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决定志愿成败

来源 :高校招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32018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细节决定成败!细节的重要意义想必我们都能懂。志愿也一样,要想成功,也有很多细节需要注意并慎重对待。所以,志愿填报来不得半点差错,否则就会给考生带来无法弥补的后果。我们不希望在苦读多年后,由于某些细节的原因而使志愿失败,正所谓“一招不慎满盘皆输”。事实上,从每年一些志愿失利者身上,可以找到很多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细节上出了问题。为了让考生的志愿不再输在细节上,这里我们特约请了多位高校招办主任或主管招生的领导,就一些常见的注意细节,来给我们的志愿以帮助。
  
  如何看待分数
  
  在志愿填报前,我们最担心的是什么?就是担心分数问题。我们所担m的分数应该有两个,一个是自己的高考分数,一个是大学或专业录取的分数。所以,我们先从这两种分数说起——
  
  把高考分数转化为名次
  夏标泉
  看到这个标题,可能有的考生就不明白,为什么要把分数转化为名次?大学录取时不是主要看分数吗?难道还看名次录取不成?
  的确,考生的疑惑是有道理的,但笔者这里说的转化为名次并不是高校在录取时,而是在档案是否能投进某大学之前。
  每年高考成绩公布后,为分数高低或喜或泣的人很多,所以,才常有人以“几家欢乐几家愁”来概括考生及家人此时的心情。
  但这里要对考生说的是,别看自己的分数高就觉得万事无忧,成绩考得不高的也不要觉得就“一塌糊涂”了。因为你的分数是高是低,那只是一个绝对的分数,而缺少一个参照。如果你考了600分,光看分数,应该是不错的了,但要是当年你所在省600分以上的有成千上万,你觉得你的成绩还是很高吗?相反,如果你的成绩就550分,而你的省当年所有考生成绩普遍都不高,550分以上就算好成绩了,你为什么就一定要为只考了550分而哭泣呢?之所以这样说,就是想让考生不要单从自己的高考分数来判断成绩的高和低。
  有人会问,我不从分数看高低,那应该怎么看呢?其实,也很简单,对于高分段和中分段的考生来说,看你的高考分数在你所在的省(区市)的排名最好。为什么这样说呢?就拿报考北大清华来说吧,很多考生都会把首选的目标投向这两所学校。假设这两所大学的文科在某地招生人数共计50人。一个考生的成绩为600分,如果单看成绩的话,你能说报考这两所大学是有希望还是没有希望?但如果根据考生的排名情况,就容易得多。如果你的排名在全省50名之内,说明有较大的把握,在50-100名之间,可能有50%的把握,在100名之后成功的可能性就越来越小了。
  所以,在考生知道成绩之后,往往决定好坏的不是成绩本身,而是与这个数字相对应的名次。因为高校的投档过程实际上就是按一定的招生比例,然后从高分到低分这样一个排序的过程。你的档案能不能投到一所高校,就要看你的排名前人数的多少和志愿填报的分布情况了。特别是近几年。越来越多的省份采取平行志愿投档模式,其从高到低的投档规则就决定了名次的重要性。
  当然,考生要明白与自己分数所对应的名次,对于知分填报志愿的考生来说并不难。因为各地在通知考生成绩时,就有一个全省考生成绩名次排名情况。但对于估分的考生难度就相对较大。现在有的学校做得很细,常常在考试后把考生估分的情况进行统计,并排出一个大致的名次,并把结果通知考生本人。这样至少可以让考生知道自己成绩在本学校的位置,进而大致判断自己成绩是高、是中等还是偏低的状况。如果学校没有做这样的工作,考生本人也可以从本班或一些其他学校的朋友那里得知他们的估分情况,与自己成绩相比,看情况如何。
  
