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结合实际,重点阐述了玉米空秆缺粒的主要原因及预防措施。
关键词:玉米空秆缺粒;主要原因;预防措施
玉米进入灌浆期后,有农民反映许多品种出现不同程度的空杆,空秆缺粒是玉米生产中常见的现象,空秆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玉米产量的高低,我们进行了入地入户调查,发现形成玉米空杆缺粒的主要原因如下:
1 玉米空秆缺粒方式
玉米秃尖缺粒现象在大田表现为三种形式,一是侧面不实,即果穗一侧自基部到顶部整行没有籽粒,穗型多向缺粒一侧弯曲;二是整个果穗结很少籽粒,在果穗上呈散乱分布;三是果穗基部不实,即果穗的下部有一部分不结实。秃尖,即果穗顶部籽粒细小,呈白色或黄白色,严重的秃尖可占整个果穗的一半以上。
2 玉米空秆、秃尖、缺粒发生的原因
主要与品种、土壤、营养与肥水、气候、栽培管理、病虫草害发生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2.1 品种因素:由于不同品种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及对不良环境的抵抗能力不同,当个别年份不良的外界环境条件超过了品种的适应范围,就易发生空秆、秃尖缺粒。
2.2 土壤因素:沙性土壤盐分较高,低洼易涝,耕作层过浅,蓄水保肥能力差,瘠薄的土壤,空秆、秃尖缺粒发生较重。
2.3 营养因素:氮磷钾配合不当,不施或少施有机肥和微肥,尤其是土壤中磷肥、硼肥不足,在雌穗分化阶段,影响有机物的制造与运转,有机物积累少,雌穗发育不良,空秆率增高。田间花粉减少,花粉、花丝寿命缩短,致使玉米秃尖缺粒;在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阶段,如果矿物质营养过多,易造成营养生长旺盛,生殖生长减弱,向雌穗分配的有机物质少,从而也易形成空杆缺粒。
2.4 气候因素:玉米大喇叭口至抽穗前是玉米需营养和水分的高峰期,如果这个时期干旱缺水,就会影响雄穗的正常开花散粉和雌穗花丝的抽出,造成雄穗提前和吐丝延迟,在这种情况下,花粉的生命力弱,花丝容易枯萎,造成不能受精受粉而出现空秆。此期如连续阴雨,也会影响玉米雌雄穗的发育;阴雨天气过多,光照不足,花粉粒易吸水膨胀破裂死亡或粘结成团,丧失授粉能力,而雌穗花丝未能及时受精,造成有穗无籽或少粒。
2.5 生理因素:玉米雄穗由顶芽发育而成,生长势强,雄穗分化比雌穗早7-10天,而雌穗是由腋芽发育而成,发育较晚,生长势较弱。当外界条件不适合的时候,雄穗会对雌穗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若营养不良,雄穗就利用顶端生长优势,将大量的养分吸收到顶端,致使雌穗因营养不足导致发育不良而形成空秆。
2.6 管理因素:管理粗放,或种植密度过大,致使田间通风透光不良,光照不足,植株光合作用减弱,有机质合成减少,影响了玉米雌雄穗的发育,造成空秆、秃尖缺粒。
2.7 病虫草害因素:玉米各种病虫草害的发生,都可影响玉米正常的生长发育,致使玉米生长不良,尤其是玉米蚜虫和双斑蝇叶甲在玉米抽雄时开始大量发生,致使玉米不能正常开花授粉,造成空秆、秃尖缺粒。
3 玉米空秆缺粒的防治措施
3.1 农业防治措施
3.1.1 种植优良的品种。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及栽培条件,选择和种植抗病、抗虫性及适应性强的品种。
3.1.2 改良土壤,增强土壤保水保肥的能力。使用沤制好的有机肥和深耕、中耕技术,以改善土壤结构状况,促进玉米的生长发育,增强其对外界不良环境的抵抗能力。
