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57年冬,江西数万名干部响应“上山下乡”号召,开赴各个山头办垦殖场。上饶地专机关400名干部深入到武夷山脉腹地的五府山安营扎寨,创办了五府山垦殖场。
时年24岁的我,怀着一颗火热的心,离开赣东北报社,加入了建设山区的大军,来到五府山,一干就是30年。3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不过是短暂的一瞬,但在人的一生中,能有几个30年呢?这一段上山的历程,是和共和国一起走过的,许多极其平凡的事,今天回想起来,却让人感奋不已。
刚上山时我们来不及盖房子,暂时分散住在农民家中。我住的那个小山村,只有二十多户人家,它被武夷山峦重重包围着,山清水秀,花树掩映,一条长长的山路通到山下,山岭上有一亭子,亭子上有一木匾,上书“白云深处”,可见小山村地势之高了。
传说很早以前,有个汉子从老远的地方用担子挑进了生计,带了他的女人,起了草棚,升了炊烟,那汉子便是小山村的祖先。
不知过了多少年,小山村才有了这一片土墙围的竹瓦房,有了一坡坡熟地,一弯弯梯田茶园。
世世代代,山民们都燃松片照明。这里老松树极多,极富油性,点燃几根松明,便把屋里照得通亮,放出缕缕松香。
第二年,我被派往省城学习测量。6个月结业后,我们便背着仪器,端着标杆,摇着三角小红旗,把公路从山外引了进来。第一辆“解放牌”开进了五府山,许多村民都跑来看汽车,用手抚摸,啧啧称赞:“嗬,这汽车的两只眼睛好大!”“嘟嘟嘟”的喇叭声,使沉睡千年的大山苏醒了,大批竹木被装上了汽车运走了。
接着,我们又测绘出一幅蓝图,附近各村的农民扛起锄头、钢钎,挑起土箕,把咆哮的河水拦腰截断,又从山腰上凿开石壁,让河水从山腰的引水渠高高地抛下。于是,水电站隆隆的机声轰响了,山沟沟里挂上了“夜明珠”,从此告别了松光照明的历史。生产队长用广播安排当天农活。有的买来了“红灯牌”收音机,说这木盒子里装了一个大世界!有了这“顺风耳”,山区不再闭塞了。
这里山多田少粮食不够吃。集体生产制度极严,不准农民种自留地,不准上山挖冬笋、打猎、采药材,山民们每年要去山外买进磨过粉的红薯渣作补充粮食。农家心不贪,只求能果腹,再难下咽的粗粮也不嫌。“两稀一干”的日子过了那么多年,什么都要凭票证去买,也未见有人怨天怨地,咒爹骂娘,还把苦日子当甜日子过呢!有对比就有区别,人们每每谈论那个时期的生活,无不对今天倍加珍惜了。
包产到户后,接着山林也开始由村民承包办“家庭林场”,山和田,都由农民各自经营了,山区开始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我原先住过的那个小山村背后,有一座海拔1400米的高山,叫金钟山,形似一个钟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山民们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迫切地追求文化生活了。于是选定金钟山建电视差转台。群众听说建差转台,山区就可看到电视了,都非常踊跃帮助挑砖、挑瓦、挑水泥上山。很快,一座银光闪闪的电视差转台,出现在金钟山的山顶上。
我的老房东是老猎户,他第一个买来电视机,用两根长毛竹接成一根天线杆,高高地矗在屋顶上,像一支长笛,把一个个欢乐之夜吹进了小山村。大家吃过晚饭,便搬来小凳子,坐在他家看电视。房里坐不下,老猎户便把电视机搬到庭院来,得意地说:“我免费给大家看!”有人听了不服气,便买来了彩电,比黑白的好看。于是,小山村升起了电视机热,整个五府山区掀起了电视机热,房顶上,相继升起了一根根电视天线杆,像一根根标杆,标志着山民们新的生活水准和脱贫的第一个里程!