  参考高校录取分数要综合考虑
  王化深
  考生在报考某所大学时,不管是填报第一志愿,还是第二志愿和其他志愿。我们往往都要参考高校以前的录取数据。而目前高校录取的数据统计中,有最高分、最低分和平均分等数据,这三个数据对考生来说。如何去参考和分析,以及怎样去分析、参考,才能为他们所用?则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从每年很多考生和家长咨询的问题看,他们大多注重的是学校的最低录取分是多少,而对录取平均分则似乎忽略了。
  考生在报考大学时。除对自己高考成绩定位外,还要对高校录取的有关情况定位,以求达到尽量匹配。对学校的定位主要应参考高校招生网站或高校正规招生宣传资料上提供的近年录取数据。目前高校公布的录取数据中。有进入学校及学校各专业的最高分、最低分和平均分等数据,另外各高校往往还会附带公布相应年份相应地区的批次控制线(可算出该校录取线和批次控制线的分差)。怎样来正确参考高校近年的录取分数呢?
  对考生来说。可以淡化最高分这一概念,因为对考生没有多大参考价值。我们说要上大学,首先考虑的或担心的是录取与否,而最高分显然不是决定录取与否的关键。
  对于其他数据,根据当地填报志愿及录取形式的异同,应遵照“进入学校参考最低分;选择专业参考平均分;选择学校顺序看近几年的分差规律”的使用原则。
  尽管每年各高校在当地录取的最低分数有变化,甚至是波动,但如果把该校近几年的最低分数及分差都列出来,你会发现,大概介于某个范围可以作为与自己成绩匹配的最好参考。如果你的成绩在该范围的高端,成功进入该校的概率相当大。
  在选择高校专业时,不要仅仅看该专业的最低分,要看学校录取平均分。因为高校录取是按专业录取,有时学校的录取最低分与某些专业的录取分相差很大。在报考时最好看你所报专业在该校的近几年排序情况。不要报倒或报平了。如果想给自己选择专业的自由度,则在匹配学校时要参考学校近几年录取平均分分布规律。
  在平行志愿省(区市),填报学校时一个最为有效的方法是。在基本分数范围确定后,看几个感兴趣学校近几年在当地录取时分差的整体顺序。按统计规律,尽管可能在最低分数上会有微弱变化,但各高校在平行志愿省份一旦排定顺序几年都很难改委。另外。报考平行志愿的“有梯度,不能平,不能倒”原则和选择学校要“冲一冲,稳一稳,保一保”原则要切实遵守。需要提醒的是,填报平行志愿与填报顺序志愿不同,各学校之间的定位分差不必太大。10分左右即可。
  还有一点大家要注意,前面我们所说的进入学校参考最低分的原则,是针对你想冲一冲某所学校而言的。特别是一些高端的大学,比如清华和北大,我们在参考时一般不会管学校的平均分,首先想到的是最低分是多少。但对一般学校而言,我们又想做到十拿九稳的话,最好是参考学校录取平均分了。因为高校的平均分更能反映学校在某地的整体生源结构情况,在每年招生计划、生源等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一般波动不是很大。如果你的成绩和当地同批次控制线的差值 与学校当年录取平均分和同批次控制线的差值基本相当的话,你被该校录取的几率就比较大了。
  还有,如果考生还想录取到自己理想的专业的话,最好还要参考学校分专业的录取平均分数,因为高校录取是按专业录取,有时学校的最低录取分与其他专业的录取分相差很大。如2007年某大学文科在某省的最低录取分为618分,而该大学的国际经济与贸易、新闻学、金融学、旅游管理等四个专业的录取分都在640分以上,比学校在当地的最低录取分高出22分之多。该校最后录取的平均分为636分,而有超过四分之三的专业的录取分都达到这一分数。
  
  如何认识大学
  
  大学,是志愿重要的选择之一,我们如何选择,如何去读懂大学,如何判断一所大学的好与不好?这些问题,有的考生考虑很简单,往往没对一所大学进行深入了解。而单凭校名或根据名牌与否来判断。这是很多考生选择大学时常有的两种认识。
  
