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部在“振兴二十一世纪教育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要“提高全民族的创新能力”,因此,进行教育创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才能,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必须趋势和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我们小学教育工作者要有意识的在教学中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培养其成为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方法
一、教学中存在的不利于创造力培养的现状
1.教师的教学模式使课程变得乏味。社会不断变化,人们的观念亦应该要跟上潮流的步伐,懂得变通,懂得将枯燥的公式变成让学生觉得简单易懂的知识。小学数学教师以往的教学方式常常令课程变的乏味,不轻易让学生接受,从而导致学生缺乏课堂上的主动。
2.对于捣蛋的学生,教师不予好感。一般的教师都是比较喜欢乖巧的学生,对于捣蛋鬼则恨不得将其驱逐出校门,不让其上课。但是,往往是这些捣蛋鬼有更多的鬼点子,他们的创造力往往也比一般乖巧的孩子潜力更大,若能正确引导,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则可以让他们获益更多。
3.部分教师甘于现状,不想有所改变。很多教师都只是愿意在传统的教育体制下,尽量培养出高分学生就算是完成任务,而通常不愿意为了提高不能证明自身表现的绩效的学生的创造力而浪费时间、心血。学生高分既可以让家长满意也可以向学校交代。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的基本策略
1.激发学生创新动机,让学生爱上数学课。创新动机就是激励和推动人们去从事创造活动的内在的力量,对人的创造行为起着导向、激发、维持和强化的作用。要想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一是要引发其内在的需要。让学生理解数学创新对于实际运用的具有多么大的意义和作用,从而使学生产生“我要创新”的心理想法。二是引发外在需要,即为赢得同伴的肯定,尤其是老师的肯定和赞赏更能使学生产生的创新的需要。让学生从按老师的命令去做逐渐转变成为按自己的想法去做。如在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中,主动积极地开动脑筋,举一反三,寻求与众不同的解法。这样就能赢得所有人的赞赏了,孩子也会因为这样而更爱创新。
2.营造民主宽松氛围,建立和谐师生关系。首先,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教学中,教师的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儿童的学。我认为培养学生创造力,使之敢创造,关键是要建立平等、友好、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探究新知,从而使学生敢创造。其次,形成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鼓励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合作学习,开放课堂中儿童在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方面要比正规、传统的课堂环境更有利于创造力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注意形成积极的课堂文化,创设一种尊重学生的观点,问题和贡献的氛围和环境,以及鼓励学生提问、概括、假设和陈述的课堂氛围,高度鼓励和评价学生的积极参与,形成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关系,使学生敢想、敢干,勇于创新。
3.鼓励学生乐于提问,培养质疑创新习惯。学贵有疑。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向学生提问题,很少见到学生向老师提问题,学生只是依老师的问而答。这样,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状态,也不利于创造力的培养。而今,“问题自主解决”法要求把教材中的每个新课题都以“问题解决”的形式教学,不断创设既接近教材内容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问题来激励学生提出问题,为此要教会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一是在自己不明白不清楚的地方提出问题;二要在旧知到新知迁移的过程中提出问题;三要在旧知与新知的内在联系上提问题。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些知识,就会提出很多问题。在课外活动教学中,更要结合教材特点,通过设置悬念,揭示矛盾,学生才能生疑,才能要求释疑,才能产生求知欲望。
4.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为创造提供突破口。首先,培养学生观察的习惯。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是指乐于观察、勤于观察和精于观察。乐于观察是指对周围的事物有强烈的兴趣。小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教师要积极引导他们对好奇的事物加强观察。如在教学“平面图形的认识”时,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得出事物的形态、特征,比较事物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并将内容引伸至学生生活中,让学生说说自己平时生活中所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让学生无意识地认识到不但在课堂中要培养观察的习惯,在平时生活中同样要培养观察的好习惯。其次,引导学生确立观察的目的。目的性是观察力最显著的特征。有目的地观察,才会对自己的观察提出要求,获得一定广度和深度的锻炼;反之,如果是无目的地观察,东张西望,对事物熟视无睹,那就锻炼不了学生的观察力。只有带着目的性的观察,才是有效的观察,才能尽快地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为学生确立观察目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然后有所思、有所获。
5.把握整理与复习,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整理、不断地消化知识,进而形成具有自身思维特点的个性化知识结构的过程。在每一个教学内容结束时,再引导学生进行整理和复习,有利于后继发展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学会一些学习数学的思想方法,为以后的解题创新提供一定的基础。从长期效应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清了知识的来龙去脉,再对所学知识进行删除、归并、提取,把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这样的学习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思维的劳动,在这种思维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学生凭借原有的知识成功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激发了探究知识奥秘的欲望。坚持对每学一点知识都进行整理和复习,如此循环往复,有利于学生在思维过程中快速、准确地找到知识的分解点与联结点,从而能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用和思维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数学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应在教学中,创设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气氛。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善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树立学生具有创造力的个性品质。才能较好的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为国家培养出跨世纪的一代新人。同时教师还要注意自身的知识和能力储备。只有当教师自己能够打破传统定势,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才能更加灵活的去引导学生的发展。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方法
