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千百年来,古诗对于滋养生命,陶冶灵魂,弘扬民族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古诗本身的形式体制、语言习惯与现代文有着明显区别,使学生在与之进行“对话”沟通时困难重重,教师也难以在课堂上调动学生学习古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于是,很多教师往往通过琐碎分析,机械翻译的方法,把原本散发着浓郁的古文化气息的古诗解析为一堆枯燥乏味的语言垃圾,阻碍了学生对古诗本身特殊表达方式以及对它所承载的文化,传递的美感的亲身感悟,从而与之保持一种距离感。新课标带来新理念,强调语言学习必须重视学习者自身的体验和感知。落实在古诗教学中,就要我们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引领学生穿越古诗生涩的语言外壳,令他们忘我地浸入古诗,在不断地与之交融、重合中,体验古诗所焕发的无穷魅力,接受古文化的熏陶与洗礼。
一、以唱入情,体验情感波澜
音乐是一种诉诸人听觉、启动人联想和想象的一门艺术。教学时。根据古诗所要表现的情感氛围配以相应的音乐,让学生浅唱低吟,不但可以渲染情境、创造氛围;同时,也使有形的文字插上了旋律的翅膀,默默潜入学生的内心,激发其情感的共鸣。
卢纶的《塞下曲——走进古战场》是古代一首军歌,描写了边关战士紧张艰苦的战斗生活,为国杀敌的英雄气概。教学时要激发学生报效祖国、为国立功的思想感情。有一位老师在执教该课时有这么一个教学片段:
师:现在老师将播放一段古筝,请大家随着音乐有感情地把这首诗唱出来。
(幽雅而略带哀伤的曲调在课堂里徘徊,学生反复咏唱)
师:同学们,通过吟唱,你们想象到了什么?
生1:我似乎看见.大雪纷飞的夜晚,战士们骑马追赶敌人的场面。
生2:我想当时一定很紧张,点着许多火把,人很多,马也很多。
生3:当时天是黑的,而雪是白的,肯定很美,但一定非常乱,因为敌人逃走了,许多人都在追。
本课中,教师充分利用了音乐在情感渲染上长于文字的优势,让学生随着音乐而唱,使他们更好地领会古诗所承载的思想情感。
二、以画赏境,感悟意境优美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图画具有生动、形象、直观,易于感知的特点。在一些诗歌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去挖掘、体验诗歌所蕴涵的丰富的色彩、变换的线条、巧妙的组合,以及幽远的诗意,让他们据诗作画。作画的过程也就是学生理解诗意,并发挥创造性的过程。同时。作成的画面也为学生走进凝练、简约的古诗搭起了一座美丽的引桥,它把学生带到诗人面前,进行着超越时空的对白。
在教学杜甫的《绝句》前,作为预习作业,我让学生以组为单位。互相讨论,并给诗歌配画。第二天.学生的作业就交上来了,那是一张张色彩鲜艳的“两只黄鹂鸣翠柳”。一张张引人遐想的“一行白鹭上青天”,还有那意境深远的“窗含西岭千秋雪”和“门泊东吴万里船”。上课时,我就把这些作品贴在黑板上,通过对画面正误、优劣的分析,点拨学生理解上的偏差,赏析古诗歌之韵、之美。把原本枯燥的诗歌讲解课变成了兴趣盎然的欣赏课。
以诗作画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而且也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以写拓意,丰富内蕴外延
