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长久以来,教师主要扮演着知识占有者和输出者的角色,学生是被动接收知识的容器,掩盖了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今天以人为本的全新理念扑面而来,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不但要更新教学观念,而且要转变教学行为,真正使学生经历问题的提出过程、感受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过程,从而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大目标的统一。
关键词:思想态度,基本功,理念,方法,内容,过程。
一、思想态度与教学基本功:
态度重视与否是做任何事情成功的关键。只有满腔热情、精神饱满地投入,才能坐下来、平心静气地深入挖掘教材、广泛地搜集素材充实教学内容及选择适合自己的学生的每节课内容的教学方法,以至于教学过程中节奏明快得当、方法灵活多变、内容处理到位、教学目标达到。
自信心是做任何事情的前提条件,而得体的教态、精炼的语言、条理的板书是教师最基本的条件,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是教学的必要条件。只有在平时的教学中充满信心、讲究仪表、注重提炼语言、合理设计板书、重视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久而久之影响自己,才能潜移默化地显现出来,使自己具备良好的教学基本功。
二、教学理念: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我们从中不难看出,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师的角色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作为一个组织者就是做教学内容的确定者、课堂结构的设计者、课堂节奏的把握着、教学效果的评价者。作为一个引导者就是架起学生与教材之间的桥梁,指导学生找到最佳的学习途径、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诱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所谓的合作者就是思维水平的下放者、活动的参与者、人际关系的平等者、知识的再发现者。
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让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享受到获得知识的快乐。教师要评价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更要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参与数学活动的程度、自信心、合作交流的意识,以及独立思考的习惯、数学思考的发展水平等方面。
三、教学方法
教学理念的转变应体现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为此我们要选择适合新形势下先进的教学方法,从而使学生形成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必备的数学知识,以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的国家的有用人才。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变革经历了这样一个进程:讲解式→讲练式→练讲式,它是广大教师教学理念转变过程的具体体现。而每一位老师在自己的教学理念下又选择了那种教学方法呢?以下谈一谈自己的体验与做法。
1、 遵循认知规律:特殊→一般→特殊。
我们的很多老师在教学时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新授课遵循的是一般→特殊,教学内容是知识到题,对应的教学方法就是讲练,学生掌握知识是“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缺乏感性的认识,典型的“灌输式”教学。如在进行《有理数加法》的学习时,有些教师为了节省时间多做练习,将有理数加法法则直接交给学生,让学生去背,接着出大量的计算题,以求“精讲多练”。有理数加法法则内容较多,涉及同号两数、异号两数、同0相加等情况,让学生死记硬背后做题,每位老师试想一下:这样教学学生能真正的理解、领悟、掌握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吗?学生也只能囫囵吞枣,成为只会做题的机器。而我的认识是通过具体的实例:
一个物体作左右方向的运动,我们规定向左为负,向右为正。向右运动5m
记作5m,向左运动5m记作-5m.
