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实践说明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学生学习兴趣被激发,学生思维被启活,学生想象力被培养,课堂效率被提高。多媒体的介入改变数学学科枯燥乏味的课堂气氛,从而实现课堂高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多媒体教学手段对于优化课堂教学益处很多,下面就谈谈笔者个人的一些粗浅认识。
化静为动,激发学习兴趣
比如,笔者在教学三年级“分数的大小比较”这课时,因为内容简单枯燥,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设计播放一段《猴妈妈和她的两个孩子》的录像片断,一边播放一边解释:一天,猴妈妈和她的两个孩子去野外找粮食,正好这天天气特别炎热,母子3人口渴得难以忍受,于是猴妈妈就让老大去找西瓜解渴。一会儿,老大抱着一个西瓜回来了,妈妈看看这个西瓜不算大,就对老大说:“妈妈不渴,你把西瓜平均分成两份,你们每人吃二分之一吧”,老大听了不高兴地说:“西瓜是我找来的,不给我四分之一,也得给我三分之一啊”,妈妈乐了,赶紧切了三分之一给老大,余下的2个三分之一给了老二和自己。老大吃完西瓜摸着头皮不解地说:“奇怪!为什么比妈妈第一次说的分得还少呢?”妈妈听了哈哈大笑,而老大还是不得其解,皱着眉头。”(同学们都笑了)这时教师停止播放,问学生:“同学们,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原因吗?(想),学了今天这课的知识,你们就会知道了。”通过一边放录像,一边听录音来导入课题,原本安静的课堂一下子变的热闹起来,不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生的内驱力,而且还引导着学生的心直奔本课的教学重点,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一段录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产生对知识探究的浓厚兴趣,唤起了学生求知的欲望。
教育家说过“儿童学习任何事情的最合适时机是他们兴趣高,心里想做的时候。”
化难为易,突破教学难点
在课堂教学中,要突破一个教学难点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跟老师的教学能力、业务水平有着重要的关系,它凝集着教师的心血。因为所谓教材的难点,是指教师难讲、学生难懂的知识点,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些问题、知识、概念等,如果仅仅通过讲解、操作等方法,学生还是不容易理解的。教学实践使笔者发现了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可以把一些难以通过口头表达的内容,通过动画演示、过程模拟、缩小扩大等手段化难为易,很好地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难点。比如,笔者在教学四年级《相遇问题》这课时,把问题改为要求两分钟两人走了多少米?“速度之和乘相遇时间等于总路程”是本课时学生学习的难点,原来不管老师想尽办法,从学生的眼神看得出他们理解困难,难以接受,练习时只能照猫画虎,照搬着做。现在笔者设计用多媒体课件来演示两人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的情况,经两分钟相遇的教学场面,首先演示两人一分钟走的路程,并把它们合并成一条小线段,向学生说明这就是“速度和”;接着提问:走了两分钟就有了几个这样的小线段?(学生讨论)通过交流反馈,让学生发现后达成共识:两分钟就有了两个这样的小线段;最后让学生观察理解发现它们两分钟走的路程就是两个这样的小线段相加,即速度之和乘相遇时间等于总路程。这时教师不需要太多的解释,只需要借助多媒体课件,就无声地传递了这个重要的教学信息,把不容易表述的内容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就掌握这类问题的解题方法了,突破了这节课的教学难点,提高了教学效率,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化实为虚,强化感知
美国著名教育家贝斯特指出:“经过训练的智慧是力量的源泉。”虽然随着知识和年龄的增长学生的抽象思维会自然增长,但笔者觉得老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和训练尤为重要,利用多媒体课件来衔接具体到抽象强化感知。如教学三年级下册《轴对称图形》这课时,先在屏幕上呈现天安门、飞机和奖杯的实物图,让学生寻找它们的共同特征,当学生发现“这些物体都是对称的”后,多媒体课件就突出显示这个特征,并把它们闪亮,变红。于是用富有拟人话的口气说:“让我们脱掉这些对称图形的漂亮外衣吧”!这时电脑中所有的实物都慢慢隐去了,只留下了3个形状不同却对称的躯壳。经过这样的呈现方式,老师不需要太多的言语就很生动地把直观的轴对称图形出现在学生面前,明确轴对称图形是什么样的。媒体课件的设计使抽象的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变成了形象易懂的知识,学生们很快理解了,而且在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媒体课件的演示过程,使学生充分感知到知识的形成过程,抽象的知识不再陌生了。
