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石油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确保黑龙江省改革发展纵深推进的重要保障之一。长期以来,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资源战略保障基地,石油资源型城市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由于过度强调资源产出、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缺乏统筹规划和资源衰减等原因,石油资源型城市发展过程中积累了许多矛盾和问题。本文深入分析了石油资源型城市发展困境的症结原因,总结了石油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在经济、生态、社会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大庆市为例,探讨了石油资源型城市转型策略。
[关键词]石油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转型策略
引言
国务院2013年12月公布的《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中指出,我国拥有资源型城市262座,占全国城市总数的40%。其中黑龙江省黑河市、大庆市、伊春市、鹤岗市、双鸭山市、七台河市、鸡西市、牡丹江市、大兴安岭地区共九个地市入列。2013年12月中共黑龙江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以“五大规划”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切入点,分别从农业改革、对外经贸规划、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五个方面做出了整体布局,指出了现阶段的工作方向。作为“五大规划”之一的目标对象,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黑龙江省改革发展深入推进的重要保障之一。
长期以来,资源型城市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资源战略保障基地,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过度强调资源产出、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缺乏统筹规划和资源衰减等原因,资源型城市发展过程中积累了许多矛盾和问题:经济结构逐渐失衡、社会功能日益失调、接续替代产业发展乏力、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失业和贫困人口较多等。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任务十分迫切。
1、石油资源型城市遭遇发展困境的原因
资源的相对丰富加大了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的过分依赖的危险性。经济学通常用“资源诅咒”来描述资源丰富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的负相关变化关系,即一个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反而会拖累经济发展[1]。一方面,单一的资源性产业结构极易使其他产业部门被排挤出城市经济的合理结构,使得产业布局严重失衡,进而影响到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经济结构决定了人力资本需求的单一化,人力资本的流动性不足,拥有较高知识水平和职业技能的劳动力流出,造成了知识创新能力不足[2]。另外,资源型城市对资源的过度依赖所产生的生态环境的压力影响了社会公众的日常生活,同时也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设置了绿色转型的障碍。当资源型城市的不可再生资源枯竭时,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将受到严峻的挑战,容易引发严重的失业和社会稳定问题。
2、石油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表述,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不构成危害的发展。”具体就是谋求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制衡出现的环境恶化和环境污染,控制重大自然灾害的发生,维持新的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主要就是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不断改善发展质量,提倡适度消费和清洁生产,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持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基础,建立“消耗低、收益高、污染低、效益高”的良性循环发展模式。以大庆油田为例,石油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主要存在三方面的问题。
(1)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
我国绝大多数石油城市是伴随着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开发而经历了矿区小镇-县城-小城市-中等城市的发展过程,如大庆油田在1959年发现的基础上,1960年投入开发建设,到1976突破年产原油5000万吨,伴随着开发建设规模逐步扩大,于1979年正式成立大庆市。石油资源型城市因油气而生的显著特点,决定了城市经济对油气资源的依赖十分巨大。一方面,油气资源的存在是石油资源城市存在发展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油气资源决定了石油资源城市主导企业的效益。尽管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都在研究石油城市转型问题,但短期内还是依赖当地的石油企业。哪个城市能及早的发展替代产业,哪个城市就能发展为大型的综合城市。油气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对石油城市经济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另外,石油资源城市的双重性及二元结构,造成企业与地方经济融合度较低。我国石油城市具有明显的双重属性,石油城市既有地区的行政、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交通、信息中心等,又具有其典型的特殊属性,即一种或数种资源与产品优势。石油城市的产业结构大多呈现二元结构,主要表现在“弱农业,强工业”:第一产业比例较小,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第二产业主导。根据大庆市统计局2013年3月公布的资料,大庆市2012年第一、二、三产业占GDP比重分别为4%、15%和81%(图1)1。大多数石油城市管理体制经历了“先企业、后城市”的演变过程,大庆市是1979年建市,而大庆油田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已经发展建立。大庆市经历了政企合一,随后1983年才政企分家。