思考:如果物体向右运动5m,再向右运动3m,那么两次运动的最后结果是什么?可以用怎样的算式表示?(提示:可以画图)
其它几条法则可做类似思考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总结出法则。在此过程中,学生更能理解法则的意义,记忆更加深刻。
2、遵循教学原则:在遵循常规性的教学原则即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巩固性原则等的基础上,我们还必须学习、内化、贯彻新的教学原则如尝试原则、合作原则、反思原则等,注重学习的过程即问题的设计过程、思维的暴露过程、结论的得出过程、知识的巩固过程等。
3、遵循一定的教学模式:
(1) 概念课:提出实际问题→引出所需知识→感受知识特征→教师适时命名→学生归纳定义→教师指导规范→应用、解决问题。
(2)习题课:师生提出问题→个体尝试解决→小组交流讨论→教师点拨指导→学生订正规范→学生反思简记。
尝试感受是问题解决的开始,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打开学生思维的天窗。通常有下三种类型的尝试:(1)例题型尝试;(2)习题型尝试;(3)试题型尝试。
合作讨论是问题解决的桥梁,促进学生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加快学生思维的进程。以下时机需要合作讨论:(1)问题在个体尝试解决后;(2)学生群情激昂即意见难以统一时;(3)学生迷惑不解即难以听懂时;(4)似懂非懂即难以表述时。
规范反思是问题解决的结束,达到学生理性认识的目的,完善学生的思维过程。反思的内容:(1)问题解决所用到的知识点;(2)解决问题中应注意的问题;(3)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方法与步骤。
四、教学内容:
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应主要包括以下三部分:(1)新知识点的生长点是什么?(2)新知识点的内容是什么?(3)利用新知识点解决了什么问题?因此在备课过程中应遵循以下流程:
1、通读教材,明确教学目标,构造知识教与学的框架。如我在进行《有理数加法》一节的备课时应明确三部分:实例感受、得出法则、练习巩固。
2、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引入方式,找准知识的生长点即本节课的知识切入点。如我在进行《有理数加法》一节的引入是利用实际生活的实例引入。
3、选择可类比的思想方法。如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问题,可先让学生回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题步骤,之后再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去解一元一次不等式,这样从旧知识入手,学生更能接受新的知识。
4、深挖教材,提炼出你自己认为有新意的规律性东西。如在学习去括号的法则:括号前面是负号,去掉括号和它前面的负号,括号里面的各项都不变号时,写出-(a-b)=-a+b,就不如写成-(+a-b)=-a+b直观,从而才能明显的感觉出符号的变化。
5、设计问题要有层次性、可操作性与可接受性。不能只是用空洞的理论来指导,而更重要的实效性。
6、查阅材料,取长补短。
五、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课堂上教师要积极给学生创造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把握课堂节奏,师生活动时间分配得当
2、教师提出问题但最好不读题、不做任何提示,问题解决一定要给学生留出思维的时间与空间,真正给学生尝试、合作、讨论、解决的机会。
3、反对一问一答式、齐声回答式的提问。
4、问题及解决尽可能的书面化与图形化,反对长篇大论的口述。特别是几何题,在讲解时一定要有可参照的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新课程理念下,更注重学生能力、意志品质的培养,课堂的立意更加高远。这需要我们每一名教育工作着慢慢摸索、感悟。
关键词:思想态度,基本功,理念,方法,内容,过程。
一、思想态度与教学基本功:
态度重视与否是做任何事情成功的关键。只有满腔热情、精神饱满地投入,才能坐下来、平心静气地深入挖掘教材、广泛地搜集素材充实教学内容及选择适合自己的学生的每节课内容的教学方法,以至于教学过程中节奏明快得当、方法灵活多变、内容处理到位、教学目标达到。
自信心是做任何事情的前提条件,而得体的教态、精炼的语言、条理的板书是教师最基本的条件,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是教学的必要条件。只有在平时的教学中充满信心、讲究仪表、注重提炼语言、合理设计板书、重视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久而久之影响自己,才能潜移默化地显现出来,使自己具备良好的教学基本功。
二、教学理念: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我们从中不难看出,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师的角色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作为一个组织者就是做教学内容的确定者、课堂结构的设计者、课堂节奏的把握着、教学效果的评价者。作为一个引导者就是架起学生与教材之间的桥梁,指导学生找到最佳的学习途径、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诱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所谓的合作者就是思维水平的下放者、活动的参与者、人际关系的平等者、知识的再发现者。
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让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享受到获得知识的快乐。教师要评价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更要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参与数学活动的程度、自信心、合作交流的意识,以及独立思考的习惯、数学思考的发展水平等方面。
三、教学方法
教学理念的转变应体现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为此我们要选择适合新形势下先进的教学方法,从而使学生形成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必备的数学知识,以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的国家的有用人才。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变革经历了这样一个进程:讲解式→讲练式→练讲式,它是广大教师教学理念转变过程的具体体现。而每一位老师在自己的教学理念下又选择了那种教学方法呢?以下谈一谈自己的体验与做法。
1、 遵循认知规律:特殊→一般→特殊。
我们的很多老师在教学时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新授课遵循的是一般→特殊,教学内容是知识到题,对应的教学方法就是讲练,学生掌握知识是“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缺乏感性的认识,典型的“灌输式”教学。如在进行《有理数加法》的学习时,有些教师为了节省时间多做练习,将有理数加法法则直接交给学生,让学生去背,接着出大量的计算题,以求“精讲多练”。有理数加法法则内容较多,涉及同号两数、异号两数、同0相加等情况,让学生死记硬背后做题,每位老师试想一下:这样教学学生能真正的理解、领悟、掌握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吗?学生也只能囫囵吞枣,成为只会做题的机器。而我的认识是通过具体的实例:
一个物体作左右方向的运动,我们规定向左为负,向右为正。向右运动5m
记作5m,向左运动5m记作-5m.
