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上生枝

来源 :收藏与投资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ams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在开展“板桥书画艺术赏析校本化实践研究”这一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一个原则,就是“节上生枝”,这就要求深入美术学科教学的课堂。节上生枝是我们多年以来在美术教学研究中得出的结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节上生枝之一,围绕美术主线
  “节”就是关节,围绕主要关节,就是围绕课题。赏析课不能离开教学研究的课题,否则,再精彩的环节也要毫不犹豫地删除。课堂上的分分秒秒都不能浪費,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要精心设计,一定要围绕教学重点,紧扣课题,仔细审核,不可节外生枝,一定要在节上生枝。例如,新课导入方式有很多,可以运用图片、视频、动画、童谣、音乐戏曲、舞蹈等,但不论哪种方式,都要遵循一个原则,就是不能离开课题,不能将美术课上成政治课、音乐课、语文课……美术课就是美术课,不能花里胡哨的,不能离开“美术”这个主线、主关节。
  举个例子,人们常说隶书太张扬、楷书又太拘谨,而郑板桥将八分隶书与行楷相参,间以兰竹叶,成为非隶非楷、非古非今的独特艺术。在赏析郑板桥书法艺术“板桥体”六分半书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其书法作品的意境,我们的授课老师运用艺术欣赏中的“通感”方法,引入了太极拳招式口诀:“一个西瓜圆又圆(双手在胸前做太极抱球动作),劈它一刀成两半(一只手作扶西瓜状,另一只手作刀状慢慢地向下劈)。你一半来(双手左捋)他一半(右捋),给你你不要(双掌略蓄劲向左前推),给他他不收(双掌略蓄劲向右前推),那就不给(双掌微快回收)。”老师边念叨边演示,然后让孩子们在课上跟着做一遍,不仅可以活动身体,还通过流畅的肢体语言表达了对书法,尤其是隶书的理解。
  这个环节形象生动地道出了太极拳的招式要点,是理想的健身与普及套路。其中,“心静体松”“圆活连贯”“节节贯穿”“势势相连”“运动如抽丝,迈步似猫行”,虚实相生,变化灵活。太极功法要领与书法艺术的创作要领有着极其相似之处:书法中有行气,习书者要平心静气、气息调和;太极功法有气沉丹田,中国文化中的“气”,包括大气、气质、正气,都是养成的,正所谓“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板桥体”独特的气质之美被称为“乱石铺街”,以“兰竹”入书,个性十足,堪称“不可无一,不可有二”,歪歪斜斜而又错落有致,实属妙哉。“板桥体”曾是2009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试上海卷的作文题目,从考生们的优秀答卷中可以看出,“板桥体”在今天更需要发扬光大、继承创新,仿“板桥体”不是目的,学习“板桥体”的勇敢创新精神才是真正的目的。因此,将太极游戏引入书法课堂,也是一种创新。其中,分寸的把握尤其重要,增之一分则长,减之一分则短,课堂上的分分秒秒都要精心设计,要用得恰如其分、恰到好处。
  当然,“板桥书画艺术赏析”课堂的导入方式也是多样的,除了引用太极游戏,也可以听赏板桥道情、吟诵板桥诗词,还可以引入相关视频。方法多种多样,具体运用要结合教学内容来安排。
  二、节上生枝之二,细节不可忽略
  细节处理的好坏往往决定全局。例如,节左挑尖,放大竹节处,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到,板桥画竹,有些画作中的竹子行笔至竹节处,微微向右顿笔,再略提笔转锋至左侧,提笔,向左上方轻轻地挑出一个小小的尖,再续写上一节。此处,“节左挑尖”这一细微的笔锋使转,形象地表现竹节的关键之处,需要作者全神贯注、全力以赴,不能有丝毫懈怠。
