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资源、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如何实现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以及可持续发展,成为理论界和实业界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通过将资源流分析与流转成本会计相结合的方式,对企业的环境成本进行了核算分析;阐述了如何利用资源流转成本核算方法改善企业环境绩效,力求达到减少环境污染,提高资源流回收利用率的目的;最后指出,应从政府、市场和企业三方面加强环境成本核算。
关键词:资源流分析;环境成本;成本核算;流转成本
中图分类号:F275.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8)09-0108-05
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下,面对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人们开始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反思,传统的生产、消费和废弃的粗放经营模式致使企业过度消耗资源的同时,还对环境造成污染,产生过重环境负荷。本文利用资源流转成本会计对企业环境成本进行核算,直观地反映了企业生产经营某种产品时环境所付出的代价;也能够提醒消费者在享受某种产品时,自觉抵制那些环境成本较高的产品;对于政府环保部门来说,可以帮助制定更合理的环保政策和措施,促使全社会节约资源,大力回收废弃物,减少环境污染,有助于创造人与环境自然和谐的社会。
一、我国环境成本核算特征
我国对于环境成本的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葛家澍教授发表《九十年代西方理论的一个新思潮——环境会计理论》,首次把环境会计引入我国。之后,不少学者和机构在各自的研究领域中都涉及到环境成本方面,但对于环境成本还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定义。王立彦教授将环境成本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进行分类。他认为,从空间范围来看,一个企业的环境成本总是可以区分为内部环境成本和外部环境成本[1]。这种区分是基于当期成本是否由该企业承受和支付,比如排污费、环境破坏罚金或赔偿费,环境治理或环境保护设备投资等。李连华教授等重点对环境成本的确认和计量进行研究,认为传统会计实务未对环境成本进行单独地确认和计量,导致企业只重视经济效益而忽略社会效益,应在传统会计和国内外学术界对环境成本确认的比较研究基础上,对环境成本进行合理界定,建立环境成本的计量方法[2]。王跃堂等从事前预防的角度把环境成本分为环境控制成本和环境故障成本,并认为二者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徐瑜青等对完全成本法与生命周期法、外部环境成本的内部化以及未来环境成本的处理等问题进行了理论探讨,提出了完全成本法是进行环境成本计划与控制的有效方法[3]。肖序教授通过对日本案例的分析,也对企业环境成本的定义、分类、计量和报告等进行了探讨[4]。林万祥教授等认为环境成本的确认与计量是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从财务会计学理论角度出发,探讨了环境成本核算的基本原理,分析环境成本核算的流程、依据及理论标准,构建了环境成本确认与计量的理论框架[5]。但从现状来看,大多数学者只注重理论研究,对企业实施环境成本核算方面缺乏具体的指导。大多数企业对于有关的环境费用支出核算时利用“管理费用”、“制造费用”等科目下设相关明细科目,或专设“环境费用”总账科目,除了一部分资本化外,其余的作为费用记入当期损益。在政策指导方面,虽然我国于2001年成立了环境会计委员会,但还没有出台系统的有关环境成本方面的具体制度或指南,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企业对环境成本的核算管理,理论和政策的不健全影响了企业对环境成本的核算。
