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媒体以其快速、便捷和交互等优势发展着,越来越多的民众将网络媒体作为获取新闻的重要来源之一,尤其是对于伴随着网络成长起来的大学生。然而,大学生因自身缺乏稳定的价值观、人生观,而且情绪易冲动,为了寻找归属感和群体的认同,容易出现从众心理,造成网络舆论随意、跟从。本文从从众心理角度切入,探讨大学生网络舆论的影响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引导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从众心理;网络舆论
一、大学生网络舆论的现状
在信息化的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依赖于网络来了解外界,同时获取自身所处的某一群体对某件事务的看法。网络舆论的发展,使传统社会舆论的形态受到冲击,新的舆论模式应运而生。网络舆论的定义有广义与侠义两方面。广义定义上的网络舆论认为,只要是使用网络发表的社会舆论即为网络舆论,包括媒体、公众等各式各样的舆论模式;而侠义定义上的网络舆论仅指网上发表的舆论。本研究着眼的网络舆论,采用广义定义。网络的虚拟性让舆论“从众”更易发生。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从众是指作为个人因受群体压力的影响而在知觉、判断、信仰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大多数成员向一直的一种社会现象。随着网络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不断流行与普及,网络舆论随处可见,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通过QQ、贴吧、朋友圈等网络平台获取、交流信息。而大学生自我意识薄弱,缺乏稳定的价值观、人生观,同时,他们情感高涨、思维和情感丰富等特点,希望通过各种渠道,特别是网络平台,去表达自己,但往往容易受他人的影响,容易出现从众心理和行为,导致非理性舆论与行为的发生,形成群体本身特有的网络舆论形态。
二、大学生网络舆论从众心理的原因
(一)媒介把关人的信息价值判断趋同化的引导
伊丽莎白·诺埃勒诺依曼曾提过关于舆论的一个现象——沉默的螺旋。沉默的螺旋现象是指在社会公众想要表达自我观念时,如果发现其观点受到广泛的认同就会提升参与的积极性,进而促使其能够更大胆地表达真实意愿,而一旦遇冷或大多数人反对,就有可能保持沉默。这一规律会使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大,另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小。在这一过程中,网络受众并没有机会接触到网络事件本身,其对事件信息的获取很多时候是靠媒介传达的。媒介把关人成为受众获取信息内容的关键因素,他们对事件信息价值的判断决定最终传播的信息内容,对受众进行影响与引导。而媒介把关人在传播信息时,也在接受其他传媒的信息影响。在网络信息时代,每个人都有成为“信息第一人”的欲望诉求,为了追求信息传播的及时性,往往会忽略信息提供的真实性,继而出现大量门户网站或者其他网络平台上雷同信息的出现。同时,他们在传播信息时,为了避免自身陷入孤立状态,从而向受众传达与其他媒介相类似的信息。当其发现网络平台上出现的相关信息是一致和趋同的,受众很容易产生从众心理,跟随媒介把关人去判断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直接认同,不加考虑地去评论和传播,甚至形成“网络风暴”。因此,媒介把关人具备良好的信息价值的判断至关重要。
(二)大学生自身因素
1.责任分散心理
责任分散心理实際上就是:人多不负责,责任不落实。社会心理学认为对某件事来说,若是要求一个个体去独立完成,那么他的责任感就会很强,对事件也较容易作出积极的反应;但若是要求群体共同努力完成,那么群体里的个人责任感就会减弱,遇到困难与需要其承担责任时就会容易回避、退缩。因为前者独立承担责任,后者期望别人多承担点儿责任。大学生在进行网络舆论时,因为网络本身具有的虚拟和匿名特性,使其无需直接承担相应的责任。同时,大学生正面临社会化阶段,他们的主要需求就是找寻归属感。为了避免自身的行为被所在群体排斥或惩罚,大部分人在面对网络舆论时会选择“随大流”。因为“随大流”对个体来说是安全的,易获取群体的认同,也能减少自我内心的冲突和矛盾。即便“随大流”的行为最后是错误的,在承担责任时,也是与群体中的其他人一同承担,甚至他人会多承担一些。同时,在网络舆论中,现在并没有相关具体的法律条文来限制个人言论,这就为责任分散更加创造了条件,需要承担责任的风险更低。
