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我国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如何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共管理体制,是我国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其中,深化政府改革的核心,是从政府管理模式创新入手,去推进公共管理体制的转变和完善。
关键词:公共管理;模式创新;公共服务
公共管理作为公共行政的分支,从公共管理视角探究管理模式的创新,能够明确公共行政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的结果,并认识到公共管理的概念和范围,通过探究我国公共管理模式的内容、特点和发展趋势,从而在行政实践过程中促进我国行政部门管理体制的管理效能。加强公共管理的理论研究,可以充分发挥公共管理模式对公共管理者的培养作用,并帮助管理者提升管理技术的有效性,在管理者遇到问题时以正确方法进行引导,从而加强公共管理绩效。公共管理不仅是系统的、科学的管理理论,也是公共行政管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从个公共管理视角对管理模式进行创新,能够有效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和公共利益。
一、对我国公共管理的特性分析
公共管理是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它是公共行政的一个分支,而公共事务是公共管理的起点,对公共行政走向公共管理起着决定作用。近年来,我国学者对公共管理的一些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公共管理对我们来说还是一个新课题,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只有充分了解了公共管理的概念与所涉及的范围,才能促进我国行政部门管理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创新。
1.我国公共管理的内容
我国公共管理的内容主要是以国际公共管理内容作基础,并引进了适合我国经济体制发展的管理策略。它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层:一是要保护公民自主权与社会权益的公平公正;二是要提高全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三是要实现市场经济与公有制经济相结合;四是要统一中央管理和地方管理的管理制度;五是要规范公务员行为;最后就是要加强公共行政管理中的民主性与公共性。
2.我国公共管理的目的
我国公共管理的目的就是要实现公共利益。公共利益直白地来说就是为社会成员提供共享的资源与条件,简而言之就是为大家提供公共物品与服务,也就是设立公共场所、公共设施、公共交通等等,也可以包括无形的产品和服务,例如: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等。
3.我国公共管理的特点
公共管理是以公共组织为依托,运用公共权力,为有效实现公共利益进行的一切管理活动。而我国的公共管理则是从我国的实际国情出发的,如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国家的民生问题、国民经济情况及国家的发展前途等一系列国情。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人口众多,存在各地区发展不平的现象时有发生,经济发展不协调,也是需要中央进行宏观调控的原因之一。再有就是受我国传统思想的影响,虽然近几年来进行了改革开放,但贫富差距还是相差太大,从而引发了很多社会问题,因此,我国政府管理部分就更需要相应的公共产品来实现有效管理,促使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二、政府管理模式创新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相配套,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政府管理体制,需要对政府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实现政府管理模式的四个转变。
1.由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由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管制型政府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服务型政府转变,是近年来各级政府在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中确定的一个目标选择,同时这也是政府管理模式创新的根本所在。按照产业分类,政府是第三产业部门,属于服务领域,因此,各级政府的首要职责就是提供服务。服务型政府本质上是社会本位、民本位,政府管什么不管什么,都要从社会和公民的需要出发,并以此作为政府职能定位的依据。它与传统的以官本位、权力本位为特征的管制型政府相比较,是两种不同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政府公共部门与社会公众之间,由治理者与被治理者之间的关系变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与消费者、顾客之间的关系。社会公众成了政府服务的对象,是公共服务的消费者和顾客,从而使根据社会公众的需要提供公共服务成了政府公共行政的应有之义。
2.由全能型政府向有限型政府转变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度集权的政府管理形态不仅极大地压制了非政府力量参与经济和社会事务的管理,而且导致政府职能庞杂、机构臃肿、成本高昂、效率低下,存在很多管理盲区,容易诱发行政权力腐败。政府管理中长期存在的越位、缺位和错位现象,根本原因就在于此。社会组织及公众对公共事务管理活动的广泛参与,主要表现在其对政府决策的影响,通过立法、司法机构对政府行为的约束以及通过各种渠道对政府活动的舆论监督等,促进政府在公共服务质量上的提高,增强各自在公共管理中的独特作用。
3.由权力型政府向责任型政府转变
在计划经济时期权力高度集中的行政体制下,政府权力与责任严重脱节和失衡,强调权力配置而忽视追究责任,重视权力行使而忽视承担责任。权力和责任的不对等造成严重的集权主义、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政府权力渗透到经济社会的每一个领域,而且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造成权力的滥用和行政资源的浪费。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民主化进程的推进,计划经济的直接命令式的管理显然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把政府活动和行为规范到现代市场经济和现代民主法治的范围之内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各级政府必须建立责任制,使其各就其位,各负其责,各尽其职。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增强政府管理的透明度,把行政行为放在公众的监督之下,使公共权力不仅在权力制约机制内得到监督,而且必须接受整个社会的普遍监督和普遍制约。
4.由人治型政府向法治型政府转变
建设法治政府,是要确立法律的至上地位,将法律所确定的秩序关系引入私人领域和政府领域。在国际交往中自觉将政府行为纳入WTO规则的轨道,自觉按规则行事。按法治化的要求,政府必须调整行为理念和行为模式,在遵守和履行世贸组织法的规则和义务时,推进政府自身法治化的进程。
我国已步入市场经济发展后期,面对国内市场经济主体和国际市场经济规则,我国政府的行政部门一定要从组织、结构、职能、流程、政策等方面入手,构建出一套适合我国政府行政管理和公共管理的措施,改变传统的政府管理方法,从社会需求和政务公开的角度出发,创新政府管理模式,促进管理理念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登国. 建设服务型政府 实现政府管理模式转型[J]. 理论学刊. 2009(12)