  勿从校名识大学
  周旭峰
  近几年,那些校名中含“农业”“林业”。矿业”等一些词的大学,录取时有一个现象,就是普遍分数不高,在原因的调查中,之一就是认为学农、林、矿的话,今后出来就是和农、林、矿打交道。这样的例子很多,如某大学的校名中有“政法”二字,就觉得学校的专业都是法律类;如校名中有“师范”二字,就自然想到今后要教书,等等。
  对大学的认识,有的考生和家长确实还停留在表面,即首先从校名来给学校“下一个定义”再说。
  曾经在考生中做过一个调查。就是你在选择一所大学时,是否了解这些内容:是否知道学校办学历史、学校是否属于“211工程”院校、学校的特色有哪些、是否了解学校的招生政策……
  能回答一两个问题就算不错的了,而对于学校的特色、招生政策等知道的就很少了。这就说明一个问题,考生报考一所学校,往往更多的是从一所学校的名称、地理位置、录取分数、甚至以往的名声上去决定的,而不是从学校是否适合考生为出发点的。
  在这里,还是要问考生这些问题,你在决定报考某所大学时,你对该所大学了解多少?
  那么我们该怎样认识一所大学呢?首先,我们得对学校的办学历史、属于本科一批还是本科二批招生、是否属于“211工程”院校、学校的特色专业有哪些、学科优势在哪里、是否有重点学科、师资力量如何、毕业生就业情况怎样、保送研究生或考研录取的比例等等情况。如文理均衡就可以使学生具备完整的知识结构,全面发展;重点学科表明职能部门对该学科的认可度,国家级重点学科则表明是本学科的最高水平;院士、长江学者、教授的水平和数最是大学整体实力的重要指标;如果你报考的学校或学校的专业师资力量强大,你在大学的几年就可能享受到质量较高的教学服务,而学到更多更扎实的东西;就业率高、就业层次和就业地域的差别将直接关系到你未来的去向。
  这里要特别提出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我们的考生很喜欢从一所大学的名称上去认识大学,即“望文生义”。而不是从学校的内涵上去了解。如有的考生一听到说是农业类院校。就觉得专业一定就是与。农。相关,甚至认为出来就业也难逃“农”系列;有的认为师范类院校专业要么就是语、数、外等专业,出来也只有当老师;一听矿业、地质类的大学,觉得出来就是采煤、挖矿或翻山越岭去搞勘探工作……诚然。这些院校有这方面的专业,而且在这些学科领域还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很多院校在专业设置上都充分考虑了市场的需求,所以专业的覆盖面也越来越广。不仅就业不一定是农或师或矿行业,而且随着社会发展,即使是这些行业,其工作内涵和环境也不等同于传统概念。
  还有一点,考生在了解院校或选择院校时还存在一种地域“歧视”。都喜欢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而对西部高校有一种偏见,认为西部地区高校就是设备不好、师资不精、氛围不佳。从而在思想上轻视这些大学。其实,西部很多大学在教学、师资等各方面并不逊色于有些发达地区的高校,况且在信息时代,地域的相对偏僻并不等于资讯的偏僻,能够考入这一类高校,享受较优质的教育资源。又何乐而不为呢?
  