古人“惜墨如金”,在诗歌简单的语言中往往蕴藏着丰富的内涵。借助这一特点,在指导学生品读古诗后,应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动手写一写古诗所描写的内容。写,既可以丰富学生对古诗内蕴的整体感知和对外延的挖掘。而且也是落实语文学科工具性特点的要求。
《暮江吟》通过“残阳”、“江面”、“露水”、“月亮”等几个简单的意象,勾勒出一幅意境深远的江面美景图。教学时,我让学生用现代文来表现古诗。有一位学生就据此写出一篇优美的短文:
黄昏时分,我站在江边,看见一轮红日挂在西边,把天边的云照得通红通红。一缕缕微弱的阳光透过薄薄的云层洒向江面,匀匀地铺在了上面,分外美丽。那阳光照到的江面,变成了红红的一片;那没有受到阳光青睐的另一半,却碧绿如玉,也十分美丽。不知什么时候,露珠已悄悄地爬到了草丛上,像珍珠一样闪闪发光。天色越来越暗,一轮弯弯的月亮升起来了,倒映在江面上,真是可爱极了。
在描绘诗中情景时,小作者已融入了自己个性化的理解和感悟,丰富了古诗的内涵外延,是对古诗的再创造。
四、以演启真,再现生活原象
文学是源于生活的艺术。作为古代文学中的一束奇葩,古诗很大一部分是作者心灵感受后所描绘的生活画面。通过表演,让尘封多年的生活情景再现于课堂,让学生跨越时空的间隔,走进作者真实的生活场景,倾听作者的真情表白。
在教学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时,一位老师让学生表演诗人当年回乡的情景。只见一个学生戴着头饰,念念有词地从教室后面走上来。“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边念边用喜悦的眼神观赏着周围的“风景”。这时一个“牧童”跑过来,用陌生的眼光上下打量着眼前的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嬉笑着问:“老爷爷,你来自哪里?到这儿来做什么?”“老爷爷”摸着“牧童”的头笑着不知如何回答。表演完毕,老师让学生根据演员的语言、动作、神态,说说哪些地方好,哪些地方不好。为什么?
生1:我觉得牧童表演得像。用他那会说话的眼神,把看见诗人时的陌生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生2:我想诗人在念“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时的心情应该是既兴奋又伤感的。兴奋是因为诗人回到了久别的故乡。伤感是因为此时诗人已经“鬓毛衰”了。可是表演者在念诗时,没有把这种心情流露出来。
生3:我认为当牧童“笑问客从何处来”时,诗人应该兴奋地告诉牧童,自己就是家乡人,而不会不知如何回答的。
通过表演,贺知章久别还乡的历史情景再现于课堂,学生在欣赏表演、分析表演中,深深地体会到作者当时喜悦而又惆帐的心情。
看来,古诗教学并不会因为语言的艰涩难懂而变得索然无趣。只要我们稍动脑筋,采取一些如唱、画、写、演等简单而精致的教学体验方式,就可以使庄重而神圣的古诗卸下她沉重而艰涩的外衣,呈现其内在丰厚的文化底蕴和高超的语言魅力,令学生涵泳其间,受益匪浅。
(责任编辑:粱 媛)
一、以唱入情,体验情感波澜
音乐是一种诉诸人听觉、启动人联想和想象的一门艺术。教学时。根据古诗所要表现的情感氛围配以相应的音乐,让学生浅唱低吟,不但可以渲染情境、创造氛围;同时,也使有形的文字插上了旋律的翅膀,默默潜入学生的内心,激发其情感的共鸣。
卢纶的《塞下曲——走进古战场》是古代一首军歌,描写了边关战士紧张艰苦的战斗生活,为国杀敌的英雄气概。教学时要激发学生报效祖国、为国立功的思想感情。有一位老师在执教该课时有这么一个教学片段:
师:现在老师将播放一段古筝,请大家随着音乐有感情地把这首诗唱出来。
(幽雅而略带哀伤的曲调在课堂里徘徊,学生反复咏唱)
师:同学们,通过吟唱,你们想象到了什么?
