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现代初中体育学时教学目标的含义则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基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引导下,体育教师需要设置层次化的学时计划教学目标,并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明确学时教学目标的具体分类指出三大要求,即:“认知、技能和情感”,本文通过行为性与非行为性目标角度指出学时教学目标及其设计策略的优化路径。
关键词:初中体育;学时教学目标;计策略;核心素养
引言
当前,我国教育人士对体育学时教学目标的概念界定并不统一。一些学者指出体育学时教学目标是由体育教师设置而成的,学生需要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获得预期的学习效果及达到预期学习标准。也有一部分学者认为其概念是指在完成课堂教学活动后,学生需要达到的预期效果。由此来看,无论学时教学目标的概念界定如何,其都包含三大内容,即:体育学时教学目标属于一个预期目标、属于一类结果标准,也是学生努力学习的一致目标。那么根据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要求,在设置体育学时教学目标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三大内容。一是需要科学明确学时教学目标的具体分类,其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认识到体育课的学习要点及难点,为体育教师科学制定教学大纲做铺垫;二是学时教学目标的概述要具备可评价性和可行性,具体指出课程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三是学时教学目标需要凸显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唯有如此,方可使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学习目标,却并非盲目地跟从教师的安排。
一、初中体育学时教学目标及其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时教学目标分类标准不一
随着新课改理念的不断推进,体育学时教学目标分类具有多元化的特点。例如,按照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的目标分类法的原理来看,其包括三个目标,即:认知、技能和情感,这与我国2011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目标相吻合。不过,根据资料文献研究发现,一些学校在体育新课标编订版中设置的学时教学目标分类与其有区别,则是按照“运动参与、体育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这五个维度进行划分,这一种划分方式则是以德国学者海德洛特的三维目标分类基础进行拓展而来的。
(二)学时教学目标描述无法对教学效果进行评定
①学时教学目标与教学实际不吻合。根据研究发现,一些初中体育学时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情况不一致。例如,对于初中一年级队列队形教学的学时计划中,设置的学习目标是“引导学生初步掌握队列队形的训练方法,加强团队意识,增强学生素质。” 其实,认知目标应该设定是“引导学生学习课堂中的相关健身知识、运动要领等,并非是意识、素质等方面的情感内容。”不过,在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却需要以学生具备什么样的意识及素质进行评价,这与教学实际情况不吻合。
②学时教学目标并未覆盖全体学生。通过研究发现,在一些初中体育学时计划中,基本上都忽略了考虑全体学生发展的情况。例如“经过这一堂课的学习,80%的学生掌握了运球的方法。”那么,余下的20%的学生的学习情况如何呢?体育课是实现学生健康发展的一个基本学科,对能力强的学生有推动效果,对能力不强的学生也应该发挥推动作用。若仅关注某一层次的学生,却忽略了另一层次的学生,必然会导致优差生之间的距离愈来愈大,对学生造成不公。对此,在设置学时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务必要覆盖全体学生,对能力低的学生多一些关注和引导。
③学时教学目标并未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
初中体育课需要遵循“以学生为本”原则。基于传统教学理念的熏陶,目前大部分教师在设置学时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其目标的行为主体以教师为核心,并非学生自身。根据初中体育教学大纲要求来说,一些用词较多的是“让学生……,使学生……”,由此能够体现出学生的学习过于被动。该目标主体的错误设定,则会导致教师的教学中心出现偏离。
二、基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下初中体育学时优化路径
(一)科学设置学时教学目标
初中体育学时教学目标属于体育和健康课程目标的一个规范化和具体化的体现。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得出,初中体育教学的实质是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做铺垫。那么,若要实现这一目标,那么一定要让学生掌握相应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并对体育训练产生浓厚的兴趣。对此,在设置初中体育学时教学目标时,需要通过三个维度进行体现,即:认知、技能和情感。这一种分类方式相对简单,可行性强,且三个维度之间存在有机的统一性特点。
