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语文教师要灵活运用任务驱动型作文教学法,运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写作教学,根据作文主题设计写作任务,运用新颖的合作写作模式激发学生写作兴趣,鼓励学生自主立意、搜集写作素材,设计出几种不同的写作框架,让学生写作思路更加流畅,引导学生参与写作教学评价,开展学生自评和小组互评,打造更有活力的高中语文作文课堂,提升学生写作能力。
关键词: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任务驱动法;应用策略
高中语文教师一步步引导学生从阅读材料中提炼写作主题,鼓励学生站在不同视角立意,帮助学生梳理写作思路,让学生可以文思泉涌。高中语文教师可以先从写作思维训练入手,引导学生熟悉不同类型作文结构,提升学生作文框架组织能力;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写作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交流写作思路的机会;组织小组写作讨论,鼓励学生自主搜集素材,自主选择立意,让学生放飞写作思路;让学生体验“阅卷老师”的角色,提升学生作文鉴赏能力,让他们站在另一个视角评价自己、小组和其他同学的作文,师生携手提升高中语文作文教学质量。
一、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分析
(一)写作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出现思维定势
高中语文教师教学压力比较大,作文又是影响学生语文成绩的关键因素,很多教师都是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来开展教学,带领学生梳理历年高考满分作文框架、模板和素材,按照这些满分作文模板来开展作文教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作文分数,但是也让很多学生出现了思维定势。很多学生的作文框架相似,引用的名人案例和论点也大同小异,论点缺少创新和特色,导致阅读教师产生了千篇一律的感觉,直接影响了学生的作文分数,思维定势也会限制学生的写作思路。
(二)学生写作积累少,写作所用素材受限
虽然教师会带领学生摘抄好词好句、积累时政新闻和名人励志故事,但是学生积累的素材类型比较单一,课下搜集写作素材的积极性并不高,写作时还是感觉到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很多学生只是机械抄寫和背诵语文教师提供的写作素材,很少自己搜集和推敲写作素材,对写作素材的解读也比较单一化,例如学生笔下的杜甫命运多舛、屈原为国投江、张骞历经千辛万苦出使西域等,忽略了挖掘这些素材的多面性,这也反映出学生写作素材单一、素材运用缺少创新。
(三)学生写作兴趣不高
作文是困扰很多高中生的语文难题,很多学生的作文还是流水账,只是好词好句和名人故事的堆砌,论点不够鲜明,缺乏真情实感,学生作文分数差距比较大,导致很多学生不愿意上作文课,课下自主练笔的积极性也不高。例如很多学生只是每周完成教师布置的练笔任务、对考试作文进行分析,很少主动进行练笔,没有及时把自己的阅读灵感转化为作文,作文课上很少主动朗读自己的作文,缺乏自主写作积极性,如何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成为了高中语文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任务驱动法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优势
(一)有利于提升高中生写作水平
任务驱动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留给学生自主分析、提炼写作主题的空间,学生可以自主立意,挑选和写作主题相关的写作素材,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写作思路,逐步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惧心理。任务驱动法还增加了学生写作交流环节,学生之间可以分享材料解读想法,交换写作思路,借助合作力量逐步完善学生的作文提纲,进而提升学生写作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小组互评环节,鼓励学生对其他小组、其他同学的作文进行点评,进一步提升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借鉴其他同学作文优点,让学生在作文课上畅所欲言,实现写作能力的快速提升。
(二)有利于提升作文教学有效性
