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生态观作为研究视角,运用实地调研的方法对泉州市国有林场发展问题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目前国有林场发展面临商品林经营质量和效益不高、专业技术力量有待逐步加强、现行管理体制缺乏发展活力、构建和谐经营环境难度加大、林业发展科技含量仍需提高等问题;通过转变观念、加强资源培育、强化措施落实、加强队伍建设、构建文化载体、加大投资力度与坚持机制创新来进一步促进泉州市国有林场的继续发展。
[关键词]国有林场 生态观 区域性
中图分类号:S7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2-0187-01
一、国有林场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泉州市国有林场共有12处,均属公益型事业单位,由于创立背景原因,经营规模普遍偏小,大多分布于各县(市、区)水系源头、江河两侧、高山远山以及沿海等生态重要或脆弱区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形成了目前的省、地、县三级管理格局,在良种壮苗、荒山造林、森林游憩、基础设施、林业科技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但在新形势下,在生态优先原则下,国有林场不论在营林质量,还是在管理体制,或是在技术力量投入上还存在较大不足。
(一)商品林经营质量和效益不高
国有林场商品林面积为21.97万亩,占经营总面积的45.51%,但大部分为Ⅲ类和Ⅳ类地(占70.26%),立地条件差,生产力不高,总蓄积量136.29万m3,平均亩蓄积仅为6.2 m3。近5年来,年木材生产量平均为3.41万m3,销售收入维持在3000万元左右,而生产成本、营林投资和人员经费等则高达5000万元以上,森林经营整体质量和效益偏低,光靠木材产销收入难以维持林场正常经营运转。
(二)专业技术力量有待逐步加强
全市国有林场实际聘用人数为457人,其中管理岗位42人,占9.2%;专业技术岗位87人,占19.04%;工勤技能岗位328人,占71.76%。其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占13.35%,中高级技术职称以上的占14.88%,林场学历和职称结构不合理,本科学历和中级职称以上林业技术人员明显偏少,专业技术力量整体不强,林业科研技术力量相对薄弱。
(三)现行管理体制缺乏发展活力
国有林场既要承担生态建设任务,又要发展自身经济,维持日常经营运转,森林资源相对匮乏、经济基础条件差的林场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不足。近年来,国有林场所承担的建设项目日益增多,林场干部职工工作任务也越来越繁重,但同企业相比,国有林场现行管理体制缺乏灵活有效的绩效考核和奖励机制,调动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难度较大,缺乏发展活力。
(四)构建和谐经营环境难度加大
国有林场林木被盗伐,林地被占用等现象依然存在,个别地方群众甚至公然哄抢林地,阻挠林场正常营林及木材采伐作业,严重影响了国有林场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和林区的安定稳定。自实行林权制度改革以来,国有林场尚有14.44万亩林地尚未换发林权证,其中丰田林场12.17万亩林地全部未换新证,因旧的林权证已停止使用,若不及时给予解决,林场日常经营运转将面临巨大压力。
二、国有林场发展路径优化选择分析
(一)转变观念,积极探索现代林业经营模式
目前,国内外国有林经营的主要模式包括分类经营、近自然经营和森林生态系统经营3个主要模式(王迎,2013)。泉州市国有林场应该结合自身的资源情况、基础设施条件及技术力量,大胆创新,积极探索现代林业经营模式。具体措施上,可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国有林场开展近自然森林经营试点工作,依据各个林场具体森林经营条件不同,初步设计出桉树纯林改造、不同乡土阔叶树种混交套种、福建柏混交成熟林、异龄林改造、杉木(马尾松、湿地松)套种乡土阔叶树种等几种近自然森林经营模式,为探索现代森林经营模式起了个良好的开端。
(二)加强资源培育,不断提高森林资源经营效益
在商品林资源培育上,要以经济效益为主要导向,通过培育树干通直、材质优良、价值较高的大口径用材树种,提高商品林集约经营水平,从而增加林场经济收入总量(王杰,2014)。在生态公益林经营管理上,国有林场要充分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以生态服务功能为出发点,根据所处生态区位不同,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山区林场可通过针叶纯林、低产林改造、森林抚育间伐等营林措施,优化区域林分结构,提高森林资源质量,保障生态功能持续稳定发挥(牛伟志,2012);沿海防护林场通过实施海岸基干林带合拢补齐、老林带更新改造、纵深防护林封育等工程,进一步完善防护林体系建设,提高森林防风固沙功能。同时,要建立健全生态价值评价指标体系,量化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等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直观评价森林资源经营效果(王自力,2008),并为进一步制定营林措施提供数据参考。
(三)强化措施落实,大力推进森林资源基地建设
要充分发挥自然条件优势,依靠科技进步,大力推进新一轮基地建设,夯实国有林场森林资源基础。建设以杉木、桉树、相思树及红锥等为主的具有国有林场特色的优质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以杉木、相思树、桉树等为主的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种苗和造林技术成熟的闽楠、樟树、红豆杉、秃杉、福建柏等珍贵树种用材林培育基地;培育经济价值高、市场表现好以杉木、桉树、秃杉、福建柏为主导的大径材用材林基地;建设适合闽南沿海和山區生长的毛竹丰产林基地,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绿竹、麻竹等中小径丛生竹丰产基地;依托林苗一体化项目,发展木兰科、樟科、棕榈科植物,以及桂花、火力楠、鹅掌楸、天竺桂等为代表的优良乡土树种苗木培育基地;建设以集约经营和提高林地生产力为手段和培育优质高效木材为重点的国家木材战略储备生产基地。
