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川木雕的前世今生

来源 :中华民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gwbis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剑川县位于云南省西北部,东邻鹤庆,南接洱源,西与兰坪、云龙接壤,北与丽江毗连。剑川景色秀丽、历史悠久、民风淳朴,以风景名胜石宝山、石钟山石窟与木雕艺术著称于世。1996年文化部将剑川命名为“中国木雕艺术之乡”。
  
  


  


  墨斗山的传说
  
  剑川坝子四面环山,群山环绕的中心地带耸立着一座孤零零的小山,山顶还有一座古塔。在青翠农田的映衬之下,显得特别突兀。远远望去,整个山形像一个平放在盆中央的“墨斗”,当地人称其为“墨斗山”。
  剑川流传着一个关于墨斗山的古老传说,相传观音菩萨为了让勤劳的白族人民更加聪明能干,就给洱源西山的人丢下一本打歌的书,从此西山男女老少都会唱曲打歌;她给邓川的人丢下泥板瓦刀,邓川人就将泥瓦匠活做得特别好;她给剑川人丢下一只墨斗,剑川的木匠活便远近驰名。从此墨斗山成了剑川的圣地,而剑川木匠在墨斗山的庇佑下,年复一年地将这份天赐的手艺薪火相传。
  明代沈德符曾在《野获编》中载;“元时下大理,选其工匠最者入禁中(皇宫)。至我国初(明代),收为郡县,滇工布满内府。今御用监供用库诸设,皆其子孙也。”这些自元朝起布满内府的“滇工”中,也不乏剑川木雕的“最者”。云南民间一直流传着剑川木匠参与修建北京故宫的故事,虽然查不到明确的文献史料,从《野获编》所载的史实来看,这种传闻有极大的可能性。
  《白族简史》中记载:“元明清以来……在观足山修建的大刹72座,庵堂360所的堂皇华丽的建筑,多出自远近闻名的‘剑川木匠’之手,剑川巧匠们百年来以他们精湛的建筑技术遍及云南,远及川黔。所建寺院、牌坊、房屋皆极精致,经久不圮。而且斗栱重叠、屋角飞翘,门窗用透雕法刻出一层层的人物花鸟,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剑川木匠的代表作除全国八大佛教圣地之一的“鸡足山”外,还有巍山的“巍宝山”、丽江的“木府”、昆明标致建筑“金马碧鸡坊”等省内的著名古建筑。
  
  


  


