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来源 :网络导报·在线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shilei198507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学习活动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共同体”完成的,其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树立以学为主的思想,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把课堂教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当演员的角色。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适时采用以疑引思、适当引导、合作发现等方法创设自主学习的氛围,使学生肯学、能学、会学。兴趣,它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兴趣的水平对学习效果能产生很大影响。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应当成为教学中随时随地的一项任务。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然扎根于现实,并且广泛应用于现实。数学是由现实生活抽象概括出来的知识,把数学知识广泛应用于现实生活,必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要学会展示数学丰富的美育因素,如形式美、概括美、简洁美、对称美、辩证美等,这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极好手段。教师适时的表扬、鼓励,对学生学习给予肯定的评价,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只有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
  一、以疑引思,激发兴趣,使学生肯学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思维活动,就不可能培养出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我注意把握学生的心理,从生活实际出发,选用典型的感知材料,创设情境,以问题引路、以疑引思,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其体验出数学和生活是密切相连的,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以激励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肯学。如:在进行《比例尺》这节课的教学时,一开始就从学生身边实例引出,出示一组中国地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去发现:“虽然图形的大小变了,但是形状没有变”这一特征,渗透了按比例放大、缩小的含义,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其好奇心,继而要求学生把教室的长12米画在纸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这样以质疑为突破口,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考及动手能力。在探究新知识时画教室的平面图作好铺垫,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比例尺的意义。
  二、适当引导,自主探究,促使学生能学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一个坏的教师奉献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状况,适当引导,让学生有机会去探索、去发现,对一个问题从多方面考虑,对一个现象从多角度思考,独自寻找解决新问题的各种途径,这样既增长了新知,又发现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如:在教学《比例尺》这节课时,我首先有意思的板出学生计算教室长的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在给出比例尺的意义之后,让学生观察大家所求的比例尺,问:“你发现了什么?”、“还发现了什么?”、“是不是所有物体画在图纸上都是前项是1的这种比例尺呢?为什么?”等,这样不仅自然而然的掌握了缩小比例尺的特点,又为下面学习的放大比例尺做好铺垫,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总结出比例尺的定义,认识了比例尺的含义,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学生的能力得到了较好地发展。如:一是提示比例尺的意义(指图上距离)书中给的这些长度叫什么?(指实际距离)这些长度叫什么?二是通过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的比较;三是巧妙引入放大圖的比例尺教学;四是强化、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解决和辨别,掌握求比例尺的方法。教师充分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机会。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教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探索、尝试、讨论、交流,教师仅仅是他们当中平等的一员。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最初的困惑与无奈、探索的挫折与挑战、合作的效益与快乐、成功的喜悦与陶醉、事后的回顾与反思……这样的心理历程,使学生不但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认识,体验了探索的过程与方法,更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这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
  三、合作发现,共同提高,促使学生会学
  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学生学会新知,更重要的在于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这是时代赋予我们每一位教师的重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思的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独立思考的开放空间,尊重每一个个体,允许他们采用不同的方式、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不仅让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更重要的是能让每位学生有独立发展的空间,既有情感的体验、交流,又能培养学生搜集、获取有价值信息的能力,学会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的办法。让全体学生主动参与,集思广益,使他们在相互合作的过程中去发现、去互补、去获取新知识、去提高能力。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善于与人合作的素质,更有利于其个体发展和集体荣誉感的增强。
  给学生一个机会,让他自己去体验;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自己朝前走;给学生一个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只有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才能让他们自主学习,真正达到学习的目的。
