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理解能力的培养

来源 :学周刊·学术研究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zbycp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教学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教师越来越注意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考虑怎样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即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要教导学生学会如何思维,如何提高创造力。理解能力是其他各种能力的基础,也是学好物理的关键,是学生学习物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是物理教学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理解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一是在基础知识的教学中培养理解能力,另一个是在具体的应用中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首先,在基础知识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一、基本概念
  
  俗话说“先入为主”,学生只有对最基本的概念正确理解,才会上升到准确应用的高度。因此,在教学中应特别重视基本概念的讲述,针对不同的概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在讲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定义时,可采用“逐字讲述法”。先定义“直线运动”,再定义“加速”。再定义“匀”。同样匀速、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也可采用这种方法,使学生不但理解了匀加速直线运动,而且还能自觉的进行对比,准确理解概念。还可采用类比的讲授方法。例如:电场中,电势是最难讲授和理解的概念,如果把电势同电场强度进行类比分析,学生就会对电势的定义以及定义式中各量的意义达到准确的理解。有些概念的讲授可利用“逐层推导法”,例如对于匀速圆周运动这个概念,就可通过一定不是直线运动,是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但一定不是匀变速运动;是非匀变速运动。这三层关系的推导论证中,清晰无误的阐明匀速圆周运动的概念,使学生能从本质上真正理解匀速圆周运动。
  总之,基本概念的讲述一定要做到“稳、准、狠”,不要怕浪费时间,更不能轻视,为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打下好的基础。
  
