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业不过两年的外滩华尔道夫早已开始书写自己的故事:刘嘉玲 45岁婚礼派对开在这里。 Domenico Dolce和 Stefano Gabbana要求这里的管家打理他们的行装。而为了欢迎《变形金刚》导演迈克尔 .贝入住,房间甜点特为换置成来自他家乡的姜汁饼干!
1936年,最让英国人愤恨的恐怕不是柏林奥运会上希特勒尖声尖气的种族言论挑衅,来自大西洋彼岸的美国人沃利斯 .辛普森成了全英格兰的“头号公敌”。在同英国王储爱德华八世相恋五年后,这位“巴尔的摩的私生女”显然让王储不可自拔了。后者不堪来自朝野的压力与民间舆论的物议,索性卸去王位与辛普森夫人成婚。婚后二人常来纽约,就下榻在华尔道夫饭店某间套房。再后来,他们在饭店的居所便成了有名的“温莎套房”,逗引着人们对于浪漫爱情的无限遐思……
在中国人同这座酒店结缘的百多年后,2010年亚洲第一家华尔道夫酒店在外滩正式开业无疑又是一座新的里程碑。非常值得一提,外滩华尔道夫酒店的 Club坐落在上海总会旧址外滩 2号,1990年那里曾是肯德基家乡鸡在沪首家店铺所在!不过 20年的光景,大洋彼岸服务行业堪为最大众与最小众,最低端与最高端标杆的两家企业先后进驻这里,于头于尾观照了上海乃至中国速度的迁衍剧变,让人不禁感慨一句何谓沧海桑田。在外滩万国建筑博物馆的苍穹下,不似和平饭店政府接待时代遗留下根深蒂固的“只敬罗衫不敬人”的气息,也没有半岛酒店一抹“英国绿”下的老牌与厚重。这里,是一个你可以穿着趿拉板儿在晨曦中优哉游哉享受自助早餐的所在。
BQ:《闻香识女人》中,阿尔帕西诺称纽约华尔道夫酒店为 “The cynosure of all things civilized”,希尔顿先生称它是 “The greatest of them all”。我很想知道在你眼中 ,这个故事该如何讲述?
SO:呵呵,故事总要从头说起。1893年 3月,当时的美国富翁威廉 .华尔道夫建纽约华尔道夫酒店的目的是为了给亲戚朋友提供一个社交场所。3年后,其表弟约翰四世建成同样大气华丽的阿斯托利亚(Astoria)酒店,两个酒店之间以一条 300多英尺的长廊连接起来。这条被无数名媛公子走过的长廊,后来独具匠心地以“=”标示,“Waldorf=Astoria”这个名字从此诞生。1931年的纽约华尔道夫酒店经过重建、扩张和迁址,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酒店。
华尔道夫酒店堪称世界上最豪华、最著名的五星级酒店了,它一直以为名流政要提供尊贵的服务而骄傲。衣香鬓影、冠盖云集,从英国女王到罗马教皇,从石油王子到非洲酋长,无论名垂青史还是昙花一现,无论显赫政要还是大牌明星,都曾在这里留下过足迹。当然,名流显赫的青睐并不是对纽约华尔道夫酒店全部的注释。华尔道夫的一砖一瓦,无不见证了许多意义重大的历史场景。1946年美、英、法、苏四个战胜国代表在其塔楼的一个套间里签订了《世界和平协议》;2000年的《新千禧年宣言》也在华尔道夫酒店诞生……
许多中国国家领导人也曾下榻过纽约华尔道夫酒店。他们居住的套房在酒店 40层以上,要专门的电梯才能抵达。而在这里住过的第一位中国贵宾,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创建轮船招商局的第一人,李鸿章。
BQ:在上海华尔道夫酒店,我见识了欧式风格的奢华,也看到了美式管理的友善和随性,谈谈在酒店管理及服务中同顾客打交道的故事?
