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体育课程实行学分制改革是全面深化体育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发展学生个性的需要。在实施过程中应加强理论研究,根据不同高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实施办法。加强师资队伍和场地器材建设,完善选课制度,提高管理水平。
关键词:普通高校 学分制 体育课程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2(c)-0171-02
学分制作为一种较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以其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和发展学生个性等特点,受到世界各国高等学校的重视。大学体育课程实行学分制改革,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所处的历史背景和高校体育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所决定的。教育部下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确要求:“学校体育应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不同类型的课程,打破原有的系别、班级建制,重新组合上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努力倡导开放式、探究式教学,努力拓展体育课程的时间和空间,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具有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自由度。”指导纲要为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实施学分制改革提供了理论和政策依据。
1 我国高校体育课程学分制管理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大学体育课程受学年制的影响较深,一直是采用班级授课制。伴随着高校大力推行学分制教学管理体制的改革,我国部分高校的大学体育课程也进行了学分制的教学改革和实践探索,如北京大学的“完全开放式”模式、清华大学的“三自主”模式、深圳大学的“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中国矿大的“分级教学模式”等。但由于受师资、场馆设施、系统管理等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大学体育课程实施学分制改革的现实情况并不乐观,真正实施完全意义上的学分制管理的学校并不多。与学分制实施“弹性学制、选课制、目标管理”等要求还相去甚远,尤其是对以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为支点的体育课程结构、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尚不深入,在学分制下从分析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设置、选课方法、教学模式到评价体系等相互联系方面缺乏深层次的研究。体育课程模式与学分制管理制度之间良好的协调运行机制尚不健全,还没有形成完全意义上的学分制管理体系。
2 吉首大学体育课程学分制改革现状
吉首大学是位于湘鄂渝黔桂边区的大湘西区域内一所具有地方性、民族性特色的省属综合性大学。学校从2003年开始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文件的精神,进行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其核心理念就是贯彻“以人为本”,突出人才培养的个性化教育。制定了“吉首大学体育课程方案”,从2004级学生开始按新的课程方案和教学大纲授课。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从2006年开始体育课程学分制改革,2007年在全校率先施行学分制,并完全实行了学生自主选择上课时间、授课教师和学习项目。在排课、学生选课、成绩管理、成绩查询等全面实行了网络化管理。
2.1 学生的体育需求状况
2.1.1 “健康第一”是学生的第一需求
在对吉首大学学生“希望从体育课上获得什么?”的调查中,88.74%的学生选择促进健康,80.62%的人选择娱乐消遣,74.54%的人选择丰富生活,59.10%的人选择增强体质,45.21%的人选择掌握各类竞技项目的技术,21.34%的人选择其他。调查结果表明:他们对体育教学的追求是有目的、理性的。促进身体健康是他们上体育课的第一目的,而获得竞技运动项目技术却被排在娱乐消遣之后,说明吉首大学学生的体育学习动机已经从应付考试、完成达标向自身健康需要的方向转变,他们的体育思想趋于社会性、现实性。
2.1.2 学生对体育课的需求特点
调查显示:学生讨厌以运动技术结构为主线的体育教材体系,而更多地喜欢趣味性、实用性、自主性较强的项目。
调查中,有93.63%的学生希望能自由选项上课,给他们的个性较大的发展余地;88.56%的学生希望体育课在课程结构、教学内容等方面能给自己更多的主动性和选择性;89.93%的学生希望体育课能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学生对传统的体育教学形式持相对否定的态度,但没有否定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71.32%的学生希望教师能指导他们的运动和锻炼。
调查中,有82.37%的学生希望在体育教学中减少或者不要田径项目,而增加一些健身、健美项目;52.38%的学生提出减少基本技术的练习。根据不同基础的学生,拉开层次进行教学,增加实战、竞赛的机会;74.24%的学生要求增加体育理论教学,希望增加医疗保健、康复保健、运动监督、饮食营养、运动处方等内容,增加体育的科技信息和指导实战运动的理论知识;38.58%的学生提出要不断开设新项目、时尚的项目等。这些要求和希望与学生的兴趣、健身目标、要求实用有较多的联系。
2.1.3 学生对体育活动的需求特点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学生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扩大,体育活动的现代化、多样化,以及与相关领域如文化、教育、体育、娱乐、卫生保健、审美等各方面结合更加紧密。学生已经认识到体育对健身、娱乐、社会交往、社会情感等各方面的功能以及在今后个人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在体育活动的需求方面,促进健康为88.74%,运动娱乐为80.62%,丰富生活为64.40%,它们代表吉首大学学生的主导需求,而体育求知、运动成就、体育美育这3种需求则处于从属需求。不难看出,学生体育活动需求结构较之以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2.2 吉首大学体育课程实行学分制的管理措施