  画竹尤如作书,正所谓书画同源,以书入画,意在于此。黑板上的板书也是,由点起笔、行笔、收笔顿笔,或收笔渐提渐收。起笔、行笔、收笔,三个过程,三个动作,一个都不能马虎。作画写字如此,赏析作品也是如此,一定要关注作品中细节的处理。离开对细节的赏析,便不能领略作品的精髓。因此,将细节适度放大,作深入的研究,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在赏析板桥兰花作品时,兰花画法中“一笔长,一笔短,三笔交凤眼”中的“凤眼”,也是一个重要细节。只有分步解析,才能让学生真正领略其中奥妙。如果只是浮光掠影、草草收场,就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关于细节的处理,还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有的老师刚开始讲课,往往会因为紧张,语速很快,有时学生会听不清楚、来不及反应。那么,如何才能放慢语速呢?可以在讲第一句话之前,气沉丹田,深呼吸,喉部放松,打开口腔,吐字发音要讲究,按字头、字腹、字尾的音节顺序发音吐字。例如“还”字:h-u-an,字头是h,字腹是u-a,字尾是an,像京剧里的花旦,发音吐字要字正腔圆。虽然这是一些很小的细节,但是“三字一话”的基本功与我们的美术课堂教学有关,处理不好,会影响学生的听课效果。
  此外,还要注意背景音乐的运用。播放背景音乐本来是为了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如果由于声音太大,干扰课堂,则适得其反,还不如不用。这有点像广场舞,本来是娱乐健身活动,结果由于音量太大形成噪音,引发邻里纠纷,甚至大打出手、伤人害命,节外生枝。还有一些商场饭店、宴会酒席等,为了促销揽客,高音造势,震耳欲聋,令人不堪其扰、不胜其烦,影响食欲,违背了初衷。
  三、节上生枝之三,生发引领探究
  自主探究,格物致知。引导学生细致地观察十分重要,观察力的培养与专注力的培养是一致的,二者同步发展。
  课前,教师要备课、思考,巧妙运用各种手段。
  课上,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进而学会自主探究,深入课题中的某个细节展开讨论。例如学习板桥竹叶的画法,先让学生写生,观察竹叶的特点,然后看画作,逐一讲解“个”“介”“人”的基本字法,再讲解叠加组合方法—“品”字法的运用。还可以充分运用网络资源,搜索写意竹画教学视频,也可以课前录制短视频,择优选用,为教学服务。若有基本功扎实的,当堂示范,当然更好。   例如,板桥画的竹子在风雨晴雪等不同气候条件下的表现手法不同。教师可以介绍板桥画竹观察“纸窗竹影”的细节以及“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的感悟;还可以溯本求源,介绍古代名家画竹的典故,如郑板桥“胸中之竹,眼中之竹,手中之竹,胸有成竹”的由来以及苏轼的“朱竹”等,犹如打开了一扇窗户,窗外风光无限,只是课上时间有限,在中华文明悠久的美術历史长河中,还有很多画竹高手有待学生自主探究。
  课后,实地考察调研,网络搜索,走访专家,刨根究底。课题探究犹如竹节的生长,盘根错节,追根溯源,格物致知,笃行致远。“板桥书画艺术赏析校本化实践研究”课题的研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将此作为一个长期的项目,在此课题的基础上,还会开展更多相关的活动。
  四、节上生枝之四,传承开拓创新
  在赏析板桥书画艺术作品的基础上,生发新枝。开启版画教学、写生教学,开展丙烯墙画创作等活动,扩大教科研成果。课前课后,校内校外,结合美术社团活动,师生共同发力,发挥美育教化宣传功能,开拓创新,让美育走出校园、走上街头,营造文明的生活环境,提升城市文化建设水平。正如板桥诗云:“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来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在美术教育的发展进程中,永远是长江后浪推前浪、江山代有人才出。青蓝工程,生生不息,代代传承。
  毛泽东有一句评语:“郑板桥的每一个字,都有分量,掉在地上能砸出铿锵的声音!”