(四)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国有林场林业科技含量
重视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建立长效机制,打造与国有林场发展相适应的专业人才队伍,提升国有林场经营管理、林业技术和林业科研技术力量,为生态林业建设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制订人才总体规划,通过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等多种方式选聘优秀人才,重点关注选聘对象的价值取向和责任意识。建立员工培训机制,加强后备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全体员工的知识、技能持续更新。建立各级管理人员和关键岗位员工定期轮岗制度,明确轮岗范围、轮岗周期、轮岗方式等,形成相关岗位员工的有序持续流动,全面提升员工素质。重视国有林场林业科技研究和推广应用,充分发挥林业科持的支撑和带动作用,提高国有林场林业发展水平。通过制度和机制创新,整合科技力量,以“一项目一文章”为载体,充分调动林业技术人员科研积极性,并出台相应政策措施,鼓励科技人员深入林业生产第一线,进行科研实验和技术指导,对林业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做出突出贡献的技术人员给予适当奖励。加强同林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沟通与协调,通过建立科技示范点和技术咨询服务等形式,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森林资源经营效益和林场经济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 马龙波.开发建设项目占用林地价值损失计量与恢复效益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
[2] 国家林业局.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J].林业资源管理,2014,(1):1-2.
[3] 王迎.我国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经营与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
[4] 王杰.东北内蒙古国有森林资源分类经营组织绩效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4.
[5] 牛伟志.国有林场改革若干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2.
[6] 王自力.新时期国有林场改革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
作者简介
尤芬蕾(1980.3),女,福建泉州,农业推广硕士学位研究生、工程师 ,主要研究方向:森林培育、森林资源管理、森林旅游;
[关键词]国有林场 生态观 区域性
中图分类号:S7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2-0187-01
一、国有林场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泉州市国有林场共有12处,均属公益型事业单位,由于创立背景原因,经营规模普遍偏小,大多分布于各县(市、区)水系源头、江河两侧、高山远山以及沿海等生态重要或脆弱区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形成了目前的省、地、县三级管理格局,在良种壮苗、荒山造林、森林游憩、基础设施、林业科技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但在新形势下,在生态优先原则下,国有林场不论在营林质量,还是在管理体制,或是在技术力量投入上还存在较大不足。
(一)商品林经营质量和效益不高
国有林场商品林面积为21.97万亩,占经营总面积的45.51%,但大部分为Ⅲ类和Ⅳ类地(占70.26%),立地条件差,生产力不高,总蓄积量136.29万m3,平均亩蓄积仅为6.2 m3。近5年来,年木材生产量平均为3.41万m3,销售收入维持在3000万元左右,而生产成本、营林投资和人员经费等则高达5000万元以上,森林经营整体质量和效益偏低,光靠木材产销收入难以维持林场正常经营运转。
(二)专业技术力量有待逐步加强
全市国有林场实际聘用人数为457人,其中管理岗位42人,占9.2%;专业技术岗位87人,占19.04%;工勤技能岗位328人,占71.76%。其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占13.35%,中高级技术职称以上的占14.88%,林场学历和职称结构不合理,本科学历和中级职称以上林业技术人员明显偏少,专业技术力量整体不强,林业科研技术力量相对薄弱。
(三)现行管理体制缺乏发展活力
国有林场既要承担生态建设任务,又要发展自身经济,维持日常经营运转,森林资源相对匮乏、经济基础条件差的林场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不足。近年来,国有林场所承担的建设项目日益增多,林场干部职工工作任务也越来越繁重,但同企业相比,国有林场现行管理体制缺乏灵活有效的绩效考核和奖励机制,调动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难度较大,缺乏发展活力。
(四)构建和谐经营环境难度加大
国有林场林木被盗伐,林地被占用等现象依然存在,个别地方群众甚至公然哄抢林地,阻挠林场正常营林及木材采伐作业,严重影响了国有林场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和林区的安定稳定。自实行林权制度改革以来,国有林场尚有14.44万亩林地尚未换发林权证,其中丰田林场12.17万亩林地全部未换新证,因旧的林权证已停止使用,若不及时给予解决,林场日常经营运转将面临巨大压力。