吉首大学体育课程管理的特点是:实行弹性学制、采用自主选课、实施目标管理和促进个性发展。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2.1 建立结构优化的课程体系
学分制的核心是选课制,提供学生尽可能多的具有引导性的体育课程设置菜单,建立一个尽可能丰富的课程体系,科学合理的提供选修课,在项目设置上体现合理化和科学化。从理论上来说,选修课是学生能自由选择的课程,但在体育选课操作中学生为了获取的学分而尽可能地修一些容易得到学分的课程,带有明显的功利性,而不考虑自身技能水平结构的系统性,因此需要在设置动机和选择动机之间寻求一个趋同点和结合点,既考虑体育设施、师资等现有条件,也要考虑学生技能完善的需要,尽可能多的开不同项目的选修课,同一项目开出不同系统要求的课程重组,进行重新排列组合,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建立体育课程分级教学模式。
2.2.2 实行开放式的自主选修课程制度
在每学期放假前,由公共体育教学部向教务处上报下学期全校体育课上课时间,所开项目,任课教师,各项目简介,各项目考核标准,必选项目须知等,并在网上发布体育课选课信息。在开课前由教务处、公共体育教学部统一组织学生进行网上选课,学生根据自己了解到的教师水平、专项特点、自己的需要和爱好及专长,不分院系,不分专业,不分年级在一周任何开课时间内均可选择不同项目,不同级别,相同项目不同授课教师的课程进行学习。打破传统的单元授课制,使体育学习和个人兴趣、爱好更加贴近,使大学体育教育的目标更加适应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培养终身健康的合格人才的长远目标相结合。
2.2.3 体育项目实行分级教学
我们现行的选项课要求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每学期选择一个体育项目进行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兴趣爱好,但同时在同一专项课学习中,由于学生专项运动能力基础不同而产生了专项运动能力的较大差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则按统一大纲、计划组织教学,这样也就造成了在实际教学中一部分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而另一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吃不了”,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学分制的规定,允许学生选择不同深度的同一门课程,结合学分制管理的新特点,试行分级教学的管理模式,鼓励学生以最短的时间,学最多的知识与技能,拿最多的学分,尽早掌握较高水平的体育知识技能,为终身体育锻炼打好基础。
2.2.4 课程教学考核与学分的确定实行分级评价与分级确定学分
在分级教学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制定各项目各级别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确定各级别可获得的学分,是分级教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环节。标准、方法确定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分级教学的成败问题。在各级别课程教学大纲确定后,研究制定各课程考核评价方法和标准,评价标准要使各个等级的考核标准有明显的等级差别,体现各等级的不同水平和提高幅度。在学分的确定方面做到体现通过高级别的学习取得高学分。
2.2.5 发挥课外体育俱乐部作用,使课内外一体化
对有体育课的学生实行有计划、有组织的俱乐部辅导制度,学生根据自己所学课程和兴趣爱好,每周至少参加一次体育俱乐部的辅导锻炼活动,使学生在俱乐部的锻炼中,体育知识技能得到进一步的巩固提高。对修完体育课的学生实行俱乐部会员制,每位学生每学期选择一个俱乐部,每周至少在该俱乐部活动一次,既解决了锻炼无法保障的问题,又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锻炼场所,使其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及锻炼习惯有一个持续的发展态势,为终身体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管理方面,实行每学期统计上报的方法,毕业前未完成规定活动次数的同学,体育课为未通过。
2.3 大学体育课程实行学分制管理的实践成效
2.3.1 体育教学得到发展,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明显提高
实行学分制以后,由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管理手段的不断更新,体育教学的趣味性、实用性逐渐加强,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进而喜欢体育课,学生主动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人数明显增多,由 2007年的70.3%增至2008年的89.6%,到2009年增至93.6%。体育教学作用在学生心目中发生了巨大变化,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体育活动的主动性不断增强,由于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学习兴趣浓厚,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2.3.2 学生成绩得到明显提高
从2006级学生施行学分制改革以来,学生的体育课成绩和体质健康达标成绩明显提高,从2006级到2009级四个年级学生的体育课和体质健康达标成绩分析,每学期体育课成绩合格学生都在95%以上,体质健康标准达标率也在90%以上。分析其主要原因,就是施行学分制管理后,由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对体育课感兴趣了,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增强了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主动性,因而学生成绩逐年上升,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2.3.3 推动了校园群众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
