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智力障碍儿童社会适应困难,容易产生自卑、孤独,且易怒,会出现攻击行为,这些常见的情绪与行为问题严重制约了智力障碍儿童社交能力发展。因此,运用戏剧治疗逐步改善智力障碍儿童的晶体智力,提升其社交能力尤为重要。本研究在厘清戏剧治疗的起源及发展、概念界定、运用技术的基础上,针对戏剧治疗在智力障碍儿童社交能力提升方面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戏剧治疗 智力障碍儿童 社交能力
一、戏剧治疗及其实践
(一)戏剧治疗的起源及发展
戏剧治疗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萨满教的宗教仪式之中,它是20世纪50年代在欧美国家发展起来的一种表达性艺术治疗的新模式。现代戏剧治疗的诞生得益于Evrei-nov、Iljine和Moreno 三人对戏剧在心理治疗中的创造性应用。同时,戏剧治疗的发展还汲取了 Freud的精神分析理论、Mead的符号互动理论以及Stanislavsky、Brecht和Artaud 的表演理论中有益的成分。英国人Peter Slade在20世纪30年代将戏剧用于对儿童学习不良的干预之中。
作为一种艺术治疗模式,戏剧治疗有自己的适用群体。传统上,戏剧治疗主要应用在特殊教育学校、精神病医院等领域。在特殊教育学校中,戏剧治疗主要用于对聋哑儿童、情绪障碍儿童、智力障碍儿童、发展迟缓儿童等心理问题的干预。
(二)戏剧治疗的概念界定
英国戏剧治疗协会认为戏剧治疗是用来帮助人们了解社会交往,减缓心理问题、精神疾病或其他身心障碍的方法,它可以促进个人或团体以口语与身体沟通的创造性架构来了解自身,并作象征性表达。美国戏剧治疗协会把戏剧治疗定义为:有意地使用戏剧或剧场历程来达到症状减轻、情绪及身体整合以及个人成长的治疗方法。Renee Emunah将戏剧治疗定义为“戏剧治疗即有意地、系统化地利用演戏的历程,促成心理成长及改变。其目的源于心理治疗,工具则源自剧场。Christine认为,戏剧治疗是一种用间接、投射的方式协助儿童重整内在世界与外在现实世界间的冲突与困惑的方法。林怡璇认为,戏剧治疗更像是一场“浓缩的生命故事”,來访者通过表演,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
本研究认为戏剧治疗是以艺术创想的方式进行心理暗示治疗的一种现实方法,将戏剧形式和治疗形式相结合,在戏剧表演的过程中进行的一种健康治疗方式。
(三)戏剧治疗运用的技术
目前,戏剧治疗中比较成熟的技术主要有七大类,分别是戏剧性投射技术、角色技术、游戏扮演技术、戏剧性肢体表现技术、心理剧技术、隐喻技术和仪式技术,其中运用最广泛的是戏剧性投射技术和角色技术。
戏剧化投射是指来访者将不同层次的自我及经验投射到戏剧的内容和演出当中,借此将内在的冲突转变为外在可见的影像。与传统咨询技术不同,戏剧治疗中的投射不是来访者保护自己的心理防御机制,而是帮助来访者尽可能真实地表达自我的手段。正是透过此项技术,来访者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外部的戏剧表演联系起来,提供一个与自我对话的空间,探索自己可能存在的问题。
角色理论认为每个个体都有一种虚拟的自我认同,这种认同可以通过角色表演表现出来。角色技术可以通过角色取代 (role taking)重塑自我。角色取代一般包括角色准备(enrolment)、角色活动(role active)、角色离开(de-role)和角色融合(assimilation)四个阶段。
二、戏剧治疗提升智力障碍儿童社交能力的应用
(一)智力障碍儿童的社会适应特点分析
研究发现,在人际关系上,一方面在众人面前易感到不安,易产生退缩、提心吊胆、不敢讲话等现象,另一方面,乐于与同伴交往,特别是同一类的伙伴,但与智力正常学生交往时,会感到自己与众不同,从而导致孤独感;当发生不如意的事情时,常常责备自己,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此外,时常感到担心,没有自信心;由于在家受到家长的过分保护和照料,通常表现为缺乏独立性;情绪易波动,会有冲动行为等。智力障碍儿童社会适应困难,容易产生自卑、孤独,且易怒,会出现攻击行为,这些常见的情绪与行为问题严重制约了智力障碍儿童社交能力发展。因此,运用戏剧治疗逐步改善智力障碍儿童的晶体智力,提升其社交能力尤为重要。
