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编导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来源 :当代音乐(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pple903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以“东北师范大学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子课题之一的“舞蹈学实践创新互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例,回顾了舞蹈编导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历程,并对舞蹈编导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提出了建议。
  创新型国家需要大量创新型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校的重要任务之一。为满足社会发展对舞蹈编导人才的需求,我们以“东北师范大学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子课题之一的“舞蹈学实践创新互动型人才培养模式”(2007-2010,以下简称为实验区)为平台,就舞蹈编导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问题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一、对舞蹈编导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认识
  1舞蹈编导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含意
  “创新”一词最早出现在1912年由熊比特撰写的《经济发展理论》一文中,主要指技术上的创新。熊比特认为创新是指能够产生经济效益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新的组合,它是一种由新思想、新工艺变为新发明、新创造的能够实现本身价值的过程。熊比特提出的这种新概念,从某种角度上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与源泉。的确,纵观人类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不断创新、不断创造的历史。无论是造纸技术、火药发明技术,还是蒸汽机的发明,都离不开创新。创新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中国古文中,很早就有“日新”一词,在商汤的《盘铭》中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苟是指如果开始了日新,就要保持每天新的
  变化,不断地循环下去,才能有又一新。又如《易传》上说:“日新谓之盛德,生生谓之易。”这里把每天
  都能改变,每天都有所改进当作一种盛德。如果没有改进,盛德就会受到约束,受到影响。可见,古人十分重视改变,而这种改变就是我们今天所指的创新。
  创新的前提是要总结不足与错误,只有发现了错误与不足才能有针对性地改变,这种改变就是创新的结果与意义。
  “能力” 是指人们完成某一活动所必需的主观条件。是使活动能够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所谓创新能力是与创新思维、发散思维有关的能力,是新的思维组织产生的能力,是对
  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从多方面加以思考,并提出新假设和找到
  许多新答案的能力。就舞蹈艺术来说,创新能力不仅是艺术教育的生命,更是艺术创造的灵魂,是舞蹈编导人才必备的重要素质。
  笔者认为,舞蹈编导专业学生应在掌握舞蹈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具备对舞蹈活动怀疑、实践、褒贬与再加工的能力,即舞蹈创新能力。
  2舞蹈编导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构成
  创造力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人们通过接受相关的训练和教育而被激发出来的。因此,创新能力是人的综合能力的体现。同样,舞蹈编导专业学生的创造能力也具有复杂的结构,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综合的艺术创新知识、舞蹈创新思维和舞蹈创新技能。其中综合的艺术创新知识包括:舞蹈专业知识、相关艺术学科知识和文学修养;舞蹈创新思维包括:聚合思维、发散思维和批判思维;舞蹈创新技能包括:舞蹈构思技能和舞蹈表达能力。其中舞蹈创新思维是最重要的核心部分,统领着其他两个方面,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三种能力的综合作用才能形成良好的舞蹈创新能力。
  [HTH]二、对舞蹈编导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
  1增加综合艺术平台课
  正如以上分析,舞蹈编导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人的综合能力的体现,它的知识结构应是综合的、立体的。所谓综合是指多种相关艺术学科知识的掌握,所谓立体是指多种专业技能的融合。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在实验区设立了综合的艺术平台课。综合是指除完成本学科的学习任务以外,增设四门基础课:文学经典导读、艺术哲学、综合艺术实践体验创作课和综合艺术实践课。其目的是为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修养,了解相关的艺术学科知识,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其中“文学经典导读”课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诵读,从而提高舞蹈学生感受及鉴赏文学的能力,启发学生的创作思维。