(2)生态可持续发展方面
基础设施建设有待改善。如大庆市随着城市的发展,形成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具有很强综合功能的城市形态,但城市建设与人口数量和环境改善尚不能良好匹配。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居住环境方面、生态环境方面还没有达到标准等。另外,节能减排工作有待加强。同时,受资源开采行业的影响,石油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难免对地表植被及水土保持产生影响,出现地表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地表塌陷等问题,都对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都是巨大挑战。
(3)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
促进社会事业全面繁荣,维持社会和谐稳定,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石油资源城市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与转型的重要保障。石油资源城市的城市个性魅力特色不明显。如大庆市是个年轻的城市,在艰辛的创业历程中,先后积淀了宝贵的“铁人精神”、“大庆精神”,尽管近几年沃尔沃公司入驻大庆、温泉湿地旅游开发也有较好的发展,但独特的本土个性文化和名优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尚不健全;在产业转型过程中,也存在与周边城区产业同构的现象[3]。人才储备更新缓慢,人力资源流动性不足,竞争机制构建不健全等,这些因素都对石油资源城市社会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 3、石油资源型城市转型思路与策略
(1)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优化调整产业结构
我国的石油城市,经济发展高度依赖油气资源,产业结构单一,接续产业后力不足。这种单一的结构特征,严重阻碍了城市经济发展步伐。制定石油城市转型发展战略,运用高新技术改造石油加工业,延伸石油产业链,大力发展接续产业,多种产业齐发并进。如大庆市近年来大力扶持高新技术产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成立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服务外包产业园、新华08石油资讯中心入驻大庆,创建大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湿地温泉旅游、工业旅游等都为大庆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使得大庆市经济总量和质量得以提升,显著增加了城市核心竞争力。
(2)提升石油资源城市发展承载力,优化城市功能
石油资源型城市都是因油而生、因油而兴,城市规划、产业布局、设施建设长期处于“地上服从地下”、“服务油田、依赖油田”的被动地位。城市空间布局分散、城市功能严重缺失。在经济发展上,常常形成两个城市功能主体:即以地方政府为主体的和以石油企业为主体的两个城市功能圈[4]。这两种城市功能圈的并存,限制了石油城市整体功能的发挥。指定石油城市转型发展战略,把附属于石油企业的公交、学校、医院等,应当划归地方政府管理的社会职能,统一逐步剥离,对城市资源进行重新整合,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的整体功能进行优化,进一步提高石油城市经济发展的承载力,促进城市健康有序发展。
(3)妥善解决各种社会问题,保障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随着勘探开发进程的加快,油气资源储量必然逐渐减少。油气产量和国际油价时刻影响着石油城市的经济运行的走向。居安思危,若石油资源城市经济利益降低,由此引发的社会保障障碍、城市贫困人口增多、下岗再就业难题、人居环境恶化等现象,势必增加社会矛盾,影响稳定性。因此,必须及早综合制定引导政策、资金扶持、社会统筹等手段,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做好岗位培训、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大庆市目前已建立良好的社会保障体系,设立社会公益岗位,积极帮助有需要的公民提升再就业能力,大力发展社会公益事业。
(4)改善生态环境,创建宜居城市
石油资源型城市由于受到油气开采、加工、储存的影响,普遍存在草原退化、土地盐碱化和沙化、工业污水处理率较低、地下水严重超采、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这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活。制定石油资源城市转型发展战略,采取各种措施控制污染与排放,发展循环经济,改变经济发展中粗放的经营方式,建立高效、集约、绿色、低耗的发展模式。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建立健全管控制度,实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预警监测机制,健全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依法保护、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创建绿色宜居城市。
4、结语
石油资源型城市因自然资源的开采而兴起和发展壮大,也因自然资源的减少和枯竭而停滞甚至衰落。因而资源型城市必将面临转型的选择,即通过发展接续或替代产业,逐步减少城市对资源的依赖程度,逐步实现城市经济结构由单一向多元转化,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石油资源型城市发展困境的原因症结多样,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繁多,但只要及时制定相关的策略,大力发展接续产业,优化产业结构、丰富城市功能,保障社会和谐,改善人居生态环境,资源型城市就能实现平稳有序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1数据来源于《2012年大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3年3月,大庆市统计局
参考文献
[1]Auty R. Sustaining Development in Mineral Economics: The Resource Curse Thesis [M].London: Routledge,1993
[2]杜辉.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保障的策略转换与制度构造[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23(2):88-93
[3]赫丛喜.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策略——以大庆市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15):38-40.
