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离开了里斯本的市区,大航海时代的辉煌依旧在心中挥之不去,带着对历史的敬畏,一路向西。一路上邂逅了拜伦笔下低调的世界文化遗产小镇,驻足在童话宫殿的历史与今生中,终于来到曾经的“世界尽头”,来到欧洲大陆的最西端。
辛特拉
低调安静的世界文化遗产城市
到了辛特拉才发现这里是一座美丽的小山城,火车站只有两个站台,没有候车室,还不如北京的轻轨站大。车站外便是小镇的街道,没有嘈杂的人群和车辆,有的只是绿树成荫的步行道,面容惬意的人和慢节奏的小店铺。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辛特拉的文化景观整体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从未见过这么低调的世界遗产,车票背面没有画片,火车上没有广告,车站没有标语,站外没有揽客的司机,只有免费领取的地图一角印着一个小小的World Heritage标志。在追逐罗卡角的路上,遇上美丽的辛特拉,就像漂泊的游子遇上心仪安静的女子,他要为她驻足。
辛特拉是里斯本北边的一个小城市,仍属于里斯本大区。这里虽小,却遍布了星罗棋布的皇家庄园和城堡,许多建筑完成于15-19世纪之间,历史悠久。佩纳宫和对面山顶的城堡遥相对应,而远远的在一大片森林的尽头,若隐若现地呈现出蓝色的大海,那便是一望无际的大西洋。不同于威尼斯或者苏格兰天空岛的火车站,在那里即使火车已经开到了大海上,也还算不上铁路的尽头。而辛特拉火车站绝对是欧洲铁路最西端的尽头,铁轨终点的西边便不再有欧洲铁路。
辛特拉火车站对我有非同一般的意义,因为在四月里我与同窗好友的一次邂逅,让这个小的有些简陋的车站成了我最值得怀念的地方。Easter假期第一次来里斯本,从庄园和城堡走了一圈下来,回到车站的一家中国餐馆吃饭,等着换车去罗卡角。饭后在餐馆前院晒太阳的时候,我恍惚听见有人喊我的名字!在葡萄牙在里斯本在辛特拉这样一个小山城的小车站旁,遇到一家中国餐馆简直都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但会有人喊我的名字。我顺着声音走出院子,公交车离开车站的时候我看到了熟悉的面孔,是我在英国读书的同班同学!毫无防备的邂逅迎来的是紧紧相拥,他刚从佩纳宫下来,而我们下一站的目的地是一样的——罗卡角,在这欧洲最西端的铁路相遇,也甚是缘分。
相较于其他热情的南欧山城,辛特拉显得更加安详。这里拥有秀丽的自然风光,加上众多的历史古迹,成就了一块云集了欧洲浪漫主义建筑的土地,却又是低调的世界文化遗产。热爱辛特拉的英国诗人拜伦曾经说的:“宫殿与花园耸立在岩石、瀑布与悬崖之间,修道院立足在惊人的高地之上。”如果时间允许,请在这个宁静的小镇多花些时间,去充满着年代感的阁楼上的咖啡馆点一杯拿铁,在远离主路的小店淘一淘精致的手工艺品,或者坐在半山腰无人打扰的石头长凳上看看这座被雾霭晨烟包围着的美丽小镇。
佩纳宫
童话宫殿的历史与今生
罗马不是一天建立起来的,佩纳宫也不是。这座七彩宫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纪,首先出现在山顶上的是一座小礼拜堂,据说是因为圣母马利亚曾经在山顶上显圣。在1500年前后,两任国王都认为山顶是神的所在,他们都喜欢在山顶举办各种宗教仪式。于是人们将这里扩建成一座小型修道院,在后来的两百多年里,这里都是一个安安静静供人冥思的地方,常驻着十几名僧侣。
18世纪时,修道院被闪电击中燃起大火,大部分的建筑都被摧毁了。祸不单行,1755年的里斯本大地震接踵而至,将修道院等附属建筑夷为平地。但是全部由大理石建造的小礼拜堂和钟塔却保留了下来。直到1838年,修道院的断壁残垣还堆在山顶。当时的国王费迪南德二世决定,将修道院改建为一座宫殿,作为王室的夏宫居住。几年以后破土动工,这座浪漫主义为主的宫殿实际上融合了多重风格。宫殿最初由一名工程师和一名云游至此的业余建筑师共同完成,在竣工前,国王和王后对装饰和内部装修进行了大量改进,融入很多中世纪和伊斯兰元素,最终造就了这座童话般的建筑。