“艺术哲学”课则以哲学理论为视角,以深刻的理论方式去分析和把握人类的艺术活动,揭示艺术的本质。“综合艺术体验创作”课则通过对相关艺术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对相关艺术学科基础知识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与认识,从而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的综合艺术修养有较高的提升。如在学习了视觉图像学以后,舞蹈编导专业的学生不仅对中西方的艺术发展历史有较为全面的了解,而且通过对艺术史上最具有重要性的艺术图像的个案研究,对艺术作为“超越”的功能和艺术自身的拓展及形式的嬗变有了初步的认识。传媒学科的影视艺术则通过对自我艺术本质发现的过程,来认识影像中的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差异与联系,同时解放学生的天性,理解影像所表达的人类思想、理想和梦想,亲近中外影视名片,以帮助学生利用名片的方式进入艺术创作的海洋,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发现他人,进而理解社会,关注人类的命运。音乐艺术体验创作则通过欣赏具有代表性的中外古典音乐名著、中外民族民间音乐,介绍音乐的基础知识,了解音乐的构成要素、音乐的起源及音乐的发展与演变过程,使学生通过音乐实践,体验音乐的律动、感受音乐的精神。“综合艺术实践”课则基于以上三门课的学习,进入综合实践创作阶段。
  以上综合艺术类课程使学生不仅从宽广的视角对人类艺术的产生及发展过程有所了解、有所认识,而且使其基础知识较为宽厚,知识结构更加合理,并激发了学生对艺术思考的浓厚兴趣,拓展了学生的理论视野。
  2加大实践课比例
  实践是人的主观的、感性的活动,同时实践也是认识的基础,没有实践就不会有认识,它是认识的来源与归宿。人类的整个发展历史都伴随着实践活动过程,可以说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对舞蹈编导专业学生而言,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是由知识认知转变为能力掌握的不可或缺的过程,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必经之路。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在实验区加大了实践课程比例,实践类课程共开设以下课程:编舞技法(专业主干课,周学时6,共四学期,于第三学期开课)、舞蹈作品排练课(系列选修课,周学时4,共三学期,于第二学期开课)、舞蹈实践创编课(系列选修课,周学时2,共六学期,于第二学期开课)。其中,舞蹈作品排练课是通过排练经典舞蹈作品,使学生了解当今舞蹈创作发展现状、提高学生表演能力;编舞技法课则使学生系统掌握和运用符合舞蹈编创的规律与方法;舞蹈实践创编课是通过排练和自编舞蹈作品,结合演出与舞蹈比赛活动,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三门课各有不同、各有侧重、层层递进、不断深化,始终围绕着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   3取得成果
  通过对我校舞蹈编导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探索,先后有多名学生在全国性的舞蹈大赛中取得了好成绩,收获了较好的成果。在2009年第九届全国“桃李杯”舞蹈比赛中,06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了男子独舞《王的舞者》的创作与表演,并获创作三等奖、表演二等奖、院校原创剧目奖;07级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与了小型舞剧《南京!南京!》的排练工作,他们结合编舞课的学习内容,主要侧重几个典型人物的塑造,用舞蹈再现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场景。此舞蹈后来经过修改一举荣获第七届“荷花杯”校园舞蹈大赛“作品金奖”、第九届全国舞蹈大赛“表演金奖”。 另外,学生参与教师创作活动5项,并全部获得全国“桃李杯”舞蹈比赛奖项,还有两位参与教师编写专著2部。学生们还创作了许多艺术作品,并在实验区展示。例如,第五小组创作的公益广告片,不但创意独特,构思新颖,主题鲜明,还利用废纸箱和饮料瓶
  制作了防毒面具,迎合了时下的环保理念。虽然只有短短几分钟,却留给人们深深的思考。通过创作实践,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并在某种程度上使舞蹈学生知识面过于狭窄、知识类别过于单一的情况得到改善。
  三、加强舞蹈编导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建议
  1基础课应打破学科界限,强化综合与交叉的特点。所谓“综合”是指学生不仅要掌握本专业的知识,还应了解相关学科艺术知识;交叉是指多种知识的融合,改变以往舞蹈专业学生知识过于狭窄、艺术知识过于单一的状况,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完善。
  2增加实践课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遵循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的原则进行,在课程计划中应加强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环节。实践类课程应贯穿整个培养过程,每个学期设立相应的实践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形成交叉互补的关系。
  3课堂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课堂学习为基础,以社会实践活动为平台,强化“由学到践”的环节。积极创造各种实践机会,如校内校外舞蹈比赛、演出实践活动等,使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得到锻炼与提升。
