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遵义市大山村土地综合治理项目为例,在简要介绍该项目背景、必要性、意义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分析了土地综合治理对城乡融合发展的作用与意义。
[关键词]遵义市;土地综合治理;地质灾害坍陷区;城乡发展
1、项目概述
1.1项目概述
遵义市大山村土地综合治理项目是城市新兴建设区域近郊的一处生态农业区,地处遵义市新蒲新区西南,距离新蒲新区行政中心约3公里,距离遵义市高铁东站约6公里。项目所在区域受到锰矿采矿区地质灾害影响,存在地质塌陷的安全隐患。遵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居民搬迁问题。为了保障人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于2010年启动地质灾害区的村民搬迁工作。据悉,目前该区域人口基本外迁完毕。
1.2遵义市大山村土地综合治理的必要性
(1)推进农业发展一直是国家及地方政策重点发展战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对于农业现代化及土地资源利用均提出了明确了要求:“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改善生态环境”;“加强生态保护修复”;“推进重点区域生态修复”。2016年颁布的《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6-2020年)》中明确提出:“以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为导向,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要求,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大力推进土地综合治理,促进土地资源永续利用。”《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把“保护和合理利用农用地”作为重点章节,并强调“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加强对农用地结构调整的引导”、“加大灾毁耕地防治力度”。另外,《中國旅游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遵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红花岗区新蒲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分别就土地综合整治提出了不同的规划和要求。
(2)土地整治与农村发展是我国农业发展重大战略
土地整治是盘活存量土地、强化节约集约用地、适时补充耕地和提升土地产能的重要手段。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等会议提出要把土地整治与农村发展,特别是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也就是说,土地整治的功能不再局限于保护耕地与保障粮食安全,而是保障发展、保护耕地、统筹城乡土地配置的重大战略。
(3)土地整治已经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土地整治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十七届五中全会以及近几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对土地综合治理提出了明确要求。由此可见,土地整治已经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成为保发展、保红线、促转变、惠民生的重要抓手和基础平台。
(4)完全符合《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鼓励类产业准入条件
该项目是以生态农业种养结合文化传承与旅游休闲功能的土地综合利用项目,完全符合《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鼓励类产业准入条件。
1.3遵义市大山村土地综合治理项目的重要意义
(1)土地生态修复,废弃土地再利用
该项目通过苗木种植、山林恢复、废弃土地立体化利用,不仅能有效改善土地环境,从根本上解决改变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城乡统筹发展,还可以实现土地的节约、集约、高效利用,在不新占耕地和保障农民权益的前提下,为农村城镇化发展腾出新的空间。
(2)促进遵义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该项目通过科学的规划、设计、施工,把农业工程建设、现代高科技农业技术与管理和旅游观光融为一体,实施科学合理的土地资源配置,利用结构的优化,推行种、养、科、教、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的企业化、产业化经营体系,促进遵义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3)增加政府税收,为遵义市经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据相关数据显示,该项目正常运营后,预计每年可实现营业收入3950万元,预计每年将为政府提供稳定的税源,增加各种销售税金及附加税等共计860多万元,可为当地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做出贡献。
(4)增加就业,缓解就业压力,有利于实现社会安定
