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收割机的随想

来源 :老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ohushix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几天,年过古稀的我像孩子那样,好奇地跟着看正在田里操作的收割机在田埂上来回奔跑。只见那庞然大物边走边把一行行稻穗绞进肚子里,马上又从口中泻出滚滚珠玉。只有半个多小时的工夫,二亩铺着厚厚稻穗的稻田变成了光着禾蔸的空白田。看着看着,不禁引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
  退休前我一直在农村基层工作,当了一辈子的“指挥员”(确切地说是“督战员”)。每当夏秋收获季节,如同要参加一场大规模的战争那样高度紧张。层层部署,级级传达贯彻,调兵遣将立军令状。到了生产队的前沿阵地,又要根据禾戽多少编排若干战斗小组,披星戴月奋战在田间地头。开始是前哨战,中间是攻坚战,后来是扫荡战。期间不是检查评比便是召开现场会,上世纪50年代还有辩论会呢。在那肩挑手推的年代哪能速战速决?一乘禾戽十来个人,从早到晚也只能割上2~3亩,搞得人们晕头转向,精疲力竭。尽管我们这些“指挥员”站在田头上加油鼓劲,吹响冲锋号,可是老朽的禾戽也累得像喘气一样,强张它那大口懒洋洋地躺在田里,依赖疲惫的伙伴连推带拉才跚跚地蠕动。包产到户的初期,我才真正体验到落后的生产工具给农民带来种田的艰苦。田里的稻子刚一抽穗,全家大小脸上便布满了愁云。靠肩膀、镰刀和禾戽怎能将八亩二分田稻子收割到家呢?尤其是在烈日炎炎的夏季,老伴和小孩的皮肤被太阳烤得跟腊肉一样,判若两人。即使有劳力的家庭也无可奈何。艰辛的劳动和沉重的负担,田地成了农民的累赘。有的人打算退回承包田,有的干脆抛荒不种了,曾一度出现过耕地荒芜的现象。那时我们多么希望有台收割机呀!盼呀盼呀终于盼来了,前七八年我们村里有位叫梦仂的小伙子买了一台收割机,还得了政府的补贴。这消息像“号外”一样一下震撼了全村,人们在奔走相告,他的亲朋好友还特意赶来给收割机披红挂彩。早稻收割时每开到人家的田头都燃放长长的鞭炮,像办喜事样热热闹闹。从此禾戽在田畈上逐年消失了它的身影,如今干脆销声匿迹了。人们把它当作盛东西的工具放在家里。
  从禾戽的退役到收割机的使用,这是一次历史性的飞跃。广大农民从笨重的劳动中解放了出来,走出家门,闯荡世界,在外务工经商,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有了农业机械,留守在家里的妇女儿童和老人再也不会愁眉苦脸了。他们说得好:“家有田地刮金板,外有务工和老板。”对小康生活充满希望。每当我听到机器的隆隆声时心里总是甜蜜蜜的,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来,觉得返老还童了。那飘荡在田野的丰收交响曲,不正是歌颂我们伟大的党、我们伟大祖国的悦耳动听的美妙乐章吗?