企业环境成本核算的目的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环境成本决策信息。因此,它要对企业环境成本的发生过程进行反映,描述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产生的环境负荷和相关数据信息,并衡量评价环境成本投入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然后通过编制环境成本报告向外部揭示企业环境成本的投入与产出情况,接受外部的环境评价,同时也是企业管理者进行内部评价的主要依据。尽管国家制定了一些强制性的环境保护法规和环境标准,要求企业将外部的环境成本进行内部化处理,增加了企业成本,但企业可通过科学的环境成本核算、预测和决策,制定符合自身生产经营特点的成本管理方案,在遵守国家制定的环保法规条件下,仍然能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6]。鉴于此,本文利用资源流分析方法,结合流转成本会计,对企业环境成本进行确认、计量、归集和分配,最后,
通过成本分析达到控制环境成本的目的。
二、资源流转成本核算原理
流转成本会计是一种以流量管理为基础的新型成本核算方法,它是根据物质恒定原理,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材料投入与产出的流转成本信息进行归集和揭示,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改善环境管理提供有效帮助。而资源流转成本会计是对流转成本会计的深化,除了对材料投入进行核算,还包括了企业投入的所有资源,并利用资源流分析,研究企业对自然资源等不同物质的开发、利用和废弃程度,用会计语言描述了企业对资源的消耗及企业创造的价值[7]。
资源流转成本核算利用资源流分析与流转成本会计的结合,以资源流入量与资源流出量平衡为基础,通过物量中心的成本归集、分配及分析,将每一生产过程中有效利用的资源量与最终损失的资源量进行比较,计算各个物量中心的资源利用率、损失率等,发现造成环境污染的环节,从而指导企业进行相应的改进,控制环境成本[8-9]。资源流转成本核算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各种资源流从投入,经过不同的生产阶段,最后以产品的形式进入市场;二是在资源流动过程中,各个环节都会产生资源损失,一部分通过回收利用再次投入生产,一部分则以环境污染、资源损失的形式排入自然界。
在资源流转成本核算中,从产品结果来看可分为正产品和负产品。其中,正产品包括最终产品、副产品,最终产品是生产的目的,副产品是伴随最终产品生产而产生的可以被直接利用的资源;负产品即废弃物,是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暂时没有用途的资源。通常情况下,正产品都能得到有效利用,而负产品需要通过一定技术处理才能有一部分得到循环利用,而另一部分即为最终损失排向自然界,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需要企业严格控制这部分的流出。图1为资源流转成本核算模型。
从图1可以看出,与传统产品成本核算方法相比,资源流转成本核算方法并不是将生产过程中发生的所有成本费用,包括废品损失、资源浪费等都计入合格品产品成本,不反映废弃资源及不合格品所导致的成本损失。资源流转成本核算不仅计算废弃物的材料费损失,而且还将由它承担的加工费、制造费等间接费用损失明确地划分出来,反映企业在设计、制造、废弃处理等方面所产生的工作缺陷及可能带来的环境污染损失。
三、资源流转成本核算的操作过程
1.资源流的数据搜集
这一部分是资源流转成本核算的基础,目的是搜集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直接投入或间接投入的所有资源流,例如煤、水、电力等。搜集的方法有两种:第一,实地搜集法。该方法主要应用于中小型企业,这些企业没有实施ERP管理系统,因此,实物资源要到存放地登记、核查,非实物资源则要跟有关部门索取资源消耗单,如某一核算期内耗电量,则需要各个部门根据电表数,计算相应电力消耗,这种方法比较麻烦,需要企业有较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第二,运用ERP系统搜集。该方法优点是方便、快捷,企业内所有资源流的流向都十分清楚,只需汇总、分类,提高了搜集和计算的准确性。
获取资源流各项基本数据后,要对各种资源流进行分类。资源流成本要素主要由材料流成本、能源流成本和系统成本三部分构成。其中,材料流成本按照材料在企业各物量中心流转的数值,乘以各自的单价构成;能源流成本主要是从铁矿、钢材、煤等能源重量与单价相乘得到;系统成本则包括折旧费、人工费及其他相关费用,分别按各物量中心的输出流量分配给正产品和负产品。根据上述三种成本项目对企业内各个资源进行分类、汇总。
2.物量中心的确定
