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己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此可见,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在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中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下面就谈一谈我个人的见解。
一、树立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学的动力,它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首要条件。新的课程标准指出: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老师们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实现从过去偏重“知识与技能”这个单一的目标,转向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做到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多元整合。课堂教学是达成教学目标的过程,虽然不能肯定地说每节课都能达到既定的目标,特别是能力的要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不可能靠一节课或短时间完成,但在教学中,教师要尽最大努力去落实和实现教学目标。
二、合理运用,灵活处理教材
新教材是课改理念的文本体现,是一个载体,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认真研读、领悟,了解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编写意图。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或根据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使之更好地为教学、为学生服务。当然,“用教材教”并不是无视教材或漫无目的地“创新”和“开发”,使简单问题复杂化,教师要以客观、严谨的态度去审视新教材,实践新教材,促进教材的建设与发展。
三、积极创设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情境的创设要符合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而变化。对低、中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学生,则要侧重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当然我们要防止课堂教学的“唯情境论”的倾向,正确认识和科学适度地运用情境教学策略,以激发学生认知需要、学习兴趣和探索动機。有专家建议:并不是每节课都一定用情境引入,对于一些不好创设情境的教学内容,可以采取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导入新课的方式更为有效。
四、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新课标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1.提供实践机会,积累活动经验
学生对数学的体验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的形成和发展,体会数学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新教材非常注重学生操作活动的设计并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教师要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的认知规律来设计、组织操作活动,并担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同桌讨论、全班交流等学习形式,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知识产生、发展的全过程。教师要有目的地选择重演或再现的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等数学活动。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交流,除了要认真进行分组、组内分工、明确各自的任务职责等工作外,具体实施时应注意:一是合作交流应建立在学生认知需求和交流需求的基础上;二是合作交流应以一定的时间作保证,并在学生进行充分的自主探索、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三是合作交流并不仅仅是学生之间,也是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因此学生不仅要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且要学会倾听、尊重别人的意见,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形成自己对数学的理解,在与他人交流过程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这样,既发挥了个体作用,又发挥群体效应,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五、灵活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共同活动。因为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建构过程,具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因此,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自由空间。课堂上一旦出现有效的生成,教师要敏感的捕捉和利用起来,要让学生有这样的感觉:无论是课堂上能研究的还是暂时无法研究的,只要是我们提出来的、有价值的,老师都会很重视,而且会和我一起想办法创造条件去进行研究。时间一久,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的创新精神就会培养出来。教师能否抓住并利用好学生的生成资源,这是一节有效课的重要决定因素。
六、针对差异性,实施分层教学
“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整体素质”,是素质教育的宗旨。但这并不意味着“齐步走”和“削尖拉平”。于遗传、环境和教育等因素的不同,学生的个性、心理倾向、知识基础、接受能力,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差异,教师既要重视他们共同的发展水平和变化趋势,还要正视他们发展差异,注重因材施教,原则是面向中等,兼顾优、差。
七、发挥教师的价值引领作用
尽管课堂是动态生成的,但互动的过程必须服从教师课前预设的价值追求(不排除追求过程中的自觉调整与完善),服务于全体学生的多元发展,但是有高质量的互动,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就可能会丧失方向,成为信马由缰式的活动。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百以内的口算减法(44—25)”时,学生独立思考后汇报了七八种方法。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边板书,边反复用“真行!”“还有不同意见吗?”加以引导,整个交流过程学生非常投入,教师也很满意。最后教师说:“小朋友,你们的办法真多!以后就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口算。”在这一教学片段中,教师没有意识到各种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各种方法之间还有相对合理、简洁的区别,没有意识到自己有责任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归类,在此基础上做出选择和自我调整,使学生的构建活动富有意义而不是杂乱无章。形式化的开放和放开只能带来表面的热闹而缺乏实效。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做到“该出手时就出手”,即适时介入,充分发挥教师的价值引领作用。