  徐悲鸿曾在郑燮的《兰竹》上题云:“板桥先生为中国近三百年最卓绝的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奇,书画尤奇。观其诗文及书画,不但想见高致,而其寓仁悲于奇妙,尤为古今天才之难得者。”
  从上面的话里可以看到,毛泽东、徐悲鸿看重郑板桥,并不是因为“怪”。“扬州八怪”的“怪”是当时所谓的正统画派对扬州画派的贬损,是对艺术创新的不认同。也正因为如此,扬州画派独树一帜,形成改革创新的画坛新风。在我看来,板桥先生的艺术作品不是“怪”,其实是“新”,突破传统桎梏,领异标新,在清朝科举取士要求“馆阁体”“乌、方、光,大小一律”的严苛书风下,仍然有“乱石铺街”之美的“板桥体”形成。他们不是被当时画坛上所谓正统画派恶评的不入流的“丑八怪”(“丑八怪”这个词,让人联想到的就是“下三滥”“丧门星”“河东狮”“冷板凳”“马后炮”“拦路虎”“闭门羹”等贬义俗语),他们是英才画家、有识之士,今天我们应该为他们更名:不是“八怪”,而是亲民爱民、存善心、成正果的“八仙”,是“画仙”,是“扬州画仙”,是载入美术史册的扬州画派。他们勇敢地推行了一股艺术新风,一扫当时画坛师古泥古萎靡之风,被时人谑为“八怪”。他们与泥古之风抗争、越咒越仙、越挫越勇的结果是,近现代名画家吴昌硕、任伯年、王雪涛、齐白石、徐悲鸿、黄宾虹、潘天寿等,都受扬州画派的影响而独辟蹊径,自立门户。板桥为世人称道的,正是他表现出来的独特艺术风格,一种敢于表现自我、表现生活的创新精神,更重要的是,褒扬了板桥以民为本、济世救民的人格魅力。这种执著、大胆的创新精神正是我们今天应该继承发扬的优良品质。
  郑板桥为官时,曾刻下“恨不能填满了普天饥债”一印,七品小官,一世清明。为了让学生领悟板桥以民为本的亲民思想,我们的青年指导教师从他的印章入手,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创新教法,将难以下刀的石料改换成吹塑纸。赏析板桥印章的同时,让学生摹写印文,镂刻吹塑纸,再油印印文,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五、结语
  总之,抓住美术课题研究的核心,不离美术主线,节上生枝,精心设计,细心观察,耐心引领,全心探究,执着创新,让教科研成果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是课题研究的重要任务。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合理设置“板桥书画艺术赏析校本化实践研究”课题的教学内容,引领学生自主探究、学会学习、继承创新、开拓未来。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通过笔者亲身参与东莞可园古建筑保养维护工程的经历,根据可园古建筑日常巡查和修缮情况,结合可园古建筑木结构特点,对其发生的生物病害进行剖析探讨。笔者认为木材昆虫和木材微生物是危害可园古建筑木结构的主要生物因子,可园古建筑木构件在生物因子作用下主要成分被分解为简单化合物,木质强度降低甚至丧失,导致古建筑木结构受到破坏。同时笔者从实践出发,采取物理和化学手段对其进行消杀与预防,效果比较理想,总
期刊
摘要:博物馆的主要作用就是收集和保护珍贵的历史文化遗迹,因此,博物馆具有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发扬中华传统精神的神圣使命。博物馆中的藏品最能反映文明的进化发展历程,反映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对中国文化的薪火相传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博物馆在保护和维护历史珍贵文物的同时,还要注意对自身功能的开发,不断拓宽文物搜集的渠道。目前,我国博物馆经过长时间的发展,规模已经非常庞大,且基础设施配置完善,在建筑、
期刊
