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贵刊2016年第7期(上)杨十郎先生《“空穴来风”辨正》一文,对“空穴来风”的出处引经据典,穷究细考,令人感动;但文中说现在一些人将此成语用作“没有根据”,便“言不及义”“错用成语”,这是不对的。 “空穴来风”的本義,正如杨先生所考,原是指“有根据”,但汉语的词义是发展变化的,2005年第5版、2012年第6版《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中对“空穴来风”的释义均为:“有了洞穴才有风进来(语出宋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贵刊2016年第7期(上)杨十郎先生《“空穴来风”辨正》一文,对“空穴来风”的出处引经据典,穷究细考,令人感动;但文中说现在一些人将此成语用作“没有根据”,便“言不及义”“错用成语”,这是不对的。
“空穴来风”的本義,正如杨先生所考,原是指“有根据”,但汉语的词义是发展变化的,2005年第5版、2012年第6版《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中对“空穴来风”的释义均为:“有了洞穴才有风进来(语出宋玉《风赋》)。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现多用来指消息和传说毫无根据。”这里清楚地说明了“空穴来风”的本义和现在的用法。所以,现在将“空穴来风”用作“毫无根据”是准确的,不应指错;如再用作“有根据”,反倒不对。
其他文献
晋惠帝以傻而名闻天下,比如他有个著名的“蛙问”——那次他率领文艺界与理论界人士到华林苑采风,一帮子文人吟诗作赋,春水池塘蛙句句,他老人家“闻虾蟆声”,突然问这般饱学之士:“此鸣者为公乎,私乎?”然领导问得再蠢,学者也要装学术解答:“在官地为公,在私地为私。” 人皆以此来证晋惠帝是傻皇帝,蛙问者是蠢货,蛙答者是睿人。然天下没这般逻辑,要蠢,蛙问者与蛙答者都是蠢嘛。以蛙问为蠢,以蛙答为智,估计是
符号先生在《我心仪的杂文》中说到杂文的“‘耐压性’(压在编辑案头数月上年仍历久如新)”,这是杂文和时评的一大区别。其中的“历久如新”也可进一步推绎为经得住时间(历史)考验。“时间”虽是最权威的文学批评家,但从激浊扬清、革故鼎新的社会功效来说,杂文和经得起时间考验,别有关系存焉。 鲁迅自述“愿我的文章速朽”,但大半个世纪过去了,先生之文有不少如今仍有强烈的针对性,就像是在指陈时弊。其文“历久如新”
所谓翎子,就是野鸡尾巴上的羽毛。舞台上,古装戏里的好些人物,头盔上高插翎子,两米来长,甩动自如,借以刻画人物内心难以言传的微妙而又复杂的心情。苏浙沪一带方言里的“豁”,是“甩”的意思。日常生活中谓“豁翎子”,就是借用舞台上“翎子”传情达意的功能,“暗示别人做某某事”。确切地讲,“豁翎子”,应该是有“头盔”的人物专有的技能,平民百姓没有“顶戴”,“豁翎子”只能空“豁”,“豁”着玩。 正史上说,北宋殿
《杂文月刊》今年第4期原创版刊有一文《〈官场孤例〉发微》,就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私自坚持”公车改革发表议论,感慨在湖北全省千名厅级官员中没有一名“向他学习”,叶青“只是官场另类,很孤单的”。其实在我这个旁观者看来,“湖北官场”还不错。 众所周知,“公车腐败”是中国老百姓极为关注的“腐败现象”之一,公车改革最大的阻力不在外部而在内部,所以才导致几十年来说了好多次要改,发了不知多少红头文件,结果
维克多·雨果的作品,我只读过《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和刚刚重读的《九三年》(也看过据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巴黎圣母院》《笑面人》)及一些散文篇章。这些,都让我印象至深。 《九三年》是写1793年法国大革命的。 法国大革命170周年之后,杰出的政治哲学家汉娜·阿伦特出版了她的厚重著作《论革命》,其中对法国大革命的性质、失败、教训作出了深刻独到的分析。刚好手头有册《书屋》月刊,看到里面一篇推介《论革命
《醒世恒言》中说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个薛录事,于高烧昏迷后的梦幻中化为鲤鱼跃入湖中。这时,恰巧遇上一渔翁垂钓,他明知饵在钩上,但耐不住香饵诱惑,张口便咬,结果就被渔翁钓上来了。冯梦龙点评道:眼里识得破,肚里忍不过。这个评论一针见血、入木三分。“识得破”,說明其具备足够的判断能力,“忍不过”则指其缺乏足够的自制能力。想想现实中那些腐败分子,哪个不是对违法乱纪贪污腐败的后果心知肚明呢?不正是因为虽“识得
“你们写杂文的,眼中无美好,套路就是发发牢骚吐吐槽。”闲来聚谈,耳边有时会刮过此类纯属友好却令人捧腹的打趣。 总觉得,有误会存焉。似乎面对全方位改革三十余年愈益美满完善的中国社会,一帮迂腐的杂文家,老是无动于衷,绝无热情,只会冷眼旁观,抱怨挑剔个没完。怎么是这样? 不是的。眼下就有实例,你看看陈乃举的《冬梦集》。一本杂文集书稿,处处洋溢着对于改革建设大业的欢声笑语。微观上,华西村生产总值逾58
扁鹊,战国时期名医。一次,魏文侯问扁鹊:“子昆弟三人,其孰为善?”扁鹊曰:“长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鹊最为下。”魏文侯曰:“可得闻耶?”扁鹊曰:“长兄于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于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于闾。若扁鹊者,血脉、投毒药、副肌肤间,而名出闻于诸侯。” 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千金要方》云,“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以此知,国人崇拜甚至迷信的扁鹊,与其兄长
一直不以为自己生来是“写作”的料,尤在“杂文”。只是在那“大革文化命”的年头,多读了点鲁迅,庶几寻觅到了一份属于自己的精神遗产,便希冀踩着先生的脚印,为我们曾经苦难的民族,亦为自己尚未干涸的魂灵,呐喊几声。 1985年初,适逢《杂文报》创刊不久,在朋友们的鼓励下,便有了所谓“处女作”——《评最佳“新秀”》的问世(《杂文报》1985年1月22日),于是便一发而不可收,与杂文结缘三十年,亦有了数百篇自
已经是第三次在北京参加杂文家的葬礼了。牧惠,徐怀谦,朱铁志。“银瓶乍裂”,五雷轰顶!铁志?那个阳光坦荡、睿智谦和的才俊,那个谈笑风生、雄辩滔滔的儒杰,我的诤友,良师,知己,同怀,小我二十二岁的兄弟呵! 几天前,还在“群”里热聊:张心阳贴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公示”表,《求是》杂志社二位,之一就是铁志!我当即贴以动画表情致贺,“群友”也纷纷前来道喜。没想到他兜头冷水一瓢:“各位师友,此事不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