SO:华尔道夫酒店一向致力为客人们营造一种“胜似家中”的感觉,以精致的风格与舒适的环境处处体现完美设计,使客人们在享受真正奢华的同时也能感到无比的放松和随性。当中,客房如同一处私密的修养空间,家具与各种用品让人享受居家的舒适与安逸,高科技设施便捷接入能让客人们轻松处理事务,客房盥洗室有令人惊叹而愉悦的奢华客用品,真正让客人感觉到现代奢华酒店的独特品位,以及舒适和贴心。
我们认为一个奢华酒店应该根据不同客人的不同喜好及需求来提供个性化服务,以人为本,将客人的需求摆在第一位。最好的例子就是我们量身定制的管家服务。管家们在客人入住前会了解客人饮食、睡眠习惯、工作背景等,比如客人对于海鲜过敏,则会在客人档案历史中记录,以确保客人在酒店用餐的顺利及安全。面对长途跋涉的旅客,我们通常以最简化的入住手续让客人以最快的速度得到休息,并且会为客人提供衍生服务,如预定上门按摩、准备薰衣草精油放入浴缸以助热水浴更好地缓解客人疲劳,或者准备热牛奶温暖身心。此外,管家还为客人提供打包、翻译、安排行程或为结婚客人提供跟场服务等,让客人拥有一种被关怀、随时可以寻求到帮助的便利舒适感,同时也让他们感到身份的尊贵感。
BQ专访皇家亚洲协会上海分会主席
海博( Peter Hibbard)讲述他所知道的 “上海总会 ”
“越靠近窗边越显尊贵”
1843年上海开埠,到 1852年的时候,在沪经商的英国人就已经很多了。除了做生意,他们没有了自己在家乡时的娱乐生活。就像《八十天环游地球》里描述的改良俱乐部,英国人的俱乐部文化可谓历史悠久,他们喜欢聚住一起,谈谈政治,打台球、玩桥牌。于是上海总会(Shanghai Club)作为英国在沪侨民的俱乐部应运而生,1862年在此建楼——一幢英式古典建筑,砖木结构,外墙用红砖镶砌,是当时很流行的三层“东印度式”。现在很多书籍说这里是绅士俱乐部,顾名思义女性不得进入。这在我看是不对的,上海总会经常会开舞会,如果不邀请女性进来的,这舞就没法跳了(笑)。
俱乐部会员的人数在之后不断增加,显然最初的上海总会就不够大了。1909年在原址上推倒重來,1910年 1月一座五层的新楼拔地而起。建筑设计师是H. Tarrant,很可惜他没有见到竣工就过世了。室内装潢由马海洋行的日本建筑师下田菊太郎设计,以长达34米的黑白大理石的吧台闻名,当时号称“远东第一吧”。廊吧的座位也有规矩,越靠近窗边越显尊贵,说明身份或政治头衔越高,可以专享黄浦江的美景。
1936年,最让英国人愤恨的恐怕不是柏林奥运会上希特勒尖声尖气的种族言论挑衅,来自大西洋彼岸的美国人沃利斯 .辛普森成了全英格兰的“头号公敌”。在同英国王储爱德华八世相恋五年后,这位“巴尔的摩的私生女”显然让王储不可自拔了。后者不堪来自朝野的压力与民间舆论的物议,索性卸去王位与辛普森夫人成婚。婚后二人常来纽约,就下榻在华尔道夫饭店某间套房。再后来,他们在饭店的居所便成了有名的“温莎套房”,逗引着人们对于浪漫爱情的无限遐思……
在中国人同这座酒店结缘的百多年后,2010年亚洲第一家华尔道夫酒店在外滩正式开业无疑又是一座新的里程碑。非常值得一提,外滩华尔道夫酒店的 Club坐落在上海总会旧址外滩 2号,1990年那里曾是肯德基家乡鸡在沪首家店铺所在!不过 20年的光景,大洋彼岸服务行业堪为最大众与最小众,最低端与最高端标杆的两家企业先后进驻这里,于头于尾观照了上海乃至中国速度的迁衍剧变,让人不禁感慨一句何谓沧海桑田。在外滩万国建筑博物馆的苍穹下,不似和平饭店政府接待时代遗留下根深蒂固的“只敬罗衫不敬人”的气息,也没有半岛酒店一抹“英国绿”下的老牌与厚重。这里,是一个你可以穿着趿拉板儿在晨曦中优哉游哉享受自助早餐的所在。
BQ:《闻香识女人》中,阿尔帕西诺称纽约华尔道夫酒店为 “The cynosure of all things civilized”,希尔顿先生称它是 “The greatest of them all”。我很想知道在你眼中 ,这个故事该如何讲述?
