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周易》是中国本土思想文化的活水源头。在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无论是“本土性”的确认还是“中国性”的构建,《周易》思想都是一座长明不息的“灯塔”。探究《周易》的损益思想,不仅有利于梳理并呈示《周易》损益思想的脉络,而且对于当前中国社会利益结构的调整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周易》;当代价值
《周易》损益思想的基本内涵
何谓损益?《损》彖曰:“损,损下益上”。《益》彖曰:“益,损上益下”。可见,《易传》所说的损就是损下益上,益就是损上益下。《损》、《益》彖辞中所说的“上”和“下”指的就是外体三爻和内体三爻。《易传》彖辞对损益界定的依据是内外体、上下位阴阳爻之间的施与受、得与失。朱熹说得很清楚:“损下卦上画之阳,益上卦上画之阴,损兑泽之深,益艮山之高,损下益上,损内益外,剥民奉君之象,所以为损也”。与此类似,《益》就是由上卦施第一阳爻于下卦。下卦施第一阴爻于上卦而化生。《损》下体在卦变中乾体失阳爻而受损。而上卦在卦变中坤体得阳爻而受益。相反,《益》上卦在卦变中乾体受损,而下卦在卦变中坤体受益。可见,《易传》是以下卦受益还是受损的情形界定损益的。下卦受益为益,下卦受损为损。
所损益者为何?《损》六三言“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损》六四言“损其疾,使遄有喜”。《损》六五、《益》六二言“或益之十朋之龟弗克违”。《益》六三“中行告公用圭。”《益》六四言“中行告公从”。《益》六四象曰“告公从,以益志也”。《益》九五言“有孚,惠我德”。《益》九五象曰“惠我德,大得志也”可见,《损》和《益》中明确言及的损益对象既包括人、财、物等有形存在,也包括“志”和“德”这样的无形存在。既包括正面积极的真善美的存在,也包括负面消极的假恶丑的存在。简言之,《周易》言及损益的对象就是与主体密切关联的利益或自主性。
如何损益?损益所指不同,损益形态自然也各异。《易经》包含的损益形态有八种之多。事实上,《损》、《益》彖辞对损益的界定只是基于一种特殊情况。这种特殊情况就是利益冲突情形下的零和损益。即一方受损,另一方得益。一方的减损恰好等于另一方的增益。除了零和损益外,还有双损、双益以及双方的损益之间彼此无涉的损益形态。《易传》之所以强调零和损益,是因为此种情形下的损益形态是所有损益形态中最为复杂的。它是以君民之间、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冲突为前提的。古之圣贤能在两千多年前就能明确阐述损上益下的民本思想还是很了不起的理论成就。我们有必要整理、分析和提炼《周易》的损益思想,去伪存真并发扬光大。
《周易》损益思想的精华
《周易》损益思想的要旨在于因应时势,通过适度损益来调整上下关系和社会利益分配格局,进而实现社会均衡、稳定和健康发展。具体包括以下三点。
损益盈虚,与时偕行。《周易》明确提出了损益盈虚,与时偕行的思想。《损》彖曰:“损刚益柔有时,损益盈虚,与时偕行”。《益》彖辞也讲“凡益之道,与时偕行”。消息盈虚,与时偕行,这是《周易》的基本思想。盛衰消长是最基本的自然历史规律。王弼说“夫卦者,时也;爻者,适时之变者也”。世间万事万物变动不居,周流六虚。社会行动者必须唯变是从,变以应时,变以顺势。正如《艮》彖辞所说的那样“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周易》的损益之道就是因应时势,当损则损,当益则益,损益有时,损益有度。
损刚益柔,裒多益寡。《损》彖曰:“损刚益柔有时”。《周易》非常重视阴阳互动和刚柔互补。自然界如此,人与社会亦如是。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格局必然是失衡的,因而也是僵硬的。唯有阴阳和合,刚柔并济的组合才会有稳定的结构和发展前景。《文子·上德》中说“天之道,裒多益寡;地之道,损高益下。”中国古人很早就敏锐地察觉了自然界的这种均衡性和协调特性。《谦》大象说“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强调通过积极主动的损益之道来调整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利益格局,进而实现社会整体的利益均衡。
上感下应,损益有孚。《周易》讲究应、承、比、应。《损》六三与上九,《益》初九与六四均为正应。《易经》敏锐地觉察到了感应与诚信对于损益的重要意性。《损》卦辞说“损,有孚”。《损》彖辞将其直接解读为“损而有孚”。《益》九五爻辞说“有孚惠心,勿问元吉。有孚,惠我德”。可见,“孚”在《损》、《益》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与意义。《礼记·缁衣》里也说“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本”,又说“心以体全,亦以体伤。君以民存,亦以民亡”。还是强调上下一体,上感下应的重要性。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有诚信才能上感下应。上感下应才能良性互动。
《周易》损益思想对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启示
《周易》的损益思想为我国的社会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启示。社会建设的本质在于构建合理的社会结构。社会结构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的关联方式。利益既包括资源和机会,也包括人的主体自主性。合理的利益结构调整是社会建设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