虽然她是由国王费迪南德主持修建的,但我一直认为这是一座女性的宫殿,女王玛利亚二世在建筑造型和细节的设计方面下了一番工夫,无论是建筑的颜色还是内部装饰,无不体现着女性的细致入微和柔软的风格。这里没有白金汉宫金碧辉煌的高贵,也没有马德里王宫硬朗的气质,更没有紫禁城恢宏的气势,这里更像是一处安静的居所,处处体现主人对生活的态度。
佩纳宫最酷的地方就是保留年代最久远的小礼拜堂的前院,透过院墙的拱形大门,满眼茂密的森林散发着清新的凉意,辛特拉镇上可能被太阳晒得火热,可佩纳宫山脚下的树林却发出阵阵凉意。夏宫的确名不虚传。在面积并不是很大的辛特拉山系里,涵养的不少水源,小溪潺潺,生机无限。
佩纳宫在费迪南德国王死后几经易主,直到1889年被收为国有,1910年的革命后,这里改为一处博物馆,并作为国家纪念碑式的建筑被保留下来。值得一提的是,在二十世界中后期,在海洋和日光的作用下,佩纳宫原本的颜色已经消失殆尽,在辛特拉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前,宫殿被重新漆成最初的颜色,使其重焕新生。很多葡萄牙人这时才惊讶地发现,这座宫殿原本竟然如此迷人。如今的佩纳宫已然成为里斯本乃至葡萄牙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成为里斯本去往罗卡角线路上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罗卡角
欧洲大陆最西端
罗卡角,欧洲大陆最西端。来自新大陆的神秘召唤,促使航海家们纷纷起程,探索未知的世界。这里曾经印证着葡萄牙辉煌的过去,葡萄牙的帆船从罗卡角出发,将国家带入最辉煌的殖民时代,如今,静静的岩石,呼啸的海风,连绵的海浪依旧在不停冲刷着人们对过去的记忆。
在地图上看,葡萄牙国土犹如停泊在欧洲大陆边缘的一艘驳船,而罗卡角就是其美丽的舷窗。罗卡角与好望角一样齐名,因为这里是欧洲大陆的最西端,还曾被网民评为“全球最值得去的50个地方”之一。“陆止于此,海始于斯”,里斯本政府在这里树立了纪念碑,标注了经纬度,还写了这样一句意味深长的话。
公交车在山路上飞驰,穿过了树林和几个小村庄,开始能够透过树林的缝隙看到蓝色的大海了。渐渐地树林褪去,变成了草地,车停在了一座灯塔旁的小白房子前。这个小房子是罗卡角的邮局,门口开满了艳丽的小菊花。春日的天气非常温和,阳光强烈却不灼热,微风拂面。
新绿盖满了地表,还开了很多黄颜色的小花。大海此时此刻呈现三层颜色,再加上海浪拍打悬崖留下的白沫,这是我见过最壮丽的大海。站在悬崖边上,听着海浪的声音顺着岩壁冲进耳朵,强劲的风也随之迎面而来,或许真的到了这里才能体会人类对大海的畏惧。海鸥在我的脚下飞翔,我不知道这地方有多高,但我低头看到的海鸥,小的就是一个白点。
罗卡角的灯塔矗立在悬崖顶上,同里斯本的很多建筑风格类似,橙色的瓦、白色的墙。高高的灯塔告诉漂泊在一望无际的大西洋上的船只,欧洲到了,而那面向大洋的十字架或许也是对远行的船只传递祝福和庇佑。
后记
整整半年后,我再次来到里斯本,来到辛特拉。午饭后我仍旧坐在同样的地方等车,那辆从佩纳宫回来的车静静地停下,又缓缓开走,不再有熟悉的面孔。我淡淡一笑,人总不能一直这么天真。那一次,是我的毕业旅行,带着从国内大老远赶来的父母,去看罗卡角壮观的大海。中秋,我与父母团聚在异国他乡,即便灯塔旁那一大片新绿已经枯黄,我却不曾感到孤单和迷茫。在那个小小的车站,不会再邂逅老友,我却能拉着爸妈的手,等那一班车。毕竟这对一个游子,是无可替代的幸福。