一、教学中存在的不利于创造力培养的现状
1.教师的教学模式使课程变得乏味。社会不断变化,人们的观念亦应该要跟上潮流的步伐,懂得变通,懂得将枯燥的公式变成让学生觉得简单易懂的知识。小学数学教师以往的教学方式常常令课程变的乏味,不轻易让学生接受,从而导致学生缺乏课堂上的主动。
2.对于捣蛋的学生,教师不予好感。一般的教师都是比较喜欢乖巧的学生,对于捣蛋鬼则恨不得将其驱逐出校门,不让其上课。但是,往往是这些捣蛋鬼有更多的鬼点子,他们的创造力往往也比一般乖巧的孩子潜力更大,若能正确引导,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则可以让他们获益更多。
3.部分教师甘于现状,不想有所改变。很多教师都只是愿意在传统的教育体制下,尽量培养出高分学生就算是完成任务,而通常不愿意为了提高不能证明自身表现的绩效的学生的创造力而浪费时间、心血。学生高分既可以让家长满意也可以向学校交代。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的基本策略
1.激发学生创新动机,让学生爱上数学课。创新动机就是激励和推动人们去从事创造活动的内在的力量,对人的创造行为起着导向、激发、维持和强化的作用。要想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一是要引发其内在的需要。让学生理解数学创新对于实际运用的具有多么大的意义和作用,从而使学生产生“我要创新”的心理想法。二是引发外在需要,即为赢得同伴的肯定,尤其是老师的肯定和赞赏更能使学生产生的创新的需要。让学生从按老师的命令去做逐渐转变成为按自己的想法去做。如在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中,主动积极地开动脑筋,举一反三,寻求与众不同的解法。这样就能赢得所有人的赞赏了,孩子也会因为这样而更爱创新。
2.营造民主宽松氛围,建立和谐师生关系。首先,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教学中,教师的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儿童的学。我认为培养学生创造力,使之敢创造,关键是要建立平等、友好、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探究新知,从而使学生敢创造。其次,形成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鼓励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合作学习,开放课堂中儿童在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方面要比正规、传统的课堂环境更有利于创造力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注意形成积极的课堂文化,创设一种尊重学生的观点,问题和贡献的氛围和环境,以及鼓励学生提问、概括、假设和陈述的课堂氛围,高度鼓励和评价学生的积极参与,形成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关系,使学生敢想、敢干,勇于创新。
3.鼓励学生乐于提问,培养质疑创新习惯。学贵有疑。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向学生提问题,很少见到学生向老师提问题,学生只是依老师的问而答。这样,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状态,也不利于创造力的培养。而今,“问题自主解决”法要求把教材中的每个新课题都以“问题解决”的形式教学,不断创设既接近教材内容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问题来激励学生提出问题,为此要教会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一是在自己不明白不清楚的地方提出问题;二要在旧知到新知迁移的过程中提出问题;三要在旧知与新知的内在联系上提问题。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些知识,就会提出很多问题。在课外活动教学中,更要结合教材特点,通过设置悬念,揭示矛盾,学生才能生疑,才能要求释疑,才能产生求知欲望。
4.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为创造提供突破口。首先,培养学生观察的习惯。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是指乐于观察、勤于观察和精于观察。乐于观察是指对周围的事物有强烈的兴趣。小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教师要积极引导他们对好奇的事物加强观察。如在教学“平面图形的认识”时,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得出事物的形态、特征,比较事物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并将内容引伸至学生生活中,让学生说说自己平时生活中所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让学生无意识地认识到不但在课堂中要培养观察的习惯,在平时生活中同样要培养观察的好习惯。其次,引导学生确立观察的目的。目的性是观察力最显著的特征。有目的地观察,才会对自己的观察提出要求,获得一定广度和深度的锻炼;反之,如果是无目的地观察,东张西望,对事物熟视无睹,那就锻炼不了学生的观察力。只有带着目的性的观察,才是有效的观察,才能尽快地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为学生确立观察目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然后有所思、有所获。
5.把握整理与复习,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整理、不断地消化知识,进而形成具有自身思维特点的个性化知识结构的过程。在每一个教学内容结束时,再引导学生进行整理和复习,有利于后继发展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学会一些学习数学的思想方法,为以后的解题创新提供一定的基础。从长期效应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清了知识的来龙去脉,再对所学知识进行删除、归并、提取,把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这样的学习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思维的劳动,在这种思维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学生凭借原有的知识成功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激发了探究知识奥秘的欲望。坚持对每学一点知识都进行整理和复习,如此循环往复,有利于学生在思维过程中快速、准确地找到知识的分解点与联结点,从而能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用和思维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数学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应在教学中,创设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气氛。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善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树立学生具有创造力的个性品质。才能较好的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为国家培养出跨世纪的一代新人。同时教师还要注意自身的知识和能力储备。只有当教师自己能够打破传统定势,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才能更加灵活的去引导学生的发展。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