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思品课教学方法试探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lag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052-01
  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建构的基础是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追求的是帮助学生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坚持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这就要求教师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必须走出照本宣科、空洞说教的误区,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活用教材,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学会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发展自己。这就是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
  我们要在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活动中,以情感培养为核心,以学生实际生活为内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生活背景出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把生活问题化为学习内容,使学习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学习化,从而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处理与他人、与集体、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感悟人生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
  1.创设多元化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体验、感悟。
  例如,思品课教材中列举了大量的事例来说明网络的便利,网络的积极和消极作用。但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是:学校里有电脑室,但里面的电脑能用的就几台,而且网速慢得能让人急出心脏病。所以很多学生感受不到什么网络的便利、积极和消极作用。为此,本人在教学时先讲述了网络的便利,然后让学生提出一些他们能想到的能够利用网络带来的便利,如查阅学习资料、网上交友聊天、玩游戏、看电影等,最后带着学生来到电脑室,利用仅有的几台电脑,当场给大家演示。使学生切实地感受到网络的便利和积极作用。同时,用班上几名同学去网吧包夜彻夜不归,早上到了教室就爬在桌上睡觉,严重影响了学习,导致成绩下降的实例,让大家知道如果不能合理地利用网络的优势,将会影响我们的学习生活。这样就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再如,在学习《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时,拿出一些商品让学生当场鉴别真伪,如假冒商品飘柔洗发水和正品进行比较,假的香味过浓,洗发时没有泡沫,且瓶体上说明的字迹模糊、不清晰,甚至没有生产厂家,没有生产日期,产品保质期等。还有盗版的VCD碟片,甚至假的人民币等等,这些情景都贴近学生生活,与学生的日常行为密切相关,学生都非常感兴趣,不仅学习了法律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提高了识别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感悟生活,在生活中体验学习。
  2.精心设计课堂,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使教学内容生活化。
  在平常的教学中,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呢?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课堂内容,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对教材进行二次改造,充分利用和发掘教材外的教学资源。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科书应是活的、真的、动的、用的,而不是死的、浮的、静的、读的。”如,在讲授七年级(上)《丰富多样的情绪》的时候,我选取了学校生活中的事例:获得了运动会的奖牌,大家感受到的情绪是——喜;××同学去街上的时候遭到了别人的欺侮,大家体验的情绪是——怒;××同学亲人过世,感受到的情绪是——哀;今天,有人违反了课堂纪律,老师叫他下午放学后到办公室去,他体验的情绪是——惧。这样的事例,就发生在学生的身边,学生讨论的时候兴趣都很浓,学习积极性很高。当然,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要转变观念,不再是绝对的权威,而要成为倾听者、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倡导学生大胆提问,大胆发表不同意见,畅谈自己生活中的体验和困惑,师生共同探究,构建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课堂,达到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
  3.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近来年,现代教学媒体特别是计算机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地受到教师的重视,为生活化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教师在教学中应多方面收集生活中的素材,巧妙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如在学习前面的《丰富多样的情绪》中,我把该班学生获奖时拍摄的照片播放出来,学生一看到照片情绪激动,兴致高涨,兴趣马上被激发了起来。当讲到九年级《保护环境》这一内容时,我把本地区河道边垃圾乱扔乱倒,街道边垃圾乱堆乱放,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河流里的情境拍摄成照片,在课堂上给同学们播放出来,大家马上引起了共鸣,形成了共识,意识到我们虽然处在农村,但环境问题仍不容忽视,纷纷提出自己的看法,商讨解决本地区环境问题的办法,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这些事例和图片都来源于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极易引起学生的强烈反响,便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并用课堂上的理论知识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
  4.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使教育“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英国学者麦克菲尔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是非道德教育。”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拘形式地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外实践活动,可确定一个目标,由老师引导学生开展采访、调查、访问等形式的实践活动;也可确定目标后由学生自主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如在学习《环境状况》这一主题时,可以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开展调查活动,搜集材料,看看自己生活的地区有哪些环境问题。想一想这些环境问题对人们的正常生活有什么危害,应该如何解决,并设计一个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公益广告。通过这样一个参与体验的过程,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利用掌握的知识指导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他文献
【摘要】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文化成绩普遍较低,特别是数学成绩更差,而且相当一部分同学对学习数学存有畏惧心理,从而导致中职数学教学难以按计划完成目标,迫切需要我们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材施教,让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趣味,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关键词】中职学生 数学学习 兴趣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037-01  由于受
【摘要】高职教育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所开设的课程应该以突出实践技能、适应岗位为主。就装潢艺术设计专业而言,积极探索进行实践教学的创新改革,不仅能提高办学效率,还能扩大就业。开展“技能+项目”的教学模式, 开创“双赢”的新型校企合作关系,学校与企业互相渗透,发挥企业和学校各自优势,共同为社会和市场培养所需人才。  【关键词】高职教育 装潢艺术设计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
本研究以288只1日龄新扬州雏鸡为试验素材,随机分成4个处理组,每处理3个重复,每重复24只鸡。试验鸡从1日龄开始分别接受0、3.6、7.2、14.4 mg/kg4种水平核黄素日粮处理,借助
为探讨应激和日粮能量水平对肉仔鸡脂肪代谢的影响,本研究进行四个相关的试验。第一章第一节中,通过在高低能日粮中添加皮质酮诱发3-9日龄肉仔鸡长期应激反应,来研究应激和高
CDIO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工程能力、个人素质和团队精神的有效手段。结合油气储运工程专业的现状,研究了基于CDIO理念的项目化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设计了以长输管道设计为一
【摘要】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内容涉及面广,理论性强、学术流派多、是学生觉得比较难掌握的一门课。在教学实践中丰富教学手段,能够促进学生对抽象的经济学概念和原理的掌握和理解、提高学生运用经济学理论认识和解决社会经济运行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师生互动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043-01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内容涉及到社会经济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046-01  对于课堂教学而言,无论教学思想如何更新,教学内容如何变化,教学方式如何改进,其最终目的都必须指向教学的有效性。可以说,“有效教学”已成为教学的“永恒主题”。而作为小学最大学科的语文,却在有效性的问题上备受争议。我们的老师教得很累,学生也学得很苦,但却没有得到多少真正有效的发展。所以,很多老师都发出
【摘要】职业教育教学担负着文化基础和专业技能的双重教学任务,探讨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有着较为特殊的现实意义,中职语文教学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遵循职业教育和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学生成功就业,以及后续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中职生 语文学习 教学艺术 兴趣 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
【摘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依托教材,挖掘现有主动探究性因素;改变方式,启迪学生主动探究性思维;营造氛围,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建立机制,保护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加强学习,提高老师主动探究的素质。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 中学生 主动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050-0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修订稿)》(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