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创新知识与技术创造的源头,促进技术创新的扩散与发展是我国国家大学科技园的重要任务,知识扩散能力的预测分析是对创新生态系统的技术、知识和信息流的创新扩散能力的量化分析与预测。基于此,本节利用Bass模型国家大学科技园的技术创新扩散模型进行预测。研究发现,我国国家大学科技园模仿系数大于创新系数,原始创新能力还有待提高,但随着创新战略的确定以及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我国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在孵企业收入会持续增长,创新力不断加强。
关键词:知识扩散;国家大学科技园;BASS模型
1.引言
创新技术的采用过程实质上就表现为新技术的知识传播过程,而高校则发挥了知识要素生产者与支持者的作用。由于国家大学科技园缩小了技术创新主体与创新源(大学与科研机构)的空间距离,并受官、产、学、研等多方力量共同支持,其管辖的众创空间与企业孵化器力图使中小型企业链接高校的优势资源,让知识与技术实现了加速的落地化、应用化、多元化。而技术知识快速扩散扩散会带来更高的创新绩效,故国家大学科技园要分发挥对企业的孵化力与辐射力,加强校企合作,实现创新的扩散与技术成果转化。
然而当前国家大学科技园存在着技术创新扩散程度不足、科技转化成果效率不高等问题。从高校的科技转化成果来看[2]。这表明高校作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构建初期的核心主体,其知识共享有效性较低,不利于整体创新生态系统的创新发展与演化。基于此,本节利用Bass模型对技术创新扩散模型进行预测,探究国家大学科技园在知识创新扩散层面的能力及原因,以期为其未来发展与规划提供建议。
目前,国内外学者也对Bass模型进行了拓展与运用,例如从受营销策略影响、重复购买因素、创新扩散非独立性等角度对BASS模型进行修正与改进[3]。在管理学领域,胡知能等利用BASS模型来观察和预测产品的销售情况[4],在此,综合上述学者成果,本文运用BASS模型对我国国家大学科技园进行创新知识的预测与研究。
2模型建立与样本选择
2.1 BASS模型基本表达
研究创新扩散模型中最具代表性的BASS模型,1969年,Bass融合Fourt and Woodlock 与Mansfield的两种扩散模型,提出了综合外部影响因素和内部影响因素的创新扩散模型[5]。Bass模型涵盖了影响技术创新扩散的内外两方面的因素,较为全面和精准的实现预测创新技术的扩散程度。
Bass模型的基本表达式为:
其中,N(t)为t时国家大学科技园在孵企业的累计收入数;n(t)为t时国家大学科技园在孵企业总收入数;m为重庆大学技术成果转让累计最大收入;p为外部影响系数;q为内部影响系数。
2.2 BASS模型建立与样本说明
国家大学科技园创新技术与知识的扩散除了科技成果的转让形式之外,还有以参股或组建高新技术企业的形式等。由于统计年鉴中没有直接反映企业采纳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创新成果直接数据,本文采用国家大学科技园在孵企业的总收入反映创新的成果产出指标。本文仅使用了技术成果转让与专利售出实际收入来表示国家大学科技园创新技术与知识的扩散。由于高校研究成果的转让多为一次性出售,多数情况下,企业采纳即意味着拥有此项创新知识与技术的专利与知识产权。
截止2015年底,国家大学科技园共有115家。Bass模型要求数据是按照相等的时间距顺序搜集的统计数据[6]。故采用2004至2015的12年時间序列数据进行测算。
2.3 模型参数估算与预测分析
由于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创新扩散实证数据相对充足,且随连续时间呈现序列化增长,其Bass模型的参数估算方法更适用于OLS。Daisuke Satoh认为非线性最小二乘法估计的结果更加准确。
根据参数估计表的模型结果可得我国国家大学科技园创新扩散模型方程:
利用模型及估算参数,对2016-2020年我国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在孵企业的年度总收入与累计收入的扩散趋势进行预测可得2018至2020年全国国家大学科技园在孵企业收入为3965.1亿、235.8亿、4506.3亿,年度收入为244.4亿、270.7亿、270.5亿。
3 本章小结
新的技术与创新知识产生和应用是推动经济增长的要素,而高校作为公众普遍认可的新知识的产生源泉,其知识创新与扩散的现状与预测更加具有代表性意义。也是国家大学科技园这类高校主导型创新生态系统能力与成果的重要体现。根据前文的实证分析,本节得出以下结论:
(1)我国的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创新系数p明显小于模仿系数q。说明在其技术与知识创新扩散的过程中,原始创新的比重小于模仿创新比重。在群落替演理论中,企业在发展初期会更多的扮演跟随者与模仿者的角色。当达到成熟阶段并发展到一定规模,便会采取集成创新的方式获得规模效益[14]。这也从而说明,我国国家大学科技园中大部分在孵企业目前处于跟随者与模仿者阶段,处于发展初期。另一方面,也说明高校与企业要加强原始创新,增强自主研发能力。
(2)在创新的演化与发展过程中,创新的应用与知识的扩散是关键一环,只有实现了创新与知识扩散,才能够真正体现创新的价值。从数据可得,由于我国国加大的创新系数小于模仿系数,在现有能力与情况下,随着时间演变,知识扩散能力逐步减弱即在孵企业收入逐步下降,并由于规模效应可能达到一个平稳值。
(3)加大创新生态系统内知识空间的种群密度,支持原始创新与自出创新研发。知识空间指的是区域里一定规模与层次的大学与智力机构,当其出现知识溢出并进而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势,便表明知识空间产生的知识累积到了一定程度—临界质量,成为了技术开发原料与知识源泉。
参考文献:
[1]刘运喜.科研成果转化收益留归学校,突显激励导向[EB/OL].[2016-08-19]. http://views.ce.cn/view/ent/201608/19/t20160819_15039915.shtml
[2]Rich Bendis, Science & Innovation-Based Trends in the U.S.[R]. 36th Annual AAAS Forum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2011.
[3]保罗?斯曼通.技术变革的经济分析[M].北京技术经济和管理现代化研究会技术经济学组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9:75-76.
[4]胡知能,付吉云.我国通讯产品扩散的模型分析[J].经济数学,2005,22(1):50-56.
[5]陈国宏,王丽丽,蔡猷花.基于Bass修正模型的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扩散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 2010,18(5):179-183.
作者简介:
苟晓朦(1994-)女,湖北宜昌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创新及管理.
李耀(1991-)男,硕士研究生,重庆财经职业学院.
关键词:知识扩散;国家大学科技园;BASS模型
1.引言
创新技术的采用过程实质上就表现为新技术的知识传播过程,而高校则发挥了知识要素生产者与支持者的作用。由于国家大学科技园缩小了技术创新主体与创新源(大学与科研机构)的空间距离,并受官、产、学、研等多方力量共同支持,其管辖的众创空间与企业孵化器力图使中小型企业链接高校的优势资源,让知识与技术实现了加速的落地化、应用化、多元化。而技术知识快速扩散扩散会带来更高的创新绩效,故国家大学科技园要分发挥对企业的孵化力与辐射力,加强校企合作,实现创新的扩散与技术成果转化。
然而当前国家大学科技园存在着技术创新扩散程度不足、科技转化成果效率不高等问题。从高校的科技转化成果来看[2]。这表明高校作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构建初期的核心主体,其知识共享有效性较低,不利于整体创新生态系统的创新发展与演化。基于此,本节利用Bass模型对技术创新扩散模型进行预测,探究国家大学科技园在知识创新扩散层面的能力及原因,以期为其未来发展与规划提供建议。
目前,国内外学者也对Bass模型进行了拓展与运用,例如从受营销策略影响、重复购买因素、创新扩散非独立性等角度对BASS模型进行修正与改进[3]。在管理学领域,胡知能等利用BASS模型来观察和预测产品的销售情况[4],在此,综合上述学者成果,本文运用BASS模型对我国国家大学科技园进行创新知识的预测与研究。
2模型建立与样本选择
2.1 BASS模型基本表达
研究创新扩散模型中最具代表性的BASS模型,1969年,Bass融合Fourt and Woodlock 与Mansfield的两种扩散模型,提出了综合外部影响因素和内部影响因素的创新扩散模型[5]。Bass模型涵盖了影响技术创新扩散的内外两方面的因素,较为全面和精准的实现预测创新技术的扩散程度。
Bass模型的基本表达式为:
其中,N(t)为t时国家大学科技园在孵企业的累计收入数;n(t)为t时国家大学科技园在孵企业总收入数;m为重庆大学技术成果转让累计最大收入;p为外部影响系数;q为内部影响系数。