茌项目建设施工期间,除建设单位自有的专业施工人员外,将有相当数量的当地劳动力经过培训后,承担建筑施工的任务;在项目运行期间需要较多的人员进行种植管理和旅游服务等工作以及日常管理工作;此外,该项目还能有效带动种植业、饲料加工业、肉产品加工业、运输业等周边行业的联动发展,大量增加就业。
2、遵义市大山村土地综合治理项目分析
2.1总体规划设计
(1)规划范围
本项目规划对整个地质灾害影响范围约6平方公里(范围为大山村村域)内的耕地、山林、村落和基础设施进行综合利用。
(2)总体规划设想
项目分两个部分,总体规划范围约6平方公里,覆盖大山村及周边地区收到地质灾害影响范围。示范区范围约669.13亩,选址于大山村小学及周边范围。
规划拟对所在区域的耕地、山林、村落和基础设施进行综合利用。在秉承“生态性、经济性、特色性、多样性”原则下,以“生态修复、可持续开发、兼顾景观生态与娱乐、传承文化”为前提,突出“体验经济”的核心作用。建设成为城市近郊的一处“生态农业+民俗休闲+国学文化”游憩体验区。
项目建设以生态农业为基础,以传统文化和地方民俗为内涵。坚持市场化与公益性相结合,科学系统的规划作支撑,坚持走持续发展的道路。通过有效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进行生态农业综合开发,将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结成完整的产业链条,进行产业化经营,实现生态治理和农业生产和谐共生,达到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的有机统一,使之成为集农业综合开发、土地综合利用示范等功能于一体的地质灾害综合治理示范区。 2.2重点区域的设计说明
项目有四个重点区域:花卉苗木生产区、经果林木种植区、农业文化体验区、国学休闲度假区。
花卉苗木生产区利用原有的耕地部分建设而成,总规划面积约200亩,总投资645万元,是项目区土地综合利用的根本内容。该项目主要建设内容为苗木生产基地,种苗试验基地。区域内将着力培育地方性优势花卉苗木,如紫薇、银杏等品种,结合新兴品种的农业科学研究,形成现代化的农业园艺种苗园区。该园区分布于整个示范区内。结合其它公共活动设施进行综合利用与布局。
生态经济果林区规划面积100亩,预计总投入150万元,主要建设内容包括:生态果园示范基地50亩,道路系统、排灌系统和喷、滴灌设施。在山体果林区域,将引入梨树林等果树种植,如推广当地的优势品种如梨78-1号,作为地方特色产品种植,并结合餐饮推广消费。通过这些重要的产品,成为示范区重要的对外推广项目,快速建立项目区知名度。
农业文化体验区总规划面积20亩,利用东侧废弃的村民生产点建设农业文化体验区。具体规划内容包括农耕体验、民俗活动体验、盆艺教育、盆艺展示、户外拓展、休闲草坪、景观餐厅等。该区域将成為示范区近期建设的启动项目,是青少年农学教育、农耕文化体验和国学入门教育的重点区域。预计,该区域可吸纳游客10万人次/年,实现旅游收入1000万元,为政府带来50万元税收,为遵义市经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国学休闲度假区依托大山村小学建设,包含有大山村小学国学农庄、配套设施、私家度假院落、小木屋休闲配套、竹林雅憩长廊、垂钓园、观景台、生态树屋、松林步道等设施,是集自然风光、乡村生活、国学文化于—体的体验式休闲农庄。
3、土地综合治理对城乡融合发展的作用与意义
3.1生产空间的重构,振兴乡村产业经济
通过土地综合治理,实现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化以及工业的园区化,能够有效重构乡村生产空间,统筹乡村生产力布局,振兴乡村经济,实现促进城乡经济的统筹发展。从传统农业,结合塌陷区综合治理,形成以农业、民俗、国学、苗木、休闲等为主的多样化农村经济活力区域,实现城市与乡村的经济互补。
3.2生活空间的重构,提高乡村人居环境质量
生活空间重构,主要指城市生活和农村生活的交叉,农村人口城镇化背景下,乡村住房的再利用。在地质灾害的影响下,农村居民点用地“散、乱、空”问题进一步加剧。通过土地综合治理,对乡村生活空间进行有效的规划调控,可以推进农村组织整合以及人口适度集中居住。同时,还可以避免资源重复建设和浪费,科学合理配置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另外,土地综合治理还可以引导农民向社区集中、向行政村集中,从而大大提高基层政府的组织、管理与服务水平。对于非塌陷区的乡村,积极开展民宿、旅游、农家乐等多样化的生活体验,使居民驻地成为城市人群体验乡村生活的良好去处。
3.3生态空间的重构,强化乡村生态系统的建设与保护
土地综合治理不能单纯以生产、生活为出发点,应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及景观生态学原理。这是任何一个土地综合治理项目必须坚持的原则。在土地综合治理过程中,通过生态网络及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能够提高土地生产力,而且能够为城乡经济发展打造一道生态屏障,强化生态服务功能。从具体操作角度而言,生态重构需要结合方案,将苗木种植作为主要的地质灾害塌陷区整治内容,将果树、景观树、园林苗木、次生林作为利用重点,将矿区与农耕区域退换为森林,重建地区生态环境。总之,生态空间的重构要与生活、生产空间重构并重,不断优化乡村生态空间。反过来,通过构建良好的乡村生态空间格局,增强生态景观的服务能力和碳汇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该项目拟建的地质灾害土地综合治理示范区,是顺应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产业发展方向的建设项目,符合贵州省及遵义市产业发展方向及重点的建设项目,具有很大的可行性。项目作为地质灾害综合治理示范区,实施后不仅能够实现对所在区域的耕地、山林、村落和基础设施的综合利用,而且能够达到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效益的统一,助推城乡统筹发展。不得不提的是,地质灾害塌陷区的土地治理是该项目的一大难题,必须引起政府相关部门以及项目建设者的高度重视、着力解决。