2.寻找行为参照
大学生进行网上讨论时,如果其已产生明确的观点,从众心理与行为就极少发生。相反,则易出现舆论从众现象。按照社会比较理论说法,在情景不确定时,其他人的行为最有参考价值。所以,在大学生对事物缺乏了解或者不确定的时候,就会寻求较为可靠的参照系统,个体容易指向多数人。大学生接触的环境主要是校园,比较单一。当在网络上出现不确定的信息时,大学生没有有效的资源去做判断,更多时候会寻找参照群体,在网上讨论中出现“跟风”现象。
3.心理压力
大学生群体较特殊,他们正处于未成年与成年之间,自身心智尚未成熟却渴望脱离自身家庭寻求独立,希望依靠自身的能力去获取社会的肯定与支持。因此大学生在发表网络言论时,虽然是匿名的,但从心理角度上来说,他们还是会重视群体对他们的评价和认可程度,面临一定的心理压力。面对舆论信息时,服从大多数人的意见可以很好地被群体接受,缓解这一心理压力。
三、大学生网络舆论从众心理的影响
大学生的网络舆论从众心理,存在双面性,对其的学习生活有利有弊。有利的一面是有助于大学生学习他人的经验,减少其在社会化过程中不必要的误会,促使他更容易融入群体,获取到支持等。但是,大学生的心智还未完全成熟,盲目地从众,容易被意图不良的信息炒作者利用,成为虚假信息的传播者等。同时,从众后的无责任意识,会让大学生很容易通过网络去宣泄自己不良的私人情绪,形成恶意评论或攻击。长此久往,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就会影响其心理动态,形成一种网络习惯行为,不仅不利于网络环境的文明发展,而且也影响其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
四、大学生网络舆论行为的引导
(一)营造良好的网络传播环境
大学生网络舆论行为易受传播环境的影响,建立一个良好有序的网络传播环境有利于大学生舆论行为的引导与发展。媒体中介人或者网络管理者如何更顺畅、真实、完整地将信息传播给受众,这是至关重要。政府相关部门除了可以出台法律、政策以增强管理力度,加强网络伦理建设,还可以增强网络技术管理能力,通过舆论传播不同阶段的特点来引导舆论风向,避免有害信息的传播。在信息传递过程,控制信息流,使信息能够真实有效能呈现在公众前,是使其对事件做出准确的判断;在效果形成和发散阶段,要培养意见领袖,加强权威意见,构建权威的媒介把关人,如对高校中的突发事件,学校要第一时间在官方网站上,让相关部门或领导发表信息,引导学生的舆论;最后要消除噪音流,即尽量消除影响事件真实有效传播的一系列不利因素,对这些舆论信息加以屏蔽或惩罚,避免不良信息的传播。 (二)构建高校学生网络舆论引导体系
一方面学校应积极组建网络舆情监控队伍,对学生的舆情生成、发展及引导进行关注与参与。该队伍的成员可以由中层及以上领导、辅导员、教师或管理人员等组成,对学生的网络舆论进行研究,保障学校各项事务的上传下达,也承担学校舆情的技术处理,如对官方网站的维护与信息公布等。另一方面,学校要把握好舆论的监控和汇总上报。只有及时地监控到学生的舆论,才能在第一时间加以引导;只有收集到信息越充分,才能为下一步的分析与研判提供提前。最后,应将学生舆论研判与及时反馈相结合,形成舆论引导的共同力量。高校网络舆论的研判应该积极关注当前发生的重大事件,并将校园网络舆论与其进行结合,对事件发生按照时间段定期研判,以预测舆论的下一步走势,及时进行舆论引导。而舆情监控队伍对于学生的舆情反应,应及时给予反馈,做好信息的上传下达。
(三)提高判断网络信息的价值
网络信息是否具有价值,与其公开性、真实性及影响力密不可分。一方面,学校引导学生学会判断网络信息是否对其产生教育意义,如信息是否对受众起到价值取向和道德行为准则的正面引导作用;是否提高其综合能力,开拓了相关方面的知识;是否引导受众产生积极健康的审美观等等。如果大学生能够站在这几个角度上去合理地判断网络信息的价值,就能形成独立自主、合理的网络见解,不会盲目地去获取、认同群体意见。
总之,大学生网络舆论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和关注的问题,如何更好地了解和引导大学生网络舆论是高校开展思政工作,维护校园稳定的重要工作。
參考文献:
[1]许杭璐,昝琪.大学生网络舆论从众心理的探究[J].学校管理研究,2013.