高中语文教师可以利用不同类型写作材料,鼓励学生提炼写作主题,师生确认写作主题后再开始写作训练,进一步确定任务驱动型作文教学法目标,引导学生整合课内外写作素材,并确定出最终的写作思路。教师可以把小组合作融入任务驱动型作文训练中,安排各个小组根据材料确定作文立意,可以提出不同视角的立意,进一步激发学生写作灵感,小组合力搜集相关写作素材,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写作教学中,让学生的作文更有新意、更有深度,全面提升作文教学质量。
(三)有利于拓展学生写作思路
任务驱动法虽然是由教师给出一定的写作任务,但是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作文立意、选择写作素材,还可以进行小组讨论,为学生营造了更加宽松、自由的写作氛围,教师只是负责维持小组讨论纪律和最终的小组作文点评,更能激发学生写作积极性。这种写作教学方法可以为学生提供自主创作的空间,引导学生对课文、时政新闻和文学名著等进行深度剖析,借多个方面对材料进行解读,让学生的作文更加有理有据、情真意切,让学生作文文笔更加优美,真正让学生的作文脱颖而出。
三、任务驱动型作文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注重写作思维训练,提升学生文本架构能力
任务驱动型作文是对材料作文的创新,教师在材料下面增加新的写作任务驱动指令,引导学生阐述自己对材料的解读、自主立意等想法,对学生写作思维能力要求比较高。高中语文教师要结合这类作文特点量身定制教学方案,先做好基础的写作构思训练,让学生明确作文架构、中心论点、主要论据和写作案例等,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文架构组织能力。例如教师在记叙文写作教学中,可以这样设计驱动型作文任务,让学生梳理出记叙文写作框架,再围绕自己的框架来罗列叙事情节、人物关系和情感价值等要素,让学生真正掌握记叙文“起承转合”的写作技巧。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设计出故事梗概,再引导学生从生活中选材、组材料,让他们捕捉生活的惊喜,收获美的沉思,培养学生“小”中见“大”的写作思维。学生可以进行小组讨论,根据写作任务和材料来“破题”,选定记叙文写作起点,引出自己的论点,再运用自己选取的生活故事来引出论点,让作文衔接更加自然,设计一定的悬念和转折,这样能激发阅卷老师阅读兴趣,更好地引出作文的主题和中心思想,精心设计作文结尾,升华作文主题,写出更有新意、更有深度的好作文。 (二)开展小组合作写作训练,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教师可以把小组合作融入任务驱动型作文教学中,尝试运用微课播放作文材料,鼓励各个小组对作文材料进行个性化解读,让他们围绕写作任务进行拓展性写作,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写作中。例如教师可以用微课展示2021年全国高考甲卷语文作文材料,以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为切入点,展示中国军民为民族独立、新中国成立付出的艰辛奋斗,列举一些耳熟能详的民族英雄,要求学生以“可为与有为”做主题进行写作。各个小组可以对这段材料进行分析,提炼出其中的写作立意,可以尝试从多个视角进行分析,例如有的小组认为“可为与有为”体现了辩证主义。可以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入手,叙述中国共产党遇到的挫折、取得的辉煌成就,体现中国共产党一心为国为民的奉献精神,展现共产党员敢为人先的奋斗精神。各个小组可以罗列出本小组的几大立意、选取的名人案例,并罗列出清晰的写作框架,方便后续不同小组间的讨论,真正激发学生写作热情。语文教师要尊重学生对作文材料不一样的解读,鼓励学生创新写作思路,引导学生选择贴近生活、社会热点的写作素材,让写作课堂真正活跃起来。
(三)鼓励小组自主立意,拓展学生写作思维
教师要鼓励学生从不同视角来解读材料,敢于表达不一样的声音,引导学生对作文主题进行拓展和延伸,鼓励小组内部集思广益、不同小组之间积极讨论,让学生碰撞出不一样的写作思维火花。例如在“有为和可为”作文训练中,教师在布置写作训练任务时要鼓励学生广开思路,根据组内讨论确定作文提纲和案例,让他们提交两份作文提纲,鼓励学生自主选材,表达出学生对材料不一样的解读意见。有的小组认为“可为”更侧重“我能做什么”,可以论述不同岗位可以为祖国发展做出的贡献,“有为”更侧重“我怎样做才能真正有所作为”,可以论述在大是大非面前不同人的选择,凸显出每一个中国人为国家富强、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做出的努力。有的小组则是从百年党史入手,论述青少年在这个百年历史节点可以为国家做什么,号召青少年继承先辈使命,努力奋斗,不负青春,不负自己不符国家,这就是“可为”,树立报效祖国、维护国家安全与利益的志向,坚定爱国、报效祖国之心,争做有为青年。有的学生则结合材料中提到民族英雄进行写作,分析了钱学森、焦裕禄和杨靖宇等人身上的“可为”和“有为”,他们做好本职工作,在各自领域做到极致,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祖国,这就是大有作为,更值得青少年学习。教师要引导各个小组展示作文提纲或结构图,组织好作文分享环节,为学生创造展现写作思维的平台,为后续多元化作文评价教学做好准备。
