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岁末,我们见证了钢琴“双子星”的碰撞。先是李云迪,后是郎朗。和当初赢得世界瞩目成就时相比,成熟、稳重和艺术上的深刻成了评论界最多的用词。两个人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莫扎特的奏鸣曲与舒曼的大型套曲作为上半场曲目,显示了过人的胆略和真材实学。即便平日里对他们颇有微辞的专业界人士,也不得不屏息凝神地聆听他们的演绎。李云迪演奏的《狂欢节》和郎朗演奏的《C大调幻想曲》都堪称2006年最让人难忘的钢琴盛宴。
与台上的火热较量相比,台下的反应还真是南辕北辙的不协调。两首莫扎特的奏鸣曲(无一例外地三乐章)让大多数听众昏昏欲睡。乐章之间捣乱一般的掌声不绝于耳。舒曼的作品更是让大多数听众茫然不知所措,本该赢得无数“Bravo”的演奏被轻描淡写的掌声替代,更多的人急于起身离开沉寂的大厅。不知道李云迪和郎朗在台上会如何想,即便是坐在偏僻角落的我也难抚心中的不满。倒是在演奏过程中,此起彼伏的咳嗽声,生生地打断了舒曼精心构建的音符之诗。
细细观察,发现那些咳嗽声和乐章间漫无目的的鼓掌均来自观众中的未成年人。占据了相当比例的小朋友观众或许是这次琴坛双子星碰撞的又一道风景。早就听说李云迪和郎朗被许多琴童奉为偶像,其实但凡经历过琴童人生的人都知道,这不过就是望子成龙的父母们的一厢情愿。被苦苦压抑在琴凳上的小不点们,有多少打心底里佩服李云迪和郎朗?还埋头于拜尔、车尔尼与巴赫乐谱中的他们又能在多大程度上理解钢琴家对舒曼的诠释?说实话,这样的音乐会在大多数小朋友们看来不过就是无聊的时光。
前一阵有人提出要推行中国电影的分级制度,为的不仅是中国电影市场的繁荣,更是有效保护下一代的健康成长。现在想想,非但是电影,我们的音乐会是不是也应该说说“儿童不宜”的话题么?李云迪和郎朗的回国演出自然是准备充分,要拿出位于钢琴艺术象牙塔尖的曲目也并不出人意料。只是这些曲目对辛苦了一年又一年的琴童,能有多大帮助?
当然,话也要分两头说。既然我在呼吁要有“儿童不宜”的音乐会,自然也要为下一代考虑设计一些专门为他们度身定制的音乐会。其实在国外,这类音乐会数量很多。许多专业院团会在节假日期间为小朋友专设演出场次。曲目内容更加生动,现场气氛更加活跃。遥想当年有作曲家布里顿,为小朋友创作的即兴表演歌剧;近日里,BBC交响乐团也组织了社区音乐会,邀请小朋友上台与乐团合奏。前些日子还有个美国人带着足球主题音乐会来到上海东方艺术中心,让小朋友在听音乐的同时也尽情地玩耍。相比之下,我们的艺术家,我们的家长,我们的乐团和剧场,似乎为小朋友们想得太少,也做得太少了吧?
与台上的火热较量相比,台下的反应还真是南辕北辙的不协调。两首莫扎特的奏鸣曲(无一例外地三乐章)让大多数听众昏昏欲睡。乐章之间捣乱一般的掌声不绝于耳。舒曼的作品更是让大多数听众茫然不知所措,本该赢得无数“Bravo”的演奏被轻描淡写的掌声替代,更多的人急于起身离开沉寂的大厅。不知道李云迪和郎朗在台上会如何想,即便是坐在偏僻角落的我也难抚心中的不满。倒是在演奏过程中,此起彼伏的咳嗽声,生生地打断了舒曼精心构建的音符之诗。
细细观察,发现那些咳嗽声和乐章间漫无目的的鼓掌均来自观众中的未成年人。占据了相当比例的小朋友观众或许是这次琴坛双子星碰撞的又一道风景。早就听说李云迪和郎朗被许多琴童奉为偶像,其实但凡经历过琴童人生的人都知道,这不过就是望子成龙的父母们的一厢情愿。被苦苦压抑在琴凳上的小不点们,有多少打心底里佩服李云迪和郎朗?还埋头于拜尔、车尔尼与巴赫乐谱中的他们又能在多大程度上理解钢琴家对舒曼的诠释?说实话,这样的音乐会在大多数小朋友们看来不过就是无聊的时光。
前一阵有人提出要推行中国电影的分级制度,为的不仅是中国电影市场的繁荣,更是有效保护下一代的健康成长。现在想想,非但是电影,我们的音乐会是不是也应该说说“儿童不宜”的话题么?李云迪和郎朗的回国演出自然是准备充分,要拿出位于钢琴艺术象牙塔尖的曲目也并不出人意料。只是这些曲目对辛苦了一年又一年的琴童,能有多大帮助?
当然,话也要分两头说。既然我在呼吁要有“儿童不宜”的音乐会,自然也要为下一代考虑设计一些专门为他们度身定制的音乐会。其实在国外,这类音乐会数量很多。许多专业院团会在节假日期间为小朋友专设演出场次。曲目内容更加生动,现场气氛更加活跃。遥想当年有作曲家布里顿,为小朋友创作的即兴表演歌剧;近日里,BBC交响乐团也组织了社区音乐会,邀请小朋友上台与乐团合奏。前些日子还有个美国人带着足球主题音乐会来到上海东方艺术中心,让小朋友在听音乐的同时也尽情地玩耍。相比之下,我们的艺术家,我们的家长,我们的乐团和剧场,似乎为小朋友们想得太少,也做得太少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