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科长”夏凤英

来源 :老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cf30311320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九江市委老干部局成立不久,一位从市委党校调来的年轻姑娘,用自己的热情倾心服务于老干部,老同志亲切地叫她“小夏”。如今,岁月的车轮驶入了21世纪,小夏的青春容颜已逐渐消失,但她服务老干部的热情却丝毫不减,惟一改变的是老同志对她的称呼:由“小夏”成为“老科长”。她就是九江市委老干部局一科原科长、现任助理调研员的夏凤英。
  夏凤英先后任市老干部活动中心副主任、市老年大学教务副主任、老干部局离休干部科副科长、老干部局退休干部科科长、一科科长等职。二十多年来,她重复着同样的工作——服务老同志。有人问她:每天同老同志打交道,不觉得很枯燥吗?她回答:老干部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一项事业。我是一名共产党员,牢记宗旨,做好本职工作,是自己应尽的一份责任。
  工作中,她认真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政策水平和协调能力,把为老干部办好每件具体事当成自己的义务和责任。在老干部活动中心任职时,她为活动中心的室内设置、制度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参与老年大学的招生、课程设置、教材选用、聘用老师等工作,使老年大学顺利开办。1993年她任离休干部科副科长,为了切实做好离休干部工作,她经常深入困难企业调研,为解决老干部医药费、住房、丧葬费等进行了大量了协调工作。庐山红十字会一位离休干部病故后,丧葬费迟迟不能到位,当时庐山老干部局解决不了,老干部遗属到市局来上访,并准备到省局去。夏凤英接待后,及时做好思想工作。同时,她多次同庐山红十字会协调,最后妥善解决了问题。为此,那位老干部遗属非常感动,带了礼品来感谢她,她婉言谢绝,她说这是我应该做的工作。1995年,夏凤英任退休干部科科长时,一些1953年前参加工作的企业退休干部,因退休早没有参加工改,工资低、生活困难,为此上访到老干部局。夏凤英耐心地听他们反映情况,认真地向他们解释政策。为了安抚这些老同志,做好稳定工作,夏凤英不厌其烦地深入企业开座谈会,到退休干部家中做工作,将情况如实地反映给上级,尽最大的努力帮助特困老干部解决一些实际困难。1996年7月的一天,夏凤英听说市食品公司抗美援朝退休干部陈家玉,因单位长时间没发退休费,家庭生活陷入困境,为交水电费正在卖自行车等东西。她立即和科里的同志一起赶到陈家,一面安慰陈老,一面及时到主管局反映。通过协调,主管局在其它公司借款发了部分退休费,缓解了老同志的困难。陈老很受感动,逢人就说:“多亏了老干部局的好科长!”
  “牢记宗旨,服务老干部”,既是夏凤英的口头禅,又是她的座右铭。二十多年来,她组织、参加服务老同志活动三百多次。每次活动中,她都做到兢兢业业,细致周到。1993年,老干部局组织离休干部去苏杭参观。到苏州时,原卫生局副局长刘若侠病了,夏凤英同医生一起送水送药,给刘老洗衣送饭。在她精心照料下,刘老很快就康复了。1995年组织退休干部去三峡参观考察,到奉节县后遇上了大雨,可只买到晚上的船票,为保障老同志们安全上船,夏凤英背着包行李在前面探路,将大家平安带上船。上船后,她又不顾疲劳,妥善安排好每一个老同志后才休息。一路上,她为大家服务热情周到,博得了老同志一片赞扬,可回家后她自己却病倒了。
  二十多年来,夏凤英默默无闻地工作在老干部事业上,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凡的业绩,受到了广大老干部的一致赞扬和同志们的好评,也受到了组织上的褒奖。2002年,她被评为全省老干部工作先进个人;2003~2005年,她连续三年被评为市老干部工作先进个人;2006年,她又被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省委老干部局授予“全省先进老干部工作者”的光荣称号。
  责编/晓辉
其他文献