[关键词]遵义市;土地综合治理;地质灾害坍陷区;城乡发展
1、项目概述
1.1项目概述
遵义市大山村土地综合治理项目是城市新兴建设区域近郊的一处生态农业区,地处遵义市新蒲新区西南,距离新蒲新区行政中心约3公里,距离遵义市高铁东站约6公里。项目所在区域受到锰矿采矿区地质灾害影响,存在地质塌陷的安全隐患。遵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居民搬迁问题。为了保障人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于2010年启动地质灾害区的村民搬迁工作。据悉,目前该区域人口基本外迁完毕。
1.2遵义市大山村土地综合治理的必要性
(1)推进农业发展一直是国家及地方政策重点发展战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对于农业现代化及土地资源利用均提出了明确了要求:“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改善生态环境”;“加强生态保护修复”;“推进重点区域生态修复”。2016年颁布的《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6-2020年)》中明确提出:“以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为导向,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要求,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大力推进土地综合治理,促进土地资源永续利用。”《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把“保护和合理利用农用地”作为重点章节,并强调“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加强对农用地结构调整的引导”、“加大灾毁耕地防治力度”。另外,《中國旅游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遵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红花岗区新蒲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分别就土地综合整治提出了不同的规划和要求。
(2)土地整治与农村发展是我国农业发展重大战略
土地整治是盘活存量土地、强化节约集约用地、适时补充耕地和提升土地产能的重要手段。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等会议提出要把土地整治与农村发展,特别是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也就是说,土地整治的功能不再局限于保护耕地与保障粮食安全,而是保障发展、保护耕地、统筹城乡土地配置的重大战略。
(3)土地整治已经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土地整治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十七届五中全会以及近几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对土地综合治理提出了明确要求。由此可见,土地整治已经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成为保发展、保红线、促转变、惠民生的重要抓手和基础平台。
(4)完全符合《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鼓励类产业准入条件
该项目是以生态农业种养结合文化传承与旅游休闲功能的土地综合利用项目,完全符合《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鼓励类产业准入条件。
1.3遵义市大山村土地综合治理项目的重要意义
(1)土地生态修复,废弃土地再利用
该项目通过苗木种植、山林恢复、废弃土地立体化利用,不仅能有效改善土地环境,从根本上解决改变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城乡统筹发展,还可以实现土地的节约、集约、高效利用,在不新占耕地和保障农民权益的前提下,为农村城镇化发展腾出新的空间。
(2)促进遵义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该项目通过科学的规划、设计、施工,把农业工程建设、现代高科技农业技术与管理和旅游观光融为一体,实施科学合理的土地资源配置,利用结构的优化,推行种、养、科、教、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的企业化、产业化经营体系,促进遵义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3)增加政府税收,为遵义市经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据相关数据显示,该项目正常运营后,预计每年可实现营业收入3950万元,预计每年将为政府提供稳定的税源,增加各种销售税金及附加税等共计860多万元,可为当地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做出贡献。
(4)增加就业,缓解就业压力,有利于实现社会安定
茌项目建设施工期间,除建设单位自有的专业施工人员外,将有相当数量的当地劳动力经过培训后,承担建筑施工的任务;在项目运行期间需要较多的人员进行种植管理和旅游服务等工作以及日常管理工作;此外,该项目还能有效带动种植业、饲料加工业、肉产品加工业、运输业等周边行业的联动发展,大量增加就业。
