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期我们来探讨在微课制作中应如何完成视觉化表达,提升教学效率。视觉化表达的基本方法是把以语言文字为主的抽象化表述方式,转换为以图像、图表、动画等为主的形象化表述方式,即将教师的口语叙述及文字表达的所有元素,用更加形象化的方式呈现在学习者眼前。
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听到语言、看到文字后,要通过大脑进行想象、加工,从而理解其中的情境,并和原有的知识建立起关联——这就是“理解”。如果学习者是一名初学者,就很难通过教学性的文字“逆向”地想象出具体知识的情境,即使想象出来,也不能保证是准确的、合适的。
而如果能通过形象化材料呈现出具体情境,那么学习者就可以在教师营造出的情境中进行感知,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思维加工。
下图中的两种叙事方式,对学习者来说,学习起点不同,一个始于根据语音或文字而来的“逆向想象”,一个始于在教师所营造的“轻松感知”的教学情境。而且,这两者给学习者带来的认知负荷也是截然不同的:一个抽象,一个形象;一个认知负荷重,一个认知负荷轻。这也是大家都喜欢学习优秀微课的原因所在!
下面,我们按照知识的类别讲解叙事类知识和说理类知识的视觉化表达。
● 叙事类知识
对于任何学科和任何一个教学实施过程而言,“叙事”都是广泛存在的。它或用于描述情境,或用于承上启下,或用于阐释思路,或用于陈述问题解决方法。下面是几种典型的视觉化叙事方法。
1.数字故事型(无声)
数字故事是将“讲故事”的艺术与多种媒体结合而形成的一种讲故事方式。“数字故事”可利用PPT演示文稿来实现,它集文字、图片、声音等于一体,讲述一个小故事,说明一个道理。
有一种类型的数字故事只用图片、文字来表达,不用任何旁白讲解。这就是一种“视觉化表达方法”。例如,数字故事“高三物理—认识光”,请扫二维码观看微课:
数字故事的优势是借助多媒体技术增强其表现力和感染力,不仅能够充分传递信息,更能够打动学习者的情感。
制作数字故事所采用的技术都比较简单,制作者只需在PPT中根据故事情节,找到适当的插图,配上相应的文字即可,但在故事的创编、画面的艺术感、情绪传递的把握等方面需要深入研究,掌控到位。
2.有声故事型
除了无声版的数字故事外,教师也可以在PPT画面之外配上旁白讲解,进一步描述情境,启发思路,引导学习者理解“语义”。例如,“小熊一家和吵吵闹闹的动物”微课,就是基于绘本的一个数字故事,再加上教师的配音讲解而来。
因此,“有声故事”的微课制作是在PPT画面的基础上,运用Camtasia等录屏软件,同步录制PPT和教师的旁白配音即可,实施起来相对简单。
3.精细化动画型
数字故事基础是以“讲故事”为内容的PPT,而教师所拥有的却是大量的教学PPT。那么如何运用教学PPT制作微课呢?
其实,只要教师按照“动感”“美感”的微课制作原则(本栏目前几期内容)将教学PPT进行改造,做到以视觉元素为主,一步一动,做得精细化后,也就是“视觉化叙事”了。例如,这个小学英语How to write an English letter微课,就是基于教学PPT进行改造,再配音讲解的精细化动画型微课。
数学虽然是一门讲“逻辑”的学科,但也离不开叙事。例如,把题目中的场景用形象化的方式表示出来,或者把针对解题思路的叙述过程(思考过程),用线条、指示箭头或动画等方式勾画出来,从而使学习者更容易理解。例如,“假设法解鸡兔同笼”微课,请扫描二维码,观看微课。该微课虽是专业制作,但用PPT就可以做出大多数的效果。
4.视频素材组合型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新闻、评论、纪录片等都是以视觉化叙事方式呈现的。其基本的制作原理是根据所讲解的内容,找到相应的视频素材,并将其拼接,为观看者提供视觉通道的信息来源,而这样的方式也完全可以用于微课制作。例如,下面的“诗话地理”微课,请扫描二维码观赏。
视频素材组合型的微课制作操作并不复杂,用Camtasia等视频编辑软件就可以完成,但是需要有海量的视频素材作为支撑,对计算机的性能也有一定要求,因而更加适合由专业人员(如多媒体人员)制作。
5.图片变焦型
微课制作中,合适的视频素材很难找到,但图片却比比皆是。制作者可以运用Camtasia等视频处理软件,对静态的图片进行“变焦”操作,就可以让图片“动”起来。这样就大大降低了微课制作的难度。例如,下面的英语微课中就有一部分(从4分25秒开始)采用了图片变焦的方法进行叙事,效果非常好。
● 说理类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学习者掌握知识,还要使他们能够认同某些道理,如德育中的道德教化、语文课文和音乐中情感的理解等。
然而,要使学习者认同教师所说的“道理”,就需要建立学习者与“道理”间的关联。传播学和脑科学的专家研究结果显示:建立关联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打动情感。也就是说,一切不能打动情感的“说理”,都是“说教”。
例如,下面“节约用水”德育微课,就用数字故事的方式,试图打动学习者的情感,建立认同。
又如,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让学习者充分理解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情感,一直是教学难点,如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文字并不难懂,但其何以成为世界名篇呢?请扫描二维码观看下面“卖火柴的小女孩”微课,相信更多的人对文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情感会有所感触和理解。
以上两个微课,都是通过场景、故事、音乐三要素的互相配合与交织而完成的,其目的都是为了充分“激发情感”,促使学习者认同道理或情感。
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听到语言、看到文字后,要通过大脑进行想象、加工,从而理解其中的情境,并和原有的知识建立起关联——这就是“理解”。如果学习者是一名初学者,就很难通过教学性的文字“逆向”地想象出具体知识的情境,即使想象出来,也不能保证是准确的、合适的。
而如果能通过形象化材料呈现出具体情境,那么学习者就可以在教师营造出的情境中进行感知,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思维加工。
下图中的两种叙事方式,对学习者来说,学习起点不同,一个始于根据语音或文字而来的“逆向想象”,一个始于在教师所营造的“轻松感知”的教学情境。而且,这两者给学习者带来的认知负荷也是截然不同的:一个抽象,一个形象;一个认知负荷重,一个认知负荷轻。这也是大家都喜欢学习优秀微课的原因所在!
