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毋庸置疑,作文是语文的半壁江山,是一个人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接触到的多是内容空洞、言语乏味、千人一面的文章,看到的是一张张面对文题抓耳挠腮苦不堪言的脸。怎样才能让作文课上得有效,学生乐于写作和表达?以下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点做法和体会。
关键词:语文 作文教学 有效性
【分类号】G633.34
一、多管齐下,激发兴趣。
写作是学生主动探索、思考的智力活动。苏霍姆林斯基说,凡是需要智力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将人的情感融入到学习、工作中去,自觉地体验它、研究它;兴趣能够激发强烈的好奇心,好奇心又促使一个人积极主动地关注目标,自觉地去探索思考,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因此,在作文教学中,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兴趣,把学生培养成热爱语文、热爱写作的人,学生才会善于表达,乐于写作。
1.与学生交朋友
学生的心理状态是不稳定的,他们对某个学科的兴趣往往随着对这个学科教师的情感变化而变动,喜欢这位老师,就对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感兴趣,反之亦然。因此,融入学生当中去,倾听他们的心声,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与他们交朋友,他们才会“亲其师”“乐其学”,也“乐意写”。在教学中,我既看重课堂这一师生交流的重要舞台,也注重课下的谈心,还充分利用周记——这一无声的园地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与碰撞。多样的沟通拉进了学生与老师的距离,为激发学生的兴趣热了身。
2.把自己“摆”进去
写作固然是学生独立完成的个体行为,但在实际指导中,教师若能改变“高高在上”“事不关己”的态度,把自己也当做写作的一员,在学生动笔前或写成后,展示自己的“下水作”,或给学生以参考,或与学生比高低,互相激励,必然会激发起学生写作的更大兴趣。反之,倘若不设身处地地“体验”,而一味地指手划脚,就难免有隔靴搔痒之感。在作文教学中,我就常常写下水文,与学生来个PK。虽然有时写得也不尽如人意,但学生感觉老师永远与他们在一起,“同甘共苦”,他们对老师的敬爱又增了几分,写作的积极性也就不知不觉提高了。
3.想学生之所想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让学生能“够得着”“吐得出”,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选题不能以难倒学生为目标,而是了解学生的生活和思想,让他们有话可说,而不是望题兴叹。
我一般在学期初就做好调查,让每个学生出5个左右的题目,然后民主讨论,最后确定本学期写作的题目。每个学期写作的题目虽然只有10篇左右,但是,在题目的拟定、讨论、定题过程中,学生全程参与,感受到了写作的自由与自主,有了主人翁的意识和责任感,对写作的畏惧少了,写作的空间大了,一学期下来,学生普遍感觉写起作文来越来越畅快了。
二、加强阅读,厚实储备。
学生的写作兴趣被激发起来,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出的第一步”。教学中,我们常有这样的体验:学生想写但不知写什么,喜欢写但又写不好。文章常常写得大而空,乏味无趣。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学生没东西好写或写不好,与他缺乏生活的积累——尤其是“课外阅读”(间接生活)有很大关系。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要想解决“写什么”的问题,除了丰富学生的生活外,还要努力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厚实学生的知识储备,让学生养精蓄锐,厚积薄发。
1.把教材教厚
语文教材选文精美,很有典范性,但仅仅学好课本是远远不够的。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材特点与学生实际,大胆地增补材料,把教材教厚,让学生在有限的45分钟内摄取更多的信息,积累更多的语言材料。比如在《散步》一文教学时,补充阅读“亲情是宝”类的文章;学习《济南的冬天》,不妨把《济南的秋天》拿来比照一下;学习《赫耳墨斯与雕像者》,就精选《伊索寓言》的其它篇目来读……学生通过一篇课文的学习,欣赏到了同类题材或风格的各式美文,在对比中视野开阔了,能力提高了,语言也不知不觉地丰富了,写起文章来也就不那么生硬了。
2.增设阅读课
中小学生由于学习科目较多,负担较重,课下往往很难保证阅读的时间与阅读量,对自觉性不强的同学来说更是如此。因此,教学中就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在正常的教学时间内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阅读的时间与机会,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广阔世界,开设阅读课就是一个不错的尝试。
我的做法是每周开设一节阅读课。阅读的材料很灵活:或从最新的报刊杂志上选取,如《读者》《青年文摘》《小小说选刊》等,以及从网络上引进时代活水,选读时文精品;或配合教材,选读一些相关题材或风格的文章,开展“主题性阅读”;或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文章或作品,进行讨论评析等等。实践证明,学生很喜欢上阅读课,因为这种课把他们从单调的教材学习中解放了出来,让他们呼吸到了新鲜的空气,补充了更丰富的营养,感受到了语文的魅力。
3.制订阅读措施
学“厚”课文及专设阅读课,这仅仅是校内的一些学习活动。要想真正抓好阅读,还需把学生在校外的学习时间利用起来。因此我制定了阅读的要求与措施。①每天课外阅读半小时,阅读量不少于1000字,并请家长签字督促。②养成阅读时动笔的习惯,每次阅读做好读书笔记,或摘录文中要点,或摘录精美片段,每周至少检查两次。③以读促写,以写促读。每周必须写一篇课外练笔,或写读后感,或续写扩写,或模仿借鉴,内容不拘,形式不限,但要与阅读结合起来,反映自己的阅读水平。教师每周检查一次,并安排时间组织读书笔记的交流和互查,使学生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三、提供舞台,释放精彩。
兴趣是写作的动力,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有了兴趣的推动,学生就会自觉投身于此,不亦乐乎,而比较丰厚的阅读又使学生有了底气,有了一展身手的资本与自信。这个时候,如果教师能给学生搭建宽广的舞台提供展示的机会,让学生尽情释放,就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享受写作的快乐。
1. 小舞台娇俏可爱
具体做法是以小组为单位办手抄报。让学生四人一组合作把自己每月写的好
作文进行精美的设计排版,形成漂亮的小报,在班级学习专栏中定期展示、评比、交流、分享。因为每个同学都有“大作”刊登,所以人人有成就感。
还组织学生写班级周记,或故事连载,或独立成篇,文风迥异,自成一体。学生即便是率性发挥,或搞怪,或抒情,或议论,也可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风景这边独好!
