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由于我国高校规模不断扩张,招生数量不断增长,众多高校纷纷建立了新校区,实行多校区办学。如何规划和建设一个满足现代大学教育功能要求的校园环境,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以吉林大学为例,对高校校园布局的优化设计进行深入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大学校园;布局优化;吉林大学;案例研究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8.155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8-0-02
0 引 言
知识经济与创新时代背景下,建设创新型国家已纳入战略层面。大学作为科研创新的重要力量和区域创新系统的主体,承担着创新知识与人才输出者的角色。近年来由于我国高校规模不断扩张,招生数量不断增长,众多高校纷纷建立了新校区,多校区办学。如何规划和建设一个满足现代大学教育功能要求的校园环境,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目前我国很多高校都进行了校园布局的优化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在校园多校区布局优化和资源整合的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究其原因发现目前我国尚缺乏对高校校园布局优化和资源整合理论的系统性研究。因此,对高校校园布局优化和资源整合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以吉林大学为例,对高校校园布局的优化设计进行深入探索和研究。
1 高校校园布局的关键影响因素
高校校园布局的主要影响因素有自然环境、公共设施、政策支持、建设资金、人文环境等。第一,自然资源包括气象条件、地质条件、水文条件等,例如避免校区周围存在污染区,地形地貌避免存在淤泥层、松土层等不良地质情况,远离泛滥的河川流域、地下水位不可过高等;第二,公共设施包括城市交通、通讯、供电、供水、供气、市政、防灾规划等,校区周边要求交通便捷,与市区、新老校区间的联系要便利,并且有利于学生疏散、人才引进以及开展教学科研交流研讨活动,要求同时有多种运输方式;第三,政策支持主要指政府支持,在高等教育处于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启动并主导这一过程的主体必然是政府。在推进高等教育高速发展的初期,政府必然是高等教育的主要投资者。高校的校园布局要想得以真正实现优化合理,离不开当地政府力量的支持,离不开政策的扶助;第四,建设资金是校园优化布局首先要面对的,土地的征地费用、拆迁费用、建设费用等都是校园布局中非常重大的资金开支;第五,人文环境包括文化环境、民族习惯、宗教信仰、社会风尚、社会价值观念、文化传承等。校园文化作为一种高层次的先进文化,既是全体师生认同和信守的理想目标与精神支柱,又辐射着区域(周围)各社区不同行为体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精神面貌、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起到超前与引导的作用,对校园的布局起到重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2 吉林大学校园布局优化设计
2.1 基本情况及存在问题
吉林大学是“六校合一”的大学,校园占地面积556公顷,校舍建筑面积近358万平方米,其中九项基本办学所需用房211万平方米。现有6个校区7个校园,分布在长春市的不同方位。
在校全日制学生6.9万余人,其中博士生、硕士生2.4万余人,本专科生4.3万余人,留学生1 400余人。另有成人教育学生11万余人(各校园办学规模情况如图1所示)。从图2中各校区的用地面积上看,中心校区用地180.6公顷(不含科技园),是适合大规模办学的场所,现有办学规模(近34 000学生)已经是超负荷的,和平校区用地161.4公顷,其中农场占86.8公顷,目前办学规模不超过5 000人,有扩大办学规模的可操作空间;按达到72 080名全日制在校生的办学规模计算,吉林大学九个校舍需建筑面积275万平方米,现有建筑面积211.5万平方米(含图书信息综合楼,含各校区危旧房舍),缺口63.5万平方米。
2.2 吉林大学校园布局优化的必要性
2.2.1 校园布局不合理