  木雕构建的剑川民居
  
  清代张泓在《滇南新语》中记载:“剑川民众世业木工,滇之七十余县及邻滇之黔、川等省,善规矩斧凿者,随地皆剑民”。
  传统的剑川木雕,以家居、寺庙楼台亭阁建筑和家具什物为主。从房屋的木构件一直到大门的斗栱、窗棂的装饰都由剑川木匠承担完成。其中,最能展现木雕工艺的是房屋中的“格子门”。
  白族民居有三方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建筑布局,围着四方形的天井,多数家居三面建房,一面为照壁。正对照壁的为正房,正房由三间组成,正中一间为正堂。正堂装格子门,一般为6扇和8扇。正堂的格子门是整个建筑中的点睛之笔,是展示主人家财力地位和文化修养的重要“窗口”。解放前,剑川木匠在外地为有钱人家雕格子门时,雕花的工价以雕出来的木屑重量来计算——雕出来的木屑越重,说明雕得深透和精细。
  格子门为长条形的门扇组成,每一扇分为上板、上裙板、中腰板、下裙板、下板五个部份。上板、中腰板、下板的面积较小,均为抽象简单的浅浮雕。下裙板的面积较大,采用浅浮雕,构图为圆形,增加了格子门在视觉上的丰富感。下裙板圆形图案常见的内容是有蝠(福)、鹿(禄、乐)、象(太平有象)、羊(吉祥)、狮(镇宅)、马(忠)、凤凰(受情美满)等谐音喻意的吉祥动物,也有纯装饰性的“团花”、“草龙”、“草凤”等。
  格子门的上裙板面积最大,是格子门的重要部位。为了透光透气,上裙板都采用缕空透雕,最精彩的画面和精巧的工艺往往集中于此。上裙板的最底层为几何形的窗格,有斜方形、圆形、万家、寿字等多种图形,是精雕细刻的主题透雕的背景。上裙板画面内容极为丰富,有花鸟、山水、人物、博古等。家居一般以花鸟为主,最普遍的有“富贵根基”(牡丹、公鸡)、“百年和好”(荷花、鸳鸯)、“年年有余”(水中游鱼)等美好的祝愿。“博古”则体现了主人家为书香门第,内容多为“琴棋书画”和“文房四宝”。
  而寺庙的格子门则以人物故事为主,譬如剑川工匠曾在昆明西山华亭寺的102扇格子门上雕刻了《西游记》。此外,还有着“十八罗汉”、“八仙过海”、“二十四孝”等诸多神话传说。
  白族民居的正堂家具摆设,惯例为正中放一长条形的供棹,供棹正面上端有客人能看到的方格组合的长条图案。以花鸟为主,浅浮雕,画面密集精美,雕工讲究。供棹前为“八仙棹”,左右置一对“太师椅”,其靠背也雕有精美的图案。正堂两侧则摆设“川橙”,“八仙棹”和“川橙”上也有少量的线雕或浅浮雕。
  白族每户家中都设有“家堂”,其位置在正堂上方的楼上。白族人相信逝去的祖先一直在保佑后人,故称其为“家神”。“家堂”就是“家神”居住的地方,每到逢年过节都会在“家堂”礼拜“家神”。制作华贵精美的“家堂”被视为后嗣子孙昌盛富足的象征,旧社会许多有钱人家不惜重金邀请剑川木匠营造自家的“家堂”,留下了不少剑川木雕的传世杰作。
  “家堂”的式样都为一高两低的牌楼式,飞檐翘角、气势庄严,有密集的斗栱、窗与格子门。斗栱有一斗二升,一斗三升,单栱、双栱多种,又有素面和雕饰之别,斗栱雕饰最常见的为凤首。木雕“家堂”都为彩绘,以红底金线为主调,使“家堂”更加显得金碧辉煌、庄严华贵。“家堂”是缩小了的牌楼建筑,这种微型景观只能采用微雕的手法,其工艺难度和工艺价值可见一斑。
  天井左右两侧的厢房都装“格子门”,多数设计成几何图案式,常见的图案有;织锦纹、如意花草、球纹、井字嵌菱等。
  
  民居的雕花部分还有撑栱、梁柱、雀替、月梁等部位。月梁中间常设计成扇形,线雕传统文人写意画的梅兰菊竹,或书法吉祥语和诗句。而这些书画都由剑川木匠来挥毫,展现了剑川“匠人”良好的文化素质。
  
  “雕琢对联”的剑川木匠
  
  剑川自古素有“文献名邦”的美誉,从古到今都有重视培养教育子女的优良传统,家里再穷也要让子女读书识字。“祝天下太平无事,愿吾家耕读有人”是剑川人代代相传的生活理想和纯朴的美德。
  古代许多剑川木匠出门做活时,既做木匠又当教书先生,留下不少动人的故事。清朝末年,剑川海东村有一位名叫杨世俊的青年。虽然他满腹经纶但由于家境贫寒,只好学习木匠手艺以养家糊口。一次他到腾冲李根源家中做活,房子盖好后,从大门到中堂后院所有门上都要粘红联。于是,李根源的父亲请了当地的文人墨客来撰写对联。大家写成以后,李老觉得都十分俗气,很不满意。杨木匠毛遂自荐,一口气把满院子的对联写了出来,他的对联对杖工整、语句脱俗生动,得到了主人家的认同。
  当地的文人们当然不会服气一个剑川无名木匠,就拿腾冲滴水岩的上联让他对出下联。滴水岩不知何时被人写了上联,但长久来无人对出下联而成为绝对,上联是:滴水成棉,不用弓弹花自散。
  杨世俊思考片刻,立即对上:苍山有石,无需淡墨画成图。
  李老先生非常佩服杨世俊的才学,请他留下做了家庭老师。他的学生李根源官至陕西省省长、讲武学堂教务长,是开国元帅朱德、叶剑英的老师;也是著名的书法家、诗人和史学家,一时被传为佳话。
  
