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依据教学实践,厘清双语教学性质和目标,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在内容体例、教材选用及教学方法上的定位,探讨如何将英语作为媒介学习专业内容,实现学科知识和语言能力的双丰收,从而为推动我国双语教学向纵深发展提供一定启示。
关键词:双语教学 《中国传统文化》 内容体例 教材选用 教学方法
双语教学是近年来全国各高等院校普遍推行的一种教学改革形式,并列入普通高校教学水平评估的指标体系。2001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革命的挑战,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教学。”自此,双语教学成为各高校提高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取得了一定成绩。汉语国际教育作为促进汉语国际推广、传播中国优秀文化的主要途径,强调以语言的理解和运用为前提,整合中国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以适应外国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因此,开设《中国传统文化》双语课程既符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要求,又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及英汉双语表达能力。
一、双语教学性质和目标
《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将双语教学定义为“在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的学科内容教学”。目前我国第二外语主要指英语,因此研究者认为国内的双语教学等同于國外学者所经常提及的内容依托式语言教学模式,英语的使用围绕学科内容而进行,使学生通过学习具体的学科或课程来获取交际能力(韩建侠,俞理明,2007)。也有学者认为双语课程的核心是用英语教授专业课程,而不是以专业知识为依托来学习英语,因此语言不仅仅是学科认知诠释的外壳,而且是探知西方思维的媒介(李颖,2012)。针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培养具备较强中英文实践运用能力,进行对外汉语教学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我们认为双语教学首先不等同于语言教学,目标也就不应定位于提高大学生的语言能力。从本质上讲,双语教学属于专业课教学,以英语为工具学习各学科专业知识,英语不仅仅是学习的对象,更是获取前沿学科知识的工具。也就是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提升语言技能。
二、《中国传统文化》双语课程内容体例与教材选用
1.内容体例
教学内容体例是教学目标的直接体现,也是教学实施和评价的基本依据。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做出较为全面系统的概括和总结,是课程定位的关键和难点。汉语国际教育以教会外国学生语言文字为宗旨,但汉语难学,因此课程应增加影响汉语言理解和运用的文化,如汉字的符号寓意,成语、熟语的文化内涵等以及中国的基本国情。“国情文化知识可以看作是从文化本位出发提炼出的最基本的‘知识文化’”(刘殉,2000:132)。基于本校开课实践,我们将课程分为以下四大模块:中国基本国情文化;中国特色文化艺术;中国语言文化;中国思想文化;共10个专题:(1)简况(地理、行政区域、民族概况);(2)历史发展;(3)风俗习惯(饮食、服饰、节日);(4)传统建筑;(5)精美器物(玉器、青铜器、瓷器、文房四宝);(6)汉字和成语;(7)中医;(8)儒、道、释思想;(9)古典文学;(10)各类艺术(书法、绘画、戏曲)。
2.教材选用
教材是教学所必须依据的蓝本,体现教育的基本思路和培养目标。目前关于中国文化的教材众多,如何根据学生实际英文水平和接受能力挑选相应教材是课程建设面临的首要问题。鉴于双语课兼顾传授知识和培养语言技能的任务,由常俊跃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文化》(英文版)不失为较好选择。该书遵循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理念,采用真实、地道的语言材料,按照从神话传说到衣食住行、民俗风情、传统哲学等主题编排,内容丰富,练习形式多样,有针对文化知识的任务设计,也有语言操练习题。由于该书未包括国情文化及历史发展等专题,可增加中文教材作为学生课后阅读书目,也可作为教师授课的补充材料。由张岱年、方克立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内容翔实、讲解精辟,全面系统反映了中国文化的整体景观。
三、教学方法探索
1.专题讲座
专题讲座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基础。双语课堂是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交互性,以诠释、对比、讨论等方式营造用英语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用英语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氛围,引导学生查阅英文文献,了解学科前沿的启发式课程。授课前教师要按章节顺序为学生编写并发放专业词汇表,同时针对专题设计预习任务。课堂解决学生阅读疑难,讲解知识内容,传授阅读技巧,帮助学生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的准确度。课后推荐阅读书目,通过考核方式检查、督促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
2.实践教学
作为课堂学习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体验、参与的过程中领悟文化精神。体验是学生对事物进行观察和调查的过程。如参观当地博物馆、历史遗迹或文化旅游,以接受中国文化熏陶。参与则强调学生直接进入到中国文化的环节,用英语呈现节日活动、介绍菜谱、以地图讲解中国地理概况、动手剪纸等活动。活动结束后要求学生提交实践报告,并在课堂上作交流。
3.对比教学
比较是普遍运用于对事物的认识过程的方法。只有通过对文化现象大量、系统、科学的对比分析,才能揭示出中国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异同。如在讲授中医这个专题时,教师可通过播放电影《刮痧》引导学生探讨造成人物冲突的原因,通过学习有关中医理论及治疗方法对中西医和中西思维方式进行对比,最后形成个人对影片内容的评价。文化对比的宗旨不是夸大不同文化的差异性,而是挖掘文化之间的共通性,以包容姿态对待本国与别国文化,从而将本国文化放在国际文化的整体体系中加以审视和评判。
四、结语
在全球化带来机遇与挑战的背景下,引进国外先进教学资源,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双语课程模式是高校教学改革努力的方向。对课程加以准确定位有助于国际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我们认为立足实际,结合已有的国外教学理论和成功经验,我国双语教学一定能获得成功。
参考文献:
[1]韩建侠,俞理明.我国高校进行双语教学学生需要具备的英语水平[J].现代外语,2007,(2):65-72.
[2]李颖.高校双语EMI课堂调查与分析[J].外语界,2012,(2):49-57.