摘要:艺术是相通的,无论是建筑、雕塑还是绘画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文物也是这样,不同的器物可以折射出不同的历史时期以及不同民族的发展历史、宗教信仰、民俗风情、经济状态、生产生活方式和审美取向等。本文从一件北周时期的绿釉扁壶上的乐舞图案出发,探寻丝绸之路上的乐舞文化之美。  关键词:北周绿釉扁壶;胡腾舞;胡旋舞;乐舞文化  在古丝绸之路东段北道上的重镇——宁夏固原的西北农耕博物馆里陈列着一件北周时期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传统文化及传统艺术越来越受到重视,金银器作为最受人们欢迎的器物种类,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辽代金银器作为中国古代金银器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有其突出的特点,并以其精美的纹饰著称于世。深入挖掘辽代金银器的特征、装饰手法、制作工艺以及纹饰题材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有利于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辽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等内容。  关键词:辽代金银
期刊
青釉是中国最古老的单色釉之一,包含很多颜色,有月白、天青、粉青、梅子青、豆青、豆绿、翠青等,古人习惯将青、绿、蓝这三种颜色统称为“青色”。民国许之衡先生所著《饮流斋说瓷》有载:“古瓷尚青,凡绿也、蓝也,皆以青括之。”民国刘子芬先生所著《竹园陶说》也有载:“青色一种,常与蓝色相混。雨过天晴,钧窑、元窑之青,皆近蓝色。”“惟千峰翠色、梅子青、豆青,乃为纯青耳。天色本蓝,有时为青。”青釉瓷器色若碧玉,与
期刊
摘要:位于福建省北部的建窑建盏,在宋代进入鼎盛时期,受到了海外各个国家地区的欢迎。近年来,当地政府高度重视对建窑建盏的传承,主要采用了发掘和保护措施。本文着重于研究建盏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建盏艺术;传承;发展  建盏在宋代文化载体中占有特殊的地位,特别是“曜变天目”“油滴建盏”都是珍品,在日本被看作国宝,享有盛誉。但是,由于南宋国势的衰落,“斗茶”的风尚逐渐减弱。此外,建安地区废弃了许多
期刊
摘要:画家常常陷于理想与现实矛盾的尴尬处境,我认为画家卖画是通过脑力劳动换取生活资料,合情合理,与雅俗无关,没必要扭捏作态。画家的格局决定其如何把控绘画与生活的关系,画画不能只是为了谋取利润,也要在自己热爱的领域中不断求索,可用过程中所结成的智慧结晶换取相应的报酬,但不能为了报酬而忘记艰苦求道的初衷。  关键词:中国画;字画交易;文人画家;职业画家  在对中国画艺术感兴趣的人群中,依然有一批人保留
期刊
摘要:中医药文化是我国优秀文化的代表,凝结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蕴含丰富的人文科学和哲学思想,彰显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作为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学院,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中进行中医药文化的教育,对于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以及增强民族自信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非遗保护;中医药文化;教育实践;传统文化  一、中医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中医药是由我国汉族和
期刊
摘要: 《金刚经》和金刚经变的含义及内容不是完全相匹配的,金刚经变是以《金刚经》为理论基础产生的,但是没有完全表达出《金刚经》的义理。唐代敦煌壁画中的金刚经变大致可分为:经变的矩形画面中整体绘制的法会图以及法会图占据整个矩形变相图的中央部分(在其两边和下部绘有《金刚经》部分内容)的其他变相图这两种类型。笔者对其中非常值得探究的主体人物主尊形象与菩萨形象作了简要分析,发现外来吐蕃文化与敦煌本土汉文化
期刊
摘要:灰塑俗称“灰批”“泥塑”,是闽南传统建筑上利用灰泥進行装饰的一种表现形式,属于传统雕塑艺术的一种。文章从灰塑的制作步骤、造型表现形式、常见的装饰位置和题材、实用价值、审美价值和精神指向价值几个方面进行简要的介绍和研究。  关键词:闽南传统建筑;灰塑;装饰艺术  据记载,灰塑在唐代已经出现,在宋代得到普遍应用,明清时期,宗祠、寺庙和规模较大的民居住宅建筑盛行用灰塑进行装饰。灰塑以灰泥、纸筋、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