(二)学时教学目标的描述
在一堂体育课中,其教学目标则是根据行为的可见性划分成两种,即:行为性目标、非行为性目标。那么其对应的学时教学目标也存在差异性的描述。
①行为性学时教学目标描述。行为性目标是指通过具体、可行的行为模式描述的教学目标,能够体现出在课堂活动结束后学生身上呈现的一系列改变,其存在可行性、具体性等特点。一般包括四大要素,即:行为主体、行为内容、行为环境、行为结果。具体来说,行为主体需要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学习目标是什么;行为内容要具体、清晰、准确,要让学生知道整堂课的教学重点是什么,便于学生更好地把握和掌握;行为环境要具体,在上体育课时,学生不仅要明白需要学习哪些训练方法,而且也要明白在什么样的环境下进行学习,例如增强自身的力量素质,当学生在单手肩上投篮的失衡,要明白在哪个位置上投篮更准,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做出准确的判断,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行为结果要有标准,这种标准一般是体育教师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提前预估,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标准,具有量化的特点。例如在某一堂课学习中,80%的学生能够准确掌握进球的方法,20%的学生能基本掌握进球的方法。
②非行为性学时教学目标描述。非行为性目标是指学生在参加体育训练时不能进行量化的情感、态度等目标。通常是用来描述学生的内心感受、情感体验或教学情境等,具有定性描述的特点。例如学生在课堂上是否能够集中精力听课,一般非行为学时教学目标的设置是“学生能够在单独训练时集中精力,感受进球带来的愉悦感和自豪感”。
三、结束语
基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下初中体育学时优化需要体现出具体化、标准化的特点。初中体育学科的教学目标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广大体育教师一定要遵循“认知、技能、情感”的三维度学时教学目标设计原则,方可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为提高学生身心素质做铺垫。
参考文献
[1]王秀香,李旭,鲁永学.中小学体育课时计划教学目标设计中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体育学刊,2014(06):106-109.
[2]王桂江.基于核心素养理念的初中体育教学策略初探[J].新课程研究,2019,504(04):28-29.
[3]余云德.論体育课时教学目标设计与表述[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04):90-93.
关键词:初中体育;学时教学目标;计策略;核心素养
引言
当前,我国教育人士对体育学时教学目标的概念界定并不统一。一些学者指出体育学时教学目标是由体育教师设置而成的,学生需要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获得预期的学习效果及达到预期学习标准。也有一部分学者认为其概念是指在完成课堂教学活动后,学生需要达到的预期效果。由此来看,无论学时教学目标的概念界定如何,其都包含三大内容,即:体育学时教学目标属于一个预期目标、属于一类结果标准,也是学生努力学习的一致目标。那么根据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要求,在设置体育学时教学目标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三大内容。一是需要科学明确学时教学目标的具体分类,其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认识到体育课的学习要点及难点,为体育教师科学制定教学大纲做铺垫;二是学时教学目标的概述要具备可评价性和可行性,具体指出课程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三是学时教学目标需要凸显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唯有如此,方可使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学习目标,却并非盲目地跟从教师的安排。
一、初中体育学时教学目标及其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时教学目标分类标准不一
随着新课改理念的不断推进,体育学时教学目标分类具有多元化的特点。例如,按照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的目标分类法的原理来看,其包括三个目标,即:认知、技能和情感,这与我国2011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目标相吻合。不过,根据资料文献研究发现,一些学校在体育新课标编订版中设置的学时教学目标分类与其有区别,则是按照“运动参与、体育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这五个维度进行划分,这一种划分方式则是以德国学者海德洛特的三维目标分类基础进行拓展而来的。
(二)学时教学目标描述无法对教学效果进行评定