学校在长春市内的7个校园分成距离较远的五片,散布于城区之中。不像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虽然他们也是合校大学,但校区都相互毗邻,便于集约利用土地房舍。吉林大学不同校区办学条件参差不齐,跨校区办学(通信工程学院、环境与资源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还涉及学院各专业分布于不同校区;地学、医学低年级本科生与本部主体两处办学)导致办学效益不高;不同类别房地资源配置的紧缺与闲置状体并存,有的甚至无法满足基本办学需求(如医学部学生宿舍仍有8人间);即使在中心校区、大学城学生生活区与校园主体也被城市干道分隔开来,存在交通安全隐患。零散分散的校园布局也引起了师生的不满。学校进行综合改革时强调,要科学实施校园规划编制,进行校园布局优化调整。
2.2.2 校园布局难以适应学校各项改革发展的要求
合校的初衷是发挥多学科相互交叉优势,促进融合,培育新兴学科,实现集成创新,但除各种因素外,多校区远距离分散办学无疑是与初衷难以适应的重要因素。其次,较小的校区(南湖校区、朝阳东区、前卫北区、朝阳校区、新民校区)往往缺乏整体校园文化氛围、均处于市中心位置而没有预留发展用地,且受城市规划限制立项建设新的楼舍难度很大。再次,合校14年以来,分散的校园布局和基建、房舍修缮、环境整治等方面尚存在不足,引起广大校友一定程度不满。最后,国家级重点学科科研机构的用房尚不能达到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的指标要求;处于用地面积较小的校区的学科带头人牵头的新兴交叉学科的培育、发展受限。
2.3 吉林大学校园布局优化设计方案
由于合校等历史原因,各校园分散在城市的不同方位,零散分散的校园布局给吉林大学的科研、学科、资金、人力等资源的整合和管理都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为实现各方资源的有效整合与管理,现对吉林大学校园布局优化方案进行设计,并探讨影响高校校园布局的关键因素对各方案的影响程度,从而分析各方案的可行性。 方案一:围绕中心校区规划,实施部分学院南迁工程,在中心校区建立完整的人文、社科、理学、工学和信息学部,稳定基础园区的办学规模。实施南湖校区的置换工程,将理论化学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化学学院现有前卫北区部分、通信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将迁入中心校区,建设邮电通信大楼、“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大科学工程楼、工程技术中心组团大楼(含化学、理论化学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体育馆、学生宿舍等,投资来源一部分通过社会力量捐助,一部分通过校区置换,另一部分争取教育部“十三五”国拨基建投资支持。
中心校区南侧有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一些生产企业的用地、用房,如果随着“长春新区”对生产企业布局调整,将这些企业迁出,学校购置其房产、土地,中心校区用地面积将会增加,而原有企业用房也较适应机械、交通、材料、制药等学科的科研实验需求,完全可以通过修缮后改做教学实验用房,学校的工学部和药学院能够迁入,通过原校区功能调整补偿购置土地、房产的投入,也是中心校区规划和布局优化可以选择的方向之一。
方案二:实施新学部建设工程。围绕农学部和新兴交叉学科学部(研究院)在和平校区的规划布局,展开校园规划建设工作。和平校区不计算农场占地73.3公顷,能够支撑万人左右的办学规模,校区的规划建设应在“十三五”期间申请发改委、教育部、财政部、地方政府的政策和经济支持并争取社会力量投资,作为基本建设的重点校区。
从政策支持、公共设施、自然环境、资金支持、人文环境五个关键影响因素来看,方案一由于调整范围、规模较大,在政府批复、土地购置、校舍建设均存在一定的压力,在迁址方面存在较高的人文困难,例如校友情结等;方案二由于目前已得到相关部门的支持,在政策、土地方面则相对容易实现,然而在公共设施的建设等方面仍需经历较长的时间(见表1)。综上所述,在吉林大学校园布局进行优化时,分散零散的布局向相对集中的一个或两个校区收缩,是艰难而又必须做出的选择,可以考虑两个方案进行组合,交叉进行,锲而不舍,这样不但可以弥补各关键因素对方案的不利影响,还能够实现基建管理的多方协同,例如资金迟滞可在不同方案间进行有效流通和分享等。
主要参考文献
[1]张淑梅.高效、异质、整合式空间——当代大学校园空间规划设计[D].开封:河南大学,2011.