总之,有效的互动离不开教师的价值引领,教师的引领和点拨,既能保证互动的方向又能催生课堂的动态生成,使课堂教学朝有效的方向发展。
一、树立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学的动力,它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首要条件。新的课程标准指出: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老师们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实现从过去偏重“知识与技能”这个单一的目标,转向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做到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多元整合。课堂教学是达成教学目标的过程,虽然不能肯定地说每节课都能达到既定的目标,特别是能力的要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不可能靠一节课或短时间完成,但在教学中,教师要尽最大努力去落实和实现教学目标。
二、合理运用,灵活处理教材
新教材是课改理念的文本体现,是一个载体,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认真研读、领悟,了解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编写意图。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或根据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使之更好地为教学、为学生服务。当然,“用教材教”并不是无视教材或漫无目的地“创新”和“开发”,使简单问题复杂化,教师要以客观、严谨的态度去审视新教材,实践新教材,促进教材的建设与发展。
三、积极创设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情境的创设要符合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而变化。对低、中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学生,则要侧重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当然我们要防止课堂教学的“唯情境论”的倾向,正确认识和科学适度地运用情境教学策略,以激发学生认知需要、学习兴趣和探索动機。有专家建议:并不是每节课都一定用情境引入,对于一些不好创设情境的教学内容,可以采取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导入新课的方式更为有效。
四、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新课标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1.提供实践机会,积累活动经验
学生对数学的体验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的形成和发展,体会数学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新教材非常注重学生操作活动的设计并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教师要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的认知规律来设计、组织操作活动,并担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同桌讨论、全班交流等学习形式,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知识产生、发展的全过程。教师要有目的地选择重演或再现的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等数学活动。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交流,除了要认真进行分组、组内分工、明确各自的任务职责等工作外,具体实施时应注意:一是合作交流应建立在学生认知需求和交流需求的基础上;二是合作交流应以一定的时间作保证,并在学生进行充分的自主探索、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三是合作交流并不仅仅是学生之间,也是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因此学生不仅要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且要学会倾听、尊重别人的意见,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形成自己对数学的理解,在与他人交流过程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这样,既发挥了个体作用,又发挥群体效应,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五、灵活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共同活动。因为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建构过程,具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因此,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自由空间。课堂上一旦出现有效的生成,教师要敏感的捕捉和利用起来,要让学生有这样的感觉:无论是课堂上能研究的还是暂时无法研究的,只要是我们提出来的、有价值的,老师都会很重视,而且会和我一起想办法创造条件去进行研究。时间一久,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的创新精神就会培养出来。教师能否抓住并利用好学生的生成资源,这是一节有效课的重要决定因素。
六、针对差异性,实施分层教学
“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整体素质”,是素质教育的宗旨。但这并不意味着“齐步走”和“削尖拉平”。于遗传、环境和教育等因素的不同,学生的个性、心理倾向、知识基础、接受能力,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差异,教师既要重视他们共同的发展水平和变化趋势,还要正视他们发展差异,注重因材施教,原则是面向中等,兼顾优、差。
七、发挥教师的价值引领作用
尽管课堂是动态生成的,但互动的过程必须服从教师课前预设的价值追求(不排除追求过程中的自觉调整与完善),服务于全体学生的多元发展,但是有高质量的互动,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就可能会丧失方向,成为信马由缰式的活动。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百以内的口算减法(44—25)”时,学生独立思考后汇报了七八种方法。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边板书,边反复用“真行!”“还有不同意见吗?”加以引导,整个交流过程学生非常投入,教师也很满意。最后教师说:“小朋友,你们的办法真多!以后就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口算。”在这一教学片段中,教师没有意识到各种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各种方法之间还有相对合理、简洁的区别,没有意识到自己有责任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归类,在此基础上做出选择和自我调整,使学生的构建活动富有意义而不是杂乱无章。形式化的开放和放开只能带来表面的热闹而缺乏实效。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做到“该出手时就出手”,即适时介入,充分发挥教师的价值引领作用。
总之,有效的互动离不开教师的价值引领,教师的引领和点拨,既能保证互动的方向又能催生课堂的动态生成,使课堂教学朝有效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