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把握教材、挖掘情感,推敲词句、品味情感,反复诵读、激发情感,创设情境、渲染情感,深化理解、升华情感等方面,阐述了如何使学生在和谐、优美的语言环境中受到情感教育,陶冶情操。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感因素;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它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实施情感教育是受教育者的需要,也符合语文教育本身的特点和规律。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推敲词句、反复诵读、创设情境、深化理解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在语言文字训练中发展语言,使学生在和谐、优美的语言环境中受到情感教育,陶冶情操。
一、把握教材,挖掘情感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充满了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思想、精辟的道理、动人的形象,具有激发情感的功能。全面、准确地把握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是进行情感教育的前提。深钻教材时,教师可从教材的实际出发,处理好含与露的关系。所谓“含”是指文中那些看来似乎浅显易懂、平淡无味,实则含意深刻、情味甚浓的内容。它需要教师把握好全文,理出全文线索,着眼于部分与全文的关系,从而探究出文章内在的含义。“露”则指文中明明白白写着的,情感明露之处。教师应吃透教材,理清情节发展线索、人物情感变化,准确把握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进行情感教育。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最后一句“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那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地跟着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这句话含义深刻,耐人寻味,句中两个“幸福”是难点所在。教师应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联想19世纪丹麦社会的黑暗状况和资本主义社会穷孩子的痛苦生活,再想想美丽的小女孩在又冷又黑的大年夜,光着头赤着脚饿着肚子在街上卖火柴,最后蜷缩在墙角里,五次擦燃火柴所出现的幻觉,来理解这两个“幸福”的蕴意,从更深的层次去体会作者对贫富悬殊的剥削制度的憎恶,对穷苦人民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
二、推敲词句,品味情感
从词句中品味情感,可从三方面入手。
1、剖析细腻性
即通过品味作者准确的遣词、独到的刻划,引发出蕴含的情感。如《师生情》中的“他们踮起脚,透过门上的玻璃,争着向屋里看”。教学时,可引导学生认真读一读“踮、透过、急着”这几个词语的分量,细细加以品味,就能把句子中蕴含的“同学们对老师的真挚感情”体会出来。
2、品味色彩
尽管这一类词句意思较浅显,但它往往通过明朗的勾勒,把蕴含在段落中的情感因素鲜明地表达出来。像《古井》第一段中先简要点明古井的座向和作用后,第二句就笔锋一转:“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她甜美的乳汁哺育着她的儿女。”用拟人的手法和“温情”、“甜美”等褒性词语,直抒胸臆,赞颂了故乡的古井。要让学生体会这一情感因素,也只有在词句的感情色彩上下一番揣摩的功夫了。
3、领悟特指性
这类词句所含着的情感因素比较含蓄,学生不易理解。如“一阵秋风吹过,从树上落下了几片黄叶。深秋的清晨是寒冷的,周总理却送来了春天般的温暖”。不难看出,这段话第一句是即景写实,第二句是表意抒情。用“春天般的温暖”囊括了周总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关怀之情。教学时,要把着力点放在第二句,通过“春天般的温暖”这个词组特定意思的点拔,启发思考:为什么说“深秋的清晨是寒冷的,周总理却送来了春天般的温暖”呢?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领悟所蕴含的情感,激发对周总理的爱戴之情。
三、反复诵读,激发情感
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可见,朗读是引导学生领略课文蕴含情感的极佳途径。
1、以声传情,透发情感
在教学《两只小狮子》最后一个自然段,即狮妈妈教育懒狮子的话语时,教师可先用富有鲜明情感体验和直观性的朗读,以声传情,接着引导学生逐词逐句地进行情感体验,诱发学生深入体验心理态势,最后以情启思,让学生真正理解狮子妈妈的意思。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很自然地通过“激情——体情——悟情”的心理历程,产生思想共鸣,他们一句一句学老师的样子,用情意深长的语气一遍一遍地朗读狮妈妈教育懒狮子的话,就像演员似的完全进入角色。此时,课文中的狮妈妈就是“我”,“我”就是书中的狮妈妈。学生在读中思考,理解狮子所讲的话共有几句?每句的意思是什么?是怎样讲的?真正的狮子是什么样的?从而进一步领悟到:我们不能学习懒狮子,我们也得从小学会生活的本领。
2、熟读成诵,抒发情感
