。   举例说吧!一日,我正在看书,邮递员送来了信,是《中国XX文库》《XX丛书》的入选通知书,告之:“你的论文论述明晰、严谨,受到专家学者青睐,被选入国家级‘论文库’。因不收出版费,故请论文作者每人征订若干册,并将征订单与复印论文一并寄
期刊
60年前,在我出生的那个山区小镇,人们把理发唤做“剃头”,理发的地方叫“剃头铺”。有些剃头铺两侧门柱贴有对联:敢问天下头颅几许,且看老夫手段如何。横批:顶上功夫。   对小男孩来说,剃一次光头的感受,如同经受一场酷刑。进到铺里,那个驴脸、虾米腰的老剃头匠叫我坐下,端来小半盆热水,把我的小脑瓜往水里一按,三搓两搓,找块擦拭过无数人脑壳的抹布擦几下;接着他拿来剃刀,朝一条长方形、黑糊糊的擦刀布上下磨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