为了简化核算,可以把同一性质的生产环节或者说同一资源成本动因的生产环节合并成一个物量中心,例如在发电过程中,工作人员在不同的环节上都有操作,但有部分工作环节资源成本动因都是燃煤重量,则可以把这些工作环节作为一个物量中心,有同样的成本分配率。在确定物量中心的时候,要注意数量问题,既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确定太多的物量中心,虽然在成本归集和分配时比较准确,但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在得到了较完整的成本数据同时,花费了更多的操作成本费用,得不偿失;如果物量中心太少,在操作时比较简单,但获得的成本数据却不精确,失去了成本核算的意义。因此,确定多少物量中心,没有一定的硬性规定,要根据企业自身情况而定,过多或过少都不合适,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
3.资源流成本的归集和分配
在成本归集的过程中,要根据资源流转成本图(见图2),将某一资源流在物量中心的流入量、流出量、废弃物、可回收利用量,以及最终损失都要计算出来[10],这是相当大的工程,也是环境成本核算中重要的一步,如果该企业具有ERP系统,就可准确地确定资源流在各个环节的数值,提高环境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如果没有ERP系统,就需要花费一定的人力、物力对与环境成本核算相关的成本费用进行人工搜集、计算。
对于环境成本的分配,根据表1中每个物量中心的成本总计和相应的分配率(每小时成本、每千克成本等),分别计算正产品和负产品的成本,方法跟传统成本分配方法基本一致,不再详细论述。
4.成本报表分析
在成本归集和分配后,可以得到各种产品在各个物量中心的成本,然后把各物量中心成本相加,即为产品的最终成本。但是,得到各种产品的成本并不是现代企业的最终目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成本资料不再只是确定利润的一种途径,对于管理者来说,更重要的是进行成本报表分析,通过对企业有重大影响的成本费用比率的比较,找出企业管理或基层操作中存在的不足,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善,从而达到降低成本、完善成本控制的目的。企业各阶段的生产经营活动都可能会产生环境成本,各阶段环境成本进行累积就形成环境成本总量,进而超过国家环境标准的要求。因此,企业只有分析各生产阶段的环境成本,并通过分别降低各阶段环境成本形成对环境成本输出总量实施有效的控制。
从表1中可以看出:资源流在每个物量中心都会产生废弃物Rij,而有一部分会通过处理回收利用Uij,因此,可以得出资源流在每个物量中心的最终损失Lij(即Lij=Rij-Uij)。假设第i种资源在第j个物量中心的投入量为Cij,那么,第i种资源在第j个物量中心的回收利用率Hij,损失率Sij可以由下面公式计算得出:
Hij = Uij / Cij (1)
Sij = Lij / Cij (2)
无论是单项资源还是多项资源,无论其经过一个环节还是经过多个环节,投入量与流出量始终保持平衡,但平衡中存在有效利用和无效利用两部分,有效利用部分越多越好,无效利用部分越少越好。根据公式(1)和(2),可以得出各物量中心各种资源的利用率和损失率,通过这个比率分析,管理者可以清楚地知道哪个环节造成了环境成本,改善空间有多大。对该比率进行行业间的对比,不仅能看出企业与行业领先者的差距,还能激发企业改善内部流程,降低环境成本。对负产品的分析也是关键部分,要明确负产品的成本构成,即材料流成本、能源流成本和系统成本分别为多少,如果能源流成本比重过大,则说明在能源的投入、使用过程中存在着不恰当的操作,要急需改进,降低负产品的成本[11]。
在分析企业环境成本的同时,还要对环境成本产生的效益进行分析[12]。环境成本的效益分析可以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方面进行:经济效益包括由于企业发生环境成本支出而改善环境所带来的效益,包括排污费、诉讼赔偿额的减少、废物再生利用收益、原材料和能源消耗的节约及获得优惠利率环境保护贷款的利息机会成本等。这些收益在短时期内可以显著体现,抵减环境成本。社会效益则包括企业形象的提高,企业环境风险的降低,减少职工疾病率等。虽然这部分收益需要一定时期的积淀才能体现,但是社会效益能够为企业带来长时期稳定的经济效益,因此,环境成本的社会效益分析至关重要,不仅能够反映企业的经济效益,还能调动企业控制环境成本的积极性。
四、我国实施资源流转成本会计的建议
1.完善制度建设