当地球还不是圆的,当海洋还代表着世界的尽头时,罗卡角就是欧洲人心目中的海角天涯了。那时,从这欧洲大陆的尽头出发的船只,多半也在回望罗卡角悬崖顶上的灯塔,盼望着归家的日子。
辛特拉
低调安静的世界文化遗产城市
到了辛特拉才发现这里是一座美丽的小山城,火车站只有两个站台,没有候车室,还不如北京的轻轨站大。车站外便是小镇的街道,没有嘈杂的人群和车辆,有的只是绿树成荫的步行道,面容惬意的人和慢节奏的小店铺。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辛特拉的文化景观整体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从未见过这么低调的世界遗产,车票背面没有画片,火车上没有广告,车站没有标语,站外没有揽客的司机,只有免费领取的地图一角印着一个小小的World Heritage标志。在追逐罗卡角的路上,遇上美丽的辛特拉,就像漂泊的游子遇上心仪安静的女子,他要为她驻足。
辛特拉是里斯本北边的一个小城市,仍属于里斯本大区。这里虽小,却遍布了星罗棋布的皇家庄园和城堡,许多建筑完成于15-19世纪之间,历史悠久。佩纳宫和对面山顶的城堡遥相对应,而远远的在一大片森林的尽头,若隐若现地呈现出蓝色的大海,那便是一望无际的大西洋。不同于威尼斯或者苏格兰天空岛的火车站,在那里即使火车已经开到了大海上,也还算不上铁路的尽头。而辛特拉火车站绝对是欧洲铁路最西端的尽头,铁轨终点的西边便不再有欧洲铁路。
辛特拉火车站对我有非同一般的意义,因为在四月里我与同窗好友的一次邂逅,让这个小的有些简陋的车站成了我最值得怀念的地方。Easter假期第一次来里斯本,从庄园和城堡走了一圈下来,回到车站的一家中国餐馆吃饭,等着换车去罗卡角。饭后在餐馆前院晒太阳的时候,我恍惚听见有人喊我的名字!在葡萄牙在里斯本在辛特拉这样一个小山城的小车站旁,遇到一家中国餐馆简直都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但会有人喊我的名字。我顺着声音走出院子,公交车离开车站的时候我看到了熟悉的面孔,是我在英国读书的同班同学!毫无防备的邂逅迎来的是紧紧相拥,他刚从佩纳宫下来,而我们下一站的目的地是一样的——罗卡角,在这欧洲最西端的铁路相遇,也甚是缘分。
相较于其他热情的南欧山城,辛特拉显得更加安详。这里拥有秀丽的自然风光,加上众多的历史古迹,成就了一块云集了欧洲浪漫主义建筑的土地,却又是低调的世界文化遗产。热爱辛特拉的英国诗人拜伦曾经说的:“宫殿与花园耸立在岩石、瀑布与悬崖之间,修道院立足在惊人的高地之上。”如果时间允许,请在这个宁静的小镇多花些时间,去充满着年代感的阁楼上的咖啡馆点一杯拿铁,在远离主路的小店淘一淘精致的手工艺品,或者坐在半山腰无人打扰的石头长凳上看看这座被雾霭晨烟包围着的美丽小镇。
佩纳宫
童话宫殿的历史与今生
罗马不是一天建立起来的,佩纳宫也不是。这座七彩宫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纪,首先出现在山顶上的是一座小礼拜堂,据说是因为圣母马利亚曾经在山顶上显圣。在1500年前后,两任国王都认为山顶是神的所在,他们都喜欢在山顶举办各种宗教仪式。于是人们将这里扩建成一座小型修道院,在后来的两百多年里,这里都是一个安安静静供人冥思的地方,常驻着十几名僧侣。
18世纪时,修道院被闪电击中燃起大火,大部分的建筑都被摧毁了。祸不单行,1755年的里斯本大地震接踵而至,将修道院等附属建筑夷为平地。但是全部由大理石建造的小礼拜堂和钟塔却保留了下来。直到1838年,修道院的断壁残垣还堆在山顶。当时的国王费迪南德二世决定,将修道院改建为一座宫殿,作为王室的夏宫居住。几年以后破土动工,这座浪漫主义为主的宫殿实际上融合了多重风格。宫殿最初由一名工程师和一名云游至此的业余建筑师共同完成,在竣工前,国王和王后对装饰和内部装修进行了大量改进,融入很多中世纪和伊斯兰元素,最终造就了这座童话般的建筑。
