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改实施至今,它以更高的目标、更新的意识和架构给高中语文教育吹来了一股清风,很多老师在教学实践中主动地实施新课程标准。下面我谈谈自己实施新课改的体会。
关键词:高中语文 新课改
一、多读
新课标对“阅读和鉴赏”提出的要求是“高中三年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以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同时也提出了课外阅读的目标要求:“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这个要求的提出体现了新课改对课外阅读的重视程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解读》也总结了一条语文学习的规律性的结论:“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只有依靠大量阅读,没有捷径可走。”诚哉斯言,多读是传统语文教学中的主要方法。古人早已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经验之谈都体现了多读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的重要作用。很显然,仅靠课本里的几篇选文来培养阅读能力是不够的,虽然新课改建设了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的课程结构,并开设了五个系列的选修课,使得学生能够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学习到更多的篇章,但这些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通过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从而培养学生终身阅读的习惯。当然这是更高层次的目标,也是最终的目标,但在高中教育中,多读至少可以起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的作用。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学习遣词造句的方法,在模仿中提高写作能力。当接触到更多的文本时,学生也能在阅读中比较各种表达方法的优劣,从而使自己的表达更多样化、更流畅。更重要的是在广泛阅读中,能学会如何思考问题,如何看待人生,从而拓展视野,培养思维能力。因而多读仍然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方法。教师应通过各种途径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比如通过交流读书心得、举办读书讲座的方式来鼓励学生多读,学生还可以按读书多少在《模块学习分项记录与评价》中自评等级。
多读如此重要,因而我们在新课改中仍需大力提倡。
二、倡导课堂教学的个性化多样化
当我们千篇一律地照搬一种教学模式时,当我们不再思索坐享其成时,当我们的课堂只听到一种声音时,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出现了问题。不得不重提课堂教学个性化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我始终主张课堂教学的个性化、多样化。不拘一格、异彩纷呈的课堂教学尤其需要个性分明的语文老师。
1、个性就是有思想。个性最鲜明的表现就是有思想,没有自己的思想就没有了个性。一个有思想的人,他的思维就活跃,眼光就敏锐,他就能有自己的判断,绝不盲从;他就能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汲取事物的精华,不断进步。跟有思想的人交谈,往往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快感。课堂教学缺乏个性,就是由于有些老师没有思想,也没有思考的习惯。听这个报告,一片声地叫好;听那个演讲,一个劲地赞成。笔记忙着做,巴掌忙着拍,从来就不跳出来做冷静的思索:其精髓是什么,有何不足,“我”又在哪里?作为一线的老师,我们可能没有高深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水平,要学习的太多,因此要十分虚心地学习,但又要客观地批判。只有这样才不会丧失自我,才能保持个性。
一些老师缺乏个性是由于迷信权威。同样一句话,从你的嘴里说出来,他懒得去听;出自权威之口,他一百个信服。他的判断决定于地位和影响力,而不是真理之所在。迷信权威是有好处的,人们似乎尝到了甜头。权威能左右局面,权威能命题出卷,权威人人都听保准没错。这是一种庸人思想,高高地仰视别人,而自觉地隐匿自己的锋芒,磨灭自己的棱角,随波逐流,盲目从众,没有了思想,也没有了个性。
依赖思想也是扼杀个性的元凶。面对一个文本,首先不是进行自由的独立的阅读,而是搬出教参,照本宣科。课堂设计也不是认真研究进行创新,而是套用抄袭,课堂教学个性化就无从谈起。
2、个性需要有激情。敏锐的思想,鲜明的个性,往往伴随着激情。语文是极具感性色彩的,语文教学不能少了激情。激情来自于对生活的热爱,来自于对语文的迷恋,来自于对文本的敏感,来自于对自己的信心,来自于对美的追求。语文的全部外延等于生活,生活处处有语文。一个语文老师对生活无动于衷,春暖花开,北雁南飞,视而不见;人情世故,冷暖炎凉,充耳不闻,过于现实,而没有一点理想主义,他就不会有激情,也不会有个性。
两个方面的原因消磨了语文老师的激情。一是功名利禄,工作压力。重复繁琐的工作,现实主义者的唯分数是从,将语文老师的激情折磨得体无完肤。二是空虚的精神生活。不追求高雅的志趣,不追求更高层次的文化生活,不与人论辩,精神生活一片空白,封闭的心灵激不起一丝涟漪。
只有淡泊名利,精神充实,才能激情洋溢个性张扬。语文老师要保持孩子般的好奇、单纯和任性,上出充满激情与活力的语文课。
3、个性呼唤语文素养。语文老师的个性突出地表现在语文素养上,包括语文基础、独特感悟、文化积淀、表达能力等。名师的教学风采无不依赖于其自身良好的语文素养。他们有的对语言文字感悟细腻真切,语感极强,能充分发掘文字的魅力;有的情感丰富,对文本有与众不同的深刻认识;有的文化积淀深厚,博古通今,为学生打开更广阔的视野;有的语言精辟幽默,课堂充满智慧,富有语文味。正因为有良好的语文素养,所以他们的课才能纵横捭阖,收发自如,达到较高的艺术境界,当然也是最有个性的课。我常常感叹:“一个语文老师,无论你水平多高,语文课堂都消受得了。一个语文老师,无论你水平多高,都不要轻言称职。”要倡导语文课堂教学的个性化,就要不断提高语文素养,永无止境地学习。