  走出国门的剑川木雕
  
  解放后,剑川木雕在传统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由大理石和木雕相结合的“云木家具”系列,使剑川木雕走向全国市场和国际市场。据不完全统计,剑川“云木家具”已远销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
  20世纪50年代,剑川木匠故事《雕龙记》成为上海美术电影制片拍摄的第一部动画片,该片曾荣获1960年布加勒斯特国际电影节二等奖。故事不仅歌颂了剑川木匠的勇敢与正义,更赞美了剑川木雕生动传神的高超技艺。
  1986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来昆明观光时,为她特意制作的“龙床”和“梳妆台”,受到女皇的高度赞扬。北京人民大会堂云南厅的“孔雀山茶”大屏风,标志着剑川木雕开始走向纯艺术欣赏的新领域。昆明西山华亭寺木雕壁画“八相成道”,昆明基督教堂的“最后的晚餐”和云南民族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木雕复制《张胜温画卷》”预示剑川木雕人物的不断成熟。从102扇《西游记》格子门到大型壁画,再到圆雕佛像、本主、名人雕像与旅游小件,传统的剑川木雕有了长足进展。
  脱胎于“格子门”上裙板的“四条屏”,是近几年来最走俏的新产品。“四条屏”的意义是将剑川木雕从原来的以实用性为主转成以观赏性为主。无论是宾馆客厅或居家,古朴典雅的木雕“四条屏”增添了不少东方文化的雅趣,越来越受到民众的喜爱,许多人都把它作为木雕艺术珍品收藏。
  为了给世人留下艺术精品,有的工艺师潜心研究、精心雕刻,花费半年甚至一年的时间完成一件“四条屏”。疏密有致、变化统一的饱满构图,穿插缠绕,重重叠叠的层层透雕,无不让观赏者发出由衷的赞叹。
  (图片由剑川古典木雕家具厂提供)
其他文献
来自总装备部的画家王利和大西北有着20年的不解情缘。虽然他1964年出生于山东,在那里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但见过他的人却都把他当成是西北人。这是因为,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和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工作生活的20多年里,让他感受了高原,感受了大漠,感受了戈壁,感受了大西北,让他走进了神舟飞船腾飞的地方。戈壁大漠的一切,深深地融进了他的生命和血液当中,航天城和大西北成了他艺术创作不竭的源泉……  在那段艰苦的
期刊
古村落的保护于当代而言,是一个沉重的话题。目前我们正处于一个狂飙猛进的工业化时代、一个以市场经济为准绳的时代。这个时代,古村落的真正价值是什么?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的真谛是什么?古村落的保护应该保护什么?怎样保护?其答案恐怕冥冥之中都会受到时下社会思潮强烈的左右和影响。  在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园,很容易看到这样的景象:三五成群、袅娜多姿的傣族姑娘们身着艳丽的傣族传统服装在竹楼旁、芭蕉树下招徕游客们与她
期刊
1999年昆明世博会首创了在发展中国家圆满成功举办世博会的纪录,首创了在世博会后把会址、场馆和配套设施整体保留并转入企业化运作和可持续发展的纪录。昆明因世博会闯入世界的视野,世博集团因破解大型国际活动后场馆后续利用与发展的世界性难题,创造了世博模式而备受关注。九年来,世博集团站在时代的潮头高瞻远瞩,盘活世博、打造品牌、延伸产业、积极探索、积累经验,日益成为云南旅游会展产业的航母,就此记者采访了云南
期刊
近年来,“让建筑回归本质”已经成为中外建筑师的共识。在2008年9月13日第11届威尼斯双年展建筑展中,中国馆主题鲜明,定位为“普通建筑”。中国建筑师“说普通话,做普通事”,可以说是近年来最务实、最自信的一次表演。从初期匆忙应对快速城市化的浪潮,到理性思考城市化进程中的种种问题,中国建筑师走过了设计五星级宾馆都要依样画瓢的童蒙时代,显示出成熟后特有的冷静和自信。  徐锋,云南省设计院总建筑师、教授