  慎对“排名”和“名牌”
  周 鸿
  很多考生很看中大学的排名和牌子。甚至有的考生的志愿就是要报考排名靠前的大学和好大学。这样的情况具有很大的普遍性。当然,考生有名校情结,这也没什么不好,更没有错。谁不想上好大学呀?
  但是,是不是每个人都可以上名牌,上好大学,这是个很关键也直接决定是否成功的现实问题。从我国目前来看,真正能称上名牌大学、好大学的学校也不是很多,而这些大学每年的招生计划也不多,相对于全国上千万的高考报考人数而言,可以说是杯水车薪。显然,能上名牌大学和好大学的考生不仅少,而且成绩要求还相当高。
  有一个问题值得我们注意,在好大学和一般大学之间,考生一般会选择好大学,这对考生在选择上不难。但如果几所都是好大学,有的考生就不知道怎样去辨别了,很多人甚至从学校排名上去识别了。他们认为。排名在前的大学肯定比排名后面的大学好。情况是这样吗?恐怕不完全是。
  说到此,有个问题必须要让考生明白:现在大学的排名是怎么来的?目前,不断有一些机构对大学进行排名,而这些机构又没有得到权威部门的授权,也没有比较科学的方法,或者这些方法至少没得到高校和社会的认可,单凭一些数据统计就出笼了大学的排名。这个排名的权威性在哪里呢?社会认可度又有多高?学校是否对其认可?等等这些问题都还没有答案。假设我们退一步想,即使我们认可这样的排名,那又有什么用呢?是不是某大学排在前十名了,这所学校各学科在实力上都居于前十了呢?肯定不是。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的特色,从科类上分,有的大学文科较好,有的大学理科实力强;从专业上讲,有的大学可能是某个专业在全国很有权威,甚至有的大学在排名中根本看不到名字,但有些专业在国内却是响当当的,而这样的学校还不少。所以,这样的排名能说明什么呢?总体实力强还是学科特点突出?恐怕很难说清。
  与此相应的还有一种统计,那就是教育部关于重点学科的名单。重点学科的统计就是以某学校在某学科上科研、师资等各方面综合实力为依据的,也比较有说服力。所以,有的考生在志愿填报选学校的时候,很看重这个。我们觉得这是一个好的思维角度。
  这里还要说明一点,如果过分追求学校的名气的话,还会造成一种结果,那就是很多考生因高考成绩不够而落榜。今年上海的咨询会上,我接触了一名考生,2008年本来就可以上一所一本的院校,但他就是想上北京的某名牌大学。一本院校落选后,更不想读二本,于是下定决心要复读。2009年高考成绩考得还好,本以为上他想 读的大学没问题了,但还是落选了。想到两年都与名牌大学就差那么一点点,还是心有不甘。于是决定今年再来。从心里说,他的执着他的毅力让我感动,我希望他今年能考上好大学。但从理性的角度,我觉得他有点固执,因为按他的成绩即使一本落选,在二本能选顶尖的学校,并且还可以选择好的专业,不但有学上,而且还可以为今后的发展多出两年的时间,这对他来说可能不是一件坏事,甚至可以认为是好事。为什么偏偏就不呢?好大学真的对他就那么重要?真的值得花几年的时间去拼一所自己认为的名牌?从这个意义上说。对于每年各地出现的高分落榜者,有的入把其中原因归结为志愿填报方式不好等,我倒有不一样的看法,不管我们志愿填报如何改革,如何为考生着想。但如果个个考生都要报考名牌大学,高分落榜仍然无法解决。所以,我觉得,高分落榜往往是考生自己成绩与大学之间的差距太大造成的,而其中很大程度上就是考生的名牌情结太重。
  