三、恰当使用多媒体
在教学中,灵活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激发学习的兴趣,刺激其求知的欲望,能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习效益。
在高中课本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经典传世之作,如《兰亭集序》、《项脊轩志》、《滕王阁序》、《阿房宫赋》、《荷塘月色》、《再别康桥》、《世界最美的坟墓》、《断臂的维纳斯》等,对这些古今中外的诗词文赋,要进行咀嚼鉴赏,品味其中的美,美的氛围和背景是不可少的,但传统的教学只在局部应用音乐来渲染,利用图像来显示,运用文字来诠释,却不容易把它们有机地结合,且费时费劲,收效甚微,而用网络的超时空性,下载适合的声音和图像,利用多媒体链接,会令意境全出。在美的氛围中更能体味文本的内涵和美,这是一种惬意的、赏心悦目的教学境界,一种教学艺术化和教学科学化完美结合的体验。在这种境界中,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怎么会不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怎么会不大增?如教学《滕王阁序》,学生预习全文后,会感到文字很生疏,不能感受其美,这时播放著名表演艺术家孙道临在滕王阁录制的现场配乐朗诵,再通过多媒体让学生看到滕王阁的壮丽景色,从视觉、听觉上引起审美的兴奋,获得审美的愉悦,学生会产生很大的兴趣去背诵体悟;也可用于加深学生理解,在涵咏文字后再播放。
四、吃透教材,再度开发。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任务是搞好教学,把握教材、用好教材、教好教材,也就是说,教师只是既定课程内容的传递者,教材教案的复述者。新课程要求的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根据新课程的理念,语文课教材和教学参考所承载的知识只是课堂教学中具有导引价值的资源,重要的是,教师和学生要去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语文课学习的知识在课内,考查的在课外。要通过教材的学习,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所以,语文教师除了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因此,语文教师除了用好教材,自己也要开发各种各样的课程资源,包括图片资料、历史文献、网络资源和其他学科资源等,还应该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生活、走向社会,开展社会实践和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关注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及运用知识的能力。师生在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分析和建构并生成新知识。
关键词:高中语文 新课改
一、多读
新课标对“阅读和鉴赏”提出的要求是“高中三年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以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同时也提出了课外阅读的目标要求:“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这个要求的提出体现了新课改对课外阅读的重视程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解读》也总结了一条语文学习的规律性的结论:“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只有依靠大量阅读,没有捷径可走。”诚哉斯言,多读是传统语文教学中的主要方法。古人早已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经验之谈都体现了多读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的重要作用。很显然,仅靠课本里的几篇选文来培养阅读能力是不够的,虽然新课改建设了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的课程结构,并开设了五个系列的选修课,使得学生能够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学习到更多的篇章,但这些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通过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从而培养学生终身阅读的习惯。当然这是更高层次的目标,也是最终的目标,但在高中教育中,多读至少可以起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的作用。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学习遣词造句的方法,在模仿中提高写作能力。当接触到更多的文本时,学生也能在阅读中比较各种表达方法的优劣,从而使自己的表达更多样化、更流畅。更重要的是在广泛阅读中,能学会如何思考问题,如何看待人生,从而拓展视野,培养思维能力。因而多读仍然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方法。教师应通过各种途径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比如通过交流读书心得、举办读书讲座的方式来鼓励学生多读,学生还可以按读书多少在《模块学习分项记录与评价》中自评等级。
多读如此重要,因而我们在新课改中仍需大力提倡。
二、倡导课堂教学的个性化多样化
当我们千篇一律地照搬一种教学模式时,当我们不再思索坐享其成时,当我们的课堂只听到一种声音时,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出现了问题。不得不重提课堂教学个性化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我始终主张课堂教学的个性化、多样化。不拘一格、异彩纷呈的课堂教学尤其需要个性分明的语文老师。