2. 大舞台展个性风采
试想一下,如果学生看到自己的文字变成了铅字,那将给他(她)多大的鼓舞!近年来,先后有多位同学的文章在国家级、省级杂志上发表。在市、县、校区的各类作文比赛中也获不俗的成绩,在我校出版的《青青校园》一书中,我班学生也有30多篇佳作入选,獨特的视野、巧妙的构思、流畅的语言展现出同学们的个性风采。
结语
新课改实施过程中,在强调语文教学要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讲求高效课堂的今天,作文教学无疑更应该改变以往尴尬的处境,还其应有的地位,给其足够的投入与规划。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更应以足够的耐心与真诚“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惟其如此,方能打破作文教学多年来“少慢差”的枷锁,开辟作文有效教学的新天地。
今后,我还将继续在“兴趣”与“阅读”上下工夫,同时加强对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观察和体验社会生活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我相信,只要多花心思,多想办法,多摸索实践,作文教学定会“百花齐放春满园”!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有效教学”研究的价值》,江西教育,2007.
2.徐春菊.《浅谈多媒体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应用》,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
3.崔萍.《中学语文个性化作文教学研究》,山东师范大学,2008.
4.周旭晔.《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问题及改善策略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08.
作者简介:
王林,女,汉族,198l年10月生,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人,本科学历,中教二级职称,从事中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如何激发中小学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关键词:语文 作文教学 有效性
【分类号】G633.34
一、多管齐下,激发兴趣。
写作是学生主动探索、思考的智力活动。苏霍姆林斯基说,凡是需要智力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将人的情感融入到学习、工作中去,自觉地体验它、研究它;兴趣能够激发强烈的好奇心,好奇心又促使一个人积极主动地关注目标,自觉地去探索思考,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因此,在作文教学中,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兴趣,把学生培养成热爱语文、热爱写作的人,学生才会善于表达,乐于写作。
1.与学生交朋友
学生的心理状态是不稳定的,他们对某个学科的兴趣往往随着对这个学科教师的情感变化而变动,喜欢这位老师,就对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感兴趣,反之亦然。因此,融入学生当中去,倾听他们的心声,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与他们交朋友,他们才会“亲其师”“乐其学”,也“乐意写”。在教学中,我既看重课堂这一师生交流的重要舞台,也注重课下的谈心,还充分利用周记——这一无声的园地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与碰撞。多样的沟通拉进了学生与老师的距离,为激发学生的兴趣热了身。
2.把自己“摆”进去
写作固然是学生独立完成的个体行为,但在实际指导中,教师若能改变“高高在上”“事不关己”的态度,把自己也当做写作的一员,在学生动笔前或写成后,展示自己的“下水作”,或给学生以参考,或与学生比高低,互相激励,必然会激发起学生写作的更大兴趣。反之,倘若不设身处地地“体验”,而一味地指手划脚,就难免有隔靴搔痒之感。在作文教学中,我就常常写下水文,与学生来个PK。虽然有时写得也不尽如人意,但学生感觉老师永远与他们在一起,“同甘共苦”,他们对老师的敬爱又增了几分,写作的积极性也就不知不觉提高了。
3.想学生之所想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让学生能“够得着”“吐得出”,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选题不能以难倒学生为目标,而是了解学生的生活和思想,让他们有话可说,而不是望题兴叹。
我一般在学期初就做好调查,让每个学生出5个左右的题目,然后民主讨论,最后确定本学期写作的题目。每个学期写作的题目虽然只有10篇左右,但是,在题目的拟定、讨论、定题过程中,学生全程参与,感受到了写作的自由与自主,有了主人翁的意识和责任感,对写作的畏惧少了,写作的空间大了,一学期下来,学生普遍感觉写起作文来越来越畅快了。
二、加强阅读,厚实储备。
学生的写作兴趣被激发起来,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出的第一步”。教学中,我们常有这样的体验:学生想写但不知写什么,喜欢写但又写不好。文章常常写得大而空,乏味无趣。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学生没东西好写或写不好,与他缺乏生活的积累——尤其是“课外阅读”(间接生活)有很大关系。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要想解决“写什么”的问题,除了丰富学生的生活外,还要努力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厚实学生的知识储备,让学生养精蓄锐,厚积薄发。