3.1.3 科学调控肥水。玉米从拔节到果穗吐丝受精孕穗阶段,是生长发育最旺盛的时期,此期养分供应充足,能减少空秆缺粒。增施有机肥,氮、磷、钾合理配比,尤其是防止田间缺少磷肥与硼肥。实行叶龄施肥:当叶龄指数达35%-40%即6-7叶展开时,普施有机肥,全部追施磷、钾肥和60%的氮肥,叶龄指数达60%-70%即12-13片叶展开时,追余下40%的氮肥。
3.1.4 合理密植。不同品种要求的适宜密度不一样,稀植大穗型品种一般在3000株/亩左右;紧凑型品种一般4000-6000株/亩之间。如果种植密度过大,田间通风透光条件变差,雌雄穗发育不良,易造成空杆、缺粒。种植形式可采取大小垄种植,大行距为70厘米,小行距为40厘米,株距根据具体的留苗密度确定。实施大小垄种植,有利于通风透光,提高光合能力,增加果穗营养,促进果穗分化,降低空秆、缺粒率。
3.1.5 加强管理。加强中耕除草、培土技术,尤其是拔节后培土,可增强土壤的透气性,促进玉米根系发育;采用宽窄行种植技术,改善田间的通风透光条件;实施人工辅助授粉技术,在玉米吐丝期间,待晴天露水干后,用竹竿或拉线震动雄花,一天一次,连续2-3天,增加授粉机会,提高结实率减少秃尖、缺粒。
3.2 防治病虫草害
3.2.1 在玉米心叶末期,加强对玉米螟的防治。
3.2.2 在玉米生育中后期,注意防治各种叶斑病和蚜虫双斑蝇叶甲等。
3.2.3 玉米生长时期处于夏秋季节,也是杂草滋生盛期,要加强田间杂草的适时防除,避免杂草与玉米争光、争水肥、争营养。
3.3 削弱顶端优势
采用去雄技术能有效削弱其顶端优势,以减少雄穗对雌穗的抑制作用,调整养分的合理分配,可以有效的降低空秆、缺粒、秃尖现象发生。去雄的方法是:当雄穗露尖时,隔行或隔株将雄穗拔出,切忌损伤功能叶,去雄后全田只剩下一半雄穗,授粉结束后,又将剩余的一半雄穗再去掉,以减少养分的消耗,有利于提高粒重。
关键词:玉米空秆缺粒;主要原因;预防措施
玉米进入灌浆期后,有农民反映许多品种出现不同程度的空杆,空秆缺粒是玉米生产中常见的现象,空秆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玉米产量的高低,我们进行了入地入户调查,发现形成玉米空杆缺粒的主要原因如下:
1 玉米空秆缺粒方式
玉米秃尖缺粒现象在大田表现为三种形式,一是侧面不实,即果穗一侧自基部到顶部整行没有籽粒,穗型多向缺粒一侧弯曲;二是整个果穗结很少籽粒,在果穗上呈散乱分布;三是果穗基部不实,即果穗的下部有一部分不结实。秃尖,即果穗顶部籽粒细小,呈白色或黄白色,严重的秃尖可占整个果穗的一半以上。
2 玉米空秆、秃尖、缺粒发生的原因
主要与品种、土壤、营养与肥水、气候、栽培管理、病虫草害发生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2.1 品种因素:由于不同品种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及对不良环境的抵抗能力不同,当个别年份不良的外界环境条件超过了品种的适应范围,就易发生空秆、秃尖缺粒。
2.2 土壤因素:沙性土壤盐分较高,低洼易涝,耕作层过浅,蓄水保肥能力差,瘠薄的土壤,空秆、秃尖缺粒发生较重。
2.3 营养因素:氮磷钾配合不当,不施或少施有机肥和微肥,尤其是土壤中磷肥、硼肥不足,在雌穗分化阶段,影响有机物的制造与运转,有机物积累少,雌穗发育不良,空秆率增高。田间花粉减少,花粉、花丝寿命缩短,致使玉米秃尖缺粒;在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阶段,如果矿物质营养过多,易造成营养生长旺盛,生殖生长减弱,向雌穗分配的有机物质少,从而也易形成空杆缺粒。
