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校企合作是实现学校发展及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1.校企合作有利于学校构建合理的教学机制和课程体系
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首先面对的是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以必需、够用为度,以应用为目的,突出重点,及时把与专业相关的新技术、新知识引入课程体系中。实践课则应把理论课、技能课的内容应用到实际工作岗位,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完美结合,这是职业教育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保障。
2.校企合作有利于学校构建合理的专业设置
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必须适应市场的人才急需,满足当地经济建设的需要。以市场为导向合理设置专业、优化课程组合,是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需要。专业设置的针对性要体现在培养方向的定位上。要拓宽专业口径、淡化专业界限。定位于大型企业的专业,要深化专业内涵,扩大专业服务范围。企业需要什么样的技能性人才,学校就进行直接的对口培养,这是学校进行专业设置和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依据。
3.校企合作是“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重要途径
职业教育是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育,客观上要求从事此类教育的教师必须具有“双师型”素质,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要有过硬的实践技能。师资队伍如果不能适应职业技术教育的要求,必将制约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甚至影响学校的生存。校企联合、优势互补,可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利于培养“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1)教师可以深入到企业的生产实践活动中,与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交流学习,参与技术革新和技术开发,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练就过硬的实践技能,丰富实践经验,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使自己的知识结构始终处于行业前沿。实现产学一体化,自发地调整学校教师的合理知识结构,降低了教师继续教育成本。
(2)企业拥有先进的施工设施,引领产业的新科技、新技术,丰富的管理经验,具有一定的企业文化底蕴。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经过培训后可转换角色,充实到教师队伍中到去。“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4.校企合作有利于突出实践性教学、突出学生动手能力的教育特色
职业院校培养的是社会需要的高级应用性人才,与传统高校教学的不同之处是特别注重实践性教学和学生动手能力。实训基地的基本职能是完成实习实训教学,职业素质训练、职业技能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职业院校利用校外实训基地开创教学双向互动的社会交往和职业情景,营造浓厚的职业氛围,既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实践能力,又能为学校节省大量资金,缓解学校办学经费紧张的问题。
5.校企合作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校企合作有利于学生在思想政治、文化素质、专业技术等方面都有较快的提高。到生产一线参与实践,促进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融合,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感受到企业文化氛围和企业管理模式,提前接触工作环境,能很好地激励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消除学生对企业管理模式和工作环境的陌生感,实现学与用的零距离对接。
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思路和做法
笔者所在校在1997年开始将教改重点放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探索和尝试。1999年年底,笔者所在校成立了由知名大型企业的经理和工程技术人员,重点高校的著名学者和学校相关专业骨干教师组成的专家咨询委员会,以便指导我校的教学改革。2003年我校与市冶金机械有限公司等三家签订了校企联合协议;2006年与秦皇岛耀华玻璃机械有限公司签订了校企联合协议,把工厂建在校内,尝试把教学环节融入生产环节过程中。积极与业内技术领先的大型企业接洽,共同培养大型精密设备的操作人才,促进装备制造业产业链的延伸发展和产品配套,使职业教育融入区域经济的产业链中,加快学生就业零成本和零距离的转化;2007年借鉴德国的“双元制”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与秦皇岛烟草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和秦皇岛冶金机械有限公司合作创立的新型学制班,把深化教学改革、推进校企合作推进到新的实施阶段。近年来,先后接洽本地和国内47家大型企业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建立校内外并举的金蓝领实训基地体系。今年我校在三产类专业领域“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尝试。根据三产行业特点,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完成“学”与“用”的转换,突出我校学生动手能力强的优势。将公司引入校园,开始教学环节与公司运营有机结合的公司化教学模式,采用项目化教学法,让学生毕业前就体验职场生活,开拓新的就业领域。
(作者单位:河北省秦皇岛市高级技工学校)
1.校企合作有利于学校构建合理的教学机制和课程体系
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首先面对的是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以必需、够用为度,以应用为目的,突出重点,及时把与专业相关的新技术、新知识引入课程体系中。实践课则应把理论课、技能课的内容应用到实际工作岗位,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完美结合,这是职业教育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保障。
2.校企合作有利于学校构建合理的专业设置
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必须适应市场的人才急需,满足当地经济建设的需要。以市场为导向合理设置专业、优化课程组合,是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需要。专业设置的针对性要体现在培养方向的定位上。要拓宽专业口径、淡化专业界限。定位于大型企业的专业,要深化专业内涵,扩大专业服务范围。企业需要什么样的技能性人才,学校就进行直接的对口培养,这是学校进行专业设置和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依据。
3.校企合作是“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重要途径
职业教育是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育,客观上要求从事此类教育的教师必须具有“双师型”素质,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要有过硬的实践技能。师资队伍如果不能适应职业技术教育的要求,必将制约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甚至影响学校的生存。校企联合、优势互补,可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利于培养“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1)教师可以深入到企业的生产实践活动中,与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交流学习,参与技术革新和技术开发,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练就过硬的实践技能,丰富实践经验,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使自己的知识结构始终处于行业前沿。实现产学一体化,自发地调整学校教师的合理知识结构,降低了教师继续教育成本。
(2)企业拥有先进的施工设施,引领产业的新科技、新技术,丰富的管理经验,具有一定的企业文化底蕴。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经过培训后可转换角色,充实到教师队伍中到去。“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4.校企合作有利于突出实践性教学、突出学生动手能力的教育特色
职业院校培养的是社会需要的高级应用性人才,与传统高校教学的不同之处是特别注重实践性教学和学生动手能力。实训基地的基本职能是完成实习实训教学,职业素质训练、职业技能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职业院校利用校外实训基地开创教学双向互动的社会交往和职业情景,营造浓厚的职业氛围,既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实践能力,又能为学校节省大量资金,缓解学校办学经费紧张的问题。
5.校企合作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校企合作有利于学生在思想政治、文化素质、专业技术等方面都有较快的提高。到生产一线参与实践,促进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融合,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感受到企业文化氛围和企业管理模式,提前接触工作环境,能很好地激励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消除学生对企业管理模式和工作环境的陌生感,实现学与用的零距离对接。
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思路和做法
笔者所在校在1997年开始将教改重点放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探索和尝试。1999年年底,笔者所在校成立了由知名大型企业的经理和工程技术人员,重点高校的著名学者和学校相关专业骨干教师组成的专家咨询委员会,以便指导我校的教学改革。2003年我校与市冶金机械有限公司等三家签订了校企联合协议;2006年与秦皇岛耀华玻璃机械有限公司签订了校企联合协议,把工厂建在校内,尝试把教学环节融入生产环节过程中。积极与业内技术领先的大型企业接洽,共同培养大型精密设备的操作人才,促进装备制造业产业链的延伸发展和产品配套,使职业教育融入区域经济的产业链中,加快学生就业零成本和零距离的转化;2007年借鉴德国的“双元制”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与秦皇岛烟草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和秦皇岛冶金机械有限公司合作创立的新型学制班,把深化教学改革、推进校企合作推进到新的实施阶段。近年来,先后接洽本地和国内47家大型企业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建立校内外并举的金蓝领实训基地体系。今年我校在三产类专业领域“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尝试。根据三产行业特点,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完成“学”与“用”的转换,突出我校学生动手能力强的优势。将公司引入校园,开始教学环节与公司运营有机结合的公司化教学模式,采用项目化教学法,让学生毕业前就体验职场生活,开拓新的就业领域。
(作者单位:河北省秦皇岛市高级技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