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在中学生物教学中,一个恰当的导入,不仅可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求知欲,更加能将学生带入学习情境。为了让“导入语”充分发挥应有功能,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和学习心理特点,紧扣教材内容,围绕教学目标,以各种导入方式进行导入,以取得良好的课堂效果。
一、开门见山,直接导入
这是一种最简单的导入方法,它是指上课伊始,教师以简洁、明快的讲述或设问开宗明义,直奔中心或主题,然后由课题生发开去,提出表明教学要求和突破教学难点的问题,触发学生思维的灵感,引燃学生思考的火花,力求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使他们思维迅速定向,很快进入对中心问题的探求。采用这种方法,关键在于吃透教材围绕课题提出一系列问题,因此要求教师精心设计、认真组织、善于引导。
例如,在讲授“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一节时,笔者作了如下引入:我们已经知道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在元素组成上具有统一性,那么,生物体内的元素主要以什么形式存在呢?按照所存在的形式可以分为哪几类呢?这些类型分别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通过这几个具有递进性的问题干净利落地直接入题,也引起了学生的思考。
二、以旧拓新,承前启后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导入方法,其形式主要是提问、练习、比较等。知识是连贯的、系统的,新的知识是在旧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运用已学知识是恢复已有条件反射,巩固旧的联系,使旧知识不断得到巩固、保持,进而获得新知识的有效方法。所以,这种方法主要是根据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结点,以旧带新或温故知新,达到自然过渡的目的。在课前设计时,既要能够通过有针对性的复习为学习新知作好铺垫,又要能够在复习的过程中通过各种巧妙的方式设置难点和疑问,激发认知矛盾,创造传授新知的契机。
例如,在讲授“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翻译”这节内容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导入:先要求学生写出一条已知DNA单链的互补链及相应的mRNA链,然后提出问题:DNA借助于mRNA来控制蛋白质的合成,但是由核苷酸组成的mRNA是在细胞核内完成的,而由氨基酸构成的蛋白质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两者之间怎样才能实现遗传信息的表达呢?这样,既复习了关键知识点“碱基互补配对”,又通过设问引起了学生的思考,自然进入课题。
三、设置疑问,层层递进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而“好奇之心,人皆有之”。而中学生在认知结构上虽然已具有一定的知识、经验和初步的感知、思维能力,但周围的许多事物对他们来说仍然是陌生的、新奇的。在教学中如果能精心构思、巧布悬念,往往可以在巧妙提出学习任务的同时创造出探求知识的良好情境,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焦虑、渴望和兴奋,进而促使学生进入深思、穷究的状态。所以,这也是有效导入新课的方法,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须注意,悬念的设置要从学生出发,恰当适度,要能使学生暂时处于困惑状态,出现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情境。不悬,会使学生一眼望穿,难以引发兴趣;太悬,会使学生无从下手,挫伤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导入“光合作用”一节时,可先出示范·海耳蒙特实验装置图,然后介绍该实验,着重说明实验前后整个装置的重量变化,最后提问:柳树增加的重量大大超过土壤减少的重量,这说明什么?只有土壤、水使柳树增重吗?水等物质又是通过什么过程使柳树增重呢?或者课前准备好带五角星等图案的几张叶片,上课时先出示叶片,然后介绍实验方法,最后提问:叶片上为什么会留下这些图案昵?从而进入课题。再例如在讲解“遗传的物质基础”时,可以这样设疑:“为什么父母和子女有相似之处?”“父母传给子女的是什么物质?”“这种物质有什么特点呢?”等等,这样可以使学生带着疑问专心学习。
四、巧设实验,活跃思维
生命科学是一门强调实验、强调实践的学科,有些内容比较抽象,又缺乏有效的模型等教具,凭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思维能力无法直接加以理解。此时,采用实验来导入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方法。因为实践出真知。上课伊始,教师巧设实验,通过教师演示或学生白己操作,使学生在动眼、动手、动脑、动口等实践活动中引发兴趣、活跃思维,自觉地去分析问题、归纳总结,加深对这些问题的认识。采用这种方法关键在于两点:(1)实验设计要巧妙、新颖、有针对性、有趣味性。(2)教师要抓住学生迫切的解惑心理,擅于根据实验中出现的现象和结果来提问和启发,以促使学生去思考和探究。
例如,在“人体的呼吸”这一节教学中笔者作了如下导入:出示预先准备好的两只内装等量的澄清石灰水烧杯,然后请两个学生上来,一个利用洗耳球不断地往其中一只烧杯内充入空气,另一个学生利用吸管不断地往另一只烧杯内吹气,同时要求其他学生观察两只烧杯内的变化。随着实验的不断进行,学生都发现两只烧杯内出现了不同的变化并能作出准确描述。此时,教师设问:什么物质能使澄清石灰水变得浑浊?两个烧杯内的浑浊程度不同又说明了什么?为什么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呢?这可以通过学习有关人体呼吸的基本知识得到答案。
当然,课堂导入的方式多种多样,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但不管什么样的导入方法都异曲同工,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心智,让学生主动地去获取新知。要想进行有效的课堂导入,教师还应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扩大知识面,提高自身水平,只有这样,在课堂导入中才能做到游刃有余,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江苏省大丰市第二中学)