  如何认识专业
  
  与认识大学一样,认识专业也需要两个方面的细节,一是要看懂专业,即某个专业究竞学什么;二是要正确对待专业和职业的关系,现在所选的专业是不是就是今后的职业。
  
  究竟学什么
  罗斌利
  考生的志愿,除了大学,就是专业的选择,这两者在志愿中都缺一不可。
  如何选择专业的方法,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根据自己的理想志趣、性格与特长来选择。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在未来的学习、工作中无疑可以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只要有了这个“主心骨”,就可以大胆取舍。果断选择。例如你想当老师,还是想做医生,还是想做记者、法官、会计师、电脑专家等等,换句话说你就是对哪些兴趣较高。考生一旦确定了兴趣所在,在选择上就可围绕这一兴趣的主题来做文章。
  如果暂时没有明确的兴趣目标,我们可以先把大学里的专业分成应用型和基础型,然后再看自己偏向于哪一领域。假设考生想搞理论研究,可以选择大学里厚基础、宽口径专业,这些专业不但可以继续攻读该学科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而且还有较多出国深造的机会;如果是为了就业着想,则可以选择一些血用型专业;如果目前还没有明确将来的奋斗方向,则可以选择一些两者兼而有之的专业,以后既可以进一步深造。也可以顺利就业。
  说到选专业,我们要注意的一点是,不管是冷门,还是热门,我们第一要做的是了解专业的内涵,也就是说,针对一个个专业,我们要知道专业的一些常识。学什么、今后可以做什么等。
  这就是专业内涵的具体所在。一般从专业课程、培养目标、就业方向等部分做初步了解,再从学科基础、师资力量、硬件条件等方面做深入了解。既要看‘表’,又要看‘里’。这里有两点要注意,一是不要望文生义,单从专业名称上片面地认为这个专业将来是做什么,比如看到专业前冠有‘国际’之名的都以为今后工作肯定与“国际”打交道。如某大学有一个专业叫木材科学与工程,该专业有两个方向,一个是木材科学与工程方向,另外一个是家居设计方向。有的人一看这个专业名字,就觉得是不是做木匠的?但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居设计的各个方面,还有像桌子、地板、橱柜等都能用到这个。所以,这个专业的毕业生每年是供不应求。二是不要混淆,对名称近似的专业,要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如“社会工作”与“社会学”是不是一个专业?“汉语言文学”是不是就比“汉语言”多两个字?“物业管理”与“物流管理”究竟有什么区别?“生物医学”与“生物工程”到底有什么不同?“公共管理”“工商管理”“行政管理”这三个“管理”有什么分工不同等等。就拿社会工作与社会学来说。社会工作专业是按照国际标准多角度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恰当应对变化”等方面的综合素质;而社会学专业培养的是具备较全面的社会学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较熟练的社会调查技能的专业人才。还有不同学校的相同专业,培养方向和侧重点也会有所不同。比如同样是生物工程,有的学校可能侧重微生物,有的侧重动物,有的侧重植物,这些,都需要我们通过深入了解专业内涵而获得。
  另外。现在越来越多的高校推出了按大类招生政策。一个大类相当于一个“专业集群”,每个大类中又有若干个专业。对考生来说,按大类招生可供选择的范围更宽。但按大类填报志愿也要注意一些细节。一般来说,大类招生进校一年或两年三年后,还是要分流到具体的专业,所以,在填报志愿之前。我们应该了解某大类包含的专业有哪些,其中有没有自己感兴趣的专业。
  
  专业不等同今后的职业
  朱宜斌
  
  在专业的选择中,考生和家长很自然地有个想法:选个好专业,今后好就业。有这样想法的人。在他们的心里就形成了一个判断:大学所学专业,就等于今后的职业。在他们眼里,大学学了某专业。今后的职业就与专业分不开了。
  如果考生在志愿选择中,把对专业的选择当成是自己今后职业的方向,从而仔细慎重考虑专业。这本来是对的,但如果把专业和职业完全等同起来,认为我学了什么今后就一定要干什么,这就是一个误区。
  某大学对国际经济与贸易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毕业生走向进行了一次跟踪调查,分别在近三年该两专业约120名的毕业生中调查,前者从事经济贸易行业的人数在80人左右,约占1/3,而有2/3的人从事其他行业;后者从事机械设计制造行业的人数约110人,约占11/12,而其他行业仅为1/12左右。
  这说明什么呢?至少可以证明两点。一是大学所学专业与今后的职业不是等同关系,有部分甚至很大比例的学生毕业后在职业选择上会重新给自己定位,二是专业性强的专业的毕业生大多从事与自己专业对口的职业。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除了我们抛开部分学生由于工作难找而另选职业的因素外,还有一些客观原因。首先,大学本身就是培养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的地方,大学培养的其实不只是你在这个专业领域的能力,而是你综合的学习能力。并不是说选择了一个专业,就进了这个专业的小天地。你今后就必须在这片天地中走下去,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大学是培养你各方面能力的地方,你可以在这个专业领域里学习到东西。也可以在其他专业领域学到东西。比如上大学后的选修课。第二专业的选修等。其次,有的学生到大学后,接触到很多专业和老师,才发现以前自己对自己的职业定位出现了偏差,以前觉得自己喜欢的只是很表面的,而深入了解后则不觉是自己的兴趣所在,于是又另选专业或辅修其他专业课程,以至毕业后到一些与自己当初专业不对口的行业工作。现在,有很多成功人士包括我周围的一些好友,还有以前从学校毕业的学生,原来大学学的是物理,现在却当起了企业家;有的学的是数学,但从 事的职业是律师;有的学的是医学类专业。工作后却干起了编辑;有的学英语,最后却到了金融行业;还有一些学生,本科学的是哲学,最后研究生考的金融学……
  所以。大学专业就能决定一个考生今后的职业,我觉得这个说法有点绝对了,当初的专业学习跟你以后的职业未必是可以划等号的。
  对于专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我们还要看到另一面,对于偏文的专业,如汉语言文学、法学、新闻学、工商管理等专业,其就业范围的弹性比较大,这些专业的学生就业选择面要相对宽,所以职业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对理工科的一些专业技术较强的专业,如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微电子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等,就业范围相对比较窄,绝大部分学生就业领域基本在所学专业领域之内。
  关于专业的选择。从每年考生和家长咨询的问题看,很多家长和考生都会担心,如果学了几年了,未来还从事与这个专业工作无关的工作,岂不是很亏吗?我们往往告诉他们的是:现在所学专业并不完全等同于以后的职业,现在的专业选择,主要从自己的兴趣入手,选择自己真正喜欢的就可以了,至于以后,不可能全看到,也不可能现在就安排好,我们能做的就是做好眼下的工作。
  