  总之,学习能力是通向知识经济时代的护照。知识经济时代,人的素质主要表现为驾驭知识和信息进行创造性劳动的能力。因此,全民化和终身化成为教育发展的两大趋势。接受终身教育有两种途径:一种是接受继续教育,另一条途径是自学。其中,自学是最重要的途径,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正确指导学生自学、使学生主动学习、加强督促检查、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这是数学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小学教学》第290期
  [2]《当代教育新理念》
其他文献
新课程标准下对体育课程资源的思考课程资源是教学中最重要的基本要素。新的课程标准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由执行者变为创造者,由教材的钻研者转变为课程的设计者。新标准赋予了教师更大的自主性,由被动变为主動,课程的设计从文本走向实践,将原来的计划—大纲—教科书模式转变为教师与学生实时互动的体验模式。教学过程不再是完成任务似的千篇一律,而正在转变为师生共同探求新知的人性化过程。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是
期刊
心理学表明,每一个思维过程都有一个与之相反的思维过程,在这一个互逆的过程中,存在着正逆思维的联结。逆向思维是相对于顺向思维而言的,所谓顺向思维是指按照人们思维的一般习惯从正面的、表面的、明显的、易于接受的方向进行思维。逆向思维则相反,它属于发散思维的范畴,是从事物的侧面或反面,于一般习惯思维的相反方向来思考分析问题,因而是一种高于顺向思维的思维方式,是一种和顺向思维相反而又相互联系的思维过程,也是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已经正式把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作为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和方式提出来,体现了语文课程的价值追求,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小学高段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语文学习能力都具有独特的个性,需要突破常规,让学生自我超越,自主发展。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开展小学高段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呢?   一、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概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定义为: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综
期刊
一、关于迁移  迁移是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指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甚至方法和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获得的经验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前者是一种正迁移,后者则称为负迁移或干扰。正迁移表现为一种已经获得的知识对新知识的学习起促进作用,有利于新知识的掌握;负迁移则表现为过去获得的知识对新知识的学习产生阻碍作用,使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遇到困难。
期刊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创新人才的培养成了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因素。这给基础教育提出了加强素质教育特别是创新教育的要求,也给作为基础教育重要内容的中学历史教学提出了新课题。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试就中学历史教学如何实施创新教育问题,谈点肤浅看法。  一、中学历史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基本要求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大力弘扬的理念。中学历史教学实施创新教育必须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强调在培养
期刊
自古以来,凡有教育活动就有教育考评。我国是考试的发源地。《礼记·学记》中记载:“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表,三年视举止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谓之大成。”九年之中分成五个小段两个大段。可见,在战国时期已有一套较严密的成绩考评制度;至于科举,更是世界教育史上影响最大的考试,“四书五经”“八股文”曾是考试中最经典科目、最经典题型。回顾历史我国在考试的制度、
期刊
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效率一直是困扰一线语文老师的难题,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初中语文教学一线的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总结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与措施,现总结如下,供同仁参考:  一、注意新课的导读效果  由于执教者吃透了教材的精神, “导读”就会胸有成竹,水到渠成。在第一课时开始,我在学生课前已阅读的基础上再次布置学生泛读课文,并出示以下几条导读提示:①这篇文章揭示了一个什么样的主题?②文章是通
期刊
布置作业是任何学科教学都离不开的重要环节,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科学、合理地布置作业,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兴趣,是贯彻英语新课程标准,推进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教学体系改革的重要内容。作业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辅助手段。作业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它是教学的延伸和拓展,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一起构成了完整的教学体系。  一、初中英语作业布置中存在
期刊
“创新改革古诗文练习模式”体现以学生为主,特别强调学生自己发现,自己探索和自己解决问题,展现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创新的过程。新课程改革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探究性学习模式的培养,要求语文教师在进行古诗文教学时更加贴近时代和学生实际,在练习题的编制上也要“推陈出新”,体现启发性、生动性和开放性,为学生提供一个畅游我国古代诗文海洋的广阔平台。现将本人尝试的一些做法总结如下。  一、巧归纳、活运
期刊
课程改革实验的启动,给比较沉闷的语文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给迷茫的、困惑的语文教学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成绩有目共睹,但也常听说:“语文越教越难教了!”“语文越教越糊涂了!”……看来,语文课又该自我反思了。  我国哲学家在探讨《当代中国哲学发展道路》之时,曾发问道:我们能否或者说我们为什么不能平凡、真实和快乐地生活?究其原因,是“由于我们文化传统中陈义太高,对人的期待和要求太高,事实上即使个人竭尽全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