(四)开展小组自评和互评,完善写作评价模式
学生应该是驱动型作文教学评价的主导者,教师要积极转变作文评价理念,让每一个学生尝试作文“考官”的角色,让学生站在另一个视角来分析作文,引导学生扬长避短,稳步提升高中生作文写作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先安排学生观看其他小组作文提纲,再让各个小组进行自评,让他们来分析本小组立意是否合理,名人案例运用是否有新意,设计的悬念和转折是否合理等,尝试进行组内自审,并明确组内作文修改意见。此外,教师还要组织各个小组之間的互评,鼓励学生对其他小组的作文进行点评,例如其他小组独树一帜的立意、新颖的时政材料、有启发性的开头和结尾、巧妙的起承转合设计等,并给出自己的分数,也可以指出其他小组作文中存在的不足,例如小标题之间衔接不太紧密、选取的事例不够新颖、开头和结尾呼应性不强等不足,并给出一定的修改意见。教师要汇总学生们的点评,客观评价每一个小组作文提纲,帮助学生完成最终的修改,让学生的作文更加尽善尽美,提升班级作文整体水平。
四、结语
高中语文教师要积极应对任务驱动型作文教学挑战,大刀阔斧地改革传统作文教学方法,寻求驱动教学法和小组合作的契合点,筛选课内外写作训练素材,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把小组合作融入驱动型作文训练中,提升高中语文写作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马云菱,唐惠忠.凸显行文章法 全面落实“任务”——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行文技巧[J].应用写作,2021(04):44-47.
[2]伍钦生.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任务驱动型作文教学策略研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0,5(20):54-55.
[3]李双洋.写人性悟人生,以我手写我心——任务驱动型作文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回归自我[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2):211.
关键词: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任务驱动法;应用策略
高中语文教师一步步引导学生从阅读材料中提炼写作主题,鼓励学生站在不同视角立意,帮助学生梳理写作思路,让学生可以文思泉涌。高中语文教师可以先从写作思维训练入手,引导学生熟悉不同类型作文结构,提升学生作文框架组织能力;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写作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交流写作思路的机会;组织小组写作讨论,鼓励学生自主搜集素材,自主选择立意,让学生放飞写作思路;让学生体验“阅卷老师”的角色,提升学生作文鉴赏能力,让他们站在另一个视角评价自己、小组和其他同学的作文,师生携手提升高中语文作文教学质量。
一、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分析
(一)写作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出现思维定势
高中语文教师教学压力比较大,作文又是影响学生语文成绩的关键因素,很多教师都是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来开展教学,带领学生梳理历年高考满分作文框架、模板和素材,按照这些满分作文模板来开展作文教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作文分数,但是也让很多学生出现了思维定势。很多学生的作文框架相似,引用的名人案例和论点也大同小异,论点缺少创新和特色,导致阅读教师产生了千篇一律的感觉,直接影响了学生的作文分数,思维定势也会限制学生的写作思路。
(二)学生写作积累少,写作所用素材受限
虽然教师会带领学生摘抄好词好句、积累时政新闻和名人励志故事,但是学生积累的素材类型比较单一,课下搜集写作素材的积极性并不高,写作时还是感觉到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很多学生只是机械抄寫和背诵语文教师提供的写作素材,很少自己搜集和推敲写作素材,对写作素材的解读也比较单一化,例如学生笔下的杜甫命运多舛、屈原为国投江、张骞历经千辛万苦出使西域等,忽略了挖掘这些素材的多面性,这也反映出学生写作素材单一、素材运用缺少创新。