社会建设要与时俱进。任何社会建设都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和时代内容。当前中国社会发展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失衡。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失衡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首要“瓶颈”。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10年《社会蓝皮书》显示,当前中国的经济结构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甚至有些指标已经进入了工业化后期阶段。但是社会结构还尚未适应经济结构的转变而实现整体性转型。多数社会结构指标仍然处在工业化初期阶段。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社会建设的滞后不仅影响到了人民群众对社会基础性资源和机会的获得,而且也从某种程度上削弱了社会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整合度。基于此,当前中国社会建设的紧迫之举就是通过调整利益分配格局来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良性运行。
社会建设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民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以此为基础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社会福利实现的状况。民富方能国强,民安才会国泰。国富民穷,民生凋敝则会出现社会分层加剧,贫富差距拉大,社会阶层对立,甚至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大多数社会矛盾的激化和爆发,其根源都在于长期积累的民生问题。经济社会发展不仅仅可以用GDP来测算,而且应该也能够以民众所能享受的社会福利水平来衡量。当前,我国已经具备了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条和经济基础。惠及民生的社会建设不仅可以让人民群众分享到改革与发展的成果,而且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妥善解决社会问题,塑造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进而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社会建设要取信于民。社会建设必然触及已有的利益格局。损益的社会过程远比损益的自然过程要复杂得多。尤其是在彼此利益冲突的情况下,要协调个人、群体和社会整体的利益就必须取信于民。没有诚信,利益冲突会把人与社会轻易抛入自然竞争的“丛林”之中。政府必须在分配基本的社会资源和机会方面确立自身的职责与威信。合理分配资源和机会,维持社会秩序是政府的基本职能。政府行为的合法性源于对社会公共利益的体现。对政府来说,民生问题就是民心问题。民生改善的程度与水平不仅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与,而且事關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与地位。政府不仅应该通过做大“蛋糕”来实现经济发展。而且也应该通过分好“蛋糕”去创建公共利益,从而扩大自身的执政基础和威信。惟其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为人民所共享”的发展目标。
关键词:《周易》;当代价值
《周易》损益思想的基本内涵
何谓损益?《损》彖曰:“损,损下益上”。《益》彖曰:“益,损上益下”。可见,《易传》所说的损就是损下益上,益就是损上益下。《损》、《益》彖辞中所说的“上”和“下”指的就是外体三爻和内体三爻。《易传》彖辞对损益界定的依据是内外体、上下位阴阳爻之间的施与受、得与失。朱熹说得很清楚:“损下卦上画之阳,益上卦上画之阴,损兑泽之深,益艮山之高,损下益上,损内益外,剥民奉君之象,所以为损也”。与此类似,《益》就是由上卦施第一阳爻于下卦。下卦施第一阴爻于上卦而化生。《损》下体在卦变中乾体失阳爻而受损。而上卦在卦变中坤体得阳爻而受益。相反,《益》上卦在卦变中乾体受损,而下卦在卦变中坤体受益。可见,《易传》是以下卦受益还是受损的情形界定损益的。下卦受益为益,下卦受损为损。
所损益者为何?《损》六三言“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损》六四言“损其疾,使遄有喜”。《损》六五、《益》六二言“或益之十朋之龟弗克违”。《益》六三“中行告公用圭。”《益》六四言“中行告公从”。《益》六四象曰“告公从,以益志也”。《益》九五言“有孚,惠我德”。《益》九五象曰“惠我德,大得志也”可见,《损》和《益》中明确言及的损益对象既包括人、财、物等有形存在,也包括“志”和“德”这样的无形存在。既包括正面积极的真善美的存在,也包括负面消极的假恶丑的存在。简言之,《周易》言及损益的对象就是与主体密切关联的利益或自主性。
如何损益?损益所指不同,损益形态自然也各异。《易经》包含的损益形态有八种之多。事实上,《损》、《益》彖辞对损益的界定只是基于一种特殊情况。这种特殊情况就是利益冲突情形下的零和损益。即一方受损,另一方得益。一方的减损恰好等于另一方的增益。除了零和损益外,还有双损、双益以及双方的损益之间彼此无涉的损益形态。《易传》之所以强调零和损益,是因为此种情形下的损益形态是所有损益形态中最为复杂的。它是以君民之间、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冲突为前提的。古之圣贤能在两千多年前就能明确阐述损上益下的民本思想还是很了不起的理论成就。我们有必要整理、分析和提炼《周易》的损益思想,去伪存真并发扬光大。
《周易》损益思想的精华
《周易》损益思想的要旨在于因应时势,通过适度损益来调整上下关系和社会利益分配格局,进而实现社会均衡、稳定和健康发展。具体包括以下三点。
损益盈虚,与时偕行。《周易》明确提出了损益盈虚,与时偕行的思想。《损》彖曰:“损刚益柔有时,损益盈虚,与时偕行”。《益》彖辞也讲“凡益之道,与时偕行”。消息盈虚,与时偕行,这是《周易》的基本思想。盛衰消长是最基本的自然历史规律。王弼说“夫卦者,时也;爻者,适时之变者也”。世间万事万物变动不居,周流六虚。社会行动者必须唯变是从,变以应时,变以顺势。正如《艮》彖辞所说的那样“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周易》的损益之道就是因应时势,当损则损,当益则益,损益有时,损益有度。