[2]梁海岫.协同发展观念下的广东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校园规划设计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09.
[关键词]大学校园;布局优化;吉林大学;案例研究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8.155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8-0-02
0 引 言
知识经济与创新时代背景下,建设创新型国家已纳入战略层面。大学作为科研创新的重要力量和区域创新系统的主体,承担着创新知识与人才输出者的角色。近年来由于我国高校规模不断扩张,招生数量不断增长,众多高校纷纷建立了新校区,多校区办学。如何规划和建设一个满足现代大学教育功能要求的校园环境,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目前我国很多高校都进行了校园布局的优化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在校园多校区布局优化和资源整合的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究其原因发现目前我国尚缺乏对高校校园布局优化和资源整合理论的系统性研究。因此,对高校校园布局优化和资源整合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以吉林大学为例,对高校校园布局的优化设计进行深入探索和研究。
1 高校校园布局的关键影响因素
高校校园布局的主要影响因素有自然环境、公共设施、政策支持、建设资金、人文环境等。第一,自然资源包括气象条件、地质条件、水文条件等,例如避免校区周围存在污染区,地形地貌避免存在淤泥层、松土层等不良地质情况,远离泛滥的河川流域、地下水位不可过高等;第二,公共设施包括城市交通、通讯、供电、供水、供气、市政、防灾规划等,校区周边要求交通便捷,与市区、新老校区间的联系要便利,并且有利于学生疏散、人才引进以及开展教学科研交流研讨活动,要求同时有多种运输方式;第三,政策支持主要指政府支持,在高等教育处于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启动并主导这一过程的主体必然是政府。在推进高等教育高速发展的初期,政府必然是高等教育的主要投资者。高校的校园布局要想得以真正实现优化合理,离不开当地政府力量的支持,离不开政策的扶助;第四,建设资金是校园优化布局首先要面对的,土地的征地费用、拆迁费用、建设费用等都是校园布局中非常重大的资金开支;第五,人文环境包括文化环境、民族习惯、宗教信仰、社会风尚、社会价值观念、文化传承等。校园文化作为一种高层次的先进文化,既是全体师生认同和信守的理想目标与精神支柱,又辐射着区域(周围)各社区不同行为体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精神面貌、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起到超前与引导的作用,对校园的布局起到重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2 吉林大学校园布局优化设计
2.1 基本情况及存在问题
吉林大学是“六校合一”的大学,校园占地面积556公顷,校舍建筑面积近358万平方米,其中九项基本办学所需用房211万平方米。现有6个校区7个校园,分布在长春市的不同方位。
在校全日制学生6.9万余人,其中博士生、硕士生2.4万余人,本专科生4.3万余人,留学生1 400余人。另有成人教育学生11万余人(各校园办学规模情况如图1所示)。从图2中各校区的用地面积上看,中心校区用地180.6公顷(不含科技园),是适合大规模办学的场所,现有办学规模(近34 000学生)已经是超负荷的,和平校区用地161.4公顷,其中农场占86.8公顷,目前办学规模不超过5 000人,有扩大办学规模的可操作空间;按达到72 080名全日制在校生的办学规模计算,吉林大学九个校舍需建筑面积275万平方米,现有建筑面积211.5万平方米(含图书信息综合楼,含各校区危旧房舍),缺口63.5万平方米。
2.2 吉林大学校园布局优化的必要性
2.2.1 校园布局不合理