情感通过人的面部表情、神态、动作、语言等流露出来。学生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分析、讨论等一系列训练,受到课文情感的熏陶,教师再进一步指导学生在朗读、吟诵中,把情感抒发出来,可以更加深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的领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亲身经历向读者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民。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从草原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白白的羊群,这些明丽的色彩深刻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体会“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同时也认识了“那么…那么…”、“既…又…”的句式。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可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语言表达方式,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3、变换读法,激发情感
教师可让学生添加不同的符号,采用不同形式进行朗读。如自由读、同桌互相评读、指名读、分组竞赛读等,使学生的认识在不断的朗读中完善发展,他们的情感也随认识同步变化发展,通过面部表情、神态、动作、语言等自然表现出来。《两只小狮子》一课,教师可采用让学生运用拼音工具尝试读以及组织学生齐读、个别读、轻声读、比较读、分角色朗读等形式,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喜爱。
在教学中,虽然不同学生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有一定的差异,各年级的训练要求不大相同,其侧重点也不同,但从训练手段上来说,小学阶段不管哪个年级,都应当突出读的训练,其中朗读的指导与训练必不可少。有效的朗读指导可使学生从中受到深刻的感染,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叶老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
加强朗读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四、创设情境,渲染情感
小学语文中有的课文情感因素与教学效果关系异常密切,教学这类课文,教师必须创设情境,力求做到动情而讲,使学生情动、境达、辞发。在教学中教师如能恰当运用录音、图片、摄影、幻灯、音乐、语言描述、动作演示、实验等方式,创设与渲染情境气氛,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之耳听目视,口诵心动,进入课文描述的情境中,从而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 如《观潮》一课,教师以壮美的交响乐配之绘声绘色的范读,可将学生带入到那波浪翻滚的钱塘江畔,激起孩子们观潮的浓厚兴趣。细读课文,大潮如一条白线横贯江面,大潮如一道白墙,由远而近,大潮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学生凭借着生活经验纷纷体会潮头来势之猛,气势之大。然而,这奇美壮观的景象到底是怎样的呢?通过录像,进一步展示这种景象,而后再读课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称钱塘江大潮为天下奇观?学生体会到:这惊天动地的壮景是其他地方所没有的,是美国密西西比河、非洲尼罗河上见不到的,唯有我国钱塘江上才能饱览其观,学生自豪之情定会迸发而生。境创设得巧,情便激发得浓,只有境与情的完美结合,才是教学艺术的体现。
再如教《十里长街送总理》,可放一丝淡淡的哀乐,教师带着沉痛的心情抒怀:敬爱的周总理生前为党为人民勤勤恳恳地工作,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建立了伟大的功勋,受到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衷心爱戴。1976年1月8日,周总理不幸逝世,全国人民无比悲痛。周总理的遗体送八宝山火化那天,首都百万群众以无限热爱和怀念的心情,伫立在长安街上,迎送周总理的灵车。作者把这庄严、肃穆、催人泪下的动人情景写了下来。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十里长街送总理》。通过饱含情感的讲述,把学生带入浓厚的悼念氛围中,这时,学生对周总理的敬佩之情,怀念之意溢于言表,自然会生发出学好此文的原动力。可见,创设情境是激发学生情感,提高朗读兴趣,使其乐于朗读,勤于朗读,进而善于朗读的好方法。
五、深化理解,升华情感
理解文章内容要通过语言文字的挖掘,体会文章思想感情,使讲授的知识在学生心目中成为感受得到的并激励情感的事物,并由此升华情感,从而提高鉴别真假、善恶、美丑的能力。如教《落花生》一课,教师可提出:父亲在收获节的晚会上说的话有哪两层意思?父亲说的“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学生通过思考及小组讨论,明白父亲的话有两层意思:一是父亲用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比较,赞赏花生外表虽不好看却很有用;二是希望孩子们要像花生,做对别人有用的人。在此基础上,教师应更深层次地要求学生联系一些生活实际或是社会现象,谈谈感想和体会。学生感悟到以后要像花生那样,不讲究外表的美,做个对别人有用的人。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联系生活积累,透彻理解,学生区分了真假,明辨了是非,初步感知做人的道理,在情感上得到升华。