二、国有林场发展路径优化选择分析
(一)转变观念,积极探索现代林业经营模式
目前,国内外国有林经营的主要模式包括分类经营、近自然经营和森林生态系统经营3个主要模式(王迎,2013)。泉州市国有林场应该结合自身的资源情况、基础设施条件及技术力量,大胆创新,积极探索现代林业经营模式。具体措施上,可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国有林场开展近自然森林经营试点工作,依据各个林场具体森林经营条件不同,初步设计出桉树纯林改造、不同乡土阔叶树种混交套种、福建柏混交成熟林、异龄林改造、杉木(马尾松、湿地松)套种乡土阔叶树种等几种近自然森林经营模式,为探索现代森林经营模式起了个良好的开端。
(二)加强资源培育,不断提高森林资源经营效益
在商品林资源培育上,要以经济效益为主要导向,通过培育树干通直、材质优良、价值较高的大口径用材树种,提高商品林集约经营水平,从而增加林场经济收入总量(王杰,2014)。在生态公益林经营管理上,国有林场要充分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以生态服务功能为出发点,根据所处生态区位不同,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山区林场可通过针叶纯林、低产林改造、森林抚育间伐等营林措施,优化区域林分结构,提高森林资源质量,保障生态功能持续稳定发挥(牛伟志,2012);沿海防护林场通过实施海岸基干林带合拢补齐、老林带更新改造、纵深防护林封育等工程,进一步完善防护林体系建设,提高森林防风固沙功能。同时,要建立健全生态价值评价指标体系,量化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等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直观评价森林资源经营效果(王自力,2008),并为进一步制定营林措施提供数据参考。
(三)强化措施落实,大力推进森林资源基地建设
要充分发挥自然条件优势,依靠科技进步,大力推进新一轮基地建设,夯实国有林场森林资源基础。建设以杉木、桉树、相思树及红锥等为主的具有国有林场特色的优质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以杉木、相思树、桉树等为主的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种苗和造林技术成熟的闽楠、樟树、红豆杉、秃杉、福建柏等珍贵树种用材林培育基地;培育经济价值高、市场表现好以杉木、桉树、秃杉、福建柏为主导的大径材用材林基地;建设适合闽南沿海和山區生长的毛竹丰产林基地,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绿竹、麻竹等中小径丛生竹丰产基地;依托林苗一体化项目,发展木兰科、樟科、棕榈科植物,以及桂花、火力楠、鹅掌楸、天竺桂等为代表的优良乡土树种苗木培育基地;建设以集约经营和提高林地生产力为手段和培育优质高效木材为重点的国家木材战略储备生产基地。
(四)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国有林场林业科技含量
重视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建立长效机制,打造与国有林场发展相适应的专业人才队伍,提升国有林场经营管理、林业技术和林业科研技术力量,为生态林业建设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制订人才总体规划,通过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等多种方式选聘优秀人才,重点关注选聘对象的价值取向和责任意识。建立员工培训机制,加强后备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全体员工的知识、技能持续更新。建立各级管理人员和关键岗位员工定期轮岗制度,明确轮岗范围、轮岗周期、轮岗方式等,形成相关岗位员工的有序持续流动,全面提升员工素质。重视国有林场林业科技研究和推广应用,充分发挥林业科持的支撑和带动作用,提高国有林场林业发展水平。通过制度和机制创新,整合科技力量,以“一项目一文章”为载体,充分调动林业技术人员科研积极性,并出台相应政策措施,鼓励科技人员深入林业生产第一线,进行科研实验和技术指导,对林业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做出突出贡献的技术人员给予适当奖励。加强同林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沟通与协调,通过建立科技示范点和技术咨询服务等形式,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森林资源经营效益和林场经济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 马龙波.开发建设项目占用林地价值损失计量与恢复效益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
[2] 国家林业局.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J].林业资源管理,2014,(1):1-2.
[3] 王迎.我国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经营与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
[4] 王杰.东北内蒙古国有森林资源分类经营组织绩效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4.
[5] 牛伟志.国有林场改革若干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2.
[6] 王自力.新时期国有林场改革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
作者简介
尤芬蕾(1980.3),女,福建泉州,农业推广硕士学位研究生、工程师 ,主要研究方向:森林培育、森林资源管理、森林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