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9月9日,朝鲜进行了今年第二次,2006年以来第五次核试验。虽然每次核试验朝鲜官方表态都是“成功”的,但从外界专业人士分析来看,这的确是朝鲜最成功的一次核试验。美国核武器专家杰弗里·刘易斯9月10日在《大西洋月刊》发表文章,通过分析现有五个核大国核武器开发的历史,称截至第五次核试验,这些国家基本都掌握了核弹头小型化技术,具备制造第一代核武器的能力。他由此得出结论,很难再回避朝鲜已成为事实上核武器国家的事实。
现在外界猜测朝鲜是否以及何时再次核试。俄罗斯外交人士,根据朝驻俄使馆新闻公报中平壤宣布“已基本完成核武器开发工作”的表态,判断朝鲜将停止进行核试验。韩国官员则称朝鲜下一轮核试验,或许比各方预想的来得快。朝鲜的行为具有不可预知性,但目前可以断定的是,朝鲜近年来的核导开发,给包括朝鲜自身在内的相关国家制造了一系列困局。这些困局突出表现在,各方都缺乏有效的手段,防止战略利益受损,更谈不上获得战略净收益。
威慑悖论
9月26日,韩美两国海军在朝鲜半岛东部海域举行了实战演习,演习科目是对朝鲜地面目标实施精确打击。韩国海军方面称,这是两国海军例行演习之外实施的首次军演,以向朝鲜释放将全面应对朝鲜持续侵略行为的强烈信号。这里的“信号”在战略上即为威慑。此前,美国B-1B战略轰炸机分别在9月13日和21日飞赴朝鲜半岛上空,传递的也是同样的“信号”。不仅如此,韩美两国还将于10月10日-15日,在韩国西部和南部海域举行联合军演,美军太平洋舰队的旗舰“里根号”航母也将参演。
除了通过联合军演,韩美两国还以战略规划向朝鲜发出威慑信号。9月11日,韩国国防部向国会报告“大规模惩罚报复作战计划”。根据这一作战理念,一旦发现朝鲜有使用核武器的迹象,韩国将动用一切可使用的导弹力量,把平壤部分地区“从地图上抹去”。9月21日,韩国国防部长韩民求在回答国会质询时透露,韩军有成立特种作战部队的计划,在发生紧急情况时“铲除”朝鲜领导人金正恩。10月中旬,韩美外长和防长“2 2”会议上,双方还将讨论美国对韩国的延伸威慑,即韩国遭到朝鲜核攻击时,美国将动用核保护伞、导弹拦截系统、传统武器等,向韩国提供等同于美国本土的威慑力量。
简单地说,威慑是指以迅速和压倒性的军事优势,吓住对手对自身的敌对企图。朝鲜坚持不懈的核导开发,提升了针对韩国乃至美国的战略威慑。韩美则以更现代化、专业化的威慑手段予以回应。从这些年的较量来看,美韩与朝鲜都陷入了一种“威慑悖论”。一方面,美韩强大的威慑力量吓阻了朝鲜对韩国的大规模军事行动,但没能防止朝鲜小规模军事挑衅,更没有阻止朝鲜核导开发。另一方面,平壤通过事实上拥核,遏制了韩美对朝鲜的入侵意图,但不仅没能给朝鲜带来战略安全,还恶化了自身的战略环境。
威慑理论的发展和完善,源于冷战时期的美苏对抗。美国著名学者理查德·贝茨在《核讹诈与核平衡》一书中称,有效的威慑,不仅基于能力的平衡,还取决于冲突中利益受损的平衡。与当年美苏实力相当不同,朝鲜明显的弱势决定了其在这场威慑“对赌”中毫无获胜的可能。韩美也没有绝对的胜算。韩国对朝鲜的威慑力量,主要来自美国,也就是所谓的延伸威慑。美国国防大学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专家西恩·斯密斯认为,延伸威慑的独特挑战在于,需要让对手相信,美国为了保护盟友愿意付出高昂代价,即便美国的生死攸关的利益并未受到威胁。
华盛顿是否愿意以牺牲洛杉矶来保护柏林?这是冷战时期外界质疑美国对北约盟友延伸威慑可靠性的经典疑惑。这个疑惑在如今的朝鲜半岛依然适用。现阶段朝鲜核导主要只能威胁韩国和日本。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曾说过,不能把美国以驻日美军基地来保护韩国视为想当然。假以时日,朝鲜导弹“够得着”美国西海岸城市时,华盛顿如何要求洛杉矶人对首尔市民对朝核的恐惧感同身受?在西恩·斯密斯看来,平壤正是利用了潜在冲突所造成的利益攸关的非对称性,化解美国延伸威慑的可靠性。如果安全承诺不可靠,韩国拿什么去拥抱韩美军事同盟?