资源流转成本会计能否顺利、彻底的实施,很大程度上在于企业的接受程度。但环境成本核算过程比较复杂,收益短时期内不能体现,这是企业难以具体实施环境成本核算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从宏观角度提供制度要求,将监管与激励最优结合;并且在群众间宣传环境保护的本质及意义,从而得到消费者也大力支持,实现一个双向推动体系。为了保障环境成本核算的统一性、规范性,一方面要从立法上明确环境成本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和特殊作用,保证环境成本核算的制度化;另一方面要对环境成本核算范围、形式、内容、方法等诸多问题都做出详细规定,使核算有科学的法律依据和规章制度可以遵循,从而把环境成本核算纳入法制化轨道。此外,必须从法律上确定环境评价机构在政府机关中所处的地位,保证其收集信息、开展评价活动、分析评价结果和提出改进方案等过程的畅通无阻,从法律上保障其准确、有效、公正和透明。
2.规范资源流转成本核算体系
我国企业现有的成本核算方法不能满足环境管理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一是作为成本最大组成部分的资源流成本和日益增加的环境成本,没有得到有效披露。二是传统的成本核算没有涉及到关于环境污染、环境处罚等潜在的信息。成本核算是成本管理工作中的关键环节,通过成本核算,可以提供有关成本的信息。由于成本信息主要是为企业内部的管理提供服务,所以,成本信息准确与否,对于企业的管理者十分重要,准确的成本信息可使成本预测和决策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之上。诚然,影响成本信息正确性的环境因素越来越不可忽视,单纯依赖传统的成本管理体系是不够的,因此,构建规范的资源流转成本核算体系在成本信息准确性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加强市场管理
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并非是企业的自主行为,而是企业在外部资源环境约束下的一种理性选择,是对日益增长的环境保护需求和越来越严格的环境管制所做出的反应。企业获取的收益来自于市场,换句话说,只有市场对企业有控制环境成本的要求,企业才会主动地投入环境改革成本。在这种情况下,应充分利用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 “无形之手”规定生产者回收利用和处理自己的产品,逐步实施“污染者付费”政策,而废旧物资回收和综合利用的企业可以得到废物产生者的资金补助。这样,企业才会主动实施环境成本核算,尽可能实现经济利益与环境效益的最大化。
关键词:资源流分析;环境成本;成本核算;流转成本
中图分类号:F275.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8)09-0108-05
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下,面对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人们开始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反思,传统的生产、消费和废弃的粗放经营模式致使企业过度消耗资源的同时,还对环境造成污染,产生过重环境负荷。本文利用资源流转成本会计对企业环境成本进行核算,直观地反映了企业生产经营某种产品时环境所付出的代价;也能够提醒消费者在享受某种产品时,自觉抵制那些环境成本较高的产品;对于政府环保部门来说,可以帮助制定更合理的环保政策和措施,促使全社会节约资源,大力回收废弃物,减少环境污染,有助于创造人与环境自然和谐的社会。
一、我国环境成本核算特征
我国对于环境成本的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葛家澍教授发表《九十年代西方理论的一个新思潮——环境会计理论》,首次把环境会计引入我国。之后,不少学者和机构在各自的研究领域中都涉及到环境成本方面,但对于环境成本还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定义。王立彦教授将环境成本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进行分类。他认为,从空间范围来看,一个企业的环境成本总是可以区分为内部环境成本和外部环境成本[1]。这种区分是基于当期成本是否由该企业承受和支付,比如排污费、环境破坏罚金或赔偿费,环境治理或环境保护设备投资等。