SO:呵呵,故事总要从头说起。1893年 3月,当时的美国富翁威廉 .华尔道夫建纽约华尔道夫酒店的目的是为了给亲戚朋友提供一个社交场所。3年后,其表弟约翰四世建成同样大气华丽的阿斯托利亚(Astoria)酒店,两个酒店之间以一条 300多英尺的长廊连接起来。这条被无数名媛公子走过的长廊,后来独具匠心地以“=”标示,“Waldorf=Astoria”这个名字从此诞生。1931年的纽约华尔道夫酒店经过重建、扩张和迁址,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酒店。
华尔道夫酒店堪称世界上最豪华、最著名的五星级酒店了,它一直以为名流政要提供尊贵的服务而骄傲。衣香鬓影、冠盖云集,从英国女王到罗马教皇,从石油王子到非洲酋长,无论名垂青史还是昙花一现,无论显赫政要还是大牌明星,都曾在这里留下过足迹。当然,名流显赫的青睐并不是对纽约华尔道夫酒店全部的注释。华尔道夫的一砖一瓦,无不见证了许多意义重大的历史场景。1946年美、英、法、苏四个战胜国代表在其塔楼的一个套间里签订了《世界和平协议》;2000年的《新千禧年宣言》也在华尔道夫酒店诞生……
许多中国国家领导人也曾下榻过纽约华尔道夫酒店。他们居住的套房在酒店 40层以上,要专门的电梯才能抵达。而在这里住过的第一位中国贵宾,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创建轮船招商局的第一人,李鸿章。
BQ:在上海华尔道夫酒店,我见识了欧式风格的奢华,也看到了美式管理的友善和随性,谈谈在酒店管理及服务中同顾客打交道的故事?
SO:华尔道夫酒店一向致力为客人们营造一种“胜似家中”的感觉,以精致的风格与舒适的环境处处体现完美设计,使客人们在享受真正奢华的同时也能感到无比的放松和随性。当中,客房如同一处私密的修养空间,家具与各种用品让人享受居家的舒适与安逸,高科技设施便捷接入能让客人们轻松处理事务,客房盥洗室有令人惊叹而愉悦的奢华客用品,真正让客人感觉到现代奢华酒店的独特品位,以及舒适和贴心。
我们认为一个奢华酒店应该根据不同客人的不同喜好及需求来提供个性化服务,以人为本,将客人的需求摆在第一位。最好的例子就是我们量身定制的管家服务。管家们在客人入住前会了解客人饮食、睡眠习惯、工作背景等,比如客人对于海鲜过敏,则会在客人档案历史中记录,以确保客人在酒店用餐的顺利及安全。面对长途跋涉的旅客,我们通常以最简化的入住手续让客人以最快的速度得到休息,并且会为客人提供衍生服务,如预定上门按摩、准备薰衣草精油放入浴缸以助热水浴更好地缓解客人疲劳,或者准备热牛奶温暖身心。此外,管家还为客人提供打包、翻译、安排行程或为结婚客人提供跟场服务等,让客人拥有一种被关怀、随时可以寻求到帮助的便利舒适感,同时也让他们感到身份的尊贵感。
BQ专访皇家亚洲协会上海分会主席
海博( Peter Hibbard)讲述他所知道的 “上海总会 ”
“越靠近窗边越显尊贵”
1843年上海开埠,到 1852年的时候,在沪经商的英国人就已经很多了。除了做生意,他们没有了自己在家乡时的娱乐生活。就像《八十天环游地球》里描述的改良俱乐部,英国人的俱乐部文化可谓历史悠久,他们喜欢聚住一起,谈谈政治,打台球、玩桥牌。于是上海总会(Shanghai Club)作为英国在沪侨民的俱乐部应运而生,1862年在此建楼——一幢英式古典建筑,砖木结构,外墙用红砖镶砌,是当时很流行的三层“东印度式”。现在很多书籍说这里是绅士俱乐部,顾名思义女性不得进入。这在我看是不对的,上海总会经常会开舞会,如果不邀请女性进来的,这舞就没法跳了(笑)。
俱乐部会员的人数在之后不断增加,显然最初的上海总会就不够大了。1909年在原址上推倒重來,1910年 1月一座五层的新楼拔地而起。建筑设计师是H. Tarrant,很可惜他没有见到竣工就过世了。室内装潢由马海洋行的日本建筑师下田菊太郎设计,以长达34米的黑白大理石的吧台闻名,当时号称“远东第一吧”。廊吧的座位也有规矩,越靠近窗边越显尊贵,说明身份或政治头衔越高,可以专享黄浦江的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