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是源自生活的语言,是对生活感悟的自然表达。长期以来,小学生作文写作能力虽是小学语文教学目标中尤为重要的一个,但往往是师生投入多,收效不大。新课改以来,从教材编订为源头,开始对作文教学的观念、内容、形式、过程、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探索和调整,以主题单位为形式的编制方式,不仅从形式内容上,更从文化精神层面上重新引领着小学作文的教学方式与模式。下面,就以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一组单位为例,探析主题单元对提升学生作文能力的引领,以及在此情境下,如何更好地实现小学作文教育意识和手段的提升。
一、主题单位模式对于小学作文教育的引领
从现行人教版小学语文编撰结构上,小学语文主题单元模式主要是围绕某一主题,将教材课文、课后拓展训练,阅读、写作以及口语交际等综合能力高度整合后实施的教学模式。它是以“语感”和“语文素养”来代替“语文知识、语文能力”,更加注重系统性、阶梯性、递进性和整合性。具体到作文方面,这种主题单位模式更易让学生从全局上了解一种类型题材的写作方式和多种多样的表达方法。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组我们的生活主题,分别选取了《我们的民族小学》《金色的草地》《爬天都峰》《槐乡的孩子》这些都是具体展示学生身边情景的文章,为小学生初涉记事类作文提供了借鉴。在这几篇文章的编排上,也独具匠心,先从学生们最熟悉的学校入手,消除对文字的隔阂,建立情感交流,再从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户外活动入手,最后以游记类《爬天都峰》为结束,立体全面地展示了记事类作文的基本特征,表现手法。授课者,如在前期仔细研究教材在编撰上的用意,授课时,采取阶梯、递进式的方式,就很容易从浅入深地向学生们展示清楚进行这样类型写作的核心关键。
从现行的人教版小学语文选择篇目的内涵上,小学作文写作已经开始实现从功利到人文的转变。《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小學作文教学的个别要求降低和淡化了。强调了“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乐于动笔,乐于表达”,从本源上克服“假大空”的毛病。因此在选录文章上,尽可能选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在课后《写作》中的写作主题也更为多元化。因此,在授课时,应深刻领悟教材编撰者的意图,使作文教学目的与教育的终极追求相一致,更多的关注与学生的生存状态和精神自由,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培养自信,通过作文充分发现和展示自己独特的才华。
二、主题单元引领下的多元化教育的实践探索
在主题单元引领下,授课者需对单元内教科书选文内容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整体、全面地确定教学重点、目标,从而再抽丝剥茧出作文板块的讲解重点和难点,并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和多寡安排课程。但在实际的教学中,还需着重关注两方面内容。一是要通过对主题单元不同课文的比较选读,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实现写作的个性化。《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强调:“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从纲要角度,要求重视从学生的生活视野、感性体验和感官经验中选题成文,引出真情实感,使得作文表达更加个性化、更具独特性。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组,实际上就蕴含了这样的理念,同样是课余活动,可以写下课后的操场、写下课后嬉戏的公园;可以写与父母亲的亲子活动。主动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让学生回归拟写作文的本真世界。二是要注重赋予作文教学以生活意义。把作文教育看作师生共同体验和创造生活,而非仅仅是对学生知识、技能发展的关注。从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组选文可以看出,《我们的民族小学》《金色的草地》《爬天都峰》都是作者亲身经历和日常生活的所见、所闻、所思。在《语文课程标准》也对此有明确的要求,因此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从课文入手,又要跳出课文,关注学生的生存状态,在学习与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追求人的道德、审美、自由的精神,让学生回到日常生活和集体中进行感官深度体验,并以自己的口吻完成叙述,从而形成独立思考的主体人格,实现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
小学作文教育研究永远在路上,前面仍然会有许多有益的尝试,也会碰到许多问题,但唯有择高处站,就平地坐,根据教材的指引脚步,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之路才会越走越宽。
胡艳芳,湖北潜江市第二实验小学教师。
一、主题单位模式对于小学作文教育的引领
从现行人教版小学语文编撰结构上,小学语文主题单元模式主要是围绕某一主题,将教材课文、课后拓展训练,阅读、写作以及口语交际等综合能力高度整合后实施的教学模式。它是以“语感”和“语文素养”来代替“语文知识、语文能力”,更加注重系统性、阶梯性、递进性和整合性。具体到作文方面,这种主题单位模式更易让学生从全局上了解一种类型题材的写作方式和多种多样的表达方法。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组我们的生活主题,分别选取了《我们的民族小学》《金色的草地》《爬天都峰》《槐乡的孩子》这些都是具体展示学生身边情景的文章,为小学生初涉记事类作文提供了借鉴。在这几篇文章的编排上,也独具匠心,先从学生们最熟悉的学校入手,消除对文字的隔阂,建立情感交流,再从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户外活动入手,最后以游记类《爬天都峰》为结束,立体全面地展示了记事类作文的基本特征,表现手法。授课者,如在前期仔细研究教材在编撰上的用意,授课时,采取阶梯、递进式的方式,就很容易从浅入深地向学生们展示清楚进行这样类型写作的核心关键。
从现行的人教版小学语文选择篇目的内涵上,小学作文写作已经开始实现从功利到人文的转变。《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小學作文教学的个别要求降低和淡化了。强调了“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乐于动笔,乐于表达”,从本源上克服“假大空”的毛病。因此在选录文章上,尽可能选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在课后《写作》中的写作主题也更为多元化。因此,在授课时,应深刻领悟教材编撰者的意图,使作文教学目的与教育的终极追求相一致,更多的关注与学生的生存状态和精神自由,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培养自信,通过作文充分发现和展示自己独特的才华。
二、主题单元引领下的多元化教育的实践探索
在主题单元引领下,授课者需对单元内教科书选文内容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整体、全面地确定教学重点、目标,从而再抽丝剥茧出作文板块的讲解重点和难点,并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和多寡安排课程。但在实际的教学中,还需着重关注两方面内容。一是要通过对主题单元不同课文的比较选读,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实现写作的个性化。《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强调:“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从纲要角度,要求重视从学生的生活视野、感性体验和感官经验中选题成文,引出真情实感,使得作文表达更加个性化、更具独特性。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组,实际上就蕴含了这样的理念,同样是课余活动,可以写下课后的操场、写下课后嬉戏的公园;可以写与父母亲的亲子活动。主动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让学生回归拟写作文的本真世界。二是要注重赋予作文教学以生活意义。把作文教育看作师生共同体验和创造生活,而非仅仅是对学生知识、技能发展的关注。从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组选文可以看出,《我们的民族小学》《金色的草地》《爬天都峰》都是作者亲身经历和日常生活的所见、所闻、所思。在《语文课程标准》也对此有明确的要求,因此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从课文入手,又要跳出课文,关注学生的生存状态,在学习与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追求人的道德、审美、自由的精神,让学生回到日常生活和集体中进行感官深度体验,并以自己的口吻完成叙述,从而形成独立思考的主体人格,实现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
小学作文教育研究永远在路上,前面仍然会有许多有益的尝试,也会碰到许多问题,但唯有择高处站,就平地坐,根据教材的指引脚步,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之路才会越走越宽。
胡艳芳,湖北潜江市第二实验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