(二)戏剧治疗在智力障碍儿童社交能力提高方面的应用
于桂翠在其研究中发现团体戏剧治疗辅导在改善儿童问题行为方面有一定的效果,其中问题行为的立即性辅导效果体现在“交往不良”、“社交退缩”、“多动”三个因子上。
首先,戏剧治疗中被多次提及的核心概念是自发性,戏剧本身的特性和张力使儿童能够在未经指导的情况下,自发地利用戏剧作为自我治疗的工具,演练现实生活事件,经验角色要求,寻找身份认同。其次,戏剧治疗的“生态效应”使得戏剧治疗比其他方法更具有疗效的“可移植性”。通过提供色彩丰富的舞台布景和品种多样的道具吸引智力障碍儿童的兴趣,再通过玩偶等进行人际交往的象征性表达,再到社交场景的模仿再现和扮演游戏,更贴近儿童真实的生活实况。群体戏剧治疗可以有效帮助智力障碍儿童通过戏剧进行情绪识别、动作模仿等能力的提升,并移植到现实社交中,具有较好的生态效度和现实后效。
戏剧治疗是“情景+治疗”的一种动作引导较多,语言使用较少的体验,戏剧治疗通过表演戏剧来带动参与其中的团体进行更多的心理互动,有助于人们的心理成长。对于智力障碍儿童来说,戏剧治疗并不强求语言的使用,在戏剧治疗阶段,表演过程中的身体接触有利于智力障碍儿童的放松,使其学会互动,关注社会交往。
【参考文献】
【1】[]Landy R J.戏剧治疗:概念、理论与实务[M].吴芝仪,洪光远,李百麟,译.台北:心理出版社,2001:78-120.)。
【2】李晓辉,张大均.戏剧治疗的回顾与展望[J].医学哲学,2012(6A):49-76.
【3】蕾妮·伊姆娜.从换幕到真实 [M].陈凌轩,译.台湾:张老师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6:43.
【4】汤盛钦主编.特殊教育概论.上海市: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196.
作者简介:杨琳(1994-),女,汉族,籍贯:云南楚雄,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特殊儿童课程与教学
【关键词】:戏剧治疗 智力障碍儿童 社交能力
一、戏剧治疗及其实践
(一)戏剧治疗的起源及发展
戏剧治疗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萨满教的宗教仪式之中,它是20世纪50年代在欧美国家发展起来的一种表达性艺术治疗的新模式。现代戏剧治疗的诞生得益于Evrei-nov、Iljine和Moreno 三人对戏剧在心理治疗中的创造性应用。同时,戏剧治疗的发展还汲取了 Freud的精神分析理论、Mead的符号互动理论以及Stanislavsky、Brecht和Artaud 的表演理论中有益的成分。英国人Peter Slade在20世纪30年代将戏剧用于对儿童学习不良的干预之中。
作为一种艺术治疗模式,戏剧治疗有自己的适用群体。传统上,戏剧治疗主要应用在特殊教育学校、精神病医院等领域。在特殊教育学校中,戏剧治疗主要用于对聋哑儿童、情绪障碍儿童、智力障碍儿童、发展迟缓儿童等心理问题的干预。
(二)戏剧治疗的概念界定
英国戏剧治疗协会认为戏剧治疗是用来帮助人们了解社会交往,减缓心理问题、精神疾病或其他身心障碍的方法,它可以促进个人或团体以口语与身体沟通的创造性架构来了解自身,并作象征性表达。美国戏剧治疗协会把戏剧治疗定义为:有意地使用戏剧或剧场历程来达到症状减轻、情绪及身体整合以及个人成长的治疗方法。Renee Emunah将戏剧治疗定义为“戏剧治疗即有意地、系统化地利用演戏的历程,促成心理成长及改变。其目的源于心理治疗,工具则源自剧场。Christine认为,戏剧治疗是一种用间接、投射的方式协助儿童重整内在世界与外在现实世界间的冲突与困惑的方法。林怡璇认为,戏剧治疗更像是一场“浓缩的生命故事”,來访者通过表演,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