  责编/何之
其他文献
前些日子,有两件小事让我感到有点尴尬,并引发出一点感想。   一件事是,应一位编辑朋友之约,要求我写篇短文,稿子写好后从电子邮箱发给他。而我至今还不会使用电脑打字和发电子邮件。所写的稿子仍然是手抄,从邮局寄出。   另一件事是,有一天,我同老伴一起去银行取钱。我们拿到排号后,服务小姐走到我们跟前询问办什么业务,我们告诉她是取钱。她说,你们的前面还有不少人,如果数额不大,可以到自动取款机去取。我们老
期刊
在当前海峡两岸冰雪消融,进入春暖花开的时节,人们情不自禁地怀念过去曾为国共两党握手合作、化干戈为玉帛,为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奔走呼号的仁人志士。原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就是对此作出卓越贡献的一位。   宋庆龄,国际上公认的“20世纪最伟大的女性”。她从青年时代就追随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成为他的革命伴侣和战友。她从一个朴素的爱国主义者逐步成为革命主义、共产主义和国际主义的伟大战士。她团结海内外一切进步人士,
期刊
1949年5月,我的家乡解放了。   儿时的我,虽已初省人事,但并不懂得“解放”是怎么回事。不过,从大人们的表情和不时的锣鼓声、爆竹声中,我知道家乡的解放,肯定是好事、喜事。我对“解放”的理解,是在成年之后逐渐加深的。   家乡解放不久,新中国成立了,紧接着农村开始实行“土改”。解放前,我家很贫穷。“土改”后,我家分到了田地和房屋。1952年春,家乡办起了村小学,我有机会上学了。这年我已经12岁,
期刊
4月2日,G20伦敦金融峰会在全球瞩目中落下帷幕。峰会在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增资、全球金融监管、发展中国家援助、抵制贸易保护等方面达成的诸多共识令人备受鼓舞。      硕果累累      此次伦敦金融峰会成果颇丰,远超期待。在全球经济未暖犹寒时分,金融峰会的召开,本身就是一种成功。   会后各国领导人对本次峰会成果也都不吝赞美之词。美国总统奥巴马认为,伦敦金融峰会将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转折点
期刊
饱经沧桑的老年人,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这无疑是他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但是恰恰因为有了这笔精神财富的优势,学习却成了许多老年人的弱项。他们总觉得自己最正确,不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唯我独尊。为了让子女服从自己,他们不惜唠唠叨叨,不厌其烦地重复同一句所谓真理,就像过时已久的老唱片!   其实老年人也需要学习,需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他们的学习主要靠自觉。有了学习的自觉性,学习科学知识才能学
期刊
我的老家黑水凼,最出名的文物是童氏牌坊。   很小的时候,我常和小朋友们在牌坊下玩。当时不知道牌坊是做什么的,只知道那石头上的雕刻很好看。问大人这牌坊是什么,大人也不给我们说,还吼道:小孩子家家的,问这些干什么?   牌坊大约有两丈高,一丈五宽,两边还有很多装饰,全是石头做的。中间是个门,比一般农家的门大些。只有框,没有门扇。我的小朋友熊小军说,这是皇上表彰他祖奶奶的。我们嗤之以鼻,皇上?什么皇上
期刊
人近半百,所经历的世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仅坐车这事,其中的变迁,就很令人感叹。  30年前,家乡的山路上还是流行我小时候常坐的木轮车。那是农村的一种很古老的手推独轮车,舅舅称它是“木鸡公”。他经常教我唱这样的童谣:“木鸡公,喔喔啼,不吃路边的草,单吃路上的泥。”我经常坐着舅舅的“木鸡公”去外婆家,在“喔喔啼”的小曲中,行进在田间小道上,听雀鸣蛙鼓,看潺潺小溪,赏乡村风景,回想起来感觉很有诗意。  
期刊
眨眼间,祖国迎来了60华诞。过去的6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的30年,祖国大地日新月异,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居民生活消费快速增长。   在改革开放的阳光洒满祖国大江南北将近10年的时候,我毕业被分配到了石家庄工作。当时,单位的单身宿舍非常紧张,同事们告诉我可以在附近的村子里租房子住,单位还可给点补助。万般无奈,我就在单位附近租了一间大概10平方米的房子。房子里除一张床、一个柜子和一个凳子外,其它一无所有
期刊
浙东盛夏的早晨,太阳挂在不远处田垅上方仅几米高,她是一个橙红色的圆,没有光芒万丈,颜色便是和那平常人家煮熟了的鸭蛋蛋黄一个样子,橙红艳丽、晶莹剔透。她被飘散在地平线上,有点像乡村人家的炊烟一般淡薄。薄雾中的田野树影依稀,一只白鹭在田埂上打瞌睡。绿色的岚气与薄雾加之早晨温湿气候,使世界的干净与至纯达到了和谐的极致。浙东田野的日出,使我心中的善愿以及对人间的爱恋油然激起。   我曾去过黄山、泰山看日出
期刊
1964年下半年,我正在南昌读书。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组织高等学校文科学生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通知》的精神,学校按照省委的统一部署,组织我们到清江县(现樟树市)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我和几位同学与萍乡市的几个干部分在义成公社的一个大队。进村以后,我们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印发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一些具体政策的规定(修正草案)》和中共中央转发的《关于一个大队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经验总结》(即桃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