战略困境
威慑悖论的另一面,是战略上的困境。朝鲜这次核试验,在美国政策圈引发了如何应对朝鲜的争论。但不同的观点立场在一个问题上形成了高度的共识:奥巴马总统对朝鲜的“战略耐心”政策失败了。事实上,早在2008年竞选期间,奥巴马就主张与朝鲜接触。入主白宫不久后,奥巴马任命美国前驻韩大使斯蒂芬·博斯沃思为朝鲜问题特使,并在2009年12月派其携亲笔信赴朝鲜面见金正日。经过多轮会谈,美朝双方于2012年2月29日,达成了以美国援助换取朝鲜冻结核导试验的“闰日协议”。同年4月12日,平壤发射“卫星”,宣告了“闰日协议”破产,也催生了奥巴马政府的“战略耐心”。
朝鲜每一次核试验,都会招来美国的战略轰炸机。但在朝鲜半岛上空盘旋的战略轰炸机,与其说是在展示战略威慑力,还不如说反映了美国的战略无力感。数据很能说明问题。有人做过统计,金正日执政的18年间,朝鲜进行了两次核试验、18次导弹试射。但在金正恩执政的短短四年多时间里,朝鲜进行了3次核试验、35次导弹试射。从本质上说,“战略耐心”就是等待朝鲜主动回到谈判桌,跟美国谈弃核问题。现实情况是,金正恩这些年把奥巴马的“战略耐心”视为战略机遇—没有了外交接触和核问题谈判的“干扰”,正好专心搞核导开发。 奥巴马政府的困境在于,很难把朝鲜视为可靠的谈判对手,因为平壤有着撕毁谈判协议的传统。朝核问题六方会谈最重要的成果,是2005年9月签署的《共同声明》。在这份文件中,美国承诺不以核武器和常规武器攻击朝鲜。在文件签署前,俄方谈判人员特意邀朝方代表开小会,跟他们说:“美国人是认真的。你看这条款,这叫消极安全承诺。我们在整个冷战期间都想得到这种承诺,但始终没有成功。”但随后朝鲜宣布六方会谈“死亡”,这份文件也被其称为“废纸”。后来的核导开发证明,朝鲜觉得拥有核武器比一纸协议更让其心里踏实。
韩国的战略困境是美国的战略困境的延续,因为韩美在对朝政策上正走向趋同。奥巴马的“战略耐心”,朴槿惠的“信任政治”,某种程度上说都是着眼长远。但在没有实质性外交接触的背景下,持续的经济制裁和军事威慑,很容易让朝鲜把“长远”解读为“吸收统一”,因为这无异于政权更迭。近年来韩国曝光的“先发制人”作战理念、“斩首行动”作战计划,在风格上尽显美式风范。韩国把平壤某些区域“从地图上抹去”的表态,更是带有朝鲜风格了。平壤不止一次威胁要把首尔变成火海。
正是因为对朝政策上与美国的趋同,朴槿惠在推进部署萨德反导系统时才义无反顾。韩国和平与合作研究所学者李炳哲认为,萨德反导系统提升了韩国的防御能力,但却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恶化中国与韩国关系,而中韩正是解决朝核问题最为关键的两个国家。在英国利兹大学学者艾丹·福斯特-卡特看来,应对朝鲜终究离不开正确使用“胡萝卜”和“大棒”。他认为,如果朴槿惠不改变对朝政策,她的继任者将会面临,“完全放弃‘胡萝卜’不会奏效,就像丢掉‘大棒’也不行一样,朝鲜核试验后,外交行动更显紧迫”。
地区权力支点
19世纪中叶至朝鲜战争结束,朝鲜半岛都是大国逐鹿的角力场,也是地区权力平衡的一个支点。不过,美国霍普金斯大学韩美研究中心学者威廉姆·麦金尼在最近一篇文章中提到一个现象,即对传统上权力平衡的威胁,不来自于历史上那种大国竞争,而来自于朝鲜对非对称核武能力的追求。美国学者查尔斯·阿姆斯特朗在其2013年出版的《弱者的暴政:朝鲜与世界1952-1992》一书中提及这样一个故事:前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对金日成在中苏间以权谋“榨取”经济和军事援助很是头疼。
目前来看,朝鲜似乎想以核导开发,再现类似的战略逻辑。朝鲜日渐提升的核导实力,已给韩国和日本造成安全压力。在美国的施压下,韩日至少目前不会走向拥核,但两国都在大幅强化传统军事实力。韩日以及美国在东亚包括反导以及先发制人打击能力的提升,毫无疑问会给中国制造安全压力。此外,朝鲜在核导开发上狂飙突进,也在危及美国延伸威慑的可信度。在西恩·斯密斯看来,韩日对美国延伸威慑的要求会更高,这在可预见的未来,都将是对美国政治决策者与军事规划者的考验。
朝鲜之所以频频冒险,某种程度上说是因为它觉得自己从目前稳定的“现状”中获益少。正因为如此,朝鲜的官方表态,从不掩饰其“以命相搏”的意愿,也从未忌惮地区不稳定带来的后果。美国霍普金斯大学朝鲜问题学者亚历山大·曼斯洛夫,在一篇分析金正恩核战略的文章中写道,如果朝鲜利用核威胁与挑战制造不稳定,以此来打开局面推进自身的利益,那不会令人感到奇怪。“平壤的那些声明似乎在暗示,朝鲜领导人正在思考如何利用核武‘支配’国际趋势和地区国际关系。”
朝鲜“支配”区域局势,或许有点“魔幻”,至少是不现实。但朝鲜核导开发所造成的系列困局,其复杂性以及破局的难度都不容小视。在美国外交关系协会朝鲜半岛问题学者斯科特·斯奈德看来,朝鲜在中美战略不互信所形成的缝隙中活得滋润,对平壤政权合法性最大的威胁来自韩国,所以向金正恩传递“政权生存取决于弃核”信号的最有效方式,是中美韩三边在战略上的协调。他认为,尽管中美不互信在增加,但华盛顿与北京在区域安全上实质性合作,朝鲜问题曾是最佳机会。斯奈德指的是六方会谈中中美之间的合作。或许,朝核破局终究还会回到六方会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