本研究认为戏剧治疗是以艺术创想的方式进行心理暗示治疗的一种现实方法,将戏剧形式和治疗形式相结合,在戏剧表演的过程中进行的一种健康治疗方式。
(三)戏剧治疗运用的技术
目前,戏剧治疗中比较成熟的技术主要有七大类,分别是戏剧性投射技术、角色技术、游戏扮演技术、戏剧性肢体表现技术、心理剧技术、隐喻技术和仪式技术,其中运用最广泛的是戏剧性投射技术和角色技术。
戏剧化投射是指来访者将不同层次的自我及经验投射到戏剧的内容和演出当中,借此将内在的冲突转变为外在可见的影像。与传统咨询技术不同,戏剧治疗中的投射不是来访者保护自己的心理防御机制,而是帮助来访者尽可能真实地表达自我的手段。正是透过此项技术,来访者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外部的戏剧表演联系起来,提供一个与自我对话的空间,探索自己可能存在的问题。
角色理论认为每个个体都有一种虚拟的自我认同,这种认同可以通过角色表演表现出来。角色技术可以通过角色取代 (role taking)重塑自我。角色取代一般包括角色准备(enrolment)、角色活动(role active)、角色离开(de-role)和角色融合(assimilation)四个阶段。
二、戏剧治疗提升智力障碍儿童社交能力的应用
(一)智力障碍儿童的社会适应特点分析
研究发现,在人际关系上,一方面在众人面前易感到不安,易产生退缩、提心吊胆、不敢讲话等现象,另一方面,乐于与同伴交往,特别是同一类的伙伴,但与智力正常学生交往时,会感到自己与众不同,从而导致孤独感;当发生不如意的事情时,常常责备自己,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此外,时常感到担心,没有自信心;由于在家受到家长的过分保护和照料,通常表现为缺乏独立性;情绪易波动,会有冲动行为等。智力障碍儿童社会适应困难,容易产生自卑、孤独,且易怒,会出现攻击行为,这些常见的情绪与行为问题严重制约了智力障碍儿童社交能力发展。因此,运用戏剧治疗逐步改善智力障碍儿童的晶体智力,提升其社交能力尤为重要。
(二)戏剧治疗在智力障碍儿童社交能力提高方面的应用
于桂翠在其研究中发现团体戏剧治疗辅导在改善儿童问题行为方面有一定的效果,其中问题行为的立即性辅导效果体现在“交往不良”、“社交退缩”、“多动”三个因子上。
首先,戏剧治疗中被多次提及的核心概念是自发性,戏剧本身的特性和张力使儿童能够在未经指导的情况下,自发地利用戏剧作为自我治疗的工具,演练现实生活事件,经验角色要求,寻找身份认同。其次,戏剧治疗的“生态效应”使得戏剧治疗比其他方法更具有疗效的“可移植性”。通过提供色彩丰富的舞台布景和品种多样的道具吸引智力障碍儿童的兴趣,再通过玩偶等进行人际交往的象征性表达,再到社交场景的模仿再现和扮演游戏,更贴近儿童真实的生活实况。群体戏剧治疗可以有效帮助智力障碍儿童通过戏剧进行情绪识别、动作模仿等能力的提升,并移植到现实社交中,具有较好的生态效度和现实后效。
戏剧治疗是“情景+治疗”的一种动作引导较多,语言使用较少的体验,戏剧治疗通过表演戏剧来带动参与其中的团体进行更多的心理互动,有助于人们的心理成长。对于智力障碍儿童来说,戏剧治疗并不强求语言的使用,在戏剧治疗阶段,表演过程中的身体接触有利于智力障碍儿童的放松,使其学会互动,关注社会交往。
【参考文献】
【1】[]Landy R J.戏剧治疗:概念、理论与实务[M].吴芝仪,洪光远,李百麟,译.台北:心理出版社,2001:78-120.)。
【2】李晓辉,张大均.戏剧治疗的回顾与展望[J].医学哲学,2012(6A):49-76.
【3】蕾妮·伊姆娜.从换幕到真实 [M].陈凌轩,译.台湾:张老师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6:43.
【4】汤盛钦主编.特殊教育概论.上海市: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196.
作者简介:杨琳(1994-),女,汉族,籍贯:云南楚雄,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特殊儿童课程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