  如何把握招考政策
  
  在志愿填报中,我们除了要知道分数、要认识高校和专业,还有一个重要细节,那就是关于招考政策的把握。从录取来说,政策曼刚性化,不符合政策,肯定不能录取。所以对政策的把握和利用好政策,也是志愿成功的关键之一。从政策来说,涉及到两个大的层面,一是各省级招生考试机构的政策,二是各大学的招生录取政策。
  
  地方政策要熟读
  何安涛
  对于各地招考政策而言,由于各地实际情况不同,其招考政策也会有所不同。所以,对于不同地方考生来说,首先要详细了解当地关于招生考试的详细内容,而这部分内容基本都包含在各地每年出台的招生“工作规定”或“实施规定”中。
  对于地方政策的解读,我们重点可以从四个方面着眼。
  一是关于地方志愿填报时间、录取批次、志愿设置的政策。如志愿填报时间,有的省份实行本、专科一次性填报,有的省份本科和专科分开填报,自然时间也就不一样;录取批次的安排,考生所在地今年志愿有多少个批次,各批次有哪些大学参与录取;志愿设置情况,这里包括本地是平行志愿还是梯度志愿,每批次志愿学校可填多少所,每所学校下又能填报多少个专业。
  二是关于面试和军检的政策。大家都知道,要报考军队、武警、公安院校或专业的考生,各地都要进行相应的身体检查或面试等工作,特别是军校招生,近几年考生关注度很高,如果错过报名或军检时间,即使考生成绩再好也无法如愿。还有一些特殊院校也会提前组织面试,如北京电子科技学院,每年都要提前进行面试。如果稍不注意,也将失去一次机会。
  三是关于当地加、降分投档的条件。根据教育部文件,每年都有一些考生会享受到加分或降分投档的优惠,这些优惠条件中,既有教育部规定的一些统一加分或降分适合对象,又有各地根据本地一些实际情况出台的个别政策。特别是各地针对地方的政策,我们尤其要仔细研读,如加分政策这一项,各地均有一些不同之处。如2010年,河南省规定,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水库移民考生加5分;浙江“三模三电”的比赛获奖者也纳入加分行列:在贵州。具有农村户口5年以上的独生子女户女孩考生加10分;重庆的三硖库区淹没乡镇考生也加分;四川对第一志愿报考四川省属地方农、林院校的农、林专业考生加10分投档……
  四是除了加、降分投档外,还有一些地方可以在批次线下实行降分。这对于那些处在某批次线下的考生应该是可以好好利用的政策,处理好了,完全可以实现“低分高就”。如湖南2010年就明确:如果农林、航海、地矿等外省本科院校以及在湖南高校在生源不足时,可在同批次线下20分内投档。
  如果本地有加、降分投档录取的政策,一定要重视。要知道,高考中多挣1分也难,如果我们在志愿填报时稍加留意,少则几分(一般最少为5分),多则高达20分,这之间的变数不言而喻。
  