2、遵义市大山村土地综合治理项目分析
2.1总体规划设计
(1)规划范围
本项目规划对整个地质灾害影响范围约6平方公里(范围为大山村村域)内的耕地、山林、村落和基础设施进行综合利用。
(2)总体规划设想
项目分两个部分,总体规划范围约6平方公里,覆盖大山村及周边地区收到地质灾害影响范围。示范区范围约669.13亩,选址于大山村小学及周边范围。
规划拟对所在区域的耕地、山林、村落和基础设施进行综合利用。在秉承“生态性、经济性、特色性、多样性”原则下,以“生态修复、可持续开发、兼顾景观生态与娱乐、传承文化”为前提,突出“体验经济”的核心作用。建设成为城市近郊的一处“生态农业+民俗休闲+国学文化”游憩体验区。
项目建设以生态农业为基础,以传统文化和地方民俗为内涵。坚持市场化与公益性相结合,科学系统的规划作支撑,坚持走持续发展的道路。通过有效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进行生态农业综合开发,将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结成完整的产业链条,进行产业化经营,实现生态治理和农业生产和谐共生,达到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的有机统一,使之成为集农业综合开发、土地综合利用示范等功能于一体的地质灾害综合治理示范区。 2.2重点区域的设计说明
项目有四个重点区域:花卉苗木生产区、经果林木种植区、农业文化体验区、国学休闲度假区。
花卉苗木生产区利用原有的耕地部分建设而成,总规划面积约200亩,总投资645万元,是项目区土地综合利用的根本内容。该项目主要建设内容为苗木生产基地,种苗试验基地。区域内将着力培育地方性优势花卉苗木,如紫薇、银杏等品种,结合新兴品种的农业科学研究,形成现代化的农业园艺种苗园区。该园区分布于整个示范区内。结合其它公共活动设施进行综合利用与布局。
生态经济果林区规划面积100亩,预计总投入150万元,主要建设内容包括:生态果园示范基地50亩,道路系统、排灌系统和喷、滴灌设施。在山体果林区域,将引入梨树林等果树种植,如推广当地的优势品种如梨78-1号,作为地方特色产品种植,并结合餐饮推广消费。通过这些重要的产品,成为示范区重要的对外推广项目,快速建立项目区知名度。
农业文化体验区总规划面积20亩,利用东侧废弃的村民生产点建设农业文化体验区。具体规划内容包括农耕体验、民俗活动体验、盆艺教育、盆艺展示、户外拓展、休闲草坪、景观餐厅等。该区域将成為示范区近期建设的启动项目,是青少年农学教育、农耕文化体验和国学入门教育的重点区域。预计,该区域可吸纳游客10万人次/年,实现旅游收入1000万元,为政府带来50万元税收,为遵义市经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国学休闲度假区依托大山村小学建设,包含有大山村小学国学农庄、配套设施、私家度假院落、小木屋休闲配套、竹林雅憩长廊、垂钓园、观景台、生态树屋、松林步道等设施,是集自然风光、乡村生活、国学文化于—体的体验式休闲农庄。
3、土地综合治理对城乡融合发展的作用与意义
3.1生产空间的重构,振兴乡村产业经济
通过土地综合治理,实现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化以及工业的园区化,能够有效重构乡村生产空间,统筹乡村生产力布局,振兴乡村经济,实现促进城乡经济的统筹发展。从传统农业,结合塌陷区综合治理,形成以农业、民俗、国学、苗木、休闲等为主的多样化农村经济活力区域,实现城市与乡村的经济互补。
3.2生活空间的重构,提高乡村人居环境质量
生活空间重构,主要指城市生活和农村生活的交叉,农村人口城镇化背景下,乡村住房的再利用。在地质灾害的影响下,农村居民点用地“散、乱、空”问题进一步加剧。通过土地综合治理,对乡村生活空间进行有效的规划调控,可以推进农村组织整合以及人口适度集中居住。同时,还可以避免资源重复建设和浪费,科学合理配置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另外,土地综合治理还可以引导农民向社区集中、向行政村集中,从而大大提高基层政府的组织、管理与服务水平。对于非塌陷区的乡村,积极开展民宿、旅游、农家乐等多样化的生活体验,使居民驻地成为城市人群体验乡村生活的良好去处。
3.3生态空间的重构,强化乡村生态系统的建设与保护
土地综合治理不能单纯以生产、生活为出发点,应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及景观生态学原理。这是任何一个土地综合治理项目必须坚持的原则。在土地综合治理过程中,通过生态网络及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能够提高土地生产力,而且能够为城乡经济发展打造一道生态屏障,强化生态服务功能。从具体操作角度而言,生态重构需要结合方案,将苗木种植作为主要的地质灾害塌陷区整治内容,将果树、景观树、园林苗木、次生林作为利用重点,将矿区与农耕区域退换为森林,重建地区生态环境。总之,生态空间的重构要与生活、生产空间重构并重,不断优化乡村生态空间。反过来,通过构建良好的乡村生态空间格局,增强生态景观的服务能力和碳汇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该项目拟建的地质灾害土地综合治理示范区,是顺应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产业发展方向的建设项目,符合贵州省及遵义市产业发展方向及重点的建设项目,具有很大的可行性。项目作为地质灾害综合治理示范区,实施后不仅能够实现对所在区域的耕地、山林、村落和基础设施的综合利用,而且能够达到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效益的统一,助推城乡统筹发展。不得不提的是,地质灾害塌陷区的土地治理是该项目的一大难题,必须引起政府相关部门以及项目建设者的高度重视、着力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