1、个性就是有思想。个性最鲜明的表现就是有思想,没有自己的思想就没有了个性。一个有思想的人,他的思维就活跃,眼光就敏锐,他就能有自己的判断,绝不盲从;他就能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汲取事物的精华,不断进步。跟有思想的人交谈,往往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快感。课堂教学缺乏个性,就是由于有些老师没有思想,也没有思考的习惯。听这个报告,一片声地叫好;听那个演讲,一个劲地赞成。笔记忙着做,巴掌忙着拍,从来就不跳出来做冷静的思索:其精髓是什么,有何不足,“我”又在哪里?作为一线的老师,我们可能没有高深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水平,要学习的太多,因此要十分虚心地学习,但又要客观地批判。只有这样才不会丧失自我,才能保持个性。
一些老师缺乏个性是由于迷信权威。同样一句话,从你的嘴里说出来,他懒得去听;出自权威之口,他一百个信服。他的判断决定于地位和影响力,而不是真理之所在。迷信权威是有好处的,人们似乎尝到了甜头。权威能左右局面,权威能命题出卷,权威人人都听保准没错。这是一种庸人思想,高高地仰视别人,而自觉地隐匿自己的锋芒,磨灭自己的棱角,随波逐流,盲目从众,没有了思想,也没有了个性。
依赖思想也是扼杀个性的元凶。面对一个文本,首先不是进行自由的独立的阅读,而是搬出教参,照本宣科。课堂设计也不是认真研究进行创新,而是套用抄袭,课堂教学个性化就无从谈起。
2、个性需要有激情。敏锐的思想,鲜明的个性,往往伴随着激情。语文是极具感性色彩的,语文教学不能少了激情。激情来自于对生活的热爱,来自于对语文的迷恋,来自于对文本的敏感,来自于对自己的信心,来自于对美的追求。语文的全部外延等于生活,生活处处有语文。一个语文老师对生活无动于衷,春暖花开,北雁南飞,视而不见;人情世故,冷暖炎凉,充耳不闻,过于现实,而没有一点理想主义,他就不会有激情,也不会有个性。
两个方面的原因消磨了语文老师的激情。一是功名利禄,工作压力。重复繁琐的工作,现实主义者的唯分数是从,将语文老师的激情折磨得体无完肤。二是空虚的精神生活。不追求高雅的志趣,不追求更高层次的文化生活,不与人论辩,精神生活一片空白,封闭的心灵激不起一丝涟漪。
只有淡泊名利,精神充实,才能激情洋溢个性张扬。语文老师要保持孩子般的好奇、单纯和任性,上出充满激情与活力的语文课。
3、个性呼唤语文素养。语文老师的个性突出地表现在语文素养上,包括语文基础、独特感悟、文化积淀、表达能力等。名师的教学风采无不依赖于其自身良好的语文素养。他们有的对语言文字感悟细腻真切,语感极强,能充分发掘文字的魅力;有的情感丰富,对文本有与众不同的深刻认识;有的文化积淀深厚,博古通今,为学生打开更广阔的视野;有的语言精辟幽默,课堂充满智慧,富有语文味。正因为有良好的语文素养,所以他们的课才能纵横捭阖,收发自如,达到较高的艺术境界,当然也是最有个性的课。我常常感叹:“一个语文老师,无论你水平多高,语文课堂都消受得了。一个语文老师,无论你水平多高,都不要轻言称职。”要倡导语文课堂教学的个性化,就要不断提高语文素养,永无止境地学习。
三、恰当使用多媒体
在教学中,灵活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激发学习的兴趣,刺激其求知的欲望,能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习效益。
在高中课本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经典传世之作,如《兰亭集序》、《项脊轩志》、《滕王阁序》、《阿房宫赋》、《荷塘月色》、《再别康桥》、《世界最美的坟墓》、《断臂的维纳斯》等,对这些古今中外的诗词文赋,要进行咀嚼鉴赏,品味其中的美,美的氛围和背景是不可少的,但传统的教学只在局部应用音乐来渲染,利用图像来显示,运用文字来诠释,却不容易把它们有机地结合,且费时费劲,收效甚微,而用网络的超时空性,下载适合的声音和图像,利用多媒体链接,会令意境全出。在美的氛围中更能体味文本的内涵和美,这是一种惬意的、赏心悦目的教学境界,一种教学艺术化和教学科学化完美结合的体验。在这种境界中,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怎么会不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怎么会不大增?如教学《滕王阁序》,学生预习全文后,会感到文字很生疏,不能感受其美,这时播放著名表演艺术家孙道临在滕王阁录制的现场配乐朗诵,再通过多媒体让学生看到滕王阁的壮丽景色,从视觉、听觉上引起审美的兴奋,获得审美的愉悦,学生会产生很大的兴趣去背诵体悟;也可用于加深学生理解,在涵咏文字后再播放。
四、吃透教材,再度开发。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任务是搞好教学,把握教材、用好教材、教好教材,也就是说,教师只是既定课程内容的传递者,教材教案的复述者。新课程要求的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根据新课程的理念,语文课教材和教学参考所承载的知识只是课堂教学中具有导引价值的资源,重要的是,教师和学生要去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语文课学习的知识在课内,考查的在课外。要通过教材的学习,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所以,语文教师除了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因此,语文教师除了用好教材,自己也要开发各种各样的课程资源,包括图片资料、历史文献、网络资源和其他学科资源等,还应该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生活、走向社会,开展社会实践和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关注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及运用知识的能力。师生在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分析和建构并生成新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