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文化思考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ye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文化是人类文明的精神积淀。每个民族都需要文化做为发展的基石。没有文化,就没有永恒的民族。语文作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载体之一,是向中学生传播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高中语文 课堂教学 文化思考
  
  语文作为最有人文气息的学科,是我国教育体系中,负责承载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是一种过程,文化的过程本质也就是人类不断人化的过程。关于文化,我们主要关注的是人精神和生命的成长历程。作为文化的重要阐释和呈现方式,语文教学也自然集中体现了文化在人的成长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教育被功利化和商业化,语文教育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冲击。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文化教育往往会成为教学的盲点,语文中的各种文化因子,没能得到很好的发掘和宣传,语文仅仅是一门必修课而已,而不是一门承载语言和文化精髓的综合学科,语文的教育功能得不到很好的彰显。因此,在素质教育观不断推进的前提下,高中语文教师有必要,也有责任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揭示语文中的文化因素,增加学生的文化素养。
  一、增加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
  教师的作用绝不仅仅是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知识,教师的更高目的在于对学生的精神和灵魂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为处于成长期的高中学生指明方向。而且师生作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实现共同发展的主体,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其实都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传播者,在课堂活动中,共同营造文化氛围,完成文化传播的交往互动。其实,从某种程度上看,教育就是把在学校学习的东西忘记后,记住所剩下的东西。这“剩下的东西”也就是文化素养和文化气息。正所谓“胸藏万汇凭吞吐,腹有诗书气白华”,强调的就是一个人内在的气质和文化底蕴。
  教师作为文化的主要传播者,其自身的文化气质在整个传播过程中,是举足轻重。一个言行之中时时处处透出猥琐、自私、势利、庸俗的教师,很难培养出极具文化素养和文化底蕴的学生。也就是说,优秀的教师本身就是一本耐读的书,他们可以衣着简朴,可以清瘦文弱,但他们儒雅、大气、真诚、严谨、诗意、幽默,兼之浓缩了人类精华的经典文本,会让教学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愉悦地进行。
  因此,要在教学中完成文化传播,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教师本身的文化素养和文化底蕴一定要深厚。因为,对语文教师而言,知识的最精华处,其实是文化。一位教师只有具备了厚重的文化底蕴,才能让教学步入至高境界。
  二、挖掘教材文本中的文化因素
  教材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依托和载体,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从语文这门学科的教学个性上看,解读文本的主要形式是教师引导学生品味、感悟、积累、运用语言,进而领悟作品内涵和文化意蕴,融入文本的精神世界。也就是说,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把教材中所蕴含的文化因子分解提炼出来,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的把文本所蕴藏的文化魅力散发出来,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文本文化所寓意的精神和生命体验。
  如在学习《边城》的过程中,教师除了按传统的教学方式,把一些常规的内容给学生解释清楚后,还应该重点对文中的文化因素进行阐述。如对文中的湘西文化进行必要的阐述,在基于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把湘西的古朴民风和习俗作为教学的内容之一,让学生体验到湘西变镇所特有的风情,包括湘西凤凰古镇的一些历史知识。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就文中的对歌情节进行有节奏有目的的铺展,可以先收集一些湘西民歌作为教学资料,通过影音或者图片的形式在课堂上展现出来。然后,让学生进行评述,从而感受民歌中所渗透的各种文化因子,体验到湘西古朴文化的深刻内蕴,增长学生的人文知识和文化素养。