(三)学生写作兴趣不高
作文是困扰很多高中生的语文难题,很多学生的作文还是流水账,只是好词好句和名人故事的堆砌,论点不够鲜明,缺乏真情实感,学生作文分数差距比较大,导致很多学生不愿意上作文课,课下自主练笔的积极性也不高。例如很多学生只是每周完成教师布置的练笔任务、对考试作文进行分析,很少主动进行练笔,没有及时把自己的阅读灵感转化为作文,作文课上很少主动朗读自己的作文,缺乏自主写作积极性,如何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成为了高中语文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任务驱动法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优势
(一)有利于提升高中生写作水平
任务驱动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留给学生自主分析、提炼写作主题的空间,学生可以自主立意,挑选和写作主题相关的写作素材,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写作思路,逐步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惧心理。任务驱动法还增加了学生写作交流环节,学生之间可以分享材料解读想法,交换写作思路,借助合作力量逐步完善学生的作文提纲,进而提升学生写作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小组互评环节,鼓励学生对其他小组、其他同学的作文进行点评,进一步提升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借鉴其他同学作文优点,让学生在作文课上畅所欲言,实现写作能力的快速提升。
(二)有利于提升作文教学有效性
高中语文教师可以利用不同类型写作材料,鼓励学生提炼写作主题,师生确认写作主题后再开始写作训练,进一步确定任务驱动型作文教学法目标,引导学生整合课内外写作素材,并确定出最终的写作思路。教师可以把小组合作融入任务驱动型作文训练中,安排各个小组根据材料确定作文立意,可以提出不同视角的立意,进一步激发学生写作灵感,小组合力搜集相关写作素材,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写作教学中,让学生的作文更有新意、更有深度,全面提升作文教学质量。
(三)有利于拓展学生写作思路
任务驱动法虽然是由教师给出一定的写作任务,但是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作文立意、选择写作素材,还可以进行小组讨论,为学生营造了更加宽松、自由的写作氛围,教师只是负责维持小组讨论纪律和最终的小组作文点评,更能激发学生写作积极性。这种写作教学方法可以为学生提供自主创作的空间,引导学生对课文、时政新闻和文学名著等进行深度剖析,借多个方面对材料进行解读,让学生的作文更加有理有据、情真意切,让学生作文文笔更加优美,真正让学生的作文脱颖而出。
三、任务驱动型作文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注重写作思维训练,提升学生文本架构能力
任务驱动型作文是对材料作文的创新,教师在材料下面增加新的写作任务驱动指令,引导学生阐述自己对材料的解读、自主立意等想法,对学生写作思维能力要求比较高。高中语文教师要结合这类作文特点量身定制教学方案,先做好基础的写作构思训练,让学生明确作文架构、中心论点、主要论据和写作案例等,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文架构组织能力。例如教师在记叙文写作教学中,可以这样设计驱动型作文任务,让学生梳理出记叙文写作框架,再围绕自己的框架来罗列叙事情节、人物关系和情感价值等要素,让学生真正掌握记叙文“起承转合”的写作技巧。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设计出故事梗概,再引导学生从生活中选材、组材料,让他们捕捉生活的惊喜,收获美的沉思,培养学生“小”中见“大”的写作思维。学生可以进行小组讨论,根据写作任务和材料来“破题”,选定记叙文写作起点,引出自己的论点,再运用自己选取的生活故事来引出论点,让作文衔接更加自然,设计一定的悬念和转折,这样能激发阅卷老师阅读兴趣,更好地引出作文的主题和中心思想,精心设计作文结尾,升华作文主题,写出更有新意、更有深度的好作文。 (二)开展小组合作写作训练,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教师可以把小组合作融入任务驱动型作文教学中,尝试运用微课播放作文材料,鼓励各个小组对作文材料进行个性化解读,让他们围绕写作任务进行拓展性写作,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写作中。