[2]Bowman,S
关键词:大学生;从众心理;网络舆论
一、大学生网络舆论的现状
在信息化的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依赖于网络来了解外界,同时获取自身所处的某一群体对某件事务的看法。网络舆论的发展,使传统社会舆论的形态受到冲击,新的舆论模式应运而生。网络舆论的定义有广义与侠义两方面。广义定义上的网络舆论认为,只要是使用网络发表的社会舆论即为网络舆论,包括媒体、公众等各式各样的舆论模式;而侠义定义上的网络舆论仅指网上发表的舆论。本研究着眼的网络舆论,采用广义定义。网络的虚拟性让舆论“从众”更易发生。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从众是指作为个人因受群体压力的影响而在知觉、判断、信仰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大多数成员向一直的一种社会现象。随着网络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不断流行与普及,网络舆论随处可见,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通过QQ、贴吧、朋友圈等网络平台获取、交流信息。而大学生自我意识薄弱,缺乏稳定的价值观、人生观,同时,他们情感高涨、思维和情感丰富等特点,希望通过各种渠道,特别是网络平台,去表达自己,但往往容易受他人的影响,容易出现从众心理和行为,导致非理性舆论与行为的发生,形成群体本身特有的网络舆论形态。
二、大学生网络舆论从众心理的原因
(一)媒介把关人的信息价值判断趋同化的引导
伊丽莎白·诺埃勒诺依曼曾提过关于舆论的一个现象——沉默的螺旋。沉默的螺旋现象是指在社会公众想要表达自我观念时,如果发现其观点受到广泛的认同就会提升参与的积极性,进而促使其能够更大胆地表达真实意愿,而一旦遇冷或大多数人反对,就有可能保持沉默。这一规律会使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大,另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小。在这一过程中,网络受众并没有机会接触到网络事件本身,其对事件信息的获取很多时候是靠媒介传达的。媒介把关人成为受众获取信息内容的关键因素,他们对事件信息价值的判断决定最终传播的信息内容,对受众进行影响与引导。而媒介把关人在传播信息时,也在接受其他传媒的信息影响。在网络信息时代,每个人都有成为“信息第一人”的欲望诉求,为了追求信息传播的及时性,往往会忽略信息提供的真实性,继而出现大量门户网站或者其他网络平台上雷同信息的出现。同时,他们在传播信息时,为了避免自身陷入孤立状态,从而向受众传达与其他媒介相类似的信息。当其发现网络平台上出现的相关信息是一致和趋同的,受众很容易产生从众心理,跟随媒介把关人去判断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直接认同,不加考虑地去评论和传播,甚至形成“网络风暴”。因此,媒介把关人具备良好的信息价值的判断至关重要。
(二)大学生自身因素
1.责任分散心理
责任分散心理实際上就是:人多不负责,责任不落实。社会心理学认为对某件事来说,若是要求一个个体去独立完成,那么他的责任感就会很强,对事件也较容易作出积极的反应;但若是要求群体共同努力完成,那么群体里的个人责任感就会减弱,遇到困难与需要其承担责任时就会容易回避、退缩。因为前者独立承担责任,后者期望别人多承担点儿责任。大学生在进行网络舆论时,因为网络本身具有的虚拟和匿名特性,使其无需直接承担相应的责任。同时,大学生正面临社会化阶段,他们的主要需求就是找寻归属感。为了避免自身的行为被所在群体排斥或惩罚,大部分人在面对网络舆论时会选择“随大流”。因为“随大流”对个体来说是安全的,易获取群体的认同,也能减少自我内心的冲突和矛盾。即便“随大流”的行为最后是错误的,在承担责任时,也是与群体中的其他人一同承担,甚至他人会多承担一些。同时,在网络舆论中,现在并没有相关具体的法律条文来限制个人言论,这就为责任分散更加创造了条件,需要承担责任的风险更低。
2.寻找行为参照