  4增加实践类课程学分比例,激发学生参加各种实践创新活动的热情。可对在实践创新活动中取得成绩的学生增加学分或给予相应学科的免修,对创新活动取得优秀成绩的学生给予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
  综上所述,只有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艺术修养,才有助于培养舞蹈编导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有尽快加强培养舞蹈编导专业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舞蹈编导人才的需要。因此,舞蹈编导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问题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工作,也应是我们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重要任务。
其他文献
[摘要]  乐器自古以来就是劳动人民进行音乐艺术再创造的器具。人类把它们当作表达或交流思想的感情工具。乐器中的旋律是以旋律中所表达的情感作为媒介来体现人们情感的传递。而这种情感往往是一个民族最值得珍藏的历史民族文化。  一、壮族民间啵咧  啵咧,壮族民间双簧单管气鸣乐器。别称“别咧”(BieLie)。壮语“啵”和“别”意为“吹”,“咧”是“管”的意思,意为吹管之意。长期以来流行在我国广西龙州、宁明
期刊
[摘要]  随着钢琴演奏者对四手联弹重视程度的提高,研究价值及其意义也在不断的提升。本文以储望华创作的《中外钢琴四手联弹18首》为例,对四手联弹的演奏方法展开深入研究。文中对四手联弹的历史源流进行了文献梳理,并对音乐作品创作进行归纳总结。从弹奏的准备阶段、掌握读谱要领、合奏的技术技巧、踏板的运用、培养相互倾听、作品风格的把握六个方面,对储望华先生创作的钢琴作品进行演奏方法的分析,为钢琴演奏者在实践
期刊
[摘要]  乔羽是我国当代词坛泰斗,他以其独特的词风寻求音乐文学(主要指歌词)艺术的民族性与时代感的最佳结合点。本文试从四个方面摭谈乔羽歌词,即从艺术的视角发掘乔羽歌词中由意象美、情境美、格调美和语言美建构的“青青世界”;同时以思想的尺度把握乔羽歌词中由时代性、大众性、感染性与民族性熔铸的“斑斓情怀”。其中,具体分析评价了乔羽歌词的艺术审美魅力和社会传播效应,激发人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
期刊
[摘要]  舒伯特《流浪者幻想曲》的音乐主旋律直接取自其声乐作品《流浪者之歌》,而此钢琴作品完美地诠释了“流浪者”的内心世界,且给人无限遐思。鲜明的音乐形象通过浪漫主义特色的和声织体在钢琴音响中生动而有诗意,同时又让人领略到了那种崇高的孤独。  引言  舒伯特的钢琴作品在他的全部创作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钢琴作品中奏鸣曲居多。在他的创作中有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就是他经常引入自己创作的歌曲旋律作为音乐
期刊
[摘要]  本文以国家教委提出的“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为宗旨,从准确与清晰性、生动与鲜明的形象性、丰富多彩的音乐性以及强烈的情感性等四方面,重点阐述了声乐艺术语言的艺术特征,声乐艺术只有通过规范的咬字与吐字——“字正腔圆”、遵循依字行腔的艺术规律、掌握清晰的字尾归韵与收声,才是开设声乐艺术语言课的真正意义和目的所在,才能达到声乐艺术美之最高境界,并阐明声乐艺术语言课在高等教育声乐基础理论教
期刊
[摘要]  本文根据合唱钢琴伴奏的现状进行分析,论述了培养交响音乐思维的重要性,分析了交响乐思维的含义以及培养的方法和途径,希望对钢琴合唱伴奏的教学工作有所启示作用。  一、合唱钢琴伴奏在音乐学专业培养目标中的重要地位  目前我国音乐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音乐学理论和知识掌握扎实,特别是实践能力和教学能力较强的音乐教育人才,具有能够在中小学校进行音乐教学和教学研究,能够进行社会音乐
期刊
[摘要]  对于音乐音响中表现对象的分析,历来是以心理学的角度探究和阐释的。笔者认为将音乐音响置于符号学的范畴内来阐释其表现对象的内在意义不失为一种新颖的尝试,而且作为人类精神文化符号系统组成的一部分,音乐音响符号蕴涵的意义和价值也是值得重视的。本文并不旨在对符号学理论提出新的观点,而是在心理学研究的基础上,以符号学的视角结合音乐实践对音乐音响的表现对象予以分析,借此丰富符号学的相关研究并为音乐音
期刊
[摘要]  歌剧《运河谣》是国家大剧院精心打造的具有民族气韵的“中国歌剧”新作,它借鉴西洋歌剧的创作形式,汲取民族民间的音乐元素,为我们呈现了一部既区别于西洋歌剧又不失中国气派的优秀剧作。而“水红莲”作为剧中的女主角,她的形象如何塑造和把握是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究的,本文以《来生来世把你爱》这首咏叹调为例,从作品的创作背景、词曲分析和演唱诠释等方面进行阐述,力求更好地演绎这一角色,在演唱的过程中带给观
期刊
[摘要]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20世纪电子音乐所采用的素材与技术,归纳20世纪电子音乐语言特点,以寻找起源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时间上属于“过去时”的电子音乐在音乐语言当中所蕴含的精神与技术根源,探讨其对当今电子音乐发展所起到的基础作用,以及对未来电子音乐创作的启示。  [关键词]  电子音乐;模拟合成器;算法作曲;调性;节奏;表现主义;未来主义  一、绪论  电子音乐成为20世纪后半叶实验性音乐的
期刊
1关注度高、覆盖面广。本次会议筹办期间就受到极大关注,先后共有340余人报名参会,并收到摘要290余篇,实际到会人数268人,发言人数177人,其中报名人数、收到摘要篇数、以及发言人数均为历史之最。此外,在地域方面,本次年会汇集了来自全国所有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参会人员,来自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苏独玉教授和来自台湾的施德玉教授也全程参加了此次会议;在学术领域方面,覆盖了传统音乐与当代表述,传统音乐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