下面,我们按照知识的类别讲解叙事类知识和说理类知识的视觉化表达。
● 叙事类知识
对于任何学科和任何一个教学实施过程而言,“叙事”都是广泛存在的。它或用于描述情境,或用于承上启下,或用于阐释思路,或用于陈述问题解决方法。下面是几种典型的视觉化叙事方法。
1.数字故事型(无声)
数字故事是将“讲故事”的艺术与多种媒体结合而形成的一种讲故事方式。“数字故事”可利用PPT演示文稿来实现,它集文字、图片、声音等于一体,讲述一个小故事,说明一个道理。
有一种类型的数字故事只用图片、文字来表达,不用任何旁白讲解。这就是一种“视觉化表达方法”。例如,数字故事“高三物理—认识光”,请扫二维码观看微课:
数字故事的优势是借助多媒体技术增强其表现力和感染力,不仅能够充分传递信息,更能够打动学习者的情感。
制作数字故事所采用的技术都比较简单,制作者只需在PPT中根据故事情节,找到适当的插图,配上相应的文字即可,但在故事的创编、画面的艺术感、情绪传递的把握等方面需要深入研究,掌控到位。
2.有声故事型
除了无声版的数字故事外,教师也可以在PPT画面之外配上旁白讲解,进一步描述情境,启发思路,引导学习者理解“语义”。例如,“小熊一家和吵吵闹闹的动物”微课,就是基于绘本的一个数字故事,再加上教师的配音讲解而来。
因此,“有声故事”的微课制作是在PPT画面的基础上,运用Camtasia等录屏软件,同步录制PPT和教师的旁白配音即可,实施起来相对简单。
3.精细化动画型
数字故事基础是以“讲故事”为内容的PPT,而教师所拥有的却是大量的教学PPT。那么如何运用教学PPT制作微课呢?
其实,只要教师按照“动感”“美感”的微课制作原则(本栏目前几期内容)将教学PPT进行改造,做到以视觉元素为主,一步一动,做得精细化后,也就是“视觉化叙事”了。例如,这个小学英语How to write an English letter微课,就是基于教学PPT进行改造,再配音讲解的精细化动画型微课。
数学虽然是一门讲“逻辑”的学科,但也离不开叙事。例如,把题目中的场景用形象化的方式表示出来,或者把针对解题思路的叙述过程(思考过程),用线条、指示箭头或动画等方式勾画出来,从而使学习者更容易理解。例如,“假设法解鸡兔同笼”微课,请扫描二维码,观看微课。该微课虽是专业制作,但用PPT就可以做出大多数的效果。
4.视频素材组合型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新闻、评论、纪录片等都是以视觉化叙事方式呈现的。其基本的制作原理是根据所讲解的内容,找到相应的视频素材,并将其拼接,为观看者提供视觉通道的信息来源,而这样的方式也完全可以用于微课制作。例如,下面的“诗话地理”微课,请扫描二维码观赏。
视频素材组合型的微课制作操作并不复杂,用Camtasia等视频编辑软件就可以完成,但是需要有海量的视频素材作为支撑,对计算机的性能也有一定要求,因而更加适合由专业人员(如多媒体人员)制作。
5.图片变焦型
微课制作中,合适的视频素材很难找到,但图片却比比皆是。制作者可以运用Camtasia等视频处理软件,对静态的图片进行“变焦”操作,就可以让图片“动”起来。这样就大大降低了微课制作的难度。例如,下面的英语微课中就有一部分(从4分25秒开始)采用了图片变焦的方法进行叙事,效果非常好。
● 说理类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学习者掌握知识,还要使他们能够认同某些道理,如德育中的道德教化、语文课文和音乐中情感的理解等。
然而,要使学习者认同教师所说的“道理”,就需要建立学习者与“道理”间的关联。传播学和脑科学的专家研究结果显示:建立关联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打动情感。也就是说,一切不能打动情感的“说理”,都是“说教”。
例如,下面“节约用水”德育微课,就用数字故事的方式,试图打动学习者的情感,建立认同。
又如,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让学习者充分理解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情感,一直是教学难点,如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文字并不难懂,但其何以成为世界名篇呢?请扫描二维码观看下面“卖火柴的小女孩”微课,相信更多的人对文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情感会有所感触和理解。
以上两个微课,都是通过场景、故事、音乐三要素的互相配合与交织而完成的,其目的都是为了充分“激发情感”,促使学习者认同道理或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