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侧性迁移理论在小学男生足球技术教学中的验证实验研究

来源 :当代体育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gjjtj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双侧性迁移广泛存在于体育运动技能学习过程中,已有部分学者针对双侧性迁移理论在篮球、铅球运动中的实践进行实验研究。本研究通过设计实验,探索双侧性迁移理论在小学男生足球技术教学中是否存在。结论:小学三、四年级学生足球技术教学中存在双侧性迁移,这种迁移具有不对称性,即从左脚到右脚的迁移效果好于从右脚向左脚的迁移效果。
  关键词:双侧性迁移 足球教学 验证实验
  中图分类号:G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7)10(b)-0066-02
  双侧性迁移又称为对侧迁移,是指个体利用一侧的肢体对某一运动技能进行学习之后,对侧肢体(也就是非练习一侧肢体)在学习以及执行相同运动技能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根据Hicks在1976年的研究,90%的人在绝大部分的技能活动中使用自己的右手(脚)。经历100多年的研究已经表明,双侧性迁移确实在大部分技能学习过程中存在着。Woodworth在1899年通过画直线的实验证明这种能力可以在肢体间产生迁移的研究结果显示,同时在运动的准确性方面右手相比左手表现出了明显的优势;Swift于1903年进行了单手抛接球的实验,结果显示受试者经过练习一侧手掌握了该运动技能后,另一侧的手能够更快地熟练该技能。Swift证明一侧手在学习运动技能后,练习效果在另一侧手有所表现,也成为历史上第一个进行运动技能双侧性迁移的实验者。
  双侧性迁移广泛存在于体育运动技能学习过程中,已有部分学者针对双侧性迁移理论在篮球、铅球运动中的实践进行实验研究。而在足球课的教学当中,使小学生在学习足球技术的初始阶段左右双脚更好、更快地掌握运动技术与技能,避免出现以强侧脚为主、弱侧脚却“无能”的状况也应该加以重视;同时在小学生学习足球技术过程中,是否存在着双侧性迁移?本研究将设计实验,对双侧性迁移理论在小学男生足球技术教学中是否存在进行实验研究。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上海市顾村中心小学三、四年级90名男生。对上海市顾村中心小学三、四年级共127名男生发放调查问卷,对回收的问卷根据教学实验对象的要求进行筛选和对学生进行实验前测试,筛选出足球技能在同一水平的共90名实验对象。
  1.2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实验法对上海市顾村中心小学三、四年级127名男生当中进行问卷发放,根据回收的127份问卷以及实验前测试确定符合实验条件的90名小学生。在实验中分为实验A组和B组,A组学生只能使用右脚(也就是强侧脚)进行学习和练习;而B组学生只能使用左脚(也就是弱侧脚)进行学习和练习。主要研究目的是探索双侧性迁移在小学三、四年级学生足球技术教学中的存在。教师主动地对研究变量进行操纵和控制,并对实验前后反应变量进行分析,对获取的相关数据通过计算机软件分析,获得研究结果。
  1.2.1 实验对象、时间与实验地点
  实验对象:上海市顾村中心小学三、四年级90名在读小学男生。
  实验时间:2015年9~12月,共15周90课时。
  实验地点:上海市顾村中心小学足球场。
  1.2.2 实验方法与步骤
  在实验中,将30名实验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即A组和B组,每组均为15名小学生,对两组学生进行為期6周共36课时的教学,每课时教学及训练时间均为70min,两组的教学内容完全相同,均为练习球性、球感、脚内侧传地滚球。在此次教学过程中,要求A组学生只能使用右脚(也就是强侧脚)进行学习和练习;而B组学生只能使用左脚(也就是弱侧脚)进行学习和练习。在完成36课时的教学后,相隔1天对实验中的30名小学生进行实验后测试。
  1.2.3 实验评价与评定细则
  实验评价包括实验前测试和实验后测试,均由顾村中心小学在一线工作多年的教师完成,笔者进行数据统计及处理。实验评价与评定内容为专家访谈后确定的左、右脚各30s持球颠球、间隔4m脚内侧传地滚球以及单脚曲线运球。
  (1)左、右脚各30s双手持球颠球。
  评价方法:学生在足球场中圈弧范围内单足脚背正面颠球,颠球一次可双手抱球,再继续颠球,分别记录左、右脚颠球个数。
  评价要求:双手身前持球,听到教师口令后开始右脚颠球,颠球一次可双手在身前抱球,再依次颠球,听到30s结束口令结束,教师记录颠球次数后开始左脚颠球。当把足球踢出圈弧范围时,要迅速将足球抱回测试范围内,继续颠球。
  (2)脚内侧传地滚球。
  评价方法:在距离足球4m处设立2个标志物,标志物间距为1m,学生分别用左、右脚内侧踢地滚球各10次,将球踢入两个标志物之间,记录将球踢入次数。
  评价要求:学生先用右脚进行测试,然后是左脚,且必须使用脚内侧踢球。测试前每人可练习2次。
  (3)单脚曲线运球。
  评价方法:距离起点和终点3m处,放置由3个标志物组成的等边三角形,标志物之间距离0.5m。学生从起点运球出发,分别用强侧脚、弱侧脚运球从标志物右侧、左侧围绕三角形标志物一圈后,返回终点,记录运球时间。