多媒体课件在数学课堂中有着很大的作用,在教学中要把它的最佳效果发挥出来,把媒体课件所具有的灵活多样的各种功能发挥出来,提高课堂效率。这样,课堂内容就可以更加丰富多彩,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创造性得到更好的发挥,让多媒体成为教师教学的好帮手。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屯村实验小学)
化静为动,激发学习兴趣
比如,笔者在教学三年级“分数的大小比较”这课时,因为内容简单枯燥,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设计播放一段《猴妈妈和她的两个孩子》的录像片断,一边播放一边解释:一天,猴妈妈和她的两个孩子去野外找粮食,正好这天天气特别炎热,母子3人口渴得难以忍受,于是猴妈妈就让老大去找西瓜解渴。一会儿,老大抱着一个西瓜回来了,妈妈看看这个西瓜不算大,就对老大说:“妈妈不渴,你把西瓜平均分成两份,你们每人吃二分之一吧”,老大听了不高兴地说:“西瓜是我找来的,不给我四分之一,也得给我三分之一啊”,妈妈乐了,赶紧切了三分之一给老大,余下的2个三分之一给了老二和自己。老大吃完西瓜摸着头皮不解地说:“奇怪!为什么比妈妈第一次说的分得还少呢?”妈妈听了哈哈大笑,而老大还是不得其解,皱着眉头。”(同学们都笑了)这时教师停止播放,问学生:“同学们,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原因吗?(想),学了今天这课的知识,你们就会知道了。”通过一边放录像,一边听录音来导入课题,原本安静的课堂一下子变的热闹起来,不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生的内驱力,而且还引导着学生的心直奔本课的教学重点,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一段录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产生对知识探究的浓厚兴趣,唤起了学生求知的欲望。
教育家说过“儿童学习任何事情的最合适时机是他们兴趣高,心里想做的时候。”
化难为易,突破教学难点
在课堂教学中,要突破一个教学难点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跟老师的教学能力、业务水平有着重要的关系,它凝集着教师的心血。因为所谓教材的难点,是指教师难讲、学生难懂的知识点,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些问题、知识、概念等,如果仅仅通过讲解、操作等方法,学生还是不容易理解的。教学实践使笔者发现了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可以把一些难以通过口头表达的内容,通过动画演示、过程模拟、缩小扩大等手段化难为易,很好地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难点。比如,笔者在教学四年级《相遇问题》这课时,把问题改为要求两分钟两人走了多少米?“速度之和乘相遇时间等于总路程”是本课时学生学习的难点,原来不管老师想尽办法,从学生的眼神看得出他们理解困难,难以接受,练习时只能照猫画虎,照搬着做。现在笔者设计用多媒体课件来演示两人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的情况,经两分钟相遇的教学场面,首先演示两人一分钟走的路程,并把它们合并成一条小线段,向学生说明这就是“速度和”;接着提问:走了两分钟就有了几个这样的小线段?(学生讨论)通过交流反馈,让学生发现后达成共识:两分钟就有了两个这样的小线段;最后让学生观察理解发现它们两分钟走的路程就是两个这样的小线段相加,即速度之和乘相遇时间等于总路程。这时教师不需要太多的解释,只需要借助多媒体课件,就无声地传递了这个重要的教学信息,把不容易表述的内容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就掌握这类问题的解题方法了,突破了这节课的教学难点,提高了教学效率,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化实为虚,强化感知
美国著名教育家贝斯特指出:“经过训练的智慧是力量的源泉。”虽然随着知识和年龄的增长学生的抽象思维会自然增长,但笔者觉得老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和训练尤为重要,利用多媒体课件来衔接具体到抽象强化感知。如教学三年级下册《轴对称图形》这课时,先在屏幕上呈现天安门、飞机和奖杯的实物图,让学生寻找它们的共同特征,当学生发现“这些物体都是对称的”后,多媒体课件就突出显示这个特征,并把它们闪亮,变红。于是用富有拟人话的口气说:“让我们脱掉这些对称图形的漂亮外衣吧”!这时电脑中所有的实物都慢慢隐去了,只留下了3个形状不同却对称的躯壳。经过这样的呈现方式,老师不需要太多的言语就很生动地把直观的轴对称图形出现在学生面前,明确轴对称图形是什么样的。媒体课件的设计使抽象的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变成了形象易懂的知识,学生们很快理解了,而且在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媒体课件的演示过程,使学生充分感知到知识的形成过程,抽象的知识不再陌生了。
多媒体课件在数学课堂中有着很大的作用,在教学中要把它的最佳效果发挥出来,把媒体课件所具有的灵活多样的各种功能发挥出来,提高课堂效率。这样,课堂内容就可以更加丰富多彩,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创造性得到更好的发挥,让多媒体成为教师教学的好帮手。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屯村实验小学)