李连华教授等重点对环境成本的确认和计量进行研究,认为传统会计实务未对环境成本进行单独地确认和计量,导致企业只重视经济效益而忽略社会效益,应在传统会计和国内外学术界对环境成本确认的比较研究基础上,对环境成本进行合理界定,建立环境成本的计量方法[2]。王跃堂等从事前预防的角度把环境成本分为环境控制成本和环境故障成本,并认为二者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徐瑜青等对完全成本法与生命周期法、外部环境成本的内部化以及未来环境成本的处理等问题进行了理论探讨,提出了完全成本法是进行环境成本计划与控制的有效方法[3]。肖序教授通过对日本案例的分析,也对企业环境成本的定义、分类、计量和报告等进行了探讨[4]。林万祥教授等认为环境成本的确认与计量是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从财务会计学理论角度出发,探讨了环境成本核算的基本原理,分析环境成本核算的流程、依据及理论标准,构建了环境成本确认与计量的理论框架[5]。但从现状来看,大多数学者只注重理论研究,对企业实施环境成本核算方面缺乏具体的指导。大多数企业对于有关的环境费用支出核算时利用“管理费用”、“制造费用”等科目下设相关明细科目,或专设“环境费用”总账科目,除了一部分资本化外,其余的作为费用记入当期损益。在政策指导方面,虽然我国于2001年成立了环境会计委员会,但还没有出台系统的有关环境成本方面的具体制度或指南,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企业对环境成本的核算管理,理论和政策的不健全影响了企业对环境成本的核算。
企业环境成本核算的目的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环境成本决策信息。因此,它要对企业环境成本的发生过程进行反映,描述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产生的环境负荷和相关数据信息,并衡量评价环境成本投入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然后通过编制环境成本报告向外部揭示企业环境成本的投入与产出情况,接受外部的环境评价,同时也是企业管理者进行内部评价的主要依据。尽管国家制定了一些强制性的环境保护法规和环境标准,要求企业将外部的环境成本进行内部化处理,增加了企业成本,但企业可通过科学的环境成本核算、预测和决策,制定符合自身生产经营特点的成本管理方案,在遵守国家制定的环保法规条件下,仍然能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6]。鉴于此,本文利用资源流分析方法,结合流转成本会计,对企业环境成本进行确认、计量、归集和分配,最后,
通过成本分析达到控制环境成本的目的。
二、资源流转成本核算原理
流转成本会计是一种以流量管理为基础的新型成本核算方法,它是根据物质恒定原理,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材料投入与产出的流转成本信息进行归集和揭示,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改善环境管理提供有效帮助。而资源流转成本会计是对流转成本会计的深化,除了对材料投入进行核算,还包括了企业投入的所有资源,并利用资源流分析,研究企业对自然资源等不同物质的开发、利用和废弃程度,用会计语言描述了企业对资源的消耗及企业创造的价值[7]。
资源流转成本核算利用资源流分析与流转成本会计的结合,以资源流入量与资源流出量平衡为基础,通过物量中心的成本归集、分配及分析,将每一生产过程中有效利用的资源量与最终损失的资源量进行比较,计算各个物量中心的资源利用率、损失率等,发现造成环境污染的环节,从而指导企业进行相应的改进,控制环境成本[8-9]。资源流转成本核算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各种资源流从投入,经过不同的生产阶段,最后以产品的形式进入市场;二是在资源流动过程中,各个环节都会产生资源损失,一部分通过回收利用再次投入生产,一部分则以环境污染、资源损失的形式排入自然界。
在资源流转成本核算中,从产品结果来看可分为正产品和负产品。其中,正产品包括最终产品、副产品,最终产品是生产的目的,副产品是伴随最终产品生产而产生的可以被直接利用的资源;负产品即废弃物,是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暂时没有用途的资源。通常情况下,正产品都能得到有效利用,而负产品需要通过一定技术处理才能有一部分得到循环利用,而另一部分即为最终损失排向自然界,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需要企业严格控制这部分的流出。图1为资源流转成本核算模型。