小学语文这门学科就其自身而言,开展情感教育可说是得天独厚。文章不是无情物,师生因此也有情。小学语文教学就是一个储满情感的海洋。优秀的语言,感人的事迹,平凡而伟大的人物等等都能给人带来震撼,让人达到心灵的净化和情感的升华。教师献身孺子,一片赤诚,一往情深,把教材情变成教师情,激发学生情,培养学生情,使学生受到感动、感染和感化,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情感以及内在的精神品质,用我们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几千年沉淀下来的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滋养学生,让学生从语言文字中领悟到文化所带来的人文关怀,为他们更好地用心、用情去感受世界、改造世界打下坚实的基础。
但在情感教育的过程中,也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不能刻意而为之。情发自于内心,刻意而为不仅打动不了学生的心,引起不了他们的共鸣,反而会使之反感,进而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落到画蛇添足的地步。其次,杜绝说教。《学记》中有句话,“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情感教育首忌说教。更为危害的是,说教往往会拉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最后,以人为本的同时,还应该以文为本。情感教育的作用在于以情助教,而教学的目标是育人,两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但两者的位置却不是能够颠倒的。教学的依托物是课本,以文为托来开展教学,才能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不能够忽视课本,过多强调情感教育。避免学生空有情而无真才实学。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注意情感教育,以情促教,真正做到:“传为人之道,授处世之业,解人生之惑,于有意无形中点盏前行的明灯”。心动、情动,才能行动,才能让学生从心里真正喜欢上我们的小学语文。
参考文献:
[1]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马樟根.李吉林与情境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高文.建构主义教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4]恰瑞罗特.情境中的课程〔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5]刘晓伟.情感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感因素;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它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实施情感教育是受教育者的需要,也符合语文教育本身的特点和规律。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推敲词句、反复诵读、创设情境、深化理解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在语言文字训练中发展语言,使学生在和谐、优美的语言环境中受到情感教育,陶冶情操。
一、把握教材,挖掘情感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充满了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思想、精辟的道理、动人的形象,具有激发情感的功能。全面、准确地把握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是进行情感教育的前提。深钻教材时,教师可从教材的实际出发,处理好含与露的关系。所谓“含”是指文中那些看来似乎浅显易懂、平淡无味,实则含意深刻、情味甚浓的内容。它需要教师把握好全文,理出全文线索,着眼于部分与全文的关系,从而探究出文章内在的含义。“露”则指文中明明白白写着的,情感明露之处。教师应吃透教材,理清情节发展线索、人物情感变化,准确把握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进行情感教育。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最后一句“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那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地跟着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这句话含义深刻,耐人寻味,句中两个“幸福”是难点所在。教师应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联想19世纪丹麦社会的黑暗状况和资本主义社会穷孩子的痛苦生活,再想想美丽的小女孩在又冷又黑的大年夜,光着头赤着脚饿着肚子在街上卖火柴,最后蜷缩在墙角里,五次擦燃火柴所出现的幻觉,来理解这两个“幸福”的蕴意,从更深的层次去体会作者对贫富悬殊的剥削制度的憎恶,对穷苦人民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
二、推敲词句,品味情感