学校在长春市内的7个校园分成距离较远的五片,散布于城区之中。不像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虽然他们也是合校大学,但校区都相互毗邻,便于集约利用土地房舍。吉林大学不同校区办学条件参差不齐,跨校区办学(通信工程学院、环境与资源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还涉及学院各专业分布于不同校区;地学、医学低年级本科生与本部主体两处办学)导致办学效益不高;不同类别房地资源配置的紧缺与闲置状体并存,有的甚至无法满足基本办学需求(如医学部学生宿舍仍有8人间);即使在中心校区、大学城学生生活区与校园主体也被城市干道分隔开来,存在交通安全隐患。零散分散的校园布局也引起了师生的不满。学校进行综合改革时强调,要科学实施校园规划编制,进行校园布局优化调整。
2.2.2 校园布局难以适应学校各项改革发展的要求
合校的初衷是发挥多学科相互交叉优势,促进融合,培育新兴学科,实现集成创新,但除各种因素外,多校区远距离分散办学无疑是与初衷难以适应的重要因素。其次,较小的校区(南湖校区、朝阳东区、前卫北区、朝阳校区、新民校区)往往缺乏整体校园文化氛围、均处于市中心位置而没有预留发展用地,且受城市规划限制立项建设新的楼舍难度很大。再次,合校14年以来,分散的校园布局和基建、房舍修缮、环境整治等方面尚存在不足,引起广大校友一定程度不满。最后,国家级重点学科科研机构的用房尚不能达到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的指标要求;处于用地面积较小的校区的学科带头人牵头的新兴交叉学科的培育、发展受限。
2.3 吉林大学校园布局优化设计方案
由于合校等历史原因,各校园分散在城市的不同方位,零散分散的校园布局给吉林大学的科研、学科、资金、人力等资源的整合和管理都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为实现各方资源的有效整合与管理,现对吉林大学校园布局优化方案进行设计,并探讨影响高校校园布局的关键因素对各方案的影响程度,从而分析各方案的可行性。 方案一:围绕中心校区规划,实施部分学院南迁工程,在中心校区建立完整的人文、社科、理学、工学和信息学部,稳定基础园区的办学规模。实施南湖校区的置换工程,将理论化学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化学学院现有前卫北区部分、通信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将迁入中心校区,建设邮电通信大楼、“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大科学工程楼、工程技术中心组团大楼(含化学、理论化学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体育馆、学生宿舍等,投资来源一部分通过社会力量捐助,一部分通过校区置换,另一部分争取教育部“十三五”国拨基建投资支持。
中心校区南侧有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一些生产企业的用地、用房,如果随着“长春新区”对生产企业布局调整,将这些企业迁出,学校购置其房产、土地,中心校区用地面积将会增加,而原有企业用房也较适应机械、交通、材料、制药等学科的科研实验需求,完全可以通过修缮后改做教学实验用房,学校的工学部和药学院能够迁入,通过原校区功能调整补偿购置土地、房产的投入,也是中心校区规划和布局优化可以选择的方向之一。
方案二:实施新学部建设工程。围绕农学部和新兴交叉学科学部(研究院)在和平校区的规划布局,展开校园规划建设工作。和平校区不计算农场占地73.3公顷,能够支撑万人左右的办学规模,校区的规划建设应在“十三五”期间申请发改委、教育部、财政部、地方政府的政策和经济支持并争取社会力量投资,作为基本建设的重点校区。
从政策支持、公共设施、自然环境、资金支持、人文环境五个关键影响因素来看,方案一由于调整范围、规模较大,在政府批复、土地购置、校舍建设均存在一定的压力,在迁址方面存在较高的人文困难,例如校友情结等;方案二由于目前已得到相关部门的支持,在政策、土地方面则相对容易实现,然而在公共设施的建设等方面仍需经历较长的时间(见表1)。综上所述,在吉林大学校园布局进行优化时,分散零散的布局向相对集中的一个或两个校区收缩,是艰难而又必须做出的选择,可以考虑两个方案进行组合,交叉进行,锲而不舍,这样不但可以弥补各关键因素对方案的不利影响,还能够实现基建管理的多方协同,例如资金迟滞可在不同方案间进行有效流通和分享等。
主要参考文献
[1]张淑梅.高效、异质、整合式空间——当代大学校园空间规划设计[D].开封:河南大学,2011.
[2]梁海岫.协同发展观念下的广东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校园规划设计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