[3]刘殉.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132.
本文系“云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独立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理论课程双语示范课教学研究”(编号ZX12302)的阶段成果。
关键词:双语教学 《中国传统文化》 内容体例 教材选用 教学方法
双语教学是近年来全国各高等院校普遍推行的一种教学改革形式,并列入普通高校教学水平评估的指标体系。2001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革命的挑战,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教学。”自此,双语教学成为各高校提高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取得了一定成绩。汉语国际教育作为促进汉语国际推广、传播中国优秀文化的主要途径,强调以语言的理解和运用为前提,整合中国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以适应外国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因此,开设《中国传统文化》双语课程既符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要求,又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及英汉双语表达能力。
一、双语教学性质和目标
《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将双语教学定义为“在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的学科内容教学”。目前我国第二外语主要指英语,因此研究者认为国内的双语教学等同于國外学者所经常提及的内容依托式语言教学模式,英语的使用围绕学科内容而进行,使学生通过学习具体的学科或课程来获取交际能力(韩建侠,俞理明,2007)。也有学者认为双语课程的核心是用英语教授专业课程,而不是以专业知识为依托来学习英语,因此语言不仅仅是学科认知诠释的外壳,而且是探知西方思维的媒介(李颖,2012)。针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培养具备较强中英文实践运用能力,进行对外汉语教学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我们认为双语教学首先不等同于语言教学,目标也就不应定位于提高大学生的语言能力。从本质上讲,双语教学属于专业课教学,以英语为工具学习各学科专业知识,英语不仅仅是学习的对象,更是获取前沿学科知识的工具。也就是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提升语言技能。
二、《中国传统文化》双语课程内容体例与教材选用
1.内容体例
教学内容体例是教学目标的直接体现,也是教学实施和评价的基本依据。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做出较为全面系统的概括和总结,是课程定位的关键和难点。汉语国际教育以教会外国学生语言文字为宗旨,但汉语难学,因此课程应增加影响汉语言理解和运用的文化,如汉字的符号寓意,成语、熟语的文化内涵等以及中国的基本国情。“国情文化知识可以看作是从文化本位出发提炼出的最基本的‘知识文化’”(刘殉,2000:132)。基于本校开课实践,我们将课程分为以下四大模块:中国基本国情文化;中国特色文化艺术;中国语言文化;中国思想文化;共10个专题:(1)简况(地理、行政区域、民族概况);(2)历史发展;(3)风俗习惯(饮食、服饰、节日);(4)传统建筑;(5)精美器物(玉器、青铜器、瓷器、文房四宝);(6)汉字和成语;(7)中医;(8)儒、道、释思想;(9)古典文学;(10)各类艺术(书法、绘画、戏曲)。
2.教材选用
教材是教学所必须依据的蓝本,体现教育的基本思路和培养目标。目前关于中国文化的教材众多,如何根据学生实际英文水平和接受能力挑选相应教材是课程建设面临的首要问题。鉴于双语课兼顾传授知识和培养语言技能的任务,由常俊跃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文化》(英文版)不失为较好选择。该书遵循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理念,采用真实、地道的语言材料,按照从神话传说到衣食住行、民俗风情、传统哲学等主题编排,内容丰富,练习形式多样,有针对文化知识的任务设计,也有语言操练习题。由于该书未包括国情文化及历史发展等专题,可增加中文教材作为学生课后阅读书目,也可作为教师授课的补充材料。由张岱年、方克立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内容翔实、讲解精辟,全面系统反映了中国文化的整体景观。
三、教学方法探索
1.专题讲座
专题讲座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基础。双语课堂是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交互性,以诠释、对比、讨论等方式营造用英语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用英语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氛围,引导学生查阅英文文献,了解学科前沿的启发式课程。授课前教师要按章节顺序为学生编写并发放专业词汇表,同时针对专题设计预习任务。课堂解决学生阅读疑难,讲解知识内容,传授阅读技巧,帮助学生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的准确度。课后推荐阅读书目,通过考核方式检查、督促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
2.实践教学
作为课堂学习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体验、参与的过程中领悟文化精神。体验是学生对事物进行观察和调查的过程。如参观当地博物馆、历史遗迹或文化旅游,以接受中国文化熏陶。参与则强调学生直接进入到中国文化的环节,用英语呈现节日活动、介绍菜谱、以地图讲解中国地理概况、动手剪纸等活动。活动结束后要求学生提交实践报告,并在课堂上作交流。
3.对比教学
比较是普遍运用于对事物的认识过程的方法。只有通过对文化现象大量、系统、科学的对比分析,才能揭示出中国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异同。如在讲授中医这个专题时,教师可通过播放电影《刮痧》引导学生探讨造成人物冲突的原因,通过学习有关中医理论及治疗方法对中西医和中西思维方式进行对比,最后形成个人对影片内容的评价。文化对比的宗旨不是夸大不同文化的差异性,而是挖掘文化之间的共通性,以包容姿态对待本国与别国文化,从而将本国文化放在国际文化的整体体系中加以审视和评判。
四、结语
在全球化带来机遇与挑战的背景下,引进国外先进教学资源,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双语课程模式是高校教学改革努力的方向。对课程加以准确定位有助于国际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我们认为立足实际,结合已有的国外教学理论和成功经验,我国双语教学一定能获得成功。
参考文献:
[1]韩建侠,俞理明.我国高校进行双语教学学生需要具备的英语水平[J].现代外语,2007,(2):65-72.
[2]李颖.高校双语EMI课堂调查与分析[J].外语界,2012,(2):49-57.
[3]刘殉.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132.
本文系“云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独立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理论课程双语示范课教学研究”(编号ZX12302)的阶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