虽然她是由国王费迪南德主持修建的,但我一直认为这是一座女性的宫殿,女王玛利亚二世在建筑造型和细节的设计方面下了一番工夫,无论是建筑的颜色还是内部装饰,无不体现着女性的细致入微和柔软的风格。这里没有白金汉宫金碧辉煌的高贵,也没有马德里王宫硬朗的气质,更没有紫禁城恢宏的气势,这里更像是一处安静的居所,处处体现主人对生活的态度。
佩纳宫最酷的地方就是保留年代最久远的小礼拜堂的前院,透过院墙的拱形大门,满眼茂密的森林散发着清新的凉意,辛特拉镇上可能被太阳晒得火热,可佩纳宫山脚下的树林却发出阵阵凉意。夏宫的确名不虚传。在面积并不是很大的辛特拉山系里,涵养的不少水源,小溪潺潺,生机无限。
佩纳宫在费迪南德国王死后几经易主,直到1889年被收为国有,1910年的革命后,这里改为一处博物馆,并作为国家纪念碑式的建筑被保留下来。值得一提的是,在二十世界中后期,在海洋和日光的作用下,佩纳宫原本的颜色已经消失殆尽,在辛特拉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前,宫殿被重新漆成最初的颜色,使其重焕新生。很多葡萄牙人这时才惊讶地发现,这座宫殿原本竟然如此迷人。如今的佩纳宫已然成为里斯本乃至葡萄牙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成为里斯本去往罗卡角线路上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罗卡角
欧洲大陆最西端
罗卡角,欧洲大陆最西端。来自新大陆的神秘召唤,促使航海家们纷纷起程,探索未知的世界。这里曾经印证着葡萄牙辉煌的过去,葡萄牙的帆船从罗卡角出发,将国家带入最辉煌的殖民时代,如今,静静的岩石,呼啸的海风,连绵的海浪依旧在不停冲刷着人们对过去的记忆。
在地图上看,葡萄牙国土犹如停泊在欧洲大陆边缘的一艘驳船,而罗卡角就是其美丽的舷窗。罗卡角与好望角一样齐名,因为这里是欧洲大陆的最西端,还曾被网民评为“全球最值得去的50个地方”之一。“陆止于此,海始于斯”,里斯本政府在这里树立了纪念碑,标注了经纬度,还写了这样一句意味深长的话。
公交车在山路上飞驰,穿过了树林和几个小村庄,开始能够透过树林的缝隙看到蓝色的大海了。渐渐地树林褪去,变成了草地,车停在了一座灯塔旁的小白房子前。这个小房子是罗卡角的邮局,门口开满了艳丽的小菊花。春日的天气非常温和,阳光强烈却不灼热,微风拂面。
新绿盖满了地表,还开了很多黄颜色的小花。大海此时此刻呈现三层颜色,再加上海浪拍打悬崖留下的白沫,这是我见过最壮丽的大海。站在悬崖边上,听着海浪的声音顺着岩壁冲进耳朵,强劲的风也随之迎面而来,或许真的到了这里才能体会人类对大海的畏惧。海鸥在我的脚下飞翔,我不知道这地方有多高,但我低头看到的海鸥,小的就是一个白点。
罗卡角的灯塔矗立在悬崖顶上,同里斯本的很多建筑风格类似,橙色的瓦、白色的墙。高高的灯塔告诉漂泊在一望无际的大西洋上的船只,欧洲到了,而那面向大洋的十字架或许也是对远行的船只传递祝福和庇佑。
后记
整整半年后,我再次来到里斯本,来到辛特拉。午饭后我仍旧坐在同样的地方等车,那辆从佩纳宫回来的车静静地停下,又缓缓开走,不再有熟悉的面孔。我淡淡一笑,人总不能一直这么天真。那一次,是我的毕业旅行,带着从国内大老远赶来的父母,去看罗卡角壮观的大海。中秋,我与父母团聚在异国他乡,即便灯塔旁那一大片新绿已经枯黄,我却不曾感到孤单和迷茫。在那个小小的车站,不会再邂逅老友,我却能拉着爸妈的手,等那一班车。毕竟这对一个游子,是无可替代的幸福。
当地球还不是圆的,当海洋还代表着世界的尽头时,罗卡角就是欧洲人心目中的海角天涯了。那时,从这欧洲大陆的尽头出发的船只,多半也在回望罗卡角悬崖顶上的灯塔,盼望着归家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