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使他们能主动获取知识呢?我进行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充分引导学生在操作中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学习数学应当成为学生探索数学的过程。”为此,在教学中,我尽量创设机会,让学生“做”数学。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先让学生测量一个任意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再要求把这个三角形分成两个较小三角形,测量、计算其中一个小三角形的内角和,通过对比,学生就会发现大三角形的内角和与小三角形的内角和相等,都是180度。这时提出疑问:是不是任意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度呢?让学生带着问题边思考边动手操作,分别用课前剪好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纸卡做实验。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动手过程中,得出结论:任意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这样学生在动手中思考,在思考中动手,使他们的实验践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得到提高和发展。
二、重视将学生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引进课堂
“课标”强调,“把数学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交流信息的手段和工具,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为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环境来组织教学,使学生能比较好地感知和理解所学内容。在这点上,我做了有益尝试。在一节几何图形体积课上,以给小鱼安家为题,为学生提供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鱼缸,让学生为鱼缸注水,然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动手测量,计算鱼缸里水的体积。在教学按比例分配时,让学生动手按一定比例把药粉和水配制成药水,了解药水配制的方法和用途,试一试用沙子、小石块、水泥配制混凝土,这样把书本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生积极主动,既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又培养和提高了实践能力。
三、重视学生初步数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新“课标”关注学生数学探索能力的培养,认为数学学习不只是概念、法则、公式的掌握和熟练过程,更应该成为学生探索和思考过程。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创设探索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机会,要引导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允许以不同的方式理解、思考和解答问题。例如,在学习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象53.28÷0.67等内容,我是这样做的:先出示56.28÷0.67,让学生观察什么类型的除法,然后,将横式变成一个不完全竖式:
再让学生观察,竖式中你发现了什么问题?显然从竖式中很清楚看出,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位置未对齐,这样对吗?新旧知识矛盾,引起了学生探索的欲望,当通过启发引导学习完这个问题后,再将竖式完整化出示,小数点位置对齐了。学生也知道了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时应该先将除数和被除数同时扩大。
再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把123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不断交换位置,让学生检验变换后的各数还是不是3的倍数。学生会惊奇地发现:“奇怪!怎么,个个都是3的倍数呢?这里面有什么奥秘?”通过老师创设情境,学生心中存在疑问,形成悬念,置其于积极探索的疑境之中。
四、激发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新《课程标准》提倡“允许学生以不同速度学数学,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学数学”。贯彻这些理念的关键是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数学。为此在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主动提出数学问题、分析数学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
1 自学挑疑
在上新课之前,学生自学,使新知识的信息直接由书本输入学生大脑,同时让学生从中找出疑点,从而产生急于解决的心理,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思维情况及对知识的理解情况,以便集中力量解决问题。例如教学正反比例时。学生看书自学后提出:比例与方程一样吗?这样可以促使学生围绕疑问深入思考研究,从而提高自学效果。
2 讨论辩疑
辩疑是引导学生在操作、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对疑问畅所欲言。无拘无束地发表见解。经过学生参与合作辩疑,彼此启发,探索出解疑的过程,使学生“辩中有获”。例如教学“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时提出:“忘记添写0行吗?”让学生讨论添0的道理,使之防止和减少忘记写0的错误发生。
通过辩论争论、讨论磋商,使学生在各种认识矛盾的焦点处集中正确意见,选择最佳思路,总结一般规律,从而探究出解疑途径,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和深化。
一、充分引导学生在操作中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学习数学应当成为学生探索数学的过程。”为此,在教学中,我尽量创设机会,让学生“做”数学。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先让学生测量一个任意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再要求把这个三角形分成两个较小三角形,测量、计算其中一个小三角形的内角和,通过对比,学生就会发现大三角形的内角和与小三角形的内角和相等,都是180度。这时提出疑问:是不是任意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度呢?让学生带着问题边思考边动手操作,分别用课前剪好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纸卡做实验。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动手过程中,得出结论:任意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这样学生在动手中思考,在思考中动手,使他们的实验践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得到提高和发展。
二、重视将学生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引进课堂
“课标”强调,“把数学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交流信息的手段和工具,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为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环境来组织教学,使学生能比较好地感知和理解所学内容。在这点上,我做了有益尝试。在一节几何图形体积课上,以给小鱼安家为题,为学生提供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鱼缸,让学生为鱼缸注水,然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动手测量,计算鱼缸里水的体积。在教学按比例分配时,让学生动手按一定比例把药粉和水配制成药水,了解药水配制的方法和用途,试一试用沙子、小石块、水泥配制混凝土,这样把书本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生积极主动,既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又培养和提高了实践能力。
三、重视学生初步数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新“课标”关注学生数学探索能力的培养,认为数学学习不只是概念、法则、公式的掌握和熟练过程,更应该成为学生探索和思考过程。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创设探索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机会,要引导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允许以不同的方式理解、思考和解答问题。例如,在学习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象53.28÷0.67等内容,我是这样做的:先出示56.28÷0.67,让学生观察什么类型的除法,然后,将横式变成一个不完全竖式:
再让学生观察,竖式中你发现了什么问题?显然从竖式中很清楚看出,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位置未对齐,这样对吗?新旧知识矛盾,引起了学生探索的欲望,当通过启发引导学习完这个问题后,再将竖式完整化出示,小数点位置对齐了。学生也知道了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时应该先将除数和被除数同时扩大。
再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把123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不断交换位置,让学生检验变换后的各数还是不是3的倍数。学生会惊奇地发现:“奇怪!怎么,个个都是3的倍数呢?这里面有什么奥秘?”通过老师创设情境,学生心中存在疑问,形成悬念,置其于积极探索的疑境之中。
四、激发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新《课程标准》提倡“允许学生以不同速度学数学,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学数学”。贯彻这些理念的关键是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数学。为此在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主动提出数学问题、分析数学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
1 自学挑疑
在上新课之前,学生自学,使新知识的信息直接由书本输入学生大脑,同时让学生从中找出疑点,从而产生急于解决的心理,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思维情况及对知识的理解情况,以便集中力量解决问题。例如教学正反比例时。学生看书自学后提出:比例与方程一样吗?这样可以促使学生围绕疑问深入思考研究,从而提高自学效果。
2 讨论辩疑
辩疑是引导学生在操作、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对疑问畅所欲言。无拘无束地发表见解。经过学生参与合作辩疑,彼此启发,探索出解疑的过程,使学生“辩中有获”。例如教学“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时提出:“忘记添写0行吗?”让学生讨论添0的道理,使之防止和减少忘记写0的错误发生。
通过辩论争论、讨论磋商,使学生在各种认识矛盾的焦点处集中正确意见,选择最佳思路,总结一般规律,从而探究出解疑途径,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和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