损刚益柔,裒多益寡。《损》彖曰:“损刚益柔有时”。《周易》非常重视阴阳互动和刚柔互补。自然界如此,人与社会亦如是。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格局必然是失衡的,因而也是僵硬的。唯有阴阳和合,刚柔并济的组合才会有稳定的结构和发展前景。《文子·上德》中说“天之道,裒多益寡;地之道,损高益下。”中国古人很早就敏锐地察觉了自然界的这种均衡性和协调特性。《谦》大象说“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强调通过积极主动的损益之道来调整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利益格局,进而实现社会整体的利益均衡。
上感下应,损益有孚。《周易》讲究应、承、比、应。《损》六三与上九,《益》初九与六四均为正应。《易经》敏锐地觉察到了感应与诚信对于损益的重要意性。《损》卦辞说“损,有孚”。《损》彖辞将其直接解读为“损而有孚”。《益》九五爻辞说“有孚惠心,勿问元吉。有孚,惠我德”。可见,“孚”在《损》、《益》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与意义。《礼记·缁衣》里也说“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本”,又说“心以体全,亦以体伤。君以民存,亦以民亡”。还是强调上下一体,上感下应的重要性。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有诚信才能上感下应。上感下应才能良性互动。
《周易》损益思想对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启示
《周易》的损益思想为我国的社会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启示。社会建设的本质在于构建合理的社会结构。社会结构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的关联方式。利益既包括资源和机会,也包括人的主体自主性。合理的利益结构调整是社会建设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
社会建设要与时俱进。任何社会建设都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和时代内容。当前中国社会发展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失衡。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失衡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首要“瓶颈”。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10年《社会蓝皮书》显示,当前中国的经济结构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甚至有些指标已经进入了工业化后期阶段。但是社会结构还尚未适应经济结构的转变而实现整体性转型。多数社会结构指标仍然处在工业化初期阶段。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社会建设的滞后不仅影响到了人民群众对社会基础性资源和机会的获得,而且也从某种程度上削弱了社会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整合度。基于此,当前中国社会建设的紧迫之举就是通过调整利益分配格局来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良性运行。
社会建设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民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以此为基础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社会福利实现的状况。民富方能国强,民安才会国泰。国富民穷,民生凋敝则会出现社会分层加剧,贫富差距拉大,社会阶层对立,甚至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大多数社会矛盾的激化和爆发,其根源都在于长期积累的民生问题。经济社会发展不仅仅可以用GDP来测算,而且应该也能够以民众所能享受的社会福利水平来衡量。当前,我国已经具备了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条和经济基础。惠及民生的社会建设不仅可以让人民群众分享到改革与发展的成果,而且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妥善解决社会问题,塑造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进而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社会建设要取信于民。社会建设必然触及已有的利益格局。损益的社会过程远比损益的自然过程要复杂得多。尤其是在彼此利益冲突的情况下,要协调个人、群体和社会整体的利益就必须取信于民。没有诚信,利益冲突会把人与社会轻易抛入自然竞争的“丛林”之中。政府必须在分配基本的社会资源和机会方面确立自身的职责与威信。合理分配资源和机会,维持社会秩序是政府的基本职能。政府行为的合法性源于对社会公共利益的体现。对政府来说,民生问题就是民心问题。民生改善的程度与水平不仅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与,而且事關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与地位。政府不仅应该通过做大“蛋糕”来实现经济发展。而且也应该通过分好“蛋糕”去创建公共利益,从而扩大自身的执政基础和威信。惟其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为人民所共享”的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