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特点
“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为军械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新开设的一门基础性课程,其有别于其他院校的同名课程,主要体现在课程内容设置的不同。为了提高我校学员的信息化素质与能力,本课程在内容编排上以信息技术的管理为主线,共分为信息的基本概念、信息的获取技术、信息的传输与交换技术、信息的存储技术、信息的处理技术以及信息安全技术等相关内容。
从内容编排上可以看出,该课程内容涉及的知识面较广,难易程度分布不均,既包含了当前最新的信息技术手段,又涵盖了复杂的技术原理与基本算法。因此,如何让学员在有限的时间内消化吸收内容的精髓,让他们能从繁重的知识体系中梳理出一条简单明了的主线,便成为了教员的主要授课宗旨。因此,采用一套合理的教学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二、信息化案例教学在课程中应用的可行性
1.信息化案例教学
近年来,案例教学在实际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通过简单生动的案例,往往可以起到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实例化的作用,对于学员理解并掌握所学知识发挥了较大的辅助作用。但是传统的案例教学往往以纯文本的形式展现在学员面前,教员与学员之间的交互经常停留在了简单的书面或口头上的问答形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员学习的能动性,但是缺乏灵活性以及生动有趣的“色彩元素”,因此这就要借鉴信息化所带来的丰硕成果,将信息化与案例教学有机结合,通过对课程内容的深入分析,以适当、丰富的教学案例为内容支撑,以信息化技术为技术支撑,开发出图、文、声并茂的信息化案例。
2.可行性分析
案例教学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有它自己的特点与局限性。对于本教研室主讲的“信息技术基础”课程而言,其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概述、信息获取与处理、信息管理与信息安全等知识点。经过对课程内容的深入设计与分析,总结出本课程具有以下三个特点:课程内容中包含非良构问题,即指含有多种解决方案、多种解决途径的问题;课程内容中包含某些典型事例类的学习内容;课程内容中包含策略类的学习内容,这些内容抽象而难以言表,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往往不能直接通过传授而让学生直接掌握这些内容,需要在长期的训练中逐步掌握与内化。基于这些特点使得在“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中开展案例信息化教学成为可能。
三、信息化案例的研制举例
1.案例一
以“信息获取技术”这一章为例,阐述信息化案例教学法在本章中的应用。从内容设置上可以看到这一章难度较低,但是知识面较宽,更为重要的是课程内容中包含某些典型事例类的学习内容,如果只是通过语言或简单的文字向学员解释“声纳”的工作原理或者“红外成像仪”的技术特点等,会使学员既感枯燥又觉得抽象,如何让学员能充分理解这些技术的基本原理与实际应用,让他们带着兴趣来学习,此时就可以应用信息化案例教学法展开教学。具体案例的研制过程如下:
(1)研制计划。1)研制目的。通过对信息获取案例的学习和讨论,以基于信息化教学案例的案例教学形式实现以下教学目标: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通过案例的学习,探索分析信息获取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对人类各方面的影响;使学生对信息获取技术的理解更加生动、直观;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学会通过信息获取技术的发展分析信息化对军队建设的贡献,加深学员对信息化的理解。2)研制的内容。该案例以信息获取技术的发展历程为教学内容,因为面对的是军校学员,因此主要采用军事上的典型案例来组织内容。以信息获取技术使用的媒介不同,从光电获取技术到复杂的雷达、卫星获取技术,从利用无线电波的地面获取技术到利用机械波的海中声纳获取技术等。还介绍了现代战争所采用的信息获取技术的更新换代,由此引发学员对信息技术在军队、作战领域的应用产生深入的思考。3)教学对象。教学对象为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将其作为引入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导入。4)采用的呈现方式。本案例的呈现以图片剪辑、视频加相应的文字、语音配合的方式为主。
(2)撰写文案。以下为文字案例的大纲(具体文案内容略):光电信息获取技术;雷达技术;声波信息获取技术;地面传感器技术;卫星定位技术。
2.案例二
以“信息处理技术”这一章为例,该章内容难度较高,有一些较为难懂的概念,比如“模式识别”、“数据挖掘”等,此时如果用简单明了的案例向学员进行解释,肯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解释“模式识别”时,不用专业的术语去下定义,而是采用医学上癌细胞识别的方式进行解释,通过这个案例采用一些模式识别的算法,如贝叶斯决策理论、近邻法等,具体案例研制过程为:
(1)研制计划。1)研制目的。通过对信息处理案例的学习和讨论,以基于信息化教学案例的案例教学形式实现以下教学目标: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通过案例的学习,探索分析信息处理技术的原理与作用;使学生对信息处理技术的理解更加生动、直观。2)研制的内容。该案例以信息处理技术的典型案例为教学内容,使用人们日常生活中较为关注的案例事件作为授课内容,分别采用“基于最小风险的贝叶斯决策理论”与“基于最小错误率的贝叶斯决策理论”验证“癌细胞”的诊断过程,让学员能够体会到现代医学与信息技术的密切相关性。3)教学对象。教学对象为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将其作为引入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导入。4)采用的呈现方式。本案例的呈现以图片剪辑、视频加相应的文字、语音配合的方式为主。
(2)撰寫文案。以下为文字案例的大纲(具体文案内容略):基于最小风险的贝叶斯决策理论;基于最小错误率的贝叶斯决策理论;脸部识别案例;印刷体汉字识别案例。
四、教学效果
由于将信息化案例教学法贯穿课程始终,使得大部分学员都能以极高的热情投入到课程学习中,其不仅很好地完成了既定的学习任务,而且部分学员将课程知识延伸到了对军队信息化的思考中,进一步加深了对军队信息化改革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他们的信息素养与信息能力。当课程接近尾声时,学员有组织地进行了一次题为“信息技术在军事上的应用”的演讲,从选题到具体的演讲过程,学员都发表了自己对问题的见解,同时也很好地将所学知识融入其中,实现了课程制订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刘世清,朱莎莎.信息化教学案例的研制原则与方法[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9).
[2]李志东,梁陶.信息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1,(11).
[3]王宏伟,全吉成,刘宇,等.关于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几点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2,(32).
(责任编辑:王意琴)
“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为军械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新开设的一门基础性课程,其有别于其他院校的同名课程,主要体现在课程内容设置的不同。为了提高我校学员的信息化素质与能力,本课程在内容编排上以信息技术的管理为主线,共分为信息的基本概念、信息的获取技术、信息的传输与交换技术、信息的存储技术、信息的处理技术以及信息安全技术等相关内容。
从内容编排上可以看出,该课程内容涉及的知识面较广,难易程度分布不均,既包含了当前最新的信息技术手段,又涵盖了复杂的技术原理与基本算法。因此,如何让学员在有限的时间内消化吸收内容的精髓,让他们能从繁重的知识体系中梳理出一条简单明了的主线,便成为了教员的主要授课宗旨。因此,采用一套合理的教学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二、信息化案例教学在课程中应用的可行性
1.信息化案例教学
近年来,案例教学在实际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通过简单生动的案例,往往可以起到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实例化的作用,对于学员理解并掌握所学知识发挥了较大的辅助作用。但是传统的案例教学往往以纯文本的形式展现在学员面前,教员与学员之间的交互经常停留在了简单的书面或口头上的问答形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员学习的能动性,但是缺乏灵活性以及生动有趣的“色彩元素”,因此这就要借鉴信息化所带来的丰硕成果,将信息化与案例教学有机结合,通过对课程内容的深入分析,以适当、丰富的教学案例为内容支撑,以信息化技术为技术支撑,开发出图、文、声并茂的信息化案例。
2.可行性分析
案例教学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有它自己的特点与局限性。对于本教研室主讲的“信息技术基础”课程而言,其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概述、信息获取与处理、信息管理与信息安全等知识点。经过对课程内容的深入设计与分析,总结出本课程具有以下三个特点:课程内容中包含非良构问题,即指含有多种解决方案、多种解决途径的问题;课程内容中包含某些典型事例类的学习内容;课程内容中包含策略类的学习内容,这些内容抽象而难以言表,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往往不能直接通过传授而让学生直接掌握这些内容,需要在长期的训练中逐步掌握与内化。基于这些特点使得在“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中开展案例信息化教学成为可能。