  《招生章程》要研读
  吴 奕
  每年,高等院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和教育部相关规定,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招生章程》,并且要在考生志愿填报前向社会公布。《招生章程》是大学开展招生工作、录取考生的重要依据,所以是考生志愿填报前必读的内容。参加高考的考生及其家长,应该认真阅读自己向往的高校的《招生章程》,防止因为不了解或理解错误而错报误填。让自己的志愿“受伤”。
  《招生章程》我们该如何去读?
  首先。要了解《招生章程》所包含的内容,《招生章程》是高等学校向社会公布招生方案和录取规则等招生信息的法规性条文。教育部要求各招生院校的招生章程中要包括高等学校的全称、院校性质、办学性质、校址(含分校及办学点)、录取规则、招生咨询方式、预留计划的使用办法、各专业的学费标准、住宿费标准等内容。另外,学校认为应该向考生特别说明的情况。也可以在《招生章程》中予以交代。
  其次,要从章程中认识学校。按照教育部规定,各大学在《招生章程》中,如高等学校的全称、院校性质、办学性质、校址(含分校及办学点)都写得明明白白,我们如果掌握了这些信息,也就基本对一所大学的情况有了基本的了解。比如在院校性质中,我们就要注意自己中意的学校是部属学校,还是省属学校或是地方市属院校?是公办学校还是民办学校?另外,我们还可从院校性质中能大体看出学校的层次。
  第三,我们在研读《招生章程》时,不但要注意对一所学校的信息认知,更重要的还要读懂章程中的录取规则部分。因为这部分内容往往与考生录取与否直接相关,甚至关系到我们志愿的成败。所以,录取规则常被认为是《招生章程》中的核心部分。在录取规则中,我们可以重点把握以下几点:
  一是对进档考生录取时的专业安排原则,是分数优先还是志愿优先,分数优先是什么意思,志愿优先又是如何操作的?在专业录取时是否有专业级差?从目前各大学专业录取政策看,通常设置专业级差分,如某校规定“在实际录取时所设置的专业志愿间的级差分分别为:3分、2分、1分、1分、1分”,若考生的成绩未达到其所填报的第一专业志愿的录取分数,从总分减去3分参与第二专业志愿排序;若第二志愿仍不能录取,则再减去2分参与第三志愿排序,如此依次类推。
  二是关于加分认可。各省级招办对于有特长或特别身份的考生给予了加分优惠政策,但是不同高校对加分的处置会有不同的政策。有的学校全盘接受加分,即在调档、录取、专业安排各环节均认可。而有的学校则只限于进校环节,在专业安排上则去掉加分与其他考生排队比较。这样一来依靠加分调档的考生往往难以在专业选择上“享受”优惠。
  三是关于报考语种的限制。教育部规定高等学校不得歧视非英语考生,即原则上各专业均应该接收非英语语种的考生。但是限于专业的学习或学校的条件(主要是非英语的外语教师短缺和课程安排的困难),有的高校或专业会对报考者有外语语种的限制,如果我们报考的专业语种不符合要求,高校也不予录取。
  四是关于关于体检的补充规定。对于考生身体要求,《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已作了相关限制和说明,但很多院校根据学校教学特色或专业设置情况,可能会对考生提出另外的报考条件,如有的专业对身高有要求。有的专业不招收左撇子等。
  《招生章程》我们要了解的内容还很多,需要我们在实际中读懂、读透。然后加以利用,才能为志愿增加胜利的砝码,否则就会影响我们志愿的成功率。
其他文献
质量上乘的作品,离不开精妙的写作技巧,这是因为写作技巧是作家驾驭文学语言,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及表达方式、修辞手段等,来构思文学作品塑造文学形象时所表现出的熟练而又独具特色的艺术才能。语言赏析,应该从修辞、句式的角度进行;描写方法,则应从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方面进行。  例题  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  加卡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  鸟笼做成了。巴尔塔萨习惯地把它挂在房檐底下
期刊