例如教师可以用微课展示2021年全国高考甲卷语文作文材料,以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为切入点,展示中国军民为民族独立、新中国成立付出的艰辛奋斗,列举一些耳熟能详的民族英雄,要求学生以“可为与有为”做主题进行写作。各个小组可以对这段材料进行分析,提炼出其中的写作立意,可以尝试从多个视角进行分析,例如有的小组认为“可为与有为”体现了辩证主义。可以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入手,叙述中国共产党遇到的挫折、取得的辉煌成就,体现中国共产党一心为国为民的奉献精神,展现共产党员敢为人先的奋斗精神。各个小组可以罗列出本小组的几大立意、选取的名人案例,并罗列出清晰的写作框架,方便后续不同小组间的讨论,真正激发学生写作热情。语文教师要尊重学生对作文材料不一样的解读,鼓励学生创新写作思路,引导学生选择贴近生活、社会热点的写作素材,让写作课堂真正活跃起来。
(三)鼓励小组自主立意,拓展学生写作思维
教师要鼓励学生从不同视角来解读材料,敢于表达不一样的声音,引导学生对作文主题进行拓展和延伸,鼓励小组内部集思广益、不同小组之间积极讨论,让学生碰撞出不一样的写作思维火花。例如在“有为和可为”作文训练中,教师在布置写作训练任务时要鼓励学生广开思路,根据组内讨论确定作文提纲和案例,让他们提交两份作文提纲,鼓励学生自主选材,表达出学生对材料不一样的解读意见。有的小组认为“可为”更侧重“我能做什么”,可以论述不同岗位可以为祖国发展做出的贡献,“有为”更侧重“我怎样做才能真正有所作为”,可以论述在大是大非面前不同人的选择,凸显出每一个中国人为国家富强、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做出的努力。有的小组则是从百年党史入手,论述青少年在这个百年历史节点可以为国家做什么,号召青少年继承先辈使命,努力奋斗,不负青春,不负自己不符国家,这就是“可为”,树立报效祖国、维护国家安全与利益的志向,坚定爱国、报效祖国之心,争做有为青年。有的学生则结合材料中提到民族英雄进行写作,分析了钱学森、焦裕禄和杨靖宇等人身上的“可为”和“有为”,他们做好本职工作,在各自领域做到极致,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祖国,这就是大有作为,更值得青少年学习。教师要引导各个小组展示作文提纲或结构图,组织好作文分享环节,为学生创造展现写作思维的平台,为后续多元化作文评价教学做好准备。
(四)开展小组自评和互评,完善写作评价模式
学生应该是驱动型作文教学评价的主导者,教师要积极转变作文评价理念,让每一个学生尝试作文“考官”的角色,让学生站在另一个视角来分析作文,引导学生扬长避短,稳步提升高中生作文写作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先安排学生观看其他小组作文提纲,再让各个小组进行自评,让他们来分析本小组立意是否合理,名人案例运用是否有新意,设计的悬念和转折是否合理等,尝试进行组内自审,并明确组内作文修改意见。此外,教师还要组织各个小组之間的互评,鼓励学生对其他小组的作文进行点评,例如其他小组独树一帜的立意、新颖的时政材料、有启发性的开头和结尾、巧妙的起承转合设计等,并给出自己的分数,也可以指出其他小组作文中存在的不足,例如小标题之间衔接不太紧密、选取的事例不够新颖、开头和结尾呼应性不强等不足,并给出一定的修改意见。教师要汇总学生们的点评,客观评价每一个小组作文提纲,帮助学生完成最终的修改,让学生的作文更加尽善尽美,提升班级作文整体水平。
四、结语
高中语文教师要积极应对任务驱动型作文教学挑战,大刀阔斧地改革传统作文教学方法,寻求驱动教学法和小组合作的契合点,筛选课内外写作训练素材,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把小组合作融入驱动型作文训练中,提升高中语文写作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马云菱,唐惠忠.凸显行文章法 全面落实“任务”——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行文技巧[J].应用写作,2021(04):44-47.
[2]伍钦生.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任务驱动型作文教学策略研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0,5(20):54-55.
[3]李双洋.写人性悟人生,以我手写我心——任务驱动型作文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回归自我[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2):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