根据吉首大学的基本情况和公共体育教学的特点,我们通过体育教学的启发诱导,积极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体育比赛活动。群众体育开展的井然有序,诸多体育爱好者协会、体育俱乐部的成立,以及各项目短期的训练班,为公共体育教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校级、院级、班级等一系列的课外体育活动以及学生三五成群的自发锻炼,使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学生人多面广,达到提高学生自我锻炼意识和终身锻炼的能力。同时,有力的促进了我校课外体育活动进一步的开展,实现课堂教学与课外、校外体育活动的有机结合。
3 对策与建议
(1)建立一支健全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学分制的运行是以良好的师资队伍为支撑和基础的,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学分制实施的关键。学分制下的选课制的实施表面看起来是学生对课程的选择,实际上是学生对授课教师的选择。要保证学生能够自主选择教师,必须以健全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为条件。教师之间能力的差异、知识水平的高低、教学方法及教学风格的特点等等,直接影响和决定学生的选择。
(2)建立完善、合理、多样化的课程体系。大学生正处于个性发展最为关键的时期,每个学生都存在着认识能力、勤奋程度、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教育所追求的目标和结果就是根据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使学生潜能得到充分挖掘。这就必须从完善选课制入手,建立完善、合理、多样化的课程体系。因为,只有让学生自由选择课程、任课教师、授课时间、修读方式、学习量,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和志趣,发挥学生个人的潜能。只有开出大量不同种类的运动项目供学生选择,才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和完善信息化管理系统。教学的基本条件包括师资、教育经费、教室、教学仪器设备、体育场馆设施等。学分制的实施对教学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大量选修项目的开设,对师资、经费和教学设施、体育场馆增加了压力,需投入更多的经费更新和完备各种教学设施。学分制下,课程管理的工作量及工作难度将大大增加,大量开设选修项目,学生交叉选课和自主安排学习进程,给排课、选课、成绩管理等带来不少困难,因此,应及时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实行课程信息化管理。在实现学生网上选课和网上成绩查阅的同时,还应将精品课程、优质课程上网,建立网络课程平台,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学习有关项目和健身知识等。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教体艺[2002]13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2002.
[2] 陈小蓉,顾渊彦.大学体育课程改革[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3] 李朝晖.普通高校体育学分制改革的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6(5):88~89.
[4] 王晓贞,等.学分制下体育课分级教学模式构建的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3(1):87.
[5] 戴福.普通高校大学体育课程实施学分制改革的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35(2):85~87.
关键词:普通高校 学分制 体育课程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2(c)-0171-02
学分制作为一种较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以其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和发展学生个性等特点,受到世界各国高等学校的重视。大学体育课程实行学分制改革,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所处的历史背景和高校体育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所决定的。教育部下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确要求:“学校体育应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不同类型的课程,打破原有的系别、班级建制,重新组合上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努力倡导开放式、探究式教学,努力拓展体育课程的时间和空间,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具有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自由度。”指导纲要为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实施学分制改革提供了理论和政策依据。
1 我国高校体育课程学分制管理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大学体育课程受学年制的影响较深,一直是采用班级授课制。伴随着高校大力推行学分制教学管理体制的改革,我国部分高校的大学体育课程也进行了学分制的教学改革和实践探索,如北京大学的“完全开放式”模式、清华大学的“三自主”模式、深圳大学的“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中国矿大的“分级教学模式”等。但由于受师资、场馆设施、系统管理等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大学体育课程实施学分制改革的现实情况并不乐观,真正实施完全意义上的学分制管理的学校并不多。与学分制实施“弹性学制、选课制、目标管理”等要求还相去甚远,尤其是对以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为支点的体育课程结构、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尚不深入,在学分制下从分析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设置、选课方法、教学模式到评价体系等相互联系方面缺乏深层次的研究。体育课程模式与学分制管理制度之间良好的协调运行机制尚不健全,还没有形成完全意义上的学分制管理体系。
2 吉首大学体育课程学分制改革现状