生1:我似乎看见.大雪纷飞的夜晚,战士们骑马追赶敌人的场面。
生2:我想当时一定很紧张,点着许多火把,人很多,马也很多。
生3:当时天是黑的,而雪是白的,肯定很美,但一定非常乱,因为敌人逃走了,许多人都在追。
本课中,教师充分利用了音乐在情感渲染上长于文字的优势,让学生随着音乐而唱,使他们更好地领会古诗所承载的思想情感。
二、以画赏境,感悟意境优美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图画具有生动、形象、直观,易于感知的特点。在一些诗歌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去挖掘、体验诗歌所蕴涵的丰富的色彩、变换的线条、巧妙的组合,以及幽远的诗意,让他们据诗作画。作画的过程也就是学生理解诗意,并发挥创造性的过程。同时。作成的画面也为学生走进凝练、简约的古诗搭起了一座美丽的引桥,它把学生带到诗人面前,进行着超越时空的对白。
在教学杜甫的《绝句》前,作为预习作业,我让学生以组为单位。互相讨论,并给诗歌配画。第二天.学生的作业就交上来了,那是一张张色彩鲜艳的“两只黄鹂鸣翠柳”。一张张引人遐想的“一行白鹭上青天”,还有那意境深远的“窗含西岭千秋雪”和“门泊东吴万里船”。上课时,我就把这些作品贴在黑板上,通过对画面正误、优劣的分析,点拨学生理解上的偏差,赏析古诗歌之韵、之美。把原本枯燥的诗歌讲解课变成了兴趣盎然的欣赏课。
以诗作画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而且也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以写拓意,丰富内蕴外延
古人“惜墨如金”,在诗歌简单的语言中往往蕴藏着丰富的内涵。借助这一特点,在指导学生品读古诗后,应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动手写一写古诗所描写的内容。写,既可以丰富学生对古诗内蕴的整体感知和对外延的挖掘。而且也是落实语文学科工具性特点的要求。
《暮江吟》通过“残阳”、“江面”、“露水”、“月亮”等几个简单的意象,勾勒出一幅意境深远的江面美景图。教学时,我让学生用现代文来表现古诗。有一位学生就据此写出一篇优美的短文:
黄昏时分,我站在江边,看见一轮红日挂在西边,把天边的云照得通红通红。一缕缕微弱的阳光透过薄薄的云层洒向江面,匀匀地铺在了上面,分外美丽。那阳光照到的江面,变成了红红的一片;那没有受到阳光青睐的另一半,却碧绿如玉,也十分美丽。不知什么时候,露珠已悄悄地爬到了草丛上,像珍珠一样闪闪发光。天色越来越暗,一轮弯弯的月亮升起来了,倒映在江面上,真是可爱极了。
在描绘诗中情景时,小作者已融入了自己个性化的理解和感悟,丰富了古诗的内涵外延,是对古诗的再创造。
四、以演启真,再现生活原象
文学是源于生活的艺术。作为古代文学中的一束奇葩,古诗很大一部分是作者心灵感受后所描绘的生活画面。通过表演,让尘封多年的生活情景再现于课堂,让学生跨越时空的间隔,走进作者真实的生活场景,倾听作者的真情表白。
在教学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时,一位老师让学生表演诗人当年回乡的情景。只见一个学生戴着头饰,念念有词地从教室后面走上来。“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边念边用喜悦的眼神观赏着周围的“风景”。这时一个“牧童”跑过来,用陌生的眼光上下打量着眼前的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嬉笑着问:“老爷爷,你来自哪里?到这儿来做什么?”“老爷爷”摸着“牧童”的头笑着不知如何回答。表演完毕,老师让学生根据演员的语言、动作、神态,说说哪些地方好,哪些地方不好。为什么?
生1:我觉得牧童表演得像。用他那会说话的眼神,把看见诗人时的陌生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生2:我想诗人在念“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时的心情应该是既兴奋又伤感的。兴奋是因为诗人回到了久别的故乡。伤感是因为此时诗人已经“鬓毛衰”了。可是表演者在念诗时,没有把这种心情流露出来。
生3:我认为当牧童“笑问客从何处来”时,诗人应该兴奋地告诉牧童,自己就是家乡人,而不会不知如何回答的。
通过表演,贺知章久别还乡的历史情景再现于课堂,学生在欣赏表演、分析表演中,深深地体会到作者当时喜悦而又惆帐的心情。
看来,古诗教学并不会因为语言的艰涩难懂而变得索然无趣。只要我们稍动脑筋,采取一些如唱、画、写、演等简单而精致的教学体验方式,就可以使庄重而神圣的古诗卸下她沉重而艰涩的外衣,呈现其内在丰厚的文化底蕴和高超的语言魅力,令学生涵泳其间,受益匪浅。
(责任编辑:粱 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