  在学习《胡同文化》中,教师可以以“文化”为教学的重点核心,把文化教育放在首位,在准备好关于“胡同文化”的各种资料的前提下,让学生讲讲自己家乡的胡同或者小巷,从中找出一些文化因子,同时与文本中所阐述的胡同文化进行比较,然后在对全班同学所提供的相关胡同和小巷文化进行整合,进一步扩大学生对胡同文化的了解,同时也能更好的让学生融入到课文中,解读其中独特的北国风情。一个胡同文化,不仅仅是胡同文化本身,它还涉及到一个地域的文化、民族文化精髓,对这些文化精华的阐述和解读,无疑是增加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此外,还可以从《听听那冷雨》中挖掘其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从《兰亭集序》中解读人与自我、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并接受多种艺术形式的洗礼与浸染;从《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探求西方经典爱情悲剧的魅力之源。
  总之,教材中蕴蓄着丰富的文化因素,需要师生以敏感的心灵、多思的头脑、丰富的情感和渊博的学识去感受,去揣摩,去挖掘,而不要草率掠过,流于肤浅,以免造成课程资源的浪费和撂荒。
  三、加强课外文化知识的培养
  尽管素质教育已经推广了很多年,但是应试教育还是整个高中教育中最核心的驱动力,大部分的高中教育都是围绕高考而进行的。语文教学也是如此。这也就直接限制了学生课外学习的时间,在沉重的学习压力下,学生更多的是关注与学习息息相关的直接信息,而很少会主动去探索与考试无关的课外资料。教师在教学中也是以课本为主,所找的课外资料也是为习题服务,文化教育无从谈起。当然,在课时较为紧张的情况下,语文教师也不可能花大量时间去专门上文化专题。所以,从多年的教学经验上看,对课外资料的引入,还是要以课文紧密结合较为实际。
  如学习《声声慢》的过程中,语文教师除了要对词本身进行细致的分析,对李清照的人生经历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可以扩展文化的视野,把李清照的大量词作品作为课外资料引用到课堂中。以此作为宋词“婉约派”的文化研究资料,当然鉴于高中学生的知识能力有限,教师可以从整体上进行把握,如教师可以对《声声慢》中的“饮酒意向”进行文化解读,也就是说教师要把文化的视野放宽,把“酒文化”在中国文人骚客的创作中起到的作用或者影响,作为一个文化节点,向学生阐述其中所意蕴的文化意义。或者与历史文化向结合,把北宋历史作为教学内容的背景之一,从北宋“朋党之争”事件切入,让“文与史”结合起来。这样,学生的历史知识和文化素养都得到提高。
  四、结束语
  在语文素养诸因素中,文化素养的积淀形成不像词法句法的习得那样简单,它须在长时间的感受、积累和运用中涵泳咀嚼,慢慢体味。文化素养的形成虽缓慢渐进,但是一旦积淀下来,融化在一个人的血液和灵魂之中。对语文教学而言,提高学科能力和素养都只是手段或途径,不是终极目标,教育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健康和谐、个性鲜明、全面持续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陆志平.语文课程再探高中语文新课程问题研究.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吴泓编.精神和言语共生——高中语文“专题研究性学习”.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
其他文献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分析解读,归纳出高中生物"基因表达"主题下的6个重要概念。结合一线教师的问卷调查情况、学生的访谈结果和该主题的已有研究,编制"基因表达"学习进阶的测量
[摘要] 班主任只有真正地了解学生,对学生各自的性格特点、学习态度、健康状况、生活经历、家庭情况以至交友为人都了如指掌,才能不断增强自己感知学生心灵世界的能力。  [关键词] 班主任 学生 爱    前苏联教育家捷尔任斯基说过一句话:“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能教育孩子。”的确没错,是否热爱孩子,实际上就决定了班主任教育工作的成功和失败。  纵观一些优秀的班主任,有一点是值得借鉴
以美国课程与教学领域的专家麦克泰和威金斯的著作《重理解的课程设计》为指导,根据他们提出的教学设计模式——逆向教学设计的方法进行了课题研究。结合课例,对期望学习结果
摘要 运用奥斯本检核表法对浙科版高中生物学教材中部分实验方案进行了检核,为实验的拓展提供了可操作的手段,改善了实验的效果,提高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奥斯本检核表法 生物学实验 实验拓展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文件编号:1003-7586(2018)11-0036-03  创新技法是人们通过长期的发明创造活动总结出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可操作程序模式的科学方法,如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