1.把教材教厚
语文教材选文精美,很有典范性,但仅仅学好课本是远远不够的。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材特点与学生实际,大胆地增补材料,把教材教厚,让学生在有限的45分钟内摄取更多的信息,积累更多的语言材料。比如在《散步》一文教学时,补充阅读“亲情是宝”类的文章;学习《济南的冬天》,不妨把《济南的秋天》拿来比照一下;学习《赫耳墨斯与雕像者》,就精选《伊索寓言》的其它篇目来读……学生通过一篇课文的学习,欣赏到了同类题材或风格的各式美文,在对比中视野开阔了,能力提高了,语言也不知不觉地丰富了,写起文章来也就不那么生硬了。
2.增设阅读课
中小学生由于学习科目较多,负担较重,课下往往很难保证阅读的时间与阅读量,对自觉性不强的同学来说更是如此。因此,教学中就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在正常的教学时间内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阅读的时间与机会,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广阔世界,开设阅读课就是一个不错的尝试。
我的做法是每周开设一节阅读课。阅读的材料很灵活:或从最新的报刊杂志上选取,如《读者》《青年文摘》《小小说选刊》等,以及从网络上引进时代活水,选读时文精品;或配合教材,选读一些相关题材或风格的文章,开展“主题性阅读”;或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文章或作品,进行讨论评析等等。实践证明,学生很喜欢上阅读课,因为这种课把他们从单调的教材学习中解放了出来,让他们呼吸到了新鲜的空气,补充了更丰富的营养,感受到了语文的魅力。
3.制订阅读措施
学“厚”课文及专设阅读课,这仅仅是校内的一些学习活动。要想真正抓好阅读,还需把学生在校外的学习时间利用起来。因此我制定了阅读的要求与措施。①每天课外阅读半小时,阅读量不少于1000字,并请家长签字督促。②养成阅读时动笔的习惯,每次阅读做好读书笔记,或摘录文中要点,或摘录精美片段,每周至少检查两次。③以读促写,以写促读。每周必须写一篇课外练笔,或写读后感,或续写扩写,或模仿借鉴,内容不拘,形式不限,但要与阅读结合起来,反映自己的阅读水平。教师每周检查一次,并安排时间组织读书笔记的交流和互查,使学生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三、提供舞台,释放精彩。
兴趣是写作的动力,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有了兴趣的推动,学生就会自觉投身于此,不亦乐乎,而比较丰厚的阅读又使学生有了底气,有了一展身手的资本与自信。这个时候,如果教师能给学生搭建宽广的舞台提供展示的机会,让学生尽情释放,就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享受写作的快乐。
1. 小舞台娇俏可爱
具体做法是以小组为单位办手抄报。让学生四人一组合作把自己每月写的好
作文进行精美的设计排版,形成漂亮的小报,在班级学习专栏中定期展示、评比、交流、分享。因为每个同学都有“大作”刊登,所以人人有成就感。
还组织学生写班级周记,或故事连载,或独立成篇,文风迥异,自成一体。学生即便是率性发挥,或搞怪,或抒情,或议论,也可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风景这边独好!
2. 大舞台展个性风采
试想一下,如果学生看到自己的文字变成了铅字,那将给他(她)多大的鼓舞!近年来,先后有多位同学的文章在国家级、省级杂志上发表。在市、县、校区的各类作文比赛中也获不俗的成绩,在我校出版的《青青校园》一书中,我班学生也有30多篇佳作入选,獨特的视野、巧妙的构思、流畅的语言展现出同学们的个性风采。
结语
新课改实施过程中,在强调语文教学要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讲求高效课堂的今天,作文教学无疑更应该改变以往尴尬的处境,还其应有的地位,给其足够的投入与规划。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更应以足够的耐心与真诚“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惟其如此,方能打破作文教学多年来“少慢差”的枷锁,开辟作文有效教学的新天地。
今后,我还将继续在“兴趣”与“阅读”上下工夫,同时加强对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观察和体验社会生活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我相信,只要多花心思,多想办法,多摸索实践,作文教学定会“百花齐放春满园”!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有效教学”研究的价值》,江西教育,2007.
2.徐春菊.《浅谈多媒体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应用》,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
3.崔萍.《中学语文个性化作文教学研究》,山东师范大学,2008.
4.周旭晔.《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问题及改善策略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08.
作者简介:
王林,女,汉族,198l年10月生,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人,本科学历,中教二级职称,从事中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如何激发中小学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课堂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