大学生进行网上讨论时,如果其已产生明确的观点,从众心理与行为就极少发生。相反,则易出现舆论从众现象。按照社会比较理论说法,在情景不确定时,其他人的行为最有参考价值。所以,在大学生对事物缺乏了解或者不确定的时候,就会寻求较为可靠的参照系统,个体容易指向多数人。大学生接触的环境主要是校园,比较单一。当在网络上出现不确定的信息时,大学生没有有效的资源去做判断,更多时候会寻找参照群体,在网上讨论中出现“跟风”现象。
3.心理压力
大学生群体较特殊,他们正处于未成年与成年之间,自身心智尚未成熟却渴望脱离自身家庭寻求独立,希望依靠自身的能力去获取社会的肯定与支持。因此大学生在发表网络言论时,虽然是匿名的,但从心理角度上来说,他们还是会重视群体对他们的评价和认可程度,面临一定的心理压力。面对舆论信息时,服从大多数人的意见可以很好地被群体接受,缓解这一心理压力。
三、大学生网络舆论从众心理的影响
大学生的网络舆论从众心理,存在双面性,对其的学习生活有利有弊。有利的一面是有助于大学生学习他人的经验,减少其在社会化过程中不必要的误会,促使他更容易融入群体,获取到支持等。但是,大学生的心智还未完全成熟,盲目地从众,容易被意图不良的信息炒作者利用,成为虚假信息的传播者等。同时,从众后的无责任意识,会让大学生很容易通过网络去宣泄自己不良的私人情绪,形成恶意评论或攻击。长此久往,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就会影响其心理动态,形成一种网络习惯行为,不仅不利于网络环境的文明发展,而且也影响其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
四、大学生网络舆论行为的引导
(一)营造良好的网络传播环境
大学生网络舆论行为易受传播环境的影响,建立一个良好有序的网络传播环境有利于大学生舆论行为的引导与发展。媒体中介人或者网络管理者如何更顺畅、真实、完整地将信息传播给受众,这是至关重要。政府相关部门除了可以出台法律、政策以增强管理力度,加强网络伦理建设,还可以增强网络技术管理能力,通过舆论传播不同阶段的特点来引导舆论风向,避免有害信息的传播。在信息传递过程,控制信息流,使信息能够真实有效能呈现在公众前,是使其对事件做出准确的判断;在效果形成和发散阶段,要培养意见领袖,加强权威意见,构建权威的媒介把关人,如对高校中的突发事件,学校要第一时间在官方网站上,让相关部门或领导发表信息,引导学生的舆论;最后要消除噪音流,即尽量消除影响事件真实有效传播的一系列不利因素,对这些舆论信息加以屏蔽或惩罚,避免不良信息的传播。 (二)构建高校学生网络舆论引导体系
一方面学校应积极组建网络舆情监控队伍,对学生的舆情生成、发展及引导进行关注与参与。该队伍的成员可以由中层及以上领导、辅导员、教师或管理人员等组成,对学生的网络舆论进行研究,保障学校各项事务的上传下达,也承担学校舆情的技术处理,如对官方网站的维护与信息公布等。另一方面,学校要把握好舆论的监控和汇总上报。只有及时地监控到学生的舆论,才能在第一时间加以引导;只有收集到信息越充分,才能为下一步的分析与研判提供提前。最后,应将学生舆论研判与及时反馈相结合,形成舆论引导的共同力量。高校网络舆论的研判应该积极关注当前发生的重大事件,并将校园网络舆论与其进行结合,对事件发生按照时间段定期研判,以预测舆论的下一步走势,及时进行舆论引导。而舆情监控队伍对于学生的舆情反应,应及时给予反馈,做好信息的上传下达。
(三)提高判断网络信息的价值
网络信息是否具有价值,与其公开性、真实性及影响力密不可分。一方面,学校引导学生学会判断网络信息是否对其产生教育意义,如信息是否对受众起到价值取向和道德行为准则的正面引导作用;是否提高其综合能力,开拓了相关方面的知识;是否引导受众产生积极健康的审美观等等。如果大学生能够站在这几个角度上去合理地判断网络信息的价值,就能形成独立自主、合理的网络见解,不会盲目地去获取、认同群体意见。
总之,大学生网络舆论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和关注的问题,如何更好地了解和引导大学生网络舆论是高校开展思政工作,维护校园稳定的重要工作。
參考文献:
[1]许杭璐,昝琪.大学生网络舆论从众心理的探究[J].学校管理研究,2013.
[2]Bowm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