  二、基本规律
  
  物理是研究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理论科学,所以物理知识中充满了规律,掌握了这些规律就如同有了一件得心应手的工具。但如果只是强调死记硬背这些规律。往往会事倍功半。例如:对于电场力做正功,电势能减少;电场力做负功,电势能增加。如果把它做为定律直接讲给学生,并要求记忆,当时学生可以做到记忆并应用。但当课程进行到电磁场的时候,学生就可能想不起来了。因此,对这一规律可采用类比法,将电场同重力场相类比。由于学生对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是烂熟于心的,这样学生对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的关系就可准确无误的理解并灵活应用了。
  在基础知识的理解中,独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固然重要,但这些基础知识之间的联系同样不容忽视,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及时总结、归纳,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一是采用归纳法,例如:力学部分,第一章的力,第二章的运动,第三章的牛顿运动定律,这三者的关系是力学的根本。运动是现象,力的分析是实质,牛顿运动定律是连接二者的纽带,这是第一层的关系。第二层关系是学习了动量定理、动能定理之后,三者的关系就又上升到了能量分析这一高度。这样总结和归纳会为学生理解力学的基础知识和运用这些基本规律解题打下良好基础。
  其次,在如何应用基础知识解题时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在基础知识的实际应用中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给学生以适当的指导。使学生能有效掌握规律,更好地应用规律。在面对一道题进行题意分析时,学生往往重视题中的已知量是什么,是多少。然后去套用公式,而不是将注意力放在审题上。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有意识的指导学生仔细、认真地分析题意,针对题中关键词语的理解采用逐词逐句分析法。例如:“刚好能通过最高点”的含义是到最高点。“刚刚离开滑轮”中“刚刚”的意思是铁链末端与滑轮顶端平齐等等。在刚接触此类问题时应以教师启发讲解为主,然后逐渐引导学生自己分析。还可采用逐图分析,这是解物理题常用的方法,也是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例如:受力图示,速度、位移图示等,在运动学中经常使用图来分析问题。非常直观。通过教学逐渐可以达到,学生自己很容易就从图中直接找到各已知量的关系,促使学生从中发掘隐含条件,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题意。
  诸如此类的例子很多,教学中多引导学生分析题意,养成好的解题习惯,对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是非常有利的,
  综上所述,教师如果在教学中从以上两方面着手,多注意去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长此以往,就会将学生引向正确的思维之路,学会如何思维,提高创造力,使学生的能力大大提高。
其他文献
知识经济需要的人才必须具有科学的价值观念、全新的知识能力和思维方式及健康的心理素质、科学的生活态度及文明的行为方式。学校培养的目标,应该是使受教育者的德、智、体、美、劳、心诸方面全面和谐发展。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的《学会生存》一书中写道:“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他们成为一个完善的人,这就是对教育基本目的的一个广义的界说。”作为担负直接培养教育对象
期刊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意味深长地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研究和探索的过程正是科学探究课的精髓所在。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充实快乐的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呢?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如何上好探究课呢?根据多年的科学课教学,我认为
期刊
打开英语课本,无论是句型、对话,还是阅读材料,含有思想教育的内容随处可见,涉及到很多方面。如:热爱祖国、拾金不昧、助人为乐、文明礼貌等等,为教师开展好这方面的工作提供了很多很好的思想教育基本素材。因此。教师要备好思想教育课,不可轻描淡写或一带而过。在学会基础知识的同时。还应不失时机地恰当结合一些转变学生思想的相关内容进行思想教育,指导鞭策学生健康地成长。    一、文明礼貌教育    我国历史悠久
期刊
摘要:当前,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日益提高,高职学生的英语应用与交际能力低下是个突出的问题,因为一些高职毕业生的英语口语交际和书面翻译能力不能胜任涉外工作岗位的需要。因此,一段时期以来,“费时低效”和“哑巴英语”也是高职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究竟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合乎高职英语教学呢?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的经验,对高职公共英语课堂会话教学提出自己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高职英语 公共英语 课堂会话
期刊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课堂教学中,这个源头活水是什么?我认为它就是和谐,是教育环境的和谐,是师生关系的和谐,是生生关系的和谐,和谐作为一种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中华文化的和谐可以归纳为“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在和谐中尊重个性的发展。发扬民族精神,构建和谐课堂,这也正是课程改革的要求。    一、在和谐中感知民族精神    和谐社会的特征就是六个
期刊
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十七大”精神,践行科学发展观,让科学发展观进学校、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是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要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是非常必要的。  我们围绕着“科学发展观为什么要进课堂”、“哪些内容进课堂”、“怎么进课堂”等主要问题进行了思考和教学实践,通过一个阶段的培训和自学,对科学发展观有了更深的理解,对把科学
期刊
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更新,在生物教学中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已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以下浅谈几点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做法。    一、创设情境,激活思维    创设情境是激活学生思维的好方法。所谓创设情境,就是教师利用生物标本、模型、实物、录像等一切条件,或利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某些生物学现象,为学生创造一种“有所感”的情境。  例如,在讲“细
期刊
初二是物理学科学习的起始点,也是一个关键点,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要从心理上加以重视。在素质教育的大潮中,教师作为实施者,应该积极探索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社会的需要。激励是指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通过激励使人在某种内部或外部刺激的影响下,始终维持在一个兴奋的积极状态之中。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动机是在需要刺激下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力。动机作为心理倾向具有引起或发动活动的功能;也具有维持活动达到
期刊
作为一名中学政治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如何发挥政治教师的自身优势,提高工作效率,减少盲目性?笔者运用辨证的观点去解决学生思想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一、运用量变与质变关系原理,教育学生正确处理好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关系    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笔者发现了一个普遍现象:许多学生很有抱负,希望一鸣惊人,却忽略了积少才能成多的道理,而不愿去做埋头耕耘的工作
期刊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思想活动总是交织着相关的情感,情感是人行为的内部动因之一。新课程标准非常重视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尤其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素来与死记硬背相连,与枯燥乏味挂勾,虽然近年来教材做了很大的改革,但多数学生还是不太愿意接纳它,因此,作为一名思想品德课教师,设法把学生的情感因素激发出来就显得尤为重要。  情感对认知产生巨大的影响,是调节和控制认知活动的一种内在因素。对学生来说,情感伴随着学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