喂自己影子吃饭的人  莱·巴尔莱塔  晚饭时,饭店里走进一位高个儿,面容和蔼,脸上的笑容矜持而又惨淡。  他风度翩翩走上前台,朗声说道:  “诸位,敝人十分愿意应邀在此介绍一种奇迹,迄今无人能窥见其奥妙。近年来,敝人深入自己影子的心灵,努力探索其需求和爱好。兄弟十分愿意把来龙去脉演述一番,以报答诸位的美意。请看!我至亲至诚的终身伴侣——我的影子的实际存在。”  在半明半暗的灯光中,他走近墙壁,修长
期刊
又是一年高考时。大考结束后的6月中旬,日渐炎热的天气下,全国各地的高考招生录取工作又将有条不紊地进行。文科生郝靓,理科生甄帅,一个是秀美的南方女孩,一个是开朗的北方小伙,他们彼此相隔千里,此刻却同样在为自己的高考志愿填报揪着心。当然,他们不是个人在战斗,老师、父母、长辈、朋友都在为他们出谋划策,以期制定出最有效、最适合他们的高考志愿。  考生档案:郝靓,文科女生,所在省实行考后知分填报志愿,本
期刊
在贵阳,有这样一位石匠,用20年的时间建成了一座奇幻城堡——花溪夜郎谷。花溪夜郎谷谷主叫宋培伦。他的故事就像黄药师和桃花岛的传说。他用20年的坚持,把中国人的侠客梦和田园情都照进了现实。  1996年,时年56岁的宋培伦放下了他那数不清的标签:辞去了大学教授职务,不当“旅美艺术家”,拒绝了所有商业项目,就连成名的漫画也不画了。他在贵阳最偏僻的角落,穷毕生积蓄流转了三百亩山林。他决定要在这儿生活一辈
期刊
每当我翻开泛黄的书页,细嗅文字的清香时,我便邂逅了你们,行走在诗情画意间的美好女子,你们给我带来了微小琐碎的感动。①  “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刘细君你给我带来微感动。你本静静坐在树下抚琴,一道诏书扰乱了安宁静好,原来是汉武帝要将你远嫁到乌孙去和亲。君命不可违,漫漫长路,你如和煦春风一般,带着大汉的一世繁华而去,将先进的技术与文明带到那荒凉之地。你也会常常梦到那迷蒙的烟雨江南,可是
期刊
一元二次不等式作为高中阶段最简单、最基础的不等式,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一方面,它是分式不等式、无理不等式、超越不等式化归和转化的归宿;另一方面,它是导数中求单调区间、极值、最值最常用的工具.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将二次函数、二次方程和二次不等式密切联系起来,体现了数与形的完美结合.
期刊
编者按:本刊2010年第七期《录取场报告》刊载了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即将出版的、本社副总编辑郭小川编著的《看透录取规则》一书的序言部分,即《招生章程,有一种阅读叫看透》一文。该文主要告诉考生在志愿填报时,要读懂各大学当年的《招生章程》。尤其是其中的“录取规则”部分。文章刊出后,很多读者打进采编部电话咨询。在这些咨询中,他们有共同的疑问:高考录取中究竟有哪些规则值得注意,又如何去看透这些规则……同时,
期刊
答 1. make;make sb. do sth.;make sth done;make sb. sth.;make sb.+ adj.  不用带to的动词不等式作宾补;一般也不用现在分词作宾补。  2. have;have sb. doing;have sb.+adj. (It had the salesmen busy around.)  have sb. do sth.;have sth.
期刊
Jon: As a reward for staying on your diet, I’m going to allow you to have some sugar with your coffee today.  Jon: Let me rephrase that.  【参考译文】  乔恩: 作为你坚持节食的奖励,今天我允许你喝咖啡时加些糖。  乔恩: 我得重述下所说过的话。
期刊
“美德,挥洒出去,便无人问津;但你的善良,终会在世间留下脚印。”纪伯伦如是说。  嘉言善行,为人称道,更易被人忽视,受人冷落。但当善良的脚印拭去了历史的尘埃,当美德的痕迹洞破了时光的瞳孔,一切真、善、美,便被人铭记。我们应坚信:善行,终会留下痕迹。  两个身影跨越历史的长河,从唐宋缓缓走来,我惊叹,那是善的使者,更是美的化身。  白居易,一篇《琵琶行》发人感叹,一首《长恨歌》引人深思。但伟人之所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