[4]李江新,徐志勇,刘祥军等.石油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及转型研究[C].//第十五次统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53-67.
[关键词]石油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转型策略
引言
国务院2013年12月公布的《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中指出,我国拥有资源型城市262座,占全国城市总数的40%。其中黑龙江省黑河市、大庆市、伊春市、鹤岗市、双鸭山市、七台河市、鸡西市、牡丹江市、大兴安岭地区共九个地市入列。2013年12月中共黑龙江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以“五大规划”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切入点,分别从农业改革、对外经贸规划、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五个方面做出了整体布局,指出了现阶段的工作方向。作为“五大规划”之一的目标对象,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黑龙江省改革发展深入推进的重要保障之一。
长期以来,资源型城市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资源战略保障基地,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过度强调资源产出、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缺乏统筹规划和资源衰减等原因,资源型城市发展过程中积累了许多矛盾和问题:经济结构逐渐失衡、社会功能日益失调、接续替代产业发展乏力、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失业和贫困人口较多等。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任务十分迫切。
1、石油资源型城市遭遇发展困境的原因
资源的相对丰富加大了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的过分依赖的危险性。经济学通常用“资源诅咒”来描述资源丰富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的负相关变化关系,即一个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反而会拖累经济发展[1]。一方面,单一的资源性产业结构极易使其他产业部门被排挤出城市经济的合理结构,使得产业布局严重失衡,进而影响到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经济结构决定了人力资本需求的单一化,人力资本的流动性不足,拥有较高知识水平和职业技能的劳动力流出,造成了知识创新能力不足[2]。另外,资源型城市对资源的过度依赖所产生的生态环境的压力影响了社会公众的日常生活,同时也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设置了绿色转型的障碍。当资源型城市的不可再生资源枯竭时,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将受到严峻的挑战,容易引发严重的失业和社会稳定问题。
2、石油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表述,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不构成危害的发展。”具体就是谋求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制衡出现的环境恶化和环境污染,控制重大自然灾害的发生,维持新的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主要就是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不断改善发展质量,提倡适度消费和清洁生产,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持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基础,建立“消耗低、收益高、污染低、效益高”的良性循环发展模式。以大庆油田为例,石油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主要存在三方面的问题。
(1)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
我国绝大多数石油城市是伴随着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开发而经历了矿区小镇-县城-小城市-中等城市的发展过程,如大庆油田在1959年发现的基础上,1960年投入开发建设,到1976突破年产原油5000万吨,伴随着开发建设规模逐步扩大,于1979年正式成立大庆市。石油资源型城市因油气而生的显著特点,决定了城市经济对油气资源的依赖十分巨大。一方面,油气资源的存在是石油资源城市存在发展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油气资源决定了石油资源城市主导企业的效益。尽管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都在研究石油城市转型问题,但短期内还是依赖当地的石油企业。哪个城市能及早的发展替代产业,哪个城市就能发展为大型的综合城市。油气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对石油城市经济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另外,石油资源城市的双重性及二元结构,造成企业与地方经济融合度较低。我国石油城市具有明显的双重属性,石油城市既有地区的行政、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交通、信息中心等,又具有其典型的特殊属性,即一种或数种资源与产品优势。石油城市的产业结构大多呈现二元结构,主要表现在“弱农业,强工业”:第一产业比例较小,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第二产业主导。根据大庆市统计局2013年3月公布的资料,大庆市2012年第一、二、三产业占GDP比重分别为4%、15%和81%(图1)1。大多数石油城市管理体制经历了“先企业、后城市”的演变过程,大庆市是1979年建市,而大庆油田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已经发展建立。大庆市经历了政企合一,随后1983年才政企分家。
(2)生态可持续发展方面