一、开门见山,直接导入
这是一种最简单的导入方法,它是指上课伊始,教师以简洁、明快的讲述或设问开宗明义,直奔中心或主题,然后由课题生发开去,提出表明教学要求和突破教学难点的问题,触发学生思维的灵感,引燃学生思考的火花,力求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使他们思维迅速定向,很快进入对中心问题的探求。采用这种方法,关键在于吃透教材围绕课题提出一系列问题,因此要求教师精心设计、认真组织、善于引导。
例如,在讲授“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一节时,笔者作了如下引入:我们已经知道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在元素组成上具有统一性,那么,生物体内的元素主要以什么形式存在呢?按照所存在的形式可以分为哪几类呢?这些类型分别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通过这几个具有递进性的问题干净利落地直接入题,也引起了学生的思考。
二、以旧拓新,承前启后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导入方法,其形式主要是提问、练习、比较等。知识是连贯的、系统的,新的知识是在旧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运用已学知识是恢复已有条件反射,巩固旧的联系,使旧知识不断得到巩固、保持,进而获得新知识的有效方法。所以,这种方法主要是根据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结点,以旧带新或温故知新,达到自然过渡的目的。在课前设计时,既要能够通过有针对性的复习为学习新知作好铺垫,又要能够在复习的过程中通过各种巧妙的方式设置难点和疑问,激发认知矛盾,创造传授新知的契机。
例如,在讲授“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翻译”这节内容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导入:先要求学生写出一条已知DNA单链的互补链及相应的mRNA链,然后提出问题:DNA借助于mRNA来控制蛋白质的合成,但是由核苷酸组成的mRNA是在细胞核内完成的,而由氨基酸构成的蛋白质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两者之间怎样才能实现遗传信息的表达呢?这样,既复习了关键知识点“碱基互补配对”,又通过设问引起了学生的思考,自然进入课题。
三、设置疑问,层层递进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而“好奇之心,人皆有之”。而中学生在认知结构上虽然已具有一定的知识、经验和初步的感知、思维能力,但周围的许多事物对他们来说仍然是陌生的、新奇的。在教学中如果能精心构思、巧布悬念,往往可以在巧妙提出学习任务的同时创造出探求知识的良好情境,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焦虑、渴望和兴奋,进而促使学生进入深思、穷究的状态。所以,这也是有效导入新课的方法,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须注意,悬念的设置要从学生出发,恰当适度,要能使学生暂时处于困惑状态,出现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情境。不悬,会使学生一眼望穿,难以引发兴趣;太悬,会使学生无从下手,挫伤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导入“光合作用”一节时,可先出示范·海耳蒙特实验装置图,然后介绍该实验,着重说明实验前后整个装置的重量变化,最后提问:柳树增加的重量大大超过土壤减少的重量,这说明什么?只有土壤、水使柳树增重吗?水等物质又是通过什么过程使柳树增重呢?或者课前准备好带五角星等图案的几张叶片,上课时先出示叶片,然后介绍实验方法,最后提问:叶片上为什么会留下这些图案昵?从而进入课题。再例如在讲解“遗传的物质基础”时,可以这样设疑:“为什么父母和子女有相似之处?”“父母传给子女的是什么物质?”“这种物质有什么特点呢?”等等,这样可以使学生带着疑问专心学习。
四、巧设实验,活跃思维
生命科学是一门强调实验、强调实践的学科,有些内容比较抽象,又缺乏有效的模型等教具,凭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思维能力无法直接加以理解。此时,采用实验来导入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方法。因为实践出真知。上课伊始,教师巧设实验,通过教师演示或学生白己操作,使学生在动眼、动手、动脑、动口等实践活动中引发兴趣、活跃思维,自觉地去分析问题、归纳总结,加深对这些问题的认识。采用这种方法关键在于两点:(1)实验设计要巧妙、新颖、有针对性、有趣味性。(2)教师要抓住学生迫切的解惑心理,擅于根据实验中出现的现象和结果来提问和启发,以促使学生去思考和探究。
例如,在“人体的呼吸”这一节教学中笔者作了如下导入:出示预先准备好的两只内装等量的澄清石灰水烧杯,然后请两个学生上来,一个利用洗耳球不断地往其中一只烧杯内充入空气,另一个学生利用吸管不断地往另一只烧杯内吹气,同时要求其他学生观察两只烧杯内的变化。随着实验的不断进行,学生都发现两只烧杯内出现了不同的变化并能作出准确描述。此时,教师设问:什么物质能使澄清石灰水变得浑浊?两个烧杯内的浑浊程度不同又说明了什么?为什么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呢?这可以通过学习有关人体呼吸的基本知识得到答案。
当然,课堂导入的方式多种多样,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但不管什么样的导入方法都异曲同工,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心智,让学生主动地去获取新知。要想进行有效的课堂导入,教师还应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扩大知识面,提高自身水平,只有这样,在课堂导入中才能做到游刃有余,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江苏省大丰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