  评价要求:学生从起点触球出发,开始记录时间,运球抵达终点终止时间。测试先进行右脚(强侧脚),再测试左脚(弱侧脚)。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实验前测试结果
  在实验开始之前,对实验对象A、B组进行实验前测试,掌握与了解实验对象在教学实验前的技术水平。测试内容与实验后相同,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
  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对双侧性迁移在小学三、四年级学生足球技术教学中的实验研究先进行实验,目的是探索双侧性迁移在小学三、四年级学生足球技术教学中是否存在。实验结束后,对A、B实验组的测试结果如表2所示。   实验中,A组学生在学习和练习过程中只能使用右脚,B组学生只能使用左脚。由实验的研究目的在于探索双侧性迁移是否存在于小学三、四年级学生足球教学中,因此在实验结束后对其非参与脚进行测试对比。通过表2结果显示,A组学生左脚(即没有参与学习和练习)颠球项目测试结果在预实验前后存在差异,且差异极显著(P<0.05),传球项目测试结果在实验前后存在差异,且差异极显著(P<0.05),运球项目测试结果在实验前后存在差异,且差异显著(0.05  双侧性迁移存在于小学三、四年级学生足球教学过程中,这一结果与众多前人将双侧性迁移理论应用在篮球、排球等项目的实验研究结果相同。也就是说,在小学三、四年级学生足球教学过程中个体利用一侧的肢体对某一运动技能进行学习之后,对侧肢体(也就是非练习一侧肢体)在学习以及执行相同运动技能时会有所表现。
  3 结语
  小学三、四年级学生足球技术教学中存在双侧性迁移,这种迁移具有不对称性,即从左脚到右脚的迁移效果好于从右脚向左脚的迁移效果。
  参考文献
  [1] 何慧娴.中国体育百科全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1.
  [2] 国务委员出席校园足球 刘延东:创足球新局面[EB/OL].新浪网,2009-10-14.
  [3] 中国足球改革总体方案[EB/OL].新华网,2015-02-27.
  [4] Hicks,R.E.Cognitive and motor components of bilateral transfer[J].Ameriean Journal of Psychology,1983,96(2):223-228.
  [5] 黄希庭,张力为.运动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6] Swift,E.J.Studies in the psychology and physiology of learning[J].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1903,14(2):201-251.
其他文献
以干辣椒粉为原料,用95%乙醇作溶剂进行索氏提取,溶剂的用量为原料质量的5倍,减压蒸馏回收溶剂至浸膏状,用石油醚溶解注入硅胶柱。用石油醚:丙酮(V/V)=5:1的复配液为洗脱剂把色素洗脱
“职商”主要包括职业意识和职场信息系统两方面。对于尚未进入职场的在校生而言,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很关键。个人的职业意识主要是指个人职业定位应具有科学性。职业意识有社
按照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目标,教师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引导他们学会学习,积极主动探究,促进自身发展,发挥主体性,培养
传统的时间序列模型对地下水埋深进行预测,由于受模型自身非线性映射拟合能力的制约,很难得到理想的预测结果.为了提高模型预测精度,应用Holt-Winters三参数指数平滑法进行预
衰老过程中会伴随着肌肉质量的下降;细胞外基质的减少;胶原蛋白沉积。基质金属单蛋白(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能降解胶原蛋白,运动能影响基质金属蛋白、基质金属蛋
畜禽免疫失败就是畜禽虽然已接种了某种疫苗,但在规定的免疫期内仍发生这种传染病或抗体监测时达不到应有的抗体水平。疫苗接种免疫是预防动物疫病的重要措施之一,但在实际工作
植物源调节剂是利用豆科和菊科植物为原料,首次研制的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玉米萌发有促进作用,尤其表现在促进根生长.在苗期、拔节期叶面喷施,提高生物产量21.43%,增加千粒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牛奶开始进入平常百姓家,也带动了奶牛产业的发展。本文在叙述苏州市奶业基本情况、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对策。
针对目前酉州鸟羊遗传资源保护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建立酉州乌羊保种繁育体系、保种信息库、遗传资源冷冻保存库和产、学、研有机结合,促进现代生物技术在保种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