思考:如果物体向右运动5m,再向右运动3m,那么两次运动的最后结果是什么?可以用怎样的算式表示?(提示:可以画图)
其它几条法则可做类似思考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总结出法则。在此过程中,学生更能理解法则的意义,记忆更加深刻。
2、遵循教学原则:在遵循常规性的教学原则即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巩固性原则等的基础上,我们还必须学习、内化、贯彻新的教学原则如尝试原则、合作原则、反思原则等,注重学习的过程即问题的设计过程、思维的暴露过程、结论的得出过程、知识的巩固过程等。
3、遵循一定的教学模式:
(1) 概念课:提出实际问题→引出所需知识→感受知识特征→教师适时命名→学生归纳定义→教师指导规范→应用、解决问题。
(2)习题课:师生提出问题→个体尝试解决→小组交流讨论→教师点拨指导→学生订正规范→学生反思简记。
尝试感受是问题解决的开始,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打开学生思维的天窗。通常有下三种类型的尝试:(1)例题型尝试;(2)习题型尝试;(3)试题型尝试。
合作讨论是问题解决的桥梁,促进学生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加快学生思维的进程。以下时机需要合作讨论:(1)问题在个体尝试解决后;(2)学生群情激昂即意见难以统一时;(3)学生迷惑不解即难以听懂时;(4)似懂非懂即难以表述时。
规范反思是问题解决的结束,达到学生理性认识的目的,完善学生的思维过程。反思的内容:(1)问题解决所用到的知识点;(2)解决问题中应注意的问题;(3)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方法与步骤。
四、教学内容:
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应主要包括以下三部分:(1)新知识点的生长点是什么?(2)新知识点的内容是什么?(3)利用新知识点解决了什么问题?因此在备课过程中应遵循以下流程:
1、通读教材,明确教学目标,构造知识教与学的框架。如我在进行《有理数加法》一节的备课时应明确三部分:实例感受、得出法则、练习巩固。
2、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引入方式,找准知识的生长点即本节课的知识切入点。如我在进行《有理数加法》一节的引入是利用实际生活的实例引入。
3、选择可类比的思想方法。如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问题,可先让学生回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题步骤,之后再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去解一元一次不等式,这样从旧知识入手,学生更能接受新的知识。
4、深挖教材,提炼出你自己认为有新意的规律性东西。如在学习去括号的法则:括号前面是负号,去掉括号和它前面的负号,括号里面的各项都不变号时,写出-(a-b)=-a+b,就不如写成-(+a-b)=-a+b直观,从而才能明显的感觉出符号的变化。
5、设计问题要有层次性、可操作性与可接受性。不能只是用空洞的理论来指导,而更重要的实效性。
6、查阅材料,取长补短。
五、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课堂上教师要积极给学生创造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把握课堂节奏,师生活动时间分配得当
2、教师提出问题但最好不读题、不做任何提示,问题解决一定要给学生留出思维的时间与空间,真正给学生尝试、合作、讨论、解决的机会。
3、反对一问一答式、齐声回答式的提问。
4、问题及解决尽可能的书面化与图形化,反对长篇大论的口述。特别是几何题,在讲解时一定要有可参照的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新课程理念下,更注重学生能力、意志品质的培养,课堂的立意更加高远。这需要我们每一名教育工作着慢慢摸索、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