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高校,大学生除了需要学习知识外,更重要的是,他们是社会生活的参与者、创造者也是享受者,通过科学休闲观的教育能使大学生为未来休闲时代的到来做好准备,这不失为高等教育的一大贡献。
一、大学生休闲生活现状
根据一份关于大学生上网情况的调查报告:学校附近的网吧上网成员中,90%是大学生。大一到大三学生中有58%的受调查学生承认有过“包夜”经历。网络游戏已经让很大一部分学子沉迷其中而无法自拔,而网络游戏及不健康的网络活动危害的不仅仅是某些个体,这已经影响到大学的风气。与男生喜欢网络游戏相比,不少女生却将大把的业余时间花在了看影碟、看电视连续剧、读言情小说或“扫街”购物上。上网、逛街、睡懒觉成了大学生课余生活的主要休闲方式。
大学生拥有的休闲时间很多,超过了常人。如果给学生们算一笔时间账:以活到80岁、每周工作30小时、工作35年来计算人一生的时间,除去必须的睡眠和饮食时间,差不多有1/3的时间在闲暇中度过。而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由于课程安排比高中阶段宽松了许多,再加上寒暑假、各种长假、双休日加起来,大学生们每年有170天左右的时间处于休闲状态。而他们的休闲现状不容乐观,校园中的“月光族”和“负翁”不断增多。大学生不当的休闲方式正严重地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质量。
二、休闲教育的内涵
“休闲”一词在西方有两个来源:一是来源于希腊语中的“schole”(英语“school”的原始涵义),有“教育”及“教养”的意思;二是来源于古法语“Leisure”,古法语来源于希腊语“Skole”,其意即为休闲和教育。英文中“Leisure”休息的成分很少,消遣的成分也不大,主要是指“必要劳动之余的自我发展”,表明“休闲”一词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化内涵。
而在中国的汉字中,“休”有“吉庆、欢乐”的意思,“人倚木而休”,使精神的休整和身体的颐养活动得以充分的进行,人与自然浑为一体,赋予生命真、善、美的价值意义。“闲”,通常引申为范围,多指道德、法度,也有限制、约束之意。“闲”通“娴”,具有娴静、思想的纯洁与宁静的意思。从词义的组合上,表明了“休”和“闲”所特有的精神底蕴,表达了人类生存过程中劳作与休憩的辩证关系,喻示着物质活动之外,还有精神活动的存在。同时,也表明“闲”并不是可以“为所欲为”,也不是可以随意打发的。闲要有约束,闲要有道德与规则。中国古代先贤常常将休闲与自然哲学、人格修养、审美情趣、文学艺术、养生延年连在一起。
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几乎人类所有的发明创造都与休闲有着密切的关联。许多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说,他们的创造灵感常常是在休闲中峰回路转,茅塞顿开。亚里士多德说,“休闲才是一切事物环绕的中心”,是“哲学、艺术和科学诞生的基本条件之一”。他举例说,“知识最先出现于人们有闲暇的地方。数学所以先兴于埃及,就因为那里的僧侣阶级特许有闲暇”。阿基米德洗浴中诞生了发现杠杆支点原理的灵感;瓦特发明蒸汽机受到水壶沸水顶起壶盖现象的启迪。英国剑桥大学校园中的“下午茶”,以既普通、又特殊的形式,让人们在自由、放松、随意、平等的氛围中进行交流,激励师生们迸发灵感、产生思想的火花。懂得休闲是一种人生的智慧,人们有了充裕的休闲时间,才能有充分发挥自己的爱好、兴趣、才能、力量的广阔空间,才能在艺术、科学等方面获得发展。现阶段,我国高校休闲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教人们如何谋生,还应教学生如何“玩”,要懂“玩”的技术、“玩”的艺术;要“玩”得有文化;要有先进的“玩”的文化。
三、休闲观念的误区
我国的休闲教育起步晚,在思想上,因为文化的影响,人们总以为只有学习、工作、劳动才是“正业”,往往把休闲与“游手好闲”联系在一起。休闲教育仍然是一个不为大多数人所熟悉的新概念,许多高校根本就没有涉及。
面对休闲与学习的关系,一直以来我们就有着不少的误读,第一种误区是普遍认为休闲不用学,“休息、玩,谁不会啊!”其实,休闲是一种人生智慧。最先倡导休闲文化、休闲产业和休闲经济的于光远先生。他在1993年就提出:“要有玩的文化,要研究玩的学术,要掌握玩的技术,要发展玩的艺术。”第二种误区是提倡学,却不是为了休闲。如果这样说,休闲教育是我们的弱项,肯定有人反对。别的且不说,就说现在学生们投身琴棋书画学习的热闹劲,似乎足以证明我国的休闲教育开展得如火如荼。可他们是为什么学的呢?在学习中又得到了什么呢?可能大部分学生的答案是为了升学,为了竞争,而不是为了掌握“人生智慧”。休闲教育,一方面是为了让人有一种爱好,拥有生命的乐趣;另一方面,是为了让人在教育中学会遵守规则,在有意义的活动中获得更多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体验社会互动中的信任和理解,这将有利于构筑一个健康的精神文化生态环境和经济生态环境。这恐怕是休闲教育更为重要的价值所在。
四、大学生休闲的意义
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特殊亚群体,他们的休闲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全社会的文明程度。大学生休闲教育是要弥补现代技术教育之外所缺失的人性教育,以提高生活质量。
