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嗦——来——啦——咪——”四岁的我第一次接触小提琴时,就是从这四个音符开始的,这是小提琴四根琴弦的标准音。从音乐启蒙到熟练演奏乐曲,这四个音符便一直相伴,我每天拿起小提琴首先奏响的就是这四个音符,像一种仪式。
长久的练习后,终于在某一天,我竟发现弓弦间飘出的音色圆润了不少。慢慢地,当我学会更多弓法技巧后,空弦的练习也丰富了。
由慢到快,在不断的重复练习中,原本僵硬的手指灵活起来,当音符终于可以连贯整齐地列队拉出时,飘出的音乐也从生涩变得灵动了。在体验了灵动之后,童谣简单明快的旋律给我枯燥艰辛的学琴过程带来美妙的体验,《小星星》就是我记忆里一曲动人的旋律。乐曲由六个四分音符和一个二分音符构成一段简明的旋律,寄予了浪漫和幻想。在学校的音乐课上,当老师带领同学们唱“一闪一闪亮晶晶”时,我可以同步唱出乐谱,还能用小提琴奏出甜美悦耳的乐曲,真是得意又满足。这种满足感对我来说有强大的激励作用,比父母苦口婆心引经据典的教导效果好很多。
当年小小的我对舞台是向往的,但又充满了畏惧。我不敢主动争取,只是默默地等待登台的机会。机会很快就来了,第一次登上舞台时,我并不紧张,那是一种无知者无畏的淡定,更何况是和那么多的小朋友一起演出。三年级学校文艺演出时,我是一个人独奏。照片中的我表情一本正经,想必当时演奏出来的音符也是稚嫩的。我不敢看台下,只是盯着自己的手指一心一意地演奏。
音乐给我带来了良好的乐感,也让我慢慢地自信起来,从一个躲在幕后羞涩内向的小姑娘,到渐渐靠近舞台的中央,成为真正的演奏者。
但凡听说你有学习小提琴经历的人,必问你会不会演奏《梁祝》。小提琴和《梁祝》在国人心中是紧密相连的,可见这首乐曲深入人心。
《梁祝》柔美抒情的主旋律烘托出爱的主题,它成了测试小提琴学习者功力的标尺。我觉得真正显示小提琴技巧的还是抗婚主题,演奏起来痛快淋漓。戏曲的散板节奏奏出祝英台的焦虑,猛烈的切分和弦奏所表达的反抗主题让听者心潮澎湃。
练习这首名曲是痛并痛快的。基本功越扎实,演奏才能越游刃有余。技术上做到了,还要完成情感的表達,有了情感的演奏,才能称得上技艺。伟大的演奏家往往可以用自身的感情个性为演奏曲目刻上自己的名字,让同样的乐曲展示出个人独特的辨识度。
除了《梁祝》,罗德《第七协奏曲第一乐章》是一首我个人很偏爱的曲目,为此我投入了很多时间练习。这并不存在海菲兹所说的“过度练习”问题,因为出于兴趣的主动练习,会让我觉得练琴的过程短暂而愉快。当动人的旋律响起时,我忘时忘我,小时候听父母讲那些演奏家的故事不能理解,而在这首曲子中我深有体会。
到了诸事纷扰的现在,练琴总是被我习惯性地忽略,确切来说是被遗忘。偶尔听到熟悉的音乐飘过,我就不由得怀念起学琴的时光。再拿起琴练习以前的曲目,当时觉得很难的乐句现在拉得轻松流畅了很多,于是我又找到了许多乐趣。我再次把练琴这件事列在每天的日程上,努力实践后发现,以前枯燥乏味、躲之不及的事反而成了我平复浮躁和不良情绪的最好方法。在乐曲中找到朴素单纯的美,获得片刻的宁静,最是惬意可贵。
长久的练习后,终于在某一天,我竟发现弓弦间飘出的音色圆润了不少。慢慢地,当我学会更多弓法技巧后,空弦的练习也丰富了。
由慢到快,在不断的重复练习中,原本僵硬的手指灵活起来,当音符终于可以连贯整齐地列队拉出时,飘出的音乐也从生涩变得灵动了。在体验了灵动之后,童谣简单明快的旋律给我枯燥艰辛的学琴过程带来美妙的体验,《小星星》就是我记忆里一曲动人的旋律。乐曲由六个四分音符和一个二分音符构成一段简明的旋律,寄予了浪漫和幻想。在学校的音乐课上,当老师带领同学们唱“一闪一闪亮晶晶”时,我可以同步唱出乐谱,还能用小提琴奏出甜美悦耳的乐曲,真是得意又满足。这种满足感对我来说有强大的激励作用,比父母苦口婆心引经据典的教导效果好很多。
当年小小的我对舞台是向往的,但又充满了畏惧。我不敢主动争取,只是默默地等待登台的机会。机会很快就来了,第一次登上舞台时,我并不紧张,那是一种无知者无畏的淡定,更何况是和那么多的小朋友一起演出。三年级学校文艺演出时,我是一个人独奏。照片中的我表情一本正经,想必当时演奏出来的音符也是稚嫩的。我不敢看台下,只是盯着自己的手指一心一意地演奏。
音乐给我带来了良好的乐感,也让我慢慢地自信起来,从一个躲在幕后羞涩内向的小姑娘,到渐渐靠近舞台的中央,成为真正的演奏者。
但凡听说你有学习小提琴经历的人,必问你会不会演奏《梁祝》。小提琴和《梁祝》在国人心中是紧密相连的,可见这首乐曲深入人心。
《梁祝》柔美抒情的主旋律烘托出爱的主题,它成了测试小提琴学习者功力的标尺。我觉得真正显示小提琴技巧的还是抗婚主题,演奏起来痛快淋漓。戏曲的散板节奏奏出祝英台的焦虑,猛烈的切分和弦奏所表达的反抗主题让听者心潮澎湃。
练习这首名曲是痛并痛快的。基本功越扎实,演奏才能越游刃有余。技术上做到了,还要完成情感的表達,有了情感的演奏,才能称得上技艺。伟大的演奏家往往可以用自身的感情个性为演奏曲目刻上自己的名字,让同样的乐曲展示出个人独特的辨识度。
除了《梁祝》,罗德《第七协奏曲第一乐章》是一首我个人很偏爱的曲目,为此我投入了很多时间练习。这并不存在海菲兹所说的“过度练习”问题,因为出于兴趣的主动练习,会让我觉得练琴的过程短暂而愉快。当动人的旋律响起时,我忘时忘我,小时候听父母讲那些演奏家的故事不能理解,而在这首曲子中我深有体会。
到了诸事纷扰的现在,练琴总是被我习惯性地忽略,确切来说是被遗忘。偶尔听到熟悉的音乐飘过,我就不由得怀念起学琴的时光。再拿起琴练习以前的曲目,当时觉得很难的乐句现在拉得轻松流畅了很多,于是我又找到了许多乐趣。我再次把练琴这件事列在每天的日程上,努力实践后发现,以前枯燥乏味、躲之不及的事反而成了我平复浮躁和不良情绪的最好方法。在乐曲中找到朴素单纯的美,获得片刻的宁静,最是惬意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