吉首大学是位于湘鄂渝黔桂边区的大湘西区域内一所具有地方性、民族性特色的省属综合性大学。学校从2003年开始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文件的精神,进行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其核心理念就是贯彻“以人为本”,突出人才培养的个性化教育。制定了“吉首大学体育课程方案”,从2004级学生开始按新的课程方案和教学大纲授课。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从2006年开始体育课程学分制改革,2007年在全校率先施行学分制,并完全实行了学生自主选择上课时间、授课教师和学习项目。在排课、学生选课、成绩管理、成绩查询等全面实行了网络化管理。
2.1 学生的体育需求状况
2.1.1 “健康第一”是学生的第一需求
在对吉首大学学生“希望从体育课上获得什么?”的调查中,88.74%的学生选择促进健康,80.62%的人选择娱乐消遣,74.54%的人选择丰富生活,59.10%的人选择增强体质,45.21%的人选择掌握各类竞技项目的技术,21.34%的人选择其他。调查结果表明:他们对体育教学的追求是有目的、理性的。促进身体健康是他们上体育课的第一目的,而获得竞技运动项目技术却被排在娱乐消遣之后,说明吉首大学学生的体育学习动机已经从应付考试、完成达标向自身健康需要的方向转变,他们的体育思想趋于社会性、现实性。
2.1.2 学生对体育课的需求特点
调查显示:学生讨厌以运动技术结构为主线的体育教材体系,而更多地喜欢趣味性、实用性、自主性较强的项目。
调查中,有93.63%的学生希望能自由选项上课,给他们的个性较大的发展余地;88.56%的学生希望体育课在课程结构、教学内容等方面能给自己更多的主动性和选择性;89.93%的学生希望体育课能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学生对传统的体育教学形式持相对否定的态度,但没有否定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71.32%的学生希望教师能指导他们的运动和锻炼。
调查中,有82.37%的学生希望在体育教学中减少或者不要田径项目,而增加一些健身、健美项目;52.38%的学生提出减少基本技术的练习。根据不同基础的学生,拉开层次进行教学,增加实战、竞赛的机会;74.24%的学生要求增加体育理论教学,希望增加医疗保健、康复保健、运动监督、饮食营养、运动处方等内容,增加体育的科技信息和指导实战运动的理论知识;38.58%的学生提出要不断开设新项目、时尚的项目等。这些要求和希望与学生的兴趣、健身目标、要求实用有较多的联系。
2.1.3 学生对体育活动的需求特点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学生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扩大,体育活动的现代化、多样化,以及与相关领域如文化、教育、体育、娱乐、卫生保健、审美等各方面结合更加紧密。学生已经认识到体育对健身、娱乐、社会交往、社会情感等各方面的功能以及在今后个人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在体育活动的需求方面,促进健康为88.74%,运动娱乐为80.62%,丰富生活为64.40%,它们代表吉首大学学生的主导需求,而体育求知、运动成就、体育美育这3种需求则处于从属需求。不难看出,学生体育活动需求结构较之以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2.2 吉首大学体育课程实行学分制的管理措施
吉首大学体育课程管理的特点是:实行弹性学制、采用自主选课、实施目标管理和促进个性发展。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2.1 建立结构优化的课程体系
学分制的核心是选课制,提供学生尽可能多的具有引导性的体育课程设置菜单,建立一个尽可能丰富的课程体系,科学合理的提供选修课,在项目设置上体现合理化和科学化。从理论上来说,选修课是学生能自由选择的课程,但在体育选课操作中学生为了获取的学分而尽可能地修一些容易得到学分的课程,带有明显的功利性,而不考虑自身技能水平结构的系统性,因此需要在设置动机和选择动机之间寻求一个趋同点和结合点,既考虑体育设施、师资等现有条件,也要考虑学生技能完善的需要,尽可能多的开不同项目的选修课,同一项目开出不同系统要求的课程重组,进行重新排列组合,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建立体育课程分级教学模式。
2.2.2 实行开放式的自主选修课程制度
在每学期放假前,由公共体育教学部向教务处上报下学期全校体育课上课时间,所开项目,任课教师,各项目简介,各项目考核标准,必选项目须知等,并在网上发布体育课选课信息。在开课前由教务处、公共体育教学部统一组织学生进行网上选课,学生根据自己了解到的教师水平、专项特点、自己的需要和爱好及专长,不分院系,不分专业,不分年级在一周任何开课时间内均可选择不同项目,不同级别,相同项目不同授课教师的课程进行学习。打破传统的单元授课制,使体育学习和个人兴趣、爱好更加贴近,使大学体育教育的目标更加适应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培养终身健康的合格人才的长远目标相结合。
2.2.3 体育项目实行分级教学
我们现行的选项课要求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每学期选择一个体育项目进行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兴趣爱好,但同时在同一专项课学习中,由于学生专项运动能力基础不同而产生了专项运动能力的较大差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则按统一大纲、计划组织教学,这样也就造成了在实际教学中一部分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而另一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吃不了”,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学分制的规定,允许学生选择不同深度的同一门课程,结合学分制管理的新特点,试行分级教学的管理模式,鼓励学生以最短的时间,学最多的知识与技能,拿最多的学分,尽早掌握较高水平的体育知识技能,为终身体育锻炼打好基础。
2.2.4 课程教学考核与学分的确定实行分级评价与分级确定学分
在分级教学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制定各项目各级别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确定各级别可获得的学分,是分级教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环节。标准、方法确定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分级教学的成败问题。在各级别课程教学大纲确定后,研究制定各课程考核评价方法和标准,评价标准要使各个等级的考核标准有明显的等级差别,体现各等级的不同水平和提高幅度。在学分的确定方面做到体现通过高级别的学习取得高学分。
2.2.5 发挥课外体育俱乐部作用,使课内外一体化