从词句中品味情感,可从三方面入手。
1、剖析细腻性
即通过品味作者准确的遣词、独到的刻划,引发出蕴含的情感。如《师生情》中的“他们踮起脚,透过门上的玻璃,争着向屋里看”。教学时,可引导学生认真读一读“踮、透过、急着”这几个词语的分量,细细加以品味,就能把句子中蕴含的“同学们对老师的真挚感情”体会出来。
2、品味色彩
尽管这一类词句意思较浅显,但它往往通过明朗的勾勒,把蕴含在段落中的情感因素鲜明地表达出来。像《古井》第一段中先简要点明古井的座向和作用后,第二句就笔锋一转:“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她甜美的乳汁哺育着她的儿女。”用拟人的手法和“温情”、“甜美”等褒性词语,直抒胸臆,赞颂了故乡的古井。要让学生体会这一情感因素,也只有在词句的感情色彩上下一番揣摩的功夫了。
3、领悟特指性
这类词句所含着的情感因素比较含蓄,学生不易理解。如“一阵秋风吹过,从树上落下了几片黄叶。深秋的清晨是寒冷的,周总理却送来了春天般的温暖”。不难看出,这段话第一句是即景写实,第二句是表意抒情。用“春天般的温暖”囊括了周总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关怀之情。教学时,要把着力点放在第二句,通过“春天般的温暖”这个词组特定意思的点拔,启发思考:为什么说“深秋的清晨是寒冷的,周总理却送来了春天般的温暖”呢?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领悟所蕴含的情感,激发对周总理的爱戴之情。
三、反复诵读,激发情感
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可见,朗读是引导学生领略课文蕴含情感的极佳途径。
1、以声传情,透发情感
在教学《两只小狮子》最后一个自然段,即狮妈妈教育懒狮子的话语时,教师可先用富有鲜明情感体验和直观性的朗读,以声传情,接着引导学生逐词逐句地进行情感体验,诱发学生深入体验心理态势,最后以情启思,让学生真正理解狮子妈妈的意思。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很自然地通过“激情——体情——悟情”的心理历程,产生思想共鸣,他们一句一句学老师的样子,用情意深长的语气一遍一遍地朗读狮妈妈教育懒狮子的话,就像演员似的完全进入角色。此时,课文中的狮妈妈就是“我”,“我”就是书中的狮妈妈。学生在读中思考,理解狮子所讲的话共有几句?每句的意思是什么?是怎样讲的?真正的狮子是什么样的?从而进一步领悟到:我们不能学习懒狮子,我们也得从小学会生活的本领。
2、熟读成诵,抒发情感
情感通过人的面部表情、神态、动作、语言等流露出来。学生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分析、讨论等一系列训练,受到课文情感的熏陶,教师再进一步指导学生在朗读、吟诵中,把情感抒发出来,可以更加深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的领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亲身经历向读者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民。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从草原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白白的羊群,这些明丽的色彩深刻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体会“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同时也认识了“那么…那么…”、“既…又…”的句式。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可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语言表达方式,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3、变换读法,激发情感
教师可让学生添加不同的符号,采用不同形式进行朗读。如自由读、同桌互相评读、指名读、分组竞赛读等,使学生的认识在不断的朗读中完善发展,他们的情感也随认识同步变化发展,通过面部表情、神态、动作、语言等自然表现出来。《两只小狮子》一课,教师可采用让学生运用拼音工具尝试读以及组织学生齐读、个别读、轻声读、比较读、分角色朗读等形式,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喜爱。
在教学中,虽然不同学生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有一定的差异,各年级的训练要求不大相同,其侧重点也不同,但从训练手段上来说,小学阶段不管哪个年级,都应当突出读的训练,其中朗读的指导与训练必不可少。有效的朗读指导可使学生从中受到深刻的感染,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叶老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
加强朗读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四、创设情境,渲染情感