期刊
1996年2月3日,丽江突然发生7.0级大地震,此时距世界文化遗产专家组考察日期尚不足两个月。负责震后重建规划的云南省城乡设计规划研究院,必须把保护与恢复丽江文化遗产作为一项重要任务。    保护古城元素    任洁是参与丽江震后规划的规划师之一,她说,“在当时情况的下,短时间内不可能恢复到震前水平,我们只能让专家看到我们要保护什么,让他们知道恢复重建的措施是正确的,是对保护当地建筑、环境和文化有
期刊
地处滇西的大理是一片令世人向往的土地,大理不仅有着风花雪月的自然美景,有南诏国、大理国的辉煌历史,还有散布于苍山洱海间,集白族文化与风情于一身的白族民居,它总让人们联想到高原的美丽、神奇与烂漫。      白族民居的自然与人文环境    凡到过大理的人,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苍山洱海之间耸立着的崇圣寺三塔、田园风光和绿树掩映中的白族民居。白族民居是大理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凝固的语言,它见证了白族人民艰辛和
期刊
历史悠久的傣族,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拥有丰富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傣族最盛大的节日——泼水节,傣族最负盛名的民族传统舞蹈——孔雀舞,流传最广、最有特色的象脚鼓舞,流传千年记载傣族历史“百科全书”的贝叶经……这些共同构成了傣族的民族“名片”,它们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    走进泼水节幸福水中来    泼水节又名“浴佛节”, 是傣族的新年。它是傣族最富民族特色、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一般在
期刊
历史文化名城、传统历史街区、传统古村落与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开发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合理开发民族文化资源,这是丽江古城享誉海内外的成功所在。自1986年被确立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97年被批准为世界文化遗产以来,“丽江模式”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高度赞扬。结合丽江古城保护与开发的相关情况,笔者走访了丽江古城保护问题的专家,昆明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中国传统民居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朱良文先
期刊
据云南峨山彝文古籍《洪水泛滥》记载,彝族共祖阿普笃慕生有六个儿子,后经六祖分支,逐渐形成武、乍、糯、恒、布、默六大古代彝族部落,繁衍成今天生活在滇、川、黔、桂四省区各地的彝族,而峨山塔甸彝族为武、乍的后裔。在元朝文献中首次提到塔甸:“元宪宗六年(1256年),设嶍峨千户,辖怕念、俄爽、塔甸、洒冲甸四个百户所”。  “塔甸”是彝语的音译,意为“长满松树的坝子”,位于今云南峨山县西北部的高寒山区。塔甸
期刊
“没听过纳西古乐就不算到过丽江”。“乐器老,音乐老,人员老”的纳西乐队会用活化石般的音符引领你进入古人的艺术世界,让你领略音乐的世外桃源的圣景。这与一位神秘的策动者——宣科相关,他曾不无自豪地说:“没有我宣科,就没有今天的纳西古乐”。  谈到音乐,宣科显得神采奕奕,他说:“做喜欢的东西(音乐)会让我精神百倍。”明年是宣科的八十大寿,云南省政协等相关组织将为他庆祝三天,届时宣科还会指挥乐队演奏贝多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