对有体育课的学生实行有计划、有组织的俱乐部辅导制度,学生根据自己所学课程和兴趣爱好,每周至少参加一次体育俱乐部的辅导锻炼活动,使学生在俱乐部的锻炼中,体育知识技能得到进一步的巩固提高。对修完体育课的学生实行俱乐部会员制,每位学生每学期选择一个俱乐部,每周至少在该俱乐部活动一次,既解决了锻炼无法保障的问题,又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锻炼场所,使其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及锻炼习惯有一个持续的发展态势,为终身体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管理方面,实行每学期统计上报的方法,毕业前未完成规定活动次数的同学,体育课为未通过。
2.3 大学体育课程实行学分制管理的实践成效
2.3.1 体育教学得到发展,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明显提高
实行学分制以后,由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管理手段的不断更新,体育教学的趣味性、实用性逐渐加强,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进而喜欢体育课,学生主动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人数明显增多,由 2007年的70.3%增至2008年的89.6%,到2009年增至93.6%。体育教学作用在学生心目中发生了巨大变化,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体育活动的主动性不断增强,由于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学习兴趣浓厚,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2.3.2 学生成绩得到明显提高
从2006级学生施行学分制改革以来,学生的体育课成绩和体质健康达标成绩明显提高,从2006级到2009级四个年级学生的体育课和体质健康达标成绩分析,每学期体育课成绩合格学生都在95%以上,体质健康标准达标率也在90%以上。分析其主要原因,就是施行学分制管理后,由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对体育课感兴趣了,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增强了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主动性,因而学生成绩逐年上升,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2.3.3 推动了校园群众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
根据吉首大学的基本情况和公共体育教学的特点,我们通过体育教学的启发诱导,积极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体育比赛活动。群众体育开展的井然有序,诸多体育爱好者协会、体育俱乐部的成立,以及各项目短期的训练班,为公共体育教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校级、院级、班级等一系列的课外体育活动以及学生三五成群的自发锻炼,使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学生人多面广,达到提高学生自我锻炼意识和终身锻炼的能力。同时,有力的促进了我校课外体育活动进一步的开展,实现课堂教学与课外、校外体育活动的有机结合。
3 对策与建议
(1)建立一支健全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学分制的运行是以良好的师资队伍为支撑和基础的,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学分制实施的关键。学分制下的选课制的实施表面看起来是学生对课程的选择,实际上是学生对授课教师的选择。要保证学生能够自主选择教师,必须以健全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为条件。教师之间能力的差异、知识水平的高低、教学方法及教学风格的特点等等,直接影响和决定学生的选择。
(2)建立完善、合理、多样化的课程体系。大学生正处于个性发展最为关键的时期,每个学生都存在着认识能力、勤奋程度、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教育所追求的目标和结果就是根据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使学生潜能得到充分挖掘。这就必须从完善选课制入手,建立完善、合理、多样化的课程体系。因为,只有让学生自由选择课程、任课教师、授课时间、修读方式、学习量,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和志趣,发挥学生个人的潜能。只有开出大量不同种类的运动项目供学生选择,才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和完善信息化管理系统。教学的基本条件包括师资、教育经费、教室、教学仪器设备、体育场馆设施等。学分制的实施对教学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大量选修项目的开设,对师资、经费和教学设施、体育场馆增加了压力,需投入更多的经费更新和完备各种教学设施。学分制下,课程管理的工作量及工作难度将大大增加,大量开设选修项目,学生交叉选课和自主安排学习进程,给排课、选课、成绩管理等带来不少困难,因此,应及时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实行课程信息化管理。在实现学生网上选课和网上成绩查阅的同时,还应将精品课程、优质课程上网,建立网络课程平台,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学习有关项目和健身知识等。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教体艺[2002]13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2002.
[2] 陈小蓉,顾渊彦.大学体育课程改革[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3] 李朝晖.普通高校体育学分制改革的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6(5):88~89.
[4] 王晓贞,等.学分制下体育课分级教学模式构建的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3(1):87.
[5] 戴福.普通高校大学体育课程实施学分制改革的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35(2):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