基础设施建设有待改善。如大庆市随着城市的发展,形成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具有很强综合功能的城市形态,但城市建设与人口数量和环境改善尚不能良好匹配。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居住环境方面、生态环境方面还没有达到标准等。另外,节能减排工作有待加强。同时,受资源开采行业的影响,石油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难免对地表植被及水土保持产生影响,出现地表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地表塌陷等问题,都对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都是巨大挑战。
(3)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
促进社会事业全面繁荣,维持社会和谐稳定,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石油资源城市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与转型的重要保障。石油资源城市的城市个性魅力特色不明显。如大庆市是个年轻的城市,在艰辛的创业历程中,先后积淀了宝贵的“铁人精神”、“大庆精神”,尽管近几年沃尔沃公司入驻大庆、温泉湿地旅游开发也有较好的发展,但独特的本土个性文化和名优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尚不健全;在产业转型过程中,也存在与周边城区产业同构的现象[3]。人才储备更新缓慢,人力资源流动性不足,竞争机制构建不健全等,这些因素都对石油资源城市社会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 3、石油资源型城市转型思路与策略
(1)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优化调整产业结构
我国的石油城市,经济发展高度依赖油气资源,产业结构单一,接续产业后力不足。这种单一的结构特征,严重阻碍了城市经济发展步伐。制定石油城市转型发展战略,运用高新技术改造石油加工业,延伸石油产业链,大力发展接续产业,多种产业齐发并进。如大庆市近年来大力扶持高新技术产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成立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服务外包产业园、新华08石油资讯中心入驻大庆,创建大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湿地温泉旅游、工业旅游等都为大庆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使得大庆市经济总量和质量得以提升,显著增加了城市核心竞争力。
(2)提升石油资源城市发展承载力,优化城市功能
石油资源型城市都是因油而生、因油而兴,城市规划、产业布局、设施建设长期处于“地上服从地下”、“服务油田、依赖油田”的被动地位。城市空间布局分散、城市功能严重缺失。在经济发展上,常常形成两个城市功能主体:即以地方政府为主体的和以石油企业为主体的两个城市功能圈[4]。这两种城市功能圈的并存,限制了石油城市整体功能的发挥。指定石油城市转型发展战略,把附属于石油企业的公交、学校、医院等,应当划归地方政府管理的社会职能,统一逐步剥离,对城市资源进行重新整合,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的整体功能进行优化,进一步提高石油城市经济发展的承载力,促进城市健康有序发展。
(3)妥善解决各种社会问题,保障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随着勘探开发进程的加快,油气资源储量必然逐渐减少。油气产量和国际油价时刻影响着石油城市的经济运行的走向。居安思危,若石油资源城市经济利益降低,由此引发的社会保障障碍、城市贫困人口增多、下岗再就业难题、人居环境恶化等现象,势必增加社会矛盾,影响稳定性。因此,必须及早综合制定引导政策、资金扶持、社会统筹等手段,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做好岗位培训、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大庆市目前已建立良好的社会保障体系,设立社会公益岗位,积极帮助有需要的公民提升再就业能力,大力发展社会公益事业。
(4)改善生态环境,创建宜居城市
石油资源型城市由于受到油气开采、加工、储存的影响,普遍存在草原退化、土地盐碱化和沙化、工业污水处理率较低、地下水严重超采、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这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活。制定石油资源城市转型发展战略,采取各种措施控制污染与排放,发展循环经济,改变经济发展中粗放的经营方式,建立高效、集约、绿色、低耗的发展模式。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建立健全管控制度,实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预警监测机制,健全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依法保护、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创建绿色宜居城市。
4、结语
石油资源型城市因自然资源的开采而兴起和发展壮大,也因自然资源的减少和枯竭而停滞甚至衰落。因而资源型城市必将面临转型的选择,即通过发展接续或替代产业,逐步减少城市对资源的依赖程度,逐步实现城市经济结构由单一向多元转化,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石油资源型城市发展困境的原因症结多样,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繁多,但只要及时制定相关的策略,大力发展接续产业,优化产业结构、丰富城市功能,保障社会和谐,改善人居生态环境,资源型城市就能实现平稳有序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1数据来源于《2012年大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3年3月,大庆市统计局
参考文献
[1]Auty R. Sustaining Development in Mineral Economics: The Resource Curse Thesis [M].London: Routledge,1993
[2]杜辉.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保障的策略转换与制度构造[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23(2):88-93
[3]赫丛喜.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策略——以大庆市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15):38-40.
[4]李江新,徐志勇,刘祥军等.石油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及转型研究[C].//第十五次统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5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