1.就餐姿势须正确;2.间隔时间要适宜;3.尽可能不择饥进食;4.不要吃得太多;5.细嚼慢咽;6.膳后莫用脑;7.晚餐不宜过量;8.就餐时不谈与吃饭无关的事;9.注意营养平衡;10.保证吃好早餐;11.早餐宜进热食;12.饭后宜喝点茶;13.饭后宜适当活动;14.晚上不宜喝冷饮;15.晚餐要有节制;16.睡前不要吃东西;17.吃过油腻的东西之后勿吃甜点;18.吃过肥腻的东西后宜喝咖啡或茶;19.多
期刊
一日,遇见友人,羡慕他成天快快活活。友人笑着说,连嫦娥、七仙女这些神仙都有些烦恼,我这个食人间烟火的凡夫俗子,怎能没有忧愁?我惊诧经历颇多坎坷的友人心境竟是如此的平和,向友人讨教,友人含笑不语,只送我四个字:学会开心。   开心是沙漠中的跋涉者掬一把清泉洗面那份痛快淋漓;开心是老农手捻麦穗那份满足的微笑;开心是盛夏晚风习习拂面的那份怡然惬意;开心是节日朋友们捎来的串串祝福……其实生活充满着开心和快
期刊
岁月有春、夏、秋、冬,人生有幼、青、壮、老(晚),这是自然规律,谁也无法抗拒。有人把晚年称作垂暮之年或风烛残年,这多少有几分伤感和无奈。其实,晚年有晚年的风景。它宛如一泓清水,虽无涟无漪,却微澜万象,成岭成峰,耐人寻味。   用情去品味,晚年是温馨平静的港湾。抖落人生征程中的艰辛,甩掉尘世间的污泥浊水,追忆青丝流云之雅趣,体会忘年之交的真挚,享受子孙绕膝之欢乐,在爱情、亲情、友情中陶醉自己,也陶醉
期刊
鼠去牛来。在牛年春节前后,上至党和国家领导人,下至基层干部,纷纷深入工厂、农村、街道,走访慰问下岗工人、返乡农民工,关爱孤老,扶助困难群众。此举很值得称道。   除夕之夜,全家人一边吃年夜饭,一边打开电视等着看“春晚”。新闻联播节目头条新闻报道,胡锦涛总书记在大年除夕前,顶着寒风来到井冈山,看望慰问老红军、老劳模和老区群众。他亲切地抱起农民的小孩,亲口品尝井冈山的米酒,在百姓家中同主人一道炒板栗、
期刊
妻以其精明、干练和强烈的权力欲出任家政“一把手”后,抛出了“强化公有制,取消小金库”的严厉举措:凡是“私吞”奖金,隐瞒补贴,多收少交,存私房钱,一经查实,严惩不贷。有一次她清理旧物,发现我藏匿十几年的私房钱,当即“没收归公”,还令我在家务会上“低头认错”,接受一家人的“声讨”。乳臭未干的“小的们”向他妈一边倒,眉开眼笑,齐唱赞歌。妻春风得意,喜不自禁,庆祝旗开得胜。   可是,好景不长。随着“小的
期刊
我是一名老教师,从懂事起,就常梦想自己有一天能成为名人。可做名人何其难,并不是你想做就做得了的。然而,近年来,却有很多单位“抬举”我做“名人”,其急切心情让人感动。   举例说吧!一日,我正在看书,邮递员送来了信,是《中国XX文库》《XX丛书》的入选通知书,告之:“你的论文论述明晰、严谨,受到专家学者青睐,被选入国家级‘论文库’。因不收出版费,故请论文作者每人征订若干册,并将征订单与复印论文一并寄
期刊
60年前,在我出生的那个山区小镇,人们把理发唤做“剃头”,理发的地方叫“剃头铺”。有些剃头铺两侧门柱贴有对联:敢问天下头颅几许,且看老夫手段如何。横批:顶上功夫。   对小男孩来说,剃一次光头的感受,如同经受一场酷刑。进到铺里,那个驴脸、虾米腰的老剃头匠叫我坐下,端来小半盆热水,把我的小脑瓜往水里一按,三搓两搓,找块擦拭过无数人脑壳的抹布擦几下;接着他拿来剃刀,朝一条长方形、黑糊糊的擦刀布上下磨几
期刊
1957年冬,江西数万名干部响应“上山下乡”号召,开赴各个山头办垦殖场。上饶地专机关400名干部深入到武夷山脉腹地的五府山安营扎寨,创办了五府山垦殖场。   时年24岁的我,怀着一颗火热的心,离开赣东北报社,加入了建设山区的大军,来到五府山,一干就是30年。3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不过是短暂的一瞬,但在人的一生中,能有几个30年呢?这一段上山的历程,是和共和国一起走过的,许多极其平凡的事,今天回
期刊
1958年10月,我第一次来到新余,那时我才17岁。记得那是一个火红的年代,为了在钢铁产量上“超英赶美”,我们国家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全民大炼钢铁运动。那天,我用一根竹扁担,一头挑着铺盖卷,一头挑着小木箱(里面装着换洗衣服),和众多的少男少女们一道,在新余火车站下了车。我们是由南昌铁合金厂招工后,被派往设在新余县珠珊乡板桥村的“江西省新余钢铁工业干部学校”学习的。   到了板桥村一看,哪里有学校的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