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语文教学的“距离”

来源 :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7396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学应该讲究一定的“距离”。创设语文教学的“距离”应把握适度原则;梯度原则;信度原则。这样才能有效地解读文本,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设;距离;有效解读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07)08-0030-02
  
  教学是应该讲究一定距离的。教学距离不仅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学有三要素:教师、学生、文本。语文教学的核心是教师带着学生进行文本解读。所以,从教学的实际来看,至少存在以下四种距离:一是教师学生间的距离,二是学生与作者的距离,三是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四是教师与文本的距离。所谓“零距离”,应该是指在教学中要尽可能消除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平等对话;教师要尽可能缩短自己与文本间的距离。而对于另两种距离,是不可能也不应该是“零距离”的,相反,教师还应该根据教学实际,科学而艺术地创设距离。
  创设语文教学中的距离应该把握以下三个方面的“度”:
  
  一、适度原则
  
  创设语文教学中的距离应该适度。距离太小,表面上看学生参与了教学的全过程,但这只是热闹的表象,而内在却是空虚的,教学效果不可能理想,而距离太大,学生无法参与教学,只能被动接受或是无法解读,这样又可能会导致无效教学。所以,适度为先。
  时下,语文教学中距离“适度原则”把握不当的最主要的表现是拔高。拔高实际上是教师刻意拉大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因为在教学实际中,我们总可以看到有些教师在拔高作者的思想境界,拔高作品的内容价值,似乎不拔高就无以显示水平,也无以展开教学。试想,本来学生的生活阅历和认识水平就很有限,如果我们的教师还在任意拔高,人为地将文本高高置于学生的认识之上,远离学生的实际,拉大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把文本解读搞得玄而又玄,让学生坠入云雾、如听天书。而且,这其中有些拔高还是“牵强附会甚至强词夺理”的。
  就像有教师在分析《孔雀东南飞》中焦母的思想时,运用的是西方精神分析大师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应该说,教师的分析是很透彻的,但太高太玄了,学生也听不明白。因为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本身就是很玄乎的,不用说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就是和教师间的距离也实在太大,最终导致文本解读的“无效教学”。
  语文教学尤其是文本解读,似乎没有必要上升到什么“理论”或是“主义”的高度,更不必人为地拉大文本或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其实,文本解读一方面应该契合作者的思想实际、文本的写作背景、作者的创作目的,另一方面,是应该契合学生的生活阅历和认知水平,只能创设一种学生“跳一跳,够得着”的教学距离,甚至有些时候我们在对一些内容艰深的文本进行解读时还要适当“降低飞行的高度”,通过一些辅助手段缩短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一味地“拔高”,适得其反。
  
  二、梯度原则
  
  不可否认,语文教学中的距离有时确实很大,比如文字艰深、作者陌生、意图深藏、背景缺乏等等。这些距离都有可能导致文本的无效解读。那么,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文本解读时,就要根据实际情况,为学生铺设桥梁、搭建台阶,在一定程度上来缩短学生与文本、与作者间的距离,创设一种学生“跳一跳,够得着”适度的距离。这样,通过教师一步一步的灵活而有步骤的距离创设,就可以将学生与文本、作者间的原本落差很大的垂直距离演变为阶梯式的坡度距离,这就是距离创设中的梯度原则。
  梁实秋先生的小品文《雅舍》。一节课4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从刘禹锡的《陋室铭》入手,紧扣教材,详细分析了作者笔下的“雅舍”那“陋”与“雅”的特点,切切实实进行了文本的解读。但是,整整一节课,学生心中的疑问始终没有得到解决,那就是在我们常人看来如此破陋的处所,为什么在梁实秋先生看来却如此的雅致呢?教师分析后得到的结论是:雅人有雅舍,人雅舍更雅。果真如此吗?未必。因为这里牵涉到学生对文本创作意图的把握,由于背景的缺失,造成了学生与文本间的垂直距离过大而很难理解。没有背景性知识的铺垫,没有背景资料做台阶,学生的思维无从展开,无从深入。如果教师能够适时地把背景资料穿插进来,学生很快就会理解作者“在那风雨飘摇的年代,很多人流离失所,而能有一处尽管简陋但还算安稳的住所安身立命,已是十分幸运”的创作本真。
  另一方面,当教学中如果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过小时,教师也要精心设置障碍,适当拉开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将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这是语文教学中创设距离“梯度原则”的另一种形式。
  
  三、信度原则
  
  语文教学中的距离需要教师去科学而艺术地创设,而我们创设的距离必须讲求信度,没有信度的距离不是真正的教学距离。如前面所说,我们创设的距离太大或太小都属于无信度距离,都不是我们所追求的。
  时下颇为流行“问题教学法”来说,在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因为它能发动学生有效参与教学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问题教学法”究其实质,就是创设出一种教学的距离,目的是希望通过问题的引导,带领学生跨越一定的高度。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并不是教师设置的所有问题都是有信度的。无信度的问题设置主要表现为:一是问题的思维价值不大,不值得一问,当然也就没有了距离,像“文章写了几段”“各段的大意是什么”等等;二是问题的范围太宽,学生无法把握,看似距离不小,但由于学生没有抓手,实际上也就谈不上距离,如“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写作上有什么特色”之类。
  “问题教学法”需要教师占领文本的“制高点”,从一节课甚至一篇课文来进行整体策划,设计出一组循序渐进、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逐步深入的系统化的链式问题”。通过这样的问题设置而创设出的教学距离就是有信度的。通过距离创设,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去解读文本,最后理清作品的思想价值。
  【责任编辑:薛春科】
其他文献
数学课堂是无法完全预设的动态过程。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观和课程意识,要有灵敏的思维触觉和调控能力,在教学中要根据课堂的客观情况和瞬间变化,合理捕捉和利用有效的课堂信息,灵
关键词:数学教学;语调变化;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0X(2009)01-0062-01    美国心理学家塞门斯指出:“在教师的许多特征中,语调占着一个重要的地位,从根本上讲,语调并不是教师的技能和设备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但是一种不好听的或一种低沉的语调很可能阻碍教师事业上的成功。”这使我自然想起中学时我的数学老师,他的语调总是抑扬顿挫,每次课
目的检测脑梗死患者的血小板聚集功能(PAgT)、抗凝血酶Ⅲ(AT—Ⅲ)、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的变化。方法PAgT采用比浊法,AT-Ⅲ采用发色底物法,D-D和Fib采用免疫比浊法,对脑梗死
摘 要:低年级语文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基础,对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有着重要的意义。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应让学生写好规范字,增加识字量;注重积累词句,准确理解词句含义;掌握朗读技巧,培养阅读能力;加强说话训练,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还应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低年级语文;听、说、读、写能力;教学方
摘 要:学生学习能力主要表现为阅读能力、整理归纳能力、迁移能力、总结评价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自学能力等。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学习动力的形成是培养学习能力的基础,良好心理品质是发展学习能力的心理保证,教师主导下的课堂学习是提高学习能力的主渠道。  关键词:学生;学习动力;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4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07)03-0017-
随着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人们对畜禽及其产品的需求均得到大幅提升,在畜禽养殖总量快速扩张的同时,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及生物安全也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基层的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