小学语文中有的课文情感因素与教学效果关系异常密切,教学这类课文,教师必须创设情境,力求做到动情而讲,使学生情动、境达、辞发。在教学中教师如能恰当运用录音、图片、摄影、幻灯、音乐、语言描述、动作演示、实验等方式,创设与渲染情境气氛,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之耳听目视,口诵心动,进入课文描述的情境中,从而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 如《观潮》一课,教师以壮美的交响乐配之绘声绘色的范读,可将学生带入到那波浪翻滚的钱塘江畔,激起孩子们观潮的浓厚兴趣。细读课文,大潮如一条白线横贯江面,大潮如一道白墙,由远而近,大潮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学生凭借着生活经验纷纷体会潮头来势之猛,气势之大。然而,这奇美壮观的景象到底是怎样的呢?通过录像,进一步展示这种景象,而后再读课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称钱塘江大潮为天下奇观?学生体会到:这惊天动地的壮景是其他地方所没有的,是美国密西西比河、非洲尼罗河上见不到的,唯有我国钱塘江上才能饱览其观,学生自豪之情定会迸发而生。境创设得巧,情便激发得浓,只有境与情的完美结合,才是教学艺术的体现。
再如教《十里长街送总理》,可放一丝淡淡的哀乐,教师带着沉痛的心情抒怀:敬爱的周总理生前为党为人民勤勤恳恳地工作,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建立了伟大的功勋,受到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衷心爱戴。1976年1月8日,周总理不幸逝世,全国人民无比悲痛。周总理的遗体送八宝山火化那天,首都百万群众以无限热爱和怀念的心情,伫立在长安街上,迎送周总理的灵车。作者把这庄严、肃穆、催人泪下的动人情景写了下来。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十里长街送总理》。通过饱含情感的讲述,把学生带入浓厚的悼念氛围中,这时,学生对周总理的敬佩之情,怀念之意溢于言表,自然会生发出学好此文的原动力。可见,创设情境是激发学生情感,提高朗读兴趣,使其乐于朗读,勤于朗读,进而善于朗读的好方法。
五、深化理解,升华情感
理解文章内容要通过语言文字的挖掘,体会文章思想感情,使讲授的知识在学生心目中成为感受得到的并激励情感的事物,并由此升华情感,从而提高鉴别真假、善恶、美丑的能力。如教《落花生》一课,教师可提出:父亲在收获节的晚会上说的话有哪两层意思?父亲说的“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学生通过思考及小组讨论,明白父亲的话有两层意思:一是父亲用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比较,赞赏花生外表虽不好看却很有用;二是希望孩子们要像花生,做对别人有用的人。在此基础上,教师应更深层次地要求学生联系一些生活实际或是社会现象,谈谈感想和体会。学生感悟到以后要像花生那样,不讲究外表的美,做个对别人有用的人。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联系生活积累,透彻理解,学生区分了真假,明辨了是非,初步感知做人的道理,在情感上得到升华。
小学语文这门学科就其自身而言,开展情感教育可说是得天独厚。文章不是无情物,师生因此也有情。小学语文教学就是一个储满情感的海洋。优秀的语言,感人的事迹,平凡而伟大的人物等等都能给人带来震撼,让人达到心灵的净化和情感的升华。教师献身孺子,一片赤诚,一往情深,把教材情变成教师情,激发学生情,培养学生情,使学生受到感动、感染和感化,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情感以及内在的精神品质,用我们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几千年沉淀下来的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滋养学生,让学生从语言文字中领悟到文化所带来的人文关怀,为他们更好地用心、用情去感受世界、改造世界打下坚实的基础。
但在情感教育的过程中,也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不能刻意而为之。情发自于内心,刻意而为不仅打动不了学生的心,引起不了他们的共鸣,反而会使之反感,进而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落到画蛇添足的地步。其次,杜绝说教。《学记》中有句话,“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情感教育首忌说教。更为危害的是,说教往往会拉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最后,以人为本的同时,还应该以文为本。情感教育的作用在于以情助教,而教学的目标是育人,两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但两者的位置却不是能够颠倒的。教学的依托物是课本,以文为托来开展教学,才能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不能够忽视课本,过多强调情感教育。避免学生空有情而无真才实学。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注意情感教育,以情促教,真正做到:“传为人之道,授处世之业,解人生之惑,于有意无形中点盏前行的明灯”。心动、情动,才能行动,才能让学生从心里真正喜欢上我们的小学语文。
参考文献:
[1]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马樟根.李吉林与情境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高文.建构主义教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4]恰瑞罗特.情境中的课程〔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5]刘晓伟.情感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