从图1可以看出,与传统产品成本核算方法相比,资源流转成本核算方法并不是将生产过程中发生的所有成本费用,包括废品损失、资源浪费等都计入合格品产品成本,不反映废弃资源及不合格品所导致的成本损失。资源流转成本核算不仅计算废弃物的材料费损失,而且还将由它承担的加工费、制造费等间接费用损失明确地划分出来,反映企业在设计、制造、废弃处理等方面所产生的工作缺陷及可能带来的环境污染损失。
三、资源流转成本核算的操作过程
1.资源流的数据搜集
这一部分是资源流转成本核算的基础,目的是搜集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直接投入或间接投入的所有资源流,例如煤、水、电力等。搜集的方法有两种:第一,实地搜集法。该方法主要应用于中小型企业,这些企业没有实施ERP管理系统,因此,实物资源要到存放地登记、核查,非实物资源则要跟有关部门索取资源消耗单,如某一核算期内耗电量,则需要各个部门根据电表数,计算相应电力消耗,这种方法比较麻烦,需要企业有较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第二,运用ERP系统搜集。该方法优点是方便、快捷,企业内所有资源流的流向都十分清楚,只需汇总、分类,提高了搜集和计算的准确性。
获取资源流各项基本数据后,要对各种资源流进行分类。资源流成本要素主要由材料流成本、能源流成本和系统成本三部分构成。其中,材料流成本按照材料在企业各物量中心流转的数值,乘以各自的单价构成;能源流成本主要是从铁矿、钢材、煤等能源重量与单价相乘得到;系统成本则包括折旧费、人工费及其他相关费用,分别按各物量中心的输出流量分配给正产品和负产品。根据上述三种成本项目对企业内各个资源进行分类、汇总。
2.物量中心的确定
为了简化核算,可以把同一性质的生产环节或者说同一资源成本动因的生产环节合并成一个物量中心,例如在发电过程中,工作人员在不同的环节上都有操作,但有部分工作环节资源成本动因都是燃煤重量,则可以把这些工作环节作为一个物量中心,有同样的成本分配率。在确定物量中心的时候,要注意数量问题,既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确定太多的物量中心,虽然在成本归集和分配时比较准确,但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在得到了较完整的成本数据同时,花费了更多的操作成本费用,得不偿失;如果物量中心太少,在操作时比较简单,但获得的成本数据却不精确,失去了成本核算的意义。因此,确定多少物量中心,没有一定的硬性规定,要根据企业自身情况而定,过多或过少都不合适,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
3.资源流成本的归集和分配
在成本归集的过程中,要根据资源流转成本图(见图2),将某一资源流在物量中心的流入量、流出量、废弃物、可回收利用量,以及最终损失都要计算出来[10],这是相当大的工程,也是环境成本核算中重要的一步,如果该企业具有ERP系统,就可准确地确定资源流在各个环节的数值,提高环境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如果没有ERP系统,就需要花费一定的人力、物力对与环境成本核算相关的成本费用进行人工搜集、计算。
对于环境成本的分配,根据表1中每个物量中心的成本总计和相应的分配率(每小时成本、每千克成本等),分别计算正产品和负产品的成本,方法跟传统成本分配方法基本一致,不再详细论述。
4.成本报表分析
在成本归集和分配后,可以得到各种产品在各个物量中心的成本,然后把各物量中心成本相加,即为产品的最终成本。但是,得到各种产品的成本并不是现代企业的最终目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成本资料不再只是确定利润的一种途径,对于管理者来说,更重要的是进行成本报表分析,通过对企业有重大影响的成本费用比率的比较,找出企业管理或基层操作中存在的不足,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善,从而达到降低成本、完善成本控制的目的。企业各阶段的生产经营活动都可能会产生环境成本,各阶段环境成本进行累积就形成环境成本总量,进而超过国家环境标准的要求。因此,企业只有分析各生产阶段的环境成本,并通过分别降低各阶段环境成本形成对环境成本输出总量实施有效的控制。
从表1中可以看出:资源流在每个物量中心都会产生废弃物Rij,而有一部分会通过处理回收利用Uij,因此,可以得出资源流在每个物量中心的最终损失Lij(即Lij=Rij-Uij)。假设第i种资源在第j个物量中心的投入量为Cij,那么,第i种资源在第j个物量中心的回收利用率Hij,损失率Sij可以由下面公式计算得出:
Hij = Uij / Cij (1)
Sij = Lij / Cij (2)
无论是单项资源还是多项资源,无论其经过一个环节还是经过多个环节,投入量与流出量始终保持平衡,但平衡中存在有效利用和无效利用两部分,有效利用部分越多越好,无效利用部分越少越好。根据公式(1)和(2),可以得出各物量中心各种资源的利用率和损失率,通过这个比率分析,管理者可以清楚地知道哪个环节造成了环境成本,改善空间有多大。对该比率进行行业间的对比,不仅能看出企业与行业领先者的差距,还能激发企业改善内部流程,降低环境成本。对负产品的分析也是关键部分,要明确负产品的成本构成,即材料流成本、能源流成本和系统成本分别为多少,如果能源流成本比重过大,则说明在能源的投入、使用过程中存在着不恰当的操作,要急需改进,降低负产品的成本[11]。
在分析企业环境成本的同时,还要对环境成本产生的效益进行分析[12]。环境成本的效益分析可以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方面进行:经济效益包括由于企业发生环境成本支出而改善环境所带来的效益,包括排污费、诉讼赔偿额的减少、废物再生利用收益、原材料和能源消耗的节约及获得优惠利率环境保护贷款的利息机会成本等。这些收益在短时期内可以显著体现,抵减环境成本。社会效益则包括企业形象的提高,企业环境风险的降低,减少职工疾病率等。虽然这部分收益需要一定时期的积淀才能体现,但是社会效益能够为企业带来长时期稳定的经济效益,因此,环境成本的社会效益分析至关重要,不仅能够反映企业的经济效益,还能调动企业控制环境成本的积极性。
四、我国实施资源流转成本会计的建议
1.完善制度建设
资源流转成本会计能否顺利、彻底的实施,很大程度上在于企业的接受程度。但环境成本核算过程比较复杂,收益短时期内不能体现,这是企业难以具体实施环境成本核算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从宏观角度提供制度要求,将监管与激励最优结合;并且在群众间宣传环境保护的本质及意义,从而得到消费者也大力支持,实现一个双向推动体系。为了保障环境成本核算的统一性、规范性,一方面要从立法上明确环境成本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和特殊作用,保证环境成本核算的制度化;另一方面要对环境成本核算范围、形式、内容、方法等诸多问题都做出详细规定,使核算有科学的法律依据和规章制度可以遵循,从而把环境成本核算纳入法制化轨道。此外,必须从法律上确定环境评价机构在政府机关中所处的地位,保证其收集信息、开展评价活动、分析评价结果和提出改进方案等过程的畅通无阻,从法律上保障其准确、有效、公正和透明。
2.规范资源流转成本核算体系
我国企业现有的成本核算方法不能满足环境管理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一是作为成本最大组成部分的资源流成本和日益增加的环境成本,没有得到有效披露。二是传统的成本核算没有涉及到关于环境污染、环境处罚等潜在的信息。成本核算是成本管理工作中的关键环节,通过成本核算,可以提供有关成本的信息。由于成本信息主要是为企业内部的管理提供服务,所以,成本信息准确与否,对于企业的管理者十分重要,准确的成本信息可使成本预测和决策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之上。诚然,影响成本信息正确性的环境因素越来越不可忽视,单纯依赖传统的成本管理体系是不够的,因此,构建规范的资源流转成本核算体系在成本信息准确性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加强市场管理
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并非是企业的自主行为,而是企业在外部资源环境约束下的一种理性选择,是对日益增长的环境保护需求和越来越严格的环境管制所做出的反应。企业获取的收益来自于市场,换句话说,只有市场对企业有控制环境成本的要求,企业才会主动地投入环境改革成本。在这种情况下,应充分利用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 “无形之手”规定生产者回收利用和处理自己的产品,逐步实施“污染者付费”政策,而废旧物资回收和综合利用的企业可以得到废物产生者的资金补助。这样,企业才会主动实施环境成本核算,尽可能实现经济利益与环境效益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