1.健康的休闲有利于大学生的人格完善
美国闲暇教育专家J
一、大学生休闲生活现状
根据一份关于大学生上网情况的调查报告:学校附近的网吧上网成员中,90%是大学生。大一到大三学生中有58%的受调查学生承认有过“包夜”经历。网络游戏已经让很大一部分学子沉迷其中而无法自拔,而网络游戏及不健康的网络活动危害的不仅仅是某些个体,这已经影响到大学的风气。与男生喜欢网络游戏相比,不少女生却将大把的业余时间花在了看影碟、看电视连续剧、读言情小说或“扫街”购物上。上网、逛街、睡懒觉成了大学生课余生活的主要休闲方式。
大学生拥有的休闲时间很多,超过了常人。如果给学生们算一笔时间账:以活到80岁、每周工作30小时、工作35年来计算人一生的时间,除去必须的睡眠和饮食时间,差不多有1/3的时间在闲暇中度过。而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由于课程安排比高中阶段宽松了许多,再加上寒暑假、各种长假、双休日加起来,大学生们每年有170天左右的时间处于休闲状态。而他们的休闲现状不容乐观,校园中的“月光族”和“负翁”不断增多。大学生不当的休闲方式正严重地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质量。
二、休闲教育的内涵
“休闲”一词在西方有两个来源:一是来源于希腊语中的“schole”(英语“school”的原始涵义),有“教育”及“教养”的意思;二是来源于古法语“Leisure”,古法语来源于希腊语“Skole”,其意即为休闲和教育。英文中“Leisure”休息的成分很少,消遣的成分也不大,主要是指“必要劳动之余的自我发展”,表明“休闲”一词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化内涵。
而在中国的汉字中,“休”有“吉庆、欢乐”的意思,“人倚木而休”,使精神的休整和身体的颐养活动得以充分的进行,人与自然浑为一体,赋予生命真、善、美的价值意义。“闲”,通常引申为范围,多指道德、法度,也有限制、约束之意。“闲”通“娴”,具有娴静、思想的纯洁与宁静的意思。从词义的组合上,表明了“休”和“闲”所特有的精神底蕴,表达了人类生存过程中劳作与休憩的辩证关系,喻示着物质活动之外,还有精神活动的存在。同时,也表明“闲”并不是可以“为所欲为”,也不是可以随意打发的。闲要有约束,闲要有道德与规则。中国古代先贤常常将休闲与自然哲学、人格修养、审美情趣、文学艺术、养生延年连在一起。
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几乎人类所有的发明创造都与休闲有着密切的关联。许多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说,他们的创造灵感常常是在休闲中峰回路转,茅塞顿开。亚里士多德说,“休闲才是一切事物环绕的中心”,是“哲学、艺术和科学诞生的基本条件之一”。他举例说,“知识最先出现于人们有闲暇的地方。数学所以先兴于埃及,就因为那里的僧侣阶级特许有闲暇”。阿基米德洗浴中诞生了发现杠杆支点原理的灵感;瓦特发明蒸汽机受到水壶沸水顶起壶盖现象的启迪。英国剑桥大学校园中的“下午茶”,以既普通、又特殊的形式,让人们在自由、放松、随意、平等的氛围中进行交流,激励师生们迸发灵感、产生思想的火花。懂得休闲是一种人生的智慧,人们有了充裕的休闲时间,才能有充分发挥自己的爱好、兴趣、才能、力量的广阔空间,才能在艺术、科学等方面获得发展。现阶段,我国高校休闲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教人们如何谋生,还应教学生如何“玩”,要懂“玩”的技术、“玩”的艺术;要“玩”得有文化;要有先进的“玩”的文化。
三、休闲观念的误区
我国的休闲教育起步晚,在思想上,因为文化的影响,人们总以为只有学习、工作、劳动才是“正业”,往往把休闲与“游手好闲”联系在一起。休闲教育仍然是一个不为大多数人所熟悉的新概念,许多高校根本就没有涉及。
面对休闲与学习的关系,一直以来我们就有着不少的误读,第一种误区是普遍认为休闲不用学,“休息、玩,谁不会啊!”其实,休闲是一种人生智慧。最先倡导休闲文化、休闲产业和休闲经济的于光远先生。他在1993年就提出:“要有玩的文化,要研究玩的学术,要掌握玩的技术,要发展玩的艺术。”第二种误区是提倡学,却不是为了休闲。如果这样说,休闲教育是我们的弱项,肯定有人反对。别的且不说,就说现在学生们投身琴棋书画学习的热闹劲,似乎足以证明我国的休闲教育开展得如火如荼。可他们是为什么学的呢?在学习中又得到了什么呢?可能大部分学生的答案是为了升学,为了竞争,而不是为了掌握“人生智慧”。休闲教育,一方面是为了让人有一种爱好,拥有生命的乐趣;另一方面,是为了让人在教育中学会遵守规则,在有意义的活动中获得更多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体验社会互动中的信任和理解,这将有利于构筑一个健康的精神文化生态环境和经济生态环境。这恐怕是休闲教育更为重要的价值所在。
四、大学生休闲的意义
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特殊亚群体,他们的休闲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全社会的文明程度。大学生休闲教育是要弥补现代技术教育之外所缺失的人性教育,以提高生活质量。
1.健康的休闲有利于大学生的人格完善
美国闲暇教育专家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