2.4 气候因素:玉米大喇叭口至抽穗前是玉米需营养和水分的高峰期,如果这个时期干旱缺水,就会影响雄穗的正常开花散粉和雌穗花丝的抽出,造成雄穗提前和吐丝延迟,在这种情况下,花粉的生命力弱,花丝容易枯萎,造成不能受精受粉而出现空秆。此期如连续阴雨,也会影响玉米雌雄穗的发育;阴雨天气过多,光照不足,花粉粒易吸水膨胀破裂死亡或粘结成团,丧失授粉能力,而雌穗花丝未能及时受精,造成有穗无籽或少粒。
2.5 生理因素:玉米雄穗由顶芽发育而成,生长势强,雄穗分化比雌穗早7-10天,而雌穗是由腋芽发育而成,发育较晚,生长势较弱。当外界条件不适合的时候,雄穗会对雌穗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若营养不良,雄穗就利用顶端生长优势,将大量的养分吸收到顶端,致使雌穗因营养不足导致发育不良而形成空秆。
2.6 管理因素:管理粗放,或种植密度过大,致使田间通风透光不良,光照不足,植株光合作用减弱,有机质合成减少,影响了玉米雌雄穗的发育,造成空秆、秃尖缺粒。
2.7 病虫草害因素:玉米各种病虫草害的发生,都可影响玉米正常的生长发育,致使玉米生长不良,尤其是玉米蚜虫和双斑蝇叶甲在玉米抽雄时开始大量发生,致使玉米不能正常开花授粉,造成空秆、秃尖缺粒。
3 玉米空秆缺粒的防治措施
3.1 农业防治措施
3.1.1 种植优良的品种。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及栽培条件,选择和种植抗病、抗虫性及适应性强的品种。
3.1.2 改良土壤,增强土壤保水保肥的能力。使用沤制好的有机肥和深耕、中耕技术,以改善土壤结构状况,促进玉米的生长发育,增强其对外界不良环境的抵抗能力。
3.1.3 科学调控肥水。玉米从拔节到果穗吐丝受精孕穗阶段,是生长发育最旺盛的时期,此期养分供应充足,能减少空秆缺粒。增施有机肥,氮、磷、钾合理配比,尤其是防止田间缺少磷肥与硼肥。实行叶龄施肥:当叶龄指数达35%-40%即6-7叶展开时,普施有机肥,全部追施磷、钾肥和60%的氮肥,叶龄指数达60%-70%即12-13片叶展开时,追余下40%的氮肥。
3.1.4 合理密植。不同品种要求的适宜密度不一样,稀植大穗型品种一般在3000株/亩左右;紧凑型品种一般4000-6000株/亩之间。如果种植密度过大,田间通风透光条件变差,雌雄穗发育不良,易造成空杆、缺粒。种植形式可采取大小垄种植,大行距为70厘米,小行距为40厘米,株距根据具体的留苗密度确定。实施大小垄种植,有利于通风透光,提高光合能力,增加果穗营养,促进果穗分化,降低空秆、缺粒率。
3.1.5 加强管理。加强中耕除草、培土技术,尤其是拔节后培土,可增强土壤的透气性,促进玉米根系发育;采用宽窄行种植技术,改善田间的通风透光条件;实施人工辅助授粉技术,在玉米吐丝期间,待晴天露水干后,用竹竿或拉线震动雄花,一天一次,连续2-3天,增加授粉机会,提高结实率减少秃尖、缺粒。
3.2 防治病虫草害
3.2.1 在玉米心叶末期,加强对玉米螟的防治。
3.2.2 在玉米生育中后期,注意防治各种叶斑病和蚜虫双斑蝇叶甲等。
3.2.3 玉米生长时期处于夏秋季节,也是杂草滋生盛期,要加强田间杂草的适时防除,避免杂草与玉米争光、争水肥、争营养。
3.3 削弱顶端优势
采用去雄技术能有效削弱其顶端优势,以减少雄穗对雌穗的抑制作用,调整养分的合理分配,可以有效的降低空秆、缺粒、秃尖现象发生。去雄的方法是:当雄穗露尖时,隔行或隔株将雄穗拔出,切忌损伤功能叶,去雄后全田只剩下一半雄穗,授粉结束后,又将剩余的一半雄穗再去掉,以减少养分的消耗,有利于提高粒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