①学时教学目标与教学实际不吻合。根据研究发现,一些初中体育学时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情况不一致。例如,对于初中一年级队列队形教学的学时计划中,设置的学习目标是“引导学生初步掌握队列队形的训练方法,加强团队意识,增强学生素质。” 其实,认知目标应该设定是“引导学生学习课堂中的相关健身知识、运动要领等,并非是意识、素质等方面的情感内容。”不过,在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却需要以学生具备什么样的意识及素质进行评价,这与教学实际情况不吻合。
②学时教学目标并未覆盖全体学生。通过研究发现,在一些初中体育学时计划中,基本上都忽略了考虑全体学生发展的情况。例如“经过这一堂课的学习,80%的学生掌握了运球的方法。”那么,余下的20%的学生的学习情况如何呢?体育课是实现学生健康发展的一个基本学科,对能力强的学生有推动效果,对能力不强的学生也应该发挥推动作用。若仅关注某一层次的学生,却忽略了另一层次的学生,必然会导致优差生之间的距离愈来愈大,对学生造成不公。对此,在设置学时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务必要覆盖全体学生,对能力低的学生多一些关注和引导。
③学时教学目标并未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
初中体育课需要遵循“以学生为本”原则。基于传统教学理念的熏陶,目前大部分教师在设置学时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其目标的行为主体以教师为核心,并非学生自身。根据初中体育教学大纲要求来说,一些用词较多的是“让学生……,使学生……”,由此能够体现出学生的学习过于被动。该目标主体的错误设定,则会导致教师的教学中心出现偏离。
二、基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下初中体育学时优化路径
(一)科学设置学时教学目标
初中体育学时教学目标属于体育和健康课程目标的一个规范化和具体化的体现。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得出,初中体育教学的实质是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做铺垫。那么,若要实现这一目标,那么一定要让学生掌握相应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并对体育训练产生浓厚的兴趣。对此,在设置初中体育学时教学目标时,需要通过三个维度进行体现,即:认知、技能和情感。这一种分类方式相对简单,可行性强,且三个维度之间存在有机的统一性特点。
(二)学时教学目标的描述
在一堂体育课中,其教学目标则是根据行为的可见性划分成两种,即:行为性目标、非行为性目标。那么其对应的学时教学目标也存在差异性的描述。
①行为性学时教学目标描述。行为性目标是指通过具体、可行的行为模式描述的教学目标,能够体现出在课堂活动结束后学生身上呈现的一系列改变,其存在可行性、具体性等特点。一般包括四大要素,即:行为主体、行为内容、行为环境、行为结果。具体来说,行为主体需要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学习目标是什么;行为内容要具体、清晰、准确,要让学生知道整堂课的教学重点是什么,便于学生更好地把握和掌握;行为环境要具体,在上体育课时,学生不仅要明白需要学习哪些训练方法,而且也要明白在什么样的环境下进行学习,例如增强自身的力量素质,当学生在单手肩上投篮的失衡,要明白在哪个位置上投篮更准,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做出准确的判断,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行为结果要有标准,这种标准一般是体育教师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提前预估,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标准,具有量化的特点。例如在某一堂课学习中,80%的学生能够准确掌握进球的方法,20%的学生能基本掌握进球的方法。
②非行为性学时教学目标描述。非行为性目标是指学生在参加体育训练时不能进行量化的情感、态度等目标。通常是用来描述学生的内心感受、情感体验或教学情境等,具有定性描述的特点。例如学生在课堂上是否能够集中精力听课,一般非行为学时教学目标的设置是“学生能够在单独训练时集中精力,感受进球带来的愉悦感和自豪感”。
三、结束语
基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下初中体育学时优化需要体现出具体化、标准化的特点。初中体育学科的教学目标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广大体育教师一定要遵循“认知、技能、情感”的三维度学时教学目标设计原则,方可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为提高学生身心素质做铺垫。
参考文献
[1]王秀香,李旭,鲁永学.中小学体育课时计划教学目标设计中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体育学刊,2014(06):106-109.
[2]王桂江.基于核心素养理念的初中体育教学策略初探[J].新课程研究,2019,504(04):28-29.
[3]余云德.論体育课时教学目标设计与表述[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04):9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