三、信息化案例的研制举例
1.案例一
以“信息获取技术”这一章为例,阐述信息化案例教学法在本章中的应用。从内容设置上可以看到这一章难度较低,但是知识面较宽,更为重要的是课程内容中包含某些典型事例类的学习内容,如果只是通过语言或简单的文字向学员解释“声纳”的工作原理或者“红外成像仪”的技术特点等,会使学员既感枯燥又觉得抽象,如何让学员能充分理解这些技术的基本原理与实际应用,让他们带着兴趣来学习,此时就可以应用信息化案例教学法展开教学。具体案例的研制过程如下:
(1)研制计划。1)研制目的。通过对信息获取案例的学习和讨论,以基于信息化教学案例的案例教学形式实现以下教学目标: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通过案例的学习,探索分析信息获取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对人类各方面的影响;使学生对信息获取技术的理解更加生动、直观;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学会通过信息获取技术的发展分析信息化对军队建设的贡献,加深学员对信息化的理解。2)研制的内容。该案例以信息获取技术的发展历程为教学内容,因为面对的是军校学员,因此主要采用军事上的典型案例来组织内容。以信息获取技术使用的媒介不同,从光电获取技术到复杂的雷达、卫星获取技术,从利用无线电波的地面获取技术到利用机械波的海中声纳获取技术等。还介绍了现代战争所采用的信息获取技术的更新换代,由此引发学员对信息技术在军队、作战领域的应用产生深入的思考。3)教学对象。教学对象为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将其作为引入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导入。4)采用的呈现方式。本案例的呈现以图片剪辑、视频加相应的文字、语音配合的方式为主。
(2)撰写文案。以下为文字案例的大纲(具体文案内容略):光电信息获取技术;雷达技术;声波信息获取技术;地面传感器技术;卫星定位技术。
2.案例二
以“信息处理技术”这一章为例,该章内容难度较高,有一些较为难懂的概念,比如“模式识别”、“数据挖掘”等,此时如果用简单明了的案例向学员进行解释,肯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解释“模式识别”时,不用专业的术语去下定义,而是采用医学上癌细胞识别的方式进行解释,通过这个案例采用一些模式识别的算法,如贝叶斯决策理论、近邻法等,具体案例研制过程为:
(1)研制计划。1)研制目的。通过对信息处理案例的学习和讨论,以基于信息化教学案例的案例教学形式实现以下教学目标: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通过案例的学习,探索分析信息处理技术的原理与作用;使学生对信息处理技术的理解更加生动、直观。2)研制的内容。该案例以信息处理技术的典型案例为教学内容,使用人们日常生活中较为关注的案例事件作为授课内容,分别采用“基于最小风险的贝叶斯决策理论”与“基于最小错误率的贝叶斯决策理论”验证“癌细胞”的诊断过程,让学员能够体会到现代医学与信息技术的密切相关性。3)教学对象。教学对象为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将其作为引入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导入。4)采用的呈现方式。本案例的呈现以图片剪辑、视频加相应的文字、语音配合的方式为主。
(2)撰寫文案。以下为文字案例的大纲(具体文案内容略):基于最小风险的贝叶斯决策理论;基于最小错误率的贝叶斯决策理论;脸部识别案例;印刷体汉字识别案例。
四、教学效果
由于将信息化案例教学法贯穿课程始终,使得大部分学员都能以极高的热情投入到课程学习中,其不仅很好地完成了既定的学习任务,而且部分学员将课程知识延伸到了对军队信息化的思考中,进一步加深了对军队信息化改革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他们的信息素养与信息能力。当课程接近尾声时,学员有组织地进行了一次题为“信息技术在军事上的应用”的演讲,从选题到具体的演讲过程,学员都发表了自己对问题的见解,同时也很好地将所学知识融入其中,实现了课程制订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刘世清,朱莎莎.信息化教学案例的研制原则与方法[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9).
[2]李志东,梁陶.信息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1,(11).
[3]王宏伟,全吉成,刘宇,等.关于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几点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2,(32).
(责任编辑:王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