2.2 BASS模型建立与样本说明
国家大学科技园创新技术与知识的扩散除了科技成果的转让形式之外,还有以参股或组建高新技术企业的形式等。由于统计年鉴中没有直接反映企业采纳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创新成果直接数据,本文采用国家大学科技园在孵企业的总收入反映创新的成果产出指标。本文仅使用了技术成果转让与专利售出实际收入来表示国家大学科技园创新技术与知识的扩散。由于高校研究成果的转让多为一次性出售,多数情况下,企业采纳即意味着拥有此项创新知识与技术的专利与知识产权。
截止2015年底,国家大学科技园共有115家。Bass模型要求数据是按照相等的时间距顺序搜集的统计数据[6]。故采用2004至2015的12年時间序列数据进行测算。
2.3 模型参数估算与预测分析
由于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创新扩散实证数据相对充足,且随连续时间呈现序列化增长,其Bass模型的参数估算方法更适用于OLS。Daisuke Satoh认为非线性最小二乘法估计的结果更加准确。
根据参数估计表的模型结果可得我国国家大学科技园创新扩散模型方程:
利用模型及估算参数,对2016-2020年我国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在孵企业的年度总收入与累计收入的扩散趋势进行预测可得2018至2020年全国国家大学科技园在孵企业收入为3965.1亿、235.8亿、4506.3亿,年度收入为244.4亿、270.7亿、270.5亿。
3 本章小结
新的技术与创新知识产生和应用是推动经济增长的要素,而高校作为公众普遍认可的新知识的产生源泉,其知识创新与扩散的现状与预测更加具有代表性意义。也是国家大学科技园这类高校主导型创新生态系统能力与成果的重要体现。根据前文的实证分析,本节得出以下结论:
(1)我国的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创新系数p明显小于模仿系数q。说明在其技术与知识创新扩散的过程中,原始创新的比重小于模仿创新比重。在群落替演理论中,企业在发展初期会更多的扮演跟随者与模仿者的角色。当达到成熟阶段并发展到一定规模,便会采取集成创新的方式获得规模效益[14]。这也从而说明,我国国家大学科技园中大部分在孵企业目前处于跟随者与模仿者阶段,处于发展初期。另一方面,也说明高校与企业要加强原始创新,增强自主研发能力。
(2)在创新的演化与发展过程中,创新的应用与知识的扩散是关键一环,只有实现了创新与知识扩散,才能够真正体现创新的价值。从数据可得,由于我国国加大的创新系数小于模仿系数,在现有能力与情况下,随着时间演变,知识扩散能力逐步减弱即在孵企业收入逐步下降,并由于规模效应可能达到一个平稳值。
(3)加大创新生态系统内知识空间的种群密度,支持原始创新与自出创新研发。知识空间指的是区域里一定规模与层次的大学与智力机构,当其出现知识溢出并进而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势,便表明知识空间产生的知识累积到了一定程度—临界质量,成为了技术开发原料与知识源泉。
参考文献:
[1]刘运喜.科研成果转化收益留归学校,突显激励导向[EB/OL].[2016-08-19]. http://views.ce.cn/view/ent/201608/19/t20160819_15039915.shtml
[2]Rich Bendis, Science & Innovation-Based Trends in the U.S.[R]. 36th Annual AAAS Forum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2011.
[3]保罗?斯曼通.技术变革的经济分析[M].北京技术经济和管理现代化研究会技术经济学组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9:75-76.
[4]胡知能,付吉云.我国通讯产品扩散的模型分析[J].经济数学,2005,22(1):50-56.
[5]陈国宏,王丽丽,蔡猷花.基于Bass修正模型的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扩散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 2010,18(5):179-183.
作者简介:
苟晓朦(1994-)女,湖北宜昌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创新及管理.
李耀(1991-)男,硕士研究生,重庆财经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