泥墙围的土房,开始让位于红砖瓦房和钢筋水泥结构的平顶房和“小洋楼”;昔日被松明熏黑的墙壁,早已在山民的目光中消失。
1987年回城,我两鬓斑白。青春在山上度过,目睹山区的巨大变化,让人欣慰。30年的山区生活,对我个人来说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选择决定命运,无怨无悔。走出大山时,我还频频回头。
责编/何之
时年24岁的我,怀着一颗火热的心,离开赣东北报社,加入了建设山区的大军,来到五府山,一干就是30年。3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不过是短暂的一瞬,但在人的一生中,能有几个30年呢?这一段上山的历程,是和共和国一起走过的,许多极其平凡的事,今天回想起来,却让人感奋不已。
刚上山时我们来不及盖房子,暂时分散住在农民家中。我住的那个小山村,只有二十多户人家,它被武夷山峦重重包围着,山清水秀,花树掩映,一条长长的山路通到山下,山岭上有一亭子,亭子上有一木匾,上书“白云深处”,可见小山村地势之高了。
传说很早以前,有个汉子从老远的地方用担子挑进了生计,带了他的女人,起了草棚,升了炊烟,那汉子便是小山村的祖先。
不知过了多少年,小山村才有了这一片土墙围的竹瓦房,有了一坡坡熟地,一弯弯梯田茶园。
世世代代,山民们都燃松片照明。这里老松树极多,极富油性,点燃几根松明,便把屋里照得通亮,放出缕缕松香。
第二年,我被派往省城学习测量。6个月结业后,我们便背着仪器,端着标杆,摇着三角小红旗,把公路从山外引了进来。第一辆“解放牌”开进了五府山,许多村民都跑来看汽车,用手抚摸,啧啧称赞:“嗬,这汽车的两只眼睛好大!”“嘟嘟嘟”的喇叭声,使沉睡千年的大山苏醒了,大批竹木被装上了汽车运走了。
接着,我们又测绘出一幅蓝图,附近各村的农民扛起锄头、钢钎,挑起土箕,把咆哮的河水拦腰截断,又从山腰上凿开石壁,让河水从山腰的引水渠高高地抛下。于是,水电站隆隆的机声轰响了,山沟沟里挂上了“夜明珠”,从此告别了松光照明的历史。生产队长用广播安排当天农活。有的买来了“红灯牌”收音机,说这木盒子里装了一个大世界!有了这“顺风耳”,山区不再闭塞了。
这里山多田少粮食不够吃。集体生产制度极严,不准农民种自留地,不准上山挖冬笋、打猎、采药材,山民们每年要去山外买进磨过粉的红薯渣作补充粮食。农家心不贪,只求能果腹,再难下咽的粗粮也不嫌。“两稀一干”的日子过了那么多年,什么都要凭票证去买,也未见有人怨天怨地,咒爹骂娘,还把苦日子当甜日子过呢!有对比就有区别,人们每每谈论那个时期的生活,无不对今天倍加珍惜了。
包产到户后,接着山林也开始由村民承包办“家庭林场”,山和田,都由农民各自经营了,山区开始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我原先住过的那个小山村背后,有一座海拔1400米的高山,叫金钟山,形似一个钟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山民们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迫切地追求文化生活了。于是选定金钟山建电视差转台。群众听说建差转台,山区就可看到电视了,都非常踊跃帮助挑砖、挑瓦、挑水泥上山。很快,一座银光闪闪的电视差转台,出现在金钟山的山顶上。
我的老房东是老猎户,他第一个买来电视机,用两根长毛竹接成一根天线杆,高高地矗在屋顶上,像一支长笛,把一个个欢乐之夜吹进了小山村。大家吃过晚饭,便搬来小凳子,坐在他家看电视。房里坐不下,老猎户便把电视机搬到庭院来,得意地说:“我免费给大家看!”有人听了不服气,便买来了彩电,比黑白的好看。于是,小山村升起了电视机热,整个五府山区掀起了电视机热,房顶上,相继升起了一根根电视天线杆,像一根根标杆,标志着山民们新的生活水准和脱贫的第一个里程!
泥墙围的土房,开始让位于红砖瓦房和钢筋水泥结构的平顶房和“小洋楼”;昔日被松明熏黑的墙壁,早已在山民的目光中消失。
1987年回城,我两鬓斑白。青春在山上度过,目睹山区的巨大变化,让人欣慰。30年的山区生活,对我个人来说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选择决定命运,无怨无悔。走出大山时,我还频频回头。
责编/何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