[2] 魏青松. 论建国60年以来我国政府管理模式的历史演变及启示[J].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 2009(03)
关键词:公共管理;模式创新;公共服务
公共管理作为公共行政的分支,从公共管理视角探究管理模式的创新,能够明确公共行政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的结果,并认识到公共管理的概念和范围,通过探究我国公共管理模式的内容、特点和发展趋势,从而在行政实践过程中促进我国行政部门管理体制的管理效能。加强公共管理的理论研究,可以充分发挥公共管理模式对公共管理者的培养作用,并帮助管理者提升管理技术的有效性,在管理者遇到问题时以正确方法进行引导,从而加强公共管理绩效。公共管理不仅是系统的、科学的管理理论,也是公共行政管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从个公共管理视角对管理模式进行创新,能够有效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和公共利益。
一、对我国公共管理的特性分析
公共管理是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它是公共行政的一个分支,而公共事务是公共管理的起点,对公共行政走向公共管理起着决定作用。近年来,我国学者对公共管理的一些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公共管理对我们来说还是一个新课题,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只有充分了解了公共管理的概念与所涉及的范围,才能促进我国行政部门管理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创新。
1.我国公共管理的内容
我国公共管理的内容主要是以国际公共管理内容作基础,并引进了适合我国经济体制发展的管理策略。它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层:一是要保护公民自主权与社会权益的公平公正;二是要提高全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三是要实现市场经济与公有制经济相结合;四是要统一中央管理和地方管理的管理制度;五是要规范公务员行为;最后就是要加强公共行政管理中的民主性与公共性。
2.我国公共管理的目的
我国公共管理的目的就是要实现公共利益。公共利益直白地来说就是为社会成员提供共享的资源与条件,简而言之就是为大家提供公共物品与服务,也就是设立公共场所、公共设施、公共交通等等,也可以包括无形的产品和服务,例如: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等。
3.我国公共管理的特点
公共管理是以公共组织为依托,运用公共权力,为有效实现公共利益进行的一切管理活动。而我国的公共管理则是从我国的实际国情出发的,如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国家的民生问题、国民经济情况及国家的发展前途等一系列国情。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人口众多,存在各地区发展不平的现象时有发生,经济发展不协调,也是需要中央进行宏观调控的原因之一。再有就是受我国传统思想的影响,虽然近几年来进行了改革开放,但贫富差距还是相差太大,从而引发了很多社会问题,因此,我国政府管理部分就更需要相应的公共产品来实现有效管理,促使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二、政府管理模式创新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相配套,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政府管理体制,需要对政府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实现政府管理模式的四个转变。
1.由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由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管制型政府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服务型政府转变,是近年来各级政府在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中确定的一个目标选择,同时这也是政府管理模式创新的根本所在。按照产业分类,政府是第三产业部门,属于服务领域,因此,各级政府的首要职责就是提供服务。服务型政府本质上是社会本位、民本位,政府管什么不管什么,都要从社会和公民的需要出发,并以此作为政府职能定位的依据。它与传统的以官本位、权力本位为特征的管制型政府相比较,是两种不同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政府公共部门与社会公众之间,由治理者与被治理者之间的关系变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与消费者、顾客之间的关系。社会公众成了政府服务的对象,是公共服务的消费者和顾客,从而使根据社会公众的需要提供公共服务成了政府公共行政的应有之义。
2.由全能型政府向有限型政府转变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度集权的政府管理形态不仅极大地压制了非政府力量参与经济和社会事务的管理,而且导致政府职能庞杂、机构臃肿、成本高昂、效率低下,存在很多管理盲区,容易诱发行政权力腐败。政府管理中长期存在的越位、缺位和错位现象,根本原因就在于此。社会组织及公众对公共事务管理活动的广泛参与,主要表现在其对政府决策的影响,通过立法、司法机构对政府行为的约束以及通过各种渠道对政府活动的舆论监督等,促进政府在公共服务质量上的提高,增强各自在公共管理中的独特作用。
3.由权力型政府向责任型政府转变
在计划经济时期权力高度集中的行政体制下,政府权力与责任严重脱节和失衡,强调权力配置而忽视追究责任,重视权力行使而忽视承担责任。权力和责任的不对等造成严重的集权主义、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政府权力渗透到经济社会的每一个领域,而且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造成权力的滥用和行政资源的浪费。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民主化进程的推进,计划经济的直接命令式的管理显然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把政府活动和行为规范到现代市场经济和现代民主法治的范围之内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各级政府必须建立责任制,使其各就其位,各负其责,各尽其职。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增强政府管理的透明度,把行政行为放在公众的监督之下,使公共权力不仅在权力制约机制内得到监督,而且必须接受整个社会的普遍监督和普遍制约。
4.由人治型政府向法治型政府转变
建设法治政府,是要确立法律的至上地位,将法律所确定的秩序关系引入私人领域和政府领域。在国际交往中自觉将政府行为纳入WTO规则的轨道,自觉按规则行事。按法治化的要求,政府必须调整行为理念和行为模式,在遵守和履行世贸组织法的规则和义务时,推进政府自身法治化的进程。
我国已步入市场经济发展后期,面对国内市场经济主体和国际市场经济规则,我国政府的行政部门一定要从组织、结构、职能、流程、政策等方面入手,构建出一套适合我国政府行政管理和公共管理的措施,改变传统的政府管理方法,从社会需求和政务公开的角度出发,创新政府管理模式,促进管理理念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登国. 建设服务型政府 实现政府管理模式转型[J]. 理论学刊. 2009(12)
